《新京报》王绍光:美国矿难是如何降下来的

2010-04-10 12:03:18 来自: (苏门答腊虎,加里曼丹牛)

王绍光:美国矿难是如何降下来的
2010-04-10 02:32:5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14 条 手机看新闻
归根到底,还是对矿工的保护问题。美国《xx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会谨此宣告:煤矿业和其他矿业的优先考虑和{dy}要务必须是矿工的生命和健康,矿工是最为宝贵的资源。”



作者:王绍光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

1

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上最糟糕的生产安全纪录在美国。

美国矿难下降的六个前提

新京报:日前,美国梅西能源公司发生矿难,25人遇难,“是美国过去近25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煤矿事故。”反过来看,美国遏制矿难也是有效的。您了解美国是如何防止矿难的吗?

王绍光:我以前推荐过一本书,叫《事故共和国》,现在已经我以前的学生田雷先生翻译成中文出版了。这本书中就讲到,十九世纪下半叶,世界上最糟糕的生产安全纪录在美国。即使在二十世纪初,美国每年工伤导致约2%的工人死亡或残废。在很多行业,工伤是工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当时美国工业事故每年平均致使35000个工人丧生,50万工人致残。具体到煤矿,19世纪6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煤矿每年有6%的矿工工伤致死,6%终身残废,还有6%暂时失去工作能力。20世纪初,美国每年有数千人死于煤矿事故。它后来也是经过多少年的探索后,小矿慢慢整合成大矿,监管体制雇的人越来越多,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垂直管理,各个方面都发生变化,才逐渐把矿难降下来。

新京报:美国矿难得到有效控制,有什么法宝吗?

王绍光:我认为,美国的矿难几率降低,需要先厘清一个大前提,就是美国煤矿的六个特点。

一、美国的煤矿规模都比较大,很多煤矿都是露天开采,相对于井下开采而言,其安全系数肯定要大得多。二、美国的煤矿相对都不是很深,不达到一定深度,就不会产生大量的瓦斯,瓦斯爆炸的几率自然会低一些,而瓦斯爆炸是中国引起矿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中国煤矿一般都很深。这两个属于自然因素,没办法人为改变。三、美国的煤矿数量比较少,只有2100个,而美国的监管部门人员比较多,美国xx矿山安全和卫生管理局每年要对每一个地下矿至少检查4次,每一个露天矿至少检查2次。四、美国的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是垂直领导,而非地方领导,这样容易避免官商勾结。五、煤矿数量少,表示开采不会过于无序,容易及时回填,并得到有效监管,不会产生生态失衡的矿难。六、煤矿在很多国家它的工人往往几代人在煤矿上工作,就是矿山世家。这有什么好处?他们有所谓矿工的文化,能够判断是否安全,知道应该如何决断。而不像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农民工,基本无技能可言,危险系数必然增加。

后四个属于社会因素,着力改造,还是有可以作为的空间。

新京报:记得您在2004年发表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中国治理模式的转变》一文中,引用了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发布的一个数据,显示出20世纪美国煤矿死亡人数的变化曲线。

王绍光:对,最严重的是1907年,死亡总人数达3242人。美国历史上{zd0}矿难发生在1907年12月,西弗吉尼亚一次矿难夺去了362位矿工的生命,创美国历史之最。不过,从这之后,美国国会开始立法干预,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来提高安全标准,并成立专门的矿山局进行管理。经过约20年的努力,矿难死亡率于30年代初开始明显下降。但随后很快又出现反弹,矿难死亡人数再次增加。直到40年代末下降趋势才得以持续。

其实,不仅是美国,其他大的产煤国,包括像南非、德国、法国、印度这样的国家,都有相同的趋势。

新京报:不少学界人士把美国大幅降低矿难事故,归功于1977年初出台的《xx矿业安全健康法》,认为这是煤矿安全的“保护伞”。您怎么看?

王绍光:那个法律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才出台,到那个时候,矿难死人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所以仅仅把它归功于一个法律我想是不够的。比如说现在开采煤的方式不一样,以前可能是挖洞,如果现在煤层比较浅的话,特别是露天开采,这种生产方式能使产生事故可能性大幅度减少。另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也是重要因素。仅仅讲法律那一个方面,不能解释所有的东西。

2

各国在煤矿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差别并不算大,关键就是监管的力度问题,和相应的经费与人员保障问题。

关键是监管能否有效执行

新京报:既然您说法律无法解释所有问题,那么在刚才您提到的六个前提下,美国是如何对煤矿进行监管的?

王绍光:其实,就今天而言,各国在煤矿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差别并不算大,关键就是监管的力度问题,和相应的经费与人员保障问题。通俗一点说,就是不管如何监管,都要有人来执行,都要有钱来保障。并且,监管要进行第三方监管,而不是自我纠正式的,保障是要结合矿工在遇险时的生存需要,舍得成本来保障矿工安全。

有人批评政府监管不力,政府拿什么监管?用机器人监管吗?监管是需要人来监管,你没有人手的话仅仅空喊政府监管不力,这是毫无意义的,这是问题所在。

新京报:美国xx矿山安全和卫生管理局有多少人?

王绍光:不清楚,我只知道这个局所属的美国xx政府劳工部有16000名雇员,而这个局的年度预算达3.5亿美元,它在27个产煤州设置了45个监督站。

新京报:在美国,发生一次矿难的代价有多大?

王绍光:如果发生矿难,美国矿山安全和健康署可以吊销煤矿的营业执照,让它关门整顿,那个成本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之高的。

新京报:新闻中说美国此次发生矿难的公司,2006年一起火灾致死两名矿工,遭美国矿山安全和健康署罚款150万美元,创下当时纪录。这个标准处于什么价位?

王绍光:在美国,这个标准我不觉得很高。要知道在美国出一个车祸就赔不少钱,所以150万美元也不是特别多。要说具体的标准也很难说,因为一般因矿难死亡,肯定要诉诸法院,具体赔偿是有弹性的。

新京报:美国要求每个矿井都要有一个专为突发事故而设、供矿工们暂避的 “避险站”。站内能够提供呼吸用的氧气,并备有食物和饮水。在那些避险站内,矿工可以与外界隔绝,他们可以在那里安全地暂避至少36个小时。

王绍光:如你所说,这些“避险站”,以及里面的食物和设施,都是需要加大投入的。如果没有财力来保障,没有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监管,同样无法实现。

新京报:现在有一个问题,美国要求监管人员一年至少进4次矿井去检查,那也就是说平均三个月一次,您感觉这个检查的效率和节奏够不够?

王绍光:我想应该是够了,因为这个用不着天天去检查,比如监管人员可以检查这些矿工是不是经过培训,煤矿不可能每三个月换一批矿工,我说的是每三个月换一批经过训练的矿工,新的换上去来冒充老的,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再如,检查设施,各种各样安全设施是不是有,逃生设备是不是有。对这些东西一年检查4次,我想差不多,如果一年做到两三次也不错了。这个没有专门研究,我是凭常识来判断。

3

就是要从你自己的教训里面吸取教训,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教训想办法解决问题。

煤矿文化是矿工{zh0}的培训

新京报:不少学者在总结美国矿工保护时都用了三个关键词:法律,技术,工会。

王绍光:这三点都很重要,但是如果美国也有十万个分散的小煤矿,这三点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所以针对不同国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三点在美国管用,并不意味着放之四海而皆准。

新京报:通过梳理美国矿难史,我发现一个细节,可以为您这个结论佐证,就是每次矿难后,美国社会应对机制都会很快反应,比如1907年西弗吉尼亚州的矿难夺走362个人的生命,1910年美国矿务局就宣告成立;1951年,伊利诺伊州一个煤矿导致119人死亡,直接催生了1952年《xx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1968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导致78个矿工死亡,又直接催生了后来的《xx煤矿健康和安全法》的产生。

王绍光:其实各个国家针对矿难都会有一个及时的应对机制,比如立法干预,比如提升管理机构的级别,关键是这个应对措施是否有效。不是一有法律规定,一设置监管机构,情况就会自动马上改善。“徒法不能自行”。上面我已经提到,美国真正将矿难死亡率降下来还是几十年摸索的结果。另外,美国国会经常因为党派分歧会发生争执,立法也不一定很快。

新京报:以美国为例,您认为美国在煤矿治理方面,{zd0}的经验是什么?

王绍光:我认为,就是要从你自己的教训里面吸取教训,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教训想办法解决问题。美国当年也没法从哪个地方拷贝先进经验,也得从自己那里去摸索,然后再慢慢地摸索出一条道路,它也走了很长时间。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直走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有个七八十年的时间。

新京报:归根到底,还是对矿工的保护问题。美国《xx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会谨此宣告:煤矿业和其他矿业的优先考虑和{dy}要务必须是矿工的生命和健康,矿工是最为宝贵的资源。”

王绍光:我不觉得这种宣言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这样说,但是只要没有足够的监管力量,没有足够的人手,缺乏充分资质的监管体系,这些话都是空话。

大家往往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中国不少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大部分还是因生活所迫去的,不像美国有这样一个“矿工世家”的传统。传统也是慢慢形成的,他们以前矿山世家开始的时候也是生活得很悲惨,然后劳动密集变成资本密集后,这样回报比较高以后,他们的收入才提上去。可以说,煤矿文化就是矿工{zh0}的培训。

新京报:其他还有哪些国家控制矿难的做法值得借鉴?

王绍光:刚才说了,各国情况不一样,即使在中国,各个省份的情况也有不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复制。比如有些国家基本上没有因矿难死人的,就因为它把矿山都关闭了,像日本,基本上不用煤矿,它就干脆从外面去买矿。现在你去看他们死亡率几乎为零。

新京报:日本当时关闭煤矿的原因是什么?


王绍光:关闭原因就是它觉得不值得,从外面买就够了,而且煤也不是日本主要能源的来源。中国跟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所有国家都不一样,煤在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方面还占60%以上,很长时间在70%左右,这本身就使得煤的重要性、在中国出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日本的核电,它的核反应堆比我们多得多,我们在建的加起来恐怕还达不到日本现在的水平,所以能源结构本身也是问题。

新京报:现在西弗吉尼亚矿难刚刚发生,他们的善后是怎么处理的?美国怎么看待这个25年来的{zd0}事故?

王绍光:现在只知道矿难发生两天后,xx矿山安全和卫生管理局任命了一个由14人组成的调查组,包括从劳工部借调的两位律师。这种调查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可以长达几年。有关这项任命的新闻稿还没有提到会如何处理这个大事故。

  • 看到一篇“牛文”

    一样矿难,两样解读:在中国是xx,在美国是天灾? 2010-04-08 20:56:12


    2010年3月28日13时40分,我国山西王家岭煤矿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透水事故,153名施工人员被困井下。经过大力救援,目前有115人成功获救,还剩38人被困井下,据信已有6人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余的32人生还希望已经非常渺茫。

    115 人获救当然可喜可贺,有报道更称之为救援奇迹。不过,在欣喜之余,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如此重大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是不可避免的天灾吗?据初步调查,其实此次事故的原因还是xx:在事发前{yt},有工人就发现巷道内有雾,甚至还出现了两边的煤板脱落现象,这就预兆可能有水;发现这一预兆的工人便向矿方进行了报告,但并没有引起重视。“调度人员把电话直接挂了。假如当时就发出预警,井下所有人都能成功升井。”此外,该公司将2010年奋斗目标定为产值6亿元,利润3000万,成巷进尺39000米。在这个目标下,公司对于各个施工单位实行“进尺考核制”,掘进多了受奖,少了则会受罚,要‘勇争{dy}’,大干快上,大赶进度,安全责任不落实,萝卜快了不洗泥,致有今日之大祸。

    无独有偶。在一周之后的4月5日,在万里之外地球另一面的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煤矿,因为瓦斯爆炸,25个井下工人身亡,剩下4人生死不明,是1984年以来美国单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按照某些人一贯的逻辑或由此造成的思维定势,一件事情发生在中国就是人为的灾难,发生在美国就是不可避免的天灾,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在看了关于美国矿难的一些报道后,笔者发现,美国此次矿难的原因其实也是xx。该矿所属的梅西能源公司的安全记录一向不佳。在2009年,该公司被查出的违反安全事件有495次之多,被课以911802美元的罚款。单单在2010年的3月份,发生此次矿难的煤矿就有至少三次违反通气方面的规定,最近的一次在 3月30日,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天。如果这些违规能得到该公司足够重视并进而纠正的话,也许矿难也就不会发生了。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让该公司对违规听之任之置若罔闻的呢?

    原因在于,上缴的罚款远远比不上违规继续操作省下的钱。据报道,梅西能源公司尽管在 2009年有近百万美元的罚款,但{zh1}真正交上去的不过是一小部分,至于剩下的金额,该公司会向法院上诉要求不交,据测算,美国煤矿违规罚款的75%{zh1}一般会在上诉后不了了之。梅西能源公司在这方面是一个大赢家,按照CBS的报道,梅西能源公司在2010年的前几个月已有近20万美元的罚款,但它刚刚仅上缴了2676美元,也就是总罚款额的百分之一多一些,而如果它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对违规处大加整治所耗的成本无疑会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在利润{zd0}化的宗旨之下,梅西的老板做出何种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乃人之天性,无论是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老板,还是金发碧眼的白皮肤老美,概莫能外。不过,这些老板们如果能在逐利之外花一些心思和金钱保障下属工人们的安全,从长期来讲也是划算的,用句时髦的话讲,就是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否则,一旦发生死人事故,他们即使不用直面屈死的冤魂,也要面对未亡人们的指责和怨恨,以及舆论道德上的长期谴责,良心上何安之有?当然,如果这些人已经利欲熏心,良知丧尽,那就另当别论了。

    发生死亡事故后硬说是天灾,无非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给那些老板们找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每一个名为天灾的背后都免不了xx的影子。笔者只是善良地希望,这些中美老板们能够从不幸屈死的冤魂上得到一点教训,为富不仁者,当心日后祸及自身,甚至殃及子孙。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文章。如传统媒体有意转发,请先经作者东方应非(Eeaglefly)同意;如网络上转载,请不要忘了标明作者出处。作者保留文章版权。


(51512)
(3110)
(18173)
(1359)
(1272)
(1000)
郑重声明:资讯 【《新京报》王绍光:美国矿难是如何降下来的】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