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哈尼服饰:浓缩历史再现文化_哈尼人物_云南哈尼网

?

引用


>

??????哈尼族源于古老的氐羌部落,其先祖游牧于西北高原。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的一部分南下,在今四川西南部的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一带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过渡,形成了独立的一个民族,史称“和夷”或“和泥”。
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生活习俗、禁忌、建筑、婚嫁、丧葬、劳动、服饰等方面哈尼族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纵观哈尼族服饰,虽然因民族迁徙路线的不同、生产生活环境的各异、与其它民族文化渗透交融的差别,产生了众多的哈尼族支系,各支系之间习俗、风情亦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妇女的服饰中表现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根据服装的款式,大致可以分为长衣长裤类、长衣长裙类、短衣短裤类、短衣短裙类、短衣长裤类。
哈尼族服饰艺术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上,男式服装基本上没有保留下来。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虽纷繁各异,但是其包彩审美、装饰物品、图案刺绣、适应于农耕劳作的特征和浓缩民族的历史,再现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精湛的织绣艺术及各类图案的搭配,记录了哈尼族千年的发展旅程。
现以哈尼族碧约支系妇女的服饰为主,来浏览哈尼族服饰的无尽魅力。
迁徙征程的烙印
哈尼族把黑色或藏青色视为颜色中{zg}贵的颜色,是最能xx地表达生命本质的颜色。认为一切生命都从黑暗中诞生,终毕还须回归到黑暗里去。所以,他们的服饰从帽子(包头)到衣裤,直至鞋的主体颜色都以黑色和藏青色为基调。在哈尼创世古歌中有天地{zx0}是黑濛濛地合在一起的,世间一片黑暗,是神鱼分开了天地又创造了万物,人类的祖先才从黑暗里出来的传说。至今许多哈尼人认为黑色是可以驱鬼避邪,消灾免难的一种颜色。一些地方的哈尼人一生都着黑色的服装,从未改变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生活的富足,哈尼服饰也发生了渐微的变化,千百年来保存较传统的哈尼妇女服饰也有了变化,但终归还是以黑色或藏青色为主,哈尼族碧约支系的服饰亦如此。已婚碧约人的帽子(其实是包头),是用长条的粗布用蓝靛染成青黑色后绣上各种图案、花鸟草虫和钉上银饰制品制成的,俗称三角帽。长条折叠有序,前高后低,向后垂缀,除黑色外是一圈蓝青的布料,其间还有一块手巾或布,但都被黑长条布围藏里间,只有所绣花纹图案和饰佩银器,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达到最美的装饰效果。
传统的碧约妇女衣裤是长衣长裙类的,主体为黑色或藏青色。上衣内里基本上是白衬衣,再外置件长袖的外衣,正胸对襟,有衣领,再外罩一件无领从左肩斜到右肩下扣襟的短衣,纽扣以银制或棉布条自制的布扣为主,此衣紧身。之外再穿一件自织粗布短袖无扣的长宽大外衣,在白色的布上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绣满各种图案、草虫鸟兽,寓意了十分丰厚的象征意义和美好祝愿。
婚后的哈尼碧约妇女的裤子,一般是宽松的长简裙,从腰际垂至脚面,在这长筒裙上碧约妇女好像不太认真去装饰,一律是黑色或藏青色自织粗布。虽然没有太多的饰纹图案,却被从腰际悬垂的各式精雕细作的饰物遮去了一大半,背面是绣满了各种图案和草虫等的短袖长宽外衣,一直披挂到腿部。前面是一块三尺有余的白粗布,同样绣满各类纹饰和钉满银泡,从腰间垂挂下来。左右又各有一条同样长的只有手掌般宽的长带,长带上的纹饰也是花花绿绿,有物有色,下方还挂着许多松软的花形垂物和银制的饰物。腰间用一块制作精美的布腰带扎紧,锁扣乍一看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即银榕树或锥粟树)。
把哈尼族碧约妇女服饰中最外面的那件长宽衣铺开来,背面所精心刺绣的图案,让人惊讶。在传统哈尼族碧约刺绣里,这里不仅是一种美的再现,也记录了哈尼民族由西北向南征战和流徙的历史。所以说,哈尼妇女背上花花绿绿的图案、纹络就是整个哈尼族历史的缩影。
最外面的衣服宽松大方,短袖,代表哈尼族没有在本民族诞生的虎尼虎那山和{dy}次建立村寨的诺罗普楚和诺马阿美成长壮大。虽然在诺马阿美建立了由直莫、摩匹、工匠三种能人管理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过渡,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政权,从人口到农耕科技,人畜饲养都达了空前的繁荣,且积累了丰裕的财富。但好景不长,哈尼族的财富和幸福生活让外族忌妒,再之与外族联姻,统治权被人窃占,与外族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战败,被迫离开了“好地诺马阿美”。离开“好地诺玛阿美”后,哈尼族走走停停,走了上千年。一直到了红河、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才逐年安定下来。所以此衣无扣,象征哈尼族历史上随时拔寨往南的过程。
衣服的上方,是红圈黑心的圆点,说明哈尼族曾经在繁星当空的夜晚离开心爱的家,踏上迁徙的历程。红色的丝线纹图,说明在每个哈尼族曾经定居的地方都有人死去,并葬在了那里,红色是血,弯曲无矩,说明生者的哀伤和未来的未知数。衣的底边之下是无数黑红蓝白相间的下坠的丝线,据说这是泪水。哈尼族每建立一个家园,都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劳动,数年寒秋,老幼齐战,安定下来,获得发展。但是,或出于战争,或是为了避免战争,或是迫于自然灾害,忍痛离去。在哈尼族创世古歌和迁徙史诗里,哈尼族离开发源地虎尼虎那山没有说明因原。之外离开什虽湖和惹罗普楚是因为自然灾害,离开色厄作娘是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战争,离开诺玛阿美和谷哈密查,再后的离开那妥、石七都是迫于战争,而且都是因为战败才抛家走上没有目的地的.逃荒路的。可想而知当时悲痛的情景。许多年轻男人战死了,有些家庭背幼携老,不知所向。现居住在禄劝、晋宁、玉溪等地的哈尼族有这样的说法,他们是当年因追赶不上往南迁徙的哈尼族而留下来的。可能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离开色厄作娘往南的哈尼族,曾经在楚雄等地生活过,而如今在那里已经没有原居的哈尼族了。往南到了墨江和新平、元江的结合部才有哈尼族,并增多。哀牢山下半部是哈尼族聚居最密集的地区,并成扇形向外扩张,可以清晰地看出迁徙的走向。衣服中间,有两条红白黑相交的曲曲折折的相等距离的排列线,这是哈尼族迁徙的路线图。红线表示哈尼族离开虎尼虎那山以后,所走过的路程都充满了艰苦的征战,付出许多血的代价。在征战中融合别的民族,开山劈路,一路血战,才走到今天生活的地方;黑色是哈尼族整体民族都崇尚的颜色,是生命的本质颜色,是幸福和安宁的象征,
??? 这里的黑色丝线说明在千年迁徙的征战中,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有幸福安乐的时光。像在好地诺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等地都建立了极为繁荣的政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据传,哈尼族最早是穿白衣白裤的,后因战事等等的需要才慢慢形成了崇尚黑色的习惯。这里的白色说明最远古的和平生活和哈尼族从未放弃追求幸福和平生活的目的。事实上,所有的离开,都是为了和平幸福的生活。故此,在整个的刺绣图案上,白色的纹路和空白也是很多的。三条线为什么不是直直的呢?有些哈尼族一直沿着红河到了越南等地开创家园,但因那里的气候太炎热,“爹妈生的娃娃长不大,牛的蹄子会烂掉”。部分哈尼人又沿着红河流域往回走,表明所走过的路是十分曲折悲凉的。有些哈尼老人解释,这三条线中黑线代表直莫,就是他领着哈尼族一直征战和开创家园;红线代表摩匹,摩匹是一切哈尼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至今如此;白线代表工匠,工匠制造一切生产劳动用具和武器,同时也是建筑房屋的工程指挥者,是开创家园的代表者。有许多小草一样的图案,那是蕨类植物,说明哈尼族生活的地方是半山腰相对湿润的环境。时至今日,大部分哈尼山寨都建立在山腰的山坡上,寨后是密密的森林和高山,易于猎守,获取猎物。寨下是层层的梯田,保证有足够的粮食。那些规则的或无规则的几何图形,代表梯田,说明哈尼族是以山地稻作农耕为主的民族,有哈尼人的地方就有梯田。哈尼梯田文化是几千年来哈尼族一镐一锄垦凿出来的,有的上千亩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叹为观止;弯曲有度,大小相间的那两条粗线,上边一条代表红河,下边一条代表澜沧江,说明自从哈尼族在石七分成若干个迁徙走向后,哈尼族沿着这两条河流分散到各地,与原居民族交往相融,语言发生了变化,生活习俗也渐渐的形成各自支系的特色,虽为同一族,说不同方言的哈尼族之间无法交流,必须借住其它语言才能交流;有些树形的图案是榕树(又称万年青树)或锥栗树,这两种树都是哈尼族的神树,几乎所有的哈尼寨子都有几棵茂盛的榕树或锥栗树,树下是哈尼老人“望秋”议事和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每年的“男人宴”在树下摆桌举行。

?身份角色的标识
哈尼族的妇女,在一生中有几次较大的服装变化,概括言之,即少女时代、青春时期和结婚生育。
哈尼族的妇女都戴着帽子。除在少女时代戴的是一顶真正的帽子外。进入青春期后,帽子其实就是一块长长的由黑粗布绣上各类花纹图案的长布条,坠以无数的银制品和黑长线,有序地围包头上,美丽且大方。
在哈尼族地区,一个妇女是否成年、结婚、生育等等,都从她的服装上表现出来。一目了然。?
哈尼族白宏支系的姑娘,十六、七岁就要给自己缝制一块长约四十厘米、宽约三十厘米左右的百褶布,绣上精美的各种象征性的图案,一头系上带子,拴于腰上,把自己的臀部遮住,这是女子成熟的标志。如果在包头的正眉头上方又带着一朵用彩线和丝带扎制的大朵山茶花,就说明该女子意找心上人了。这块百褶布,若系于臀部,叫“匹秋”,表明该女子未成婚。有意的小伙子可以寻找机会去解“匹秋”,若女子也有意,姑娘会让其解走,进入谈婚论嫁的阶段;若系于小肚正中,垂于两褪之间,表明该女子已经结婚了;若眉头上的山茶花也已摘下,表明该女子已生育,为人母了;若一个白宏妇女一袭黑衣或藏青色装扮,除银饰外,别无红、白、蓝、黄等线或丝带饰案,表明此人已经上升为奶奶或婆婆了。
哈尼族的爱尼支系姑娘。在朴素的圆帽上增加彩色羽毛、彩线编织的花带,头上、衣上缀满了制作繁杂的银制品和大大小小的海贝,说明姑娘已经进入了青春妙龄,要找意中人了;哈尼族卡多支系的姑娘,用丝线和彩带绣制一朵十分奇特的“约花”,在外出赶集或参加社会活动时戴在胸前。小伙子们看见了,若有意,就要尝试摘花,姑娘会让自己有意的小伙子把“约花”摘走;哈尼族碧约支系的姑娘,十六、七就改戴圆形无帽舌的“半瓜帽”,帽顶缀以一绺红色毛线作帽缨,就表示姑娘已情窦初开。而改戴成包头,不管多年轻,说明这个碧约姑娘已经结婚了:而一些哈尼族支系的姑娘,把刘海、鬓角修整齐,戴上细银梅花做成的鸡冠帽。这一装束是告诉小伙子们,请注意,本姑娘要涉足情场啦。
俗语说,“汉人读书不止,哈尼打卦不停”,说明哈尼族在一年中有许多祭祀活动。在这些如祭祀、婚嫁、节庆等的活动中,所着的服装显示着一个人此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哈尼族豪尼支系在初春举行的全寨性公祭“普玛突”时,主持整个仪式的竜头和他的助手,必须着白色的棉布包头、棉布长外衣,以其它人区别开来。
葬仪中的办丧家人,须着白帽、白长服。帽子和衣服的长度有别,亲者长、疏者短。丧者大儿子、大姑娘的几乎及地,次子、次姑娘等及膝部。而主持葬仪的摩匹则头戴特制的“哈尼送葬吴芭”、身挎锋利的短刀,与众人有明显的标志记号。
构塑文化的记忆
碧约妇女的头饰,后低前高,远远看去,像是一只昂起的鸟头,数十名碧约妇女如果拾级款款而上,极像哈尼族崇拜的神鸟白鹇鸟在缓缓而行。其实,哈尼碧约妇女的头饰就是仿照白鹇鸟的造型包制的,传统的包头方式更是如此。如今,哈尼服饰已经大大的简化了,不过,造型仍在,神韵犹存。
在哈尼族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中记叙,哈尼族祖先诞生在一座叫虎尼虎那的高山上。虎尼虎那意为红石和黑石堆积而成的大山,大山高耸如云,碧约妇女额上凸起的那部分包头即代表虎尼虎那山;哈尼族从虎尼虎那山上下来后。在一个称为诺玛阿美的有宽广草原和水域的地方建立了真正的家园。这里是所有哈尼人心中向往的故园,代表哈尼传承文化的贝玛都有长篇经文,负责把已逝的哈尼人送往这个地方。哈尼族在诺马阿美建立了由直莫、摩匹、工匠统治的较为繁荣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诺马阿美的繁荣引来了许多外族人,出现了各山各寨的那扎(异族)来来往往的局面,使诺马的美名传播四方,这样引起了外族的忌妒,发生了冲突,最终哈尼人敌不过,只好忍痛离开那里,哈尼妇女服饰上的水潭和水纹就代表了这个地方;离开诺马阿美的哈尼族,被外族追杀,躲进了深山密林,他们发现了洁白的白鹇鸟,悠闲自得地生活在丛林里,哈尼人给自己缝了白色的衣服,希望像白鹇鸟一样生活。碧约妇女的包头造型就是白鹇鸟的肖像;缀在前额上方包头上的银泡树花是被哈尼人称为“合挪乐”藤条植物的花和称为伍帖撒拉植物的花。此两种花在初春开花,意为哈尼族此时可以下田备耕了。花形优美,大多隐开乇山林箐边,代表哈尼族悠闲自在的农耕文化;一颗银泡为中心,周围钉许多银泡,代表太阳;后垂的无数黑色丝线代表哈尼人一直往南的迁徙流向;还有代表月亮、人物、河流、树木、老鼠等繁杂的图案,一一的解读开来,就是一部哈尼族的史诗。
袖套是哈尼族服饰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在只有巴掌大的长方形布上,绣有贯通左右的红河,上下起伏、弯曲有度,两只袖套铺在平面上展开,也能承接上下。大凡哈尼族的刺绣服饰、建筑雕刻、古歌、舞蹈等等中都能寻觅到滔滔红河水的痕迹。除明显的红河图案外,袖套上方错落有序的棱形则代表了哈尼族几百年来齐垦的梯田,开创甲天下的梯田是哈尼族对人类社会的{zd0}贡献。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田制》中把哈尼梯田列人全国七大田制之一,誉为“世外梯田”。
一般来说,年少者是不戴袖套的。出嫁到婆家后的一周内,由男人陪同回娘家省亲。就在这次省亲中,母亲和娘家的年长妇女给出嫁者进行一次换装仪式,把年轻时穿的眼装换下来,头上加戴一块毛巾和制作精美、包法繁杂的包头,身上加穿短袖无领无襟无扣的长衣,短袖上再加戴袖套,标志着此妇女已有家室,在社会上要承担起所有哈尼妇女应承担的责任,已不是随随便便的女人了。有些地方的换装仪式隆重而悲壮,隆重是几乎本寨所有的大人小孩都参加,男人们在庭院里喝酒茗茶,妇女们则在正堂屋里把一件件衣服一一替换,由懂得哈尼历史和文化者细细讲解服饰里所含的内涵,叮嘱她们担负起本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并传承下去。悲壮的是换装仪式结束。这姑娘就要离开娘家彻底的到婆家去。是青春的终结。此后何事都要依靠婆家,作为妇女的真正使命开始。

说了袖套,来看腰带。哈尼族妇女的腰带跟我们平日所用的裤带是两回事。以碧约支系为例,这腰带是根据各人的身材精心制作的,比手掌稍宽,系住长宽外衣,把背在背后的部份精美的绣纹遮住五分之一,那件长宽衣的刺绣集中在背面的下部,整个衣服是往后下垂的,胸部少有纹图,而系腰带之下就可以系挂坠满银泡的特制飘带,花花绿绿,有花有物,白、红、蓝、绿相间,极为美丽。腰带的一端是一个银制的乍看似蝴蝶,实为榕树或锥栗树图案的制品,另一端是一个钩锁,可以相扣,把长宽衣紧束在腰际,方便于山间行走和劳作。中间粗大的下小的中心代表树根,紧围树根的心形圆代表树干,似要展翅向外伸展的不规则圆代表树尖。树根象征直莫,树干象征摩匹,树尖象征工匠。以前的哈尼族社会是以直莫、摩匹、工匠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社会,一个民族只有一个直莫,他是整个民族的中心;摩匹是紧紧围绕着直莫活动和治理一切事物的人,所以呈心形围住直莫,人数也可以不是一人;工匠是整个民族创造财富,开疆劈路中一切工具的制造者,这种人不少,所以铸得也挺大;向外不规则伸出的象征着民众,民众是以这三种能人为中心行事的,所以铸得并不怎么明显;向外伸长的两根长须代表蕨类植物,象征哈尼族是住在山腰的民族。
整个腰带以黑色为底子,红色为围边,据说这代表着哈尼族祖先诞生在红石和黑石堆积的虎尼虎那大山;在这腰带里也有明显的迁徙路线图纹,跟那件长宽衣所绣图案是一致的;有些互倒的树形图纹,就是哈尼村寨里无处不有的榕树或锥栗树;那条贯通始终的上下曲折与树形相连的点滴长线说明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是老幼相携,一同前往的;结着果实的不规则禾木,代表稻谷和玉米,象征哈尼族是以山地农耕为主的民族;整个腰带红色占去大半部,象征在迁徙的过程中充满了征战和牺牲;腰带两边“A”符号,代表犬牙。传统的哈尼族建寨,确定一个点,把确定下来的未来发展寨子的范围用一只狗拖上一圈,滴滴狗血落在圈上,圈内是人生活的地方,血把一切鬼妖都隔离开来。对此,在神话古歌《窝果策尼果》里对狗有生动的描写,“{dy}个敲狗的是谁?是若罗的儿子罗则/罗则敲死最肥的大狗/拖着在寨边绕转/头一转是人的面份/保佑人口平安/二一转是庄稼的面份/保佑庄稼兴旺/三一转是牲畜的面份/保佑牛马增数/狗血滴过的地方/筑起一道高墙/狗血是魔鬼的克星/靠它划定人和鬼的界线。”哈尼族寨子发展到在圈内无法建盖房屋,就得分寨。如今,有的哈尼族依然认为,犬牙有避邪之功效,有的父母把犬牙嵌在孩子的帽子上,就是这个原因。
在哈尼族服饰的饰物中,鱼形佩物是最常见的。在许多哈尼族妇女的衣服图案和一些哈尼族的建筑雕饰中都能寻找到鱼形踪迹,特别是已婚哈尼妇女,在着哈尼服时,胸前都要挂着一件件银制鱼形佩物。鱼在哈尼古歌和传说故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创始古歌《窝果策尼果》里,世上的万物一是巨鱼所生,二是天神俄玛所生。有些哈尼大摩匹还能一一从巨鱼生万物演唱到今天自己本人的哈尼族父子联名谱牒,讲叙整个民族的来胧去脉。?
哈尼族是山居农耕民族,最主要的耕作就是从事梯田稻耕,在稻谷的起源、获得、利用、推广等运作上,也与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神话《杀鱼取种》、《吴奔米奔·神谷的由来》、《猫、狗、老鼠和五谷的传说》等中,鱼都是不可缺少的。据传,古时候,洪水滔天,淹没了世上的一切,五谷被鱼吞进肚中去,洪水退去之后,天神剖开鱼肚,取出谷种,传授给人,人们才有了裹腹的稻谷。哈尼族为了感谢鱼的生育和保留谷种,特铸鱼形图案,随时佩在身上或雕在建筑物上。
手镯也是哈尼妇女佩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都是银子制成。手镯上的环形图案有鱼形、鸟形、树形和蕨类植物,鱼形就是巨鱼孕育万物和肚存谷种而特铸的;鸟形是哈尼族的吉祥鸟白鹇鸟;树形是哈尼族的寨神树;蕨类植物说明的是哈尼族是属于山居农耕的民族,居住在半山腰蕨类植物适宜生长的地方。
伍帖撤拉花和羊奶果花这两种花都生长在灌木丛林或箐沟阴凉的地方,在每年的阳春三月开花,前者花谢未见有果,后者则结出果来,春末成熟,椭圆形,红紫色,多汁,微酸中带有甘甜,极为爽口,两种花都是哈尼妇女喜爱的花朵之一,用银子打铸成形钉在衣物上或缀在耳朵上,是耳朵装饰的常见之物。据说,那代表哈尼族向南迁徙的从包头上向后垂坠的丝线就是根据伍帖撒拉花形制作的,只是在自然中开放的此花是淡红色的,而哈尼族包头后缀的线则一律用黑色。两种花都在初春开花,此时节正是哈尼人修渠整田,撤谷种备春耕的日子,有些地方的哈尼人有见此两种花吐蕊花蕾就着手备春耕的习俗,哈尼妇女钟爱此两种花,可能与此有关。
银蒜果也是哈尼族服饰上常见的饰品。成双的银蒜果挂在胸前,与别的银泡和被铸上银脚的银元相配,在阳光下闪闪生辉,粒粒有纹有络的蒜瓣凸现出来,紧紧相依,上小下大,抱成锥形,代表哈尼族的团结,那众多的蒜瓣粒,代表着哈尼族祈愿多子多孙,世代繁衍,生生不绝。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哈尼服饰:浓缩历史再现文化_哈尼人物_云南哈尼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