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儿童数学教育书稿》
 

我和老公的数学成绩都不错,一直引以为傲。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以后咱孩子的数学应该也不会差,虽然有信心还是要培养哈,今天翻开了《儿童数学教育书稿》。一些传统的观念得到了颠覆。

 

经常看见一些年轻的妈妈,在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然而仔细听来,她们的方法无非就是不断重复地问孩子:“1 加3 等于几啊?2 加2 等于几啊?”如果不是看到这本书,我估计也会成为那样的妈妈。

 

2002 年8 月,在北京召开世界数学家大会期间,我国xx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对记者说过,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接受了十几年的数学教育,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那么,数学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说,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

儿童学习数学,其意义决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他们所获取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数学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训练却是其它任何学习所不具备的:由于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数学还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数和量”、“几何与空间”、“数理逻辑经验”。
“数和量”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10 以内自然数的认识;10 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各种连续量的差异比较和简单计量。


“几何与空间”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常见几何图形的辨认;空间方位和空间关系的认识。


“数理逻辑经验”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及对应活动;序列关系及排序活动;类包含关系及分类活动;各种守恒关系及相关经验。

 

如果说儿童学习数学有什么好方法的话,那就是――“操作式的学习”。
所谓操作式的学习,就是指儿童动手操作,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
习,获得数学经验和逻辑知识的方法。

其实我理解,简单说来,就是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让我们开始吧——

  

我仅仅把适合于孩子下一阶段,也就是2-3岁的一些活动摘录到这里。

 

数与量系列

活动1:采蘑菇
材料:
儿歌《采蘑菇》
一二三四五,上山采蘑菇;蘑菇没采着,碰到小白兔,送我大萝卜,一二三四五。
玩法:
1.教孩子学念儿歌。让孩子先听你有节奏地念几遍儿歌,然后让他整体学念。
2.替换儿歌中的词语在孩子学会儿歌后,问问孩子:“小白兔还会送我们孩子什么?”让孩子对儿歌中的“大萝卜”进行替换。如“⋯⋯碰到小白兔,送我大白菜⋯⋯”;“⋯⋯碰到小白兔,送我大南瓜⋯⋯”等。
说明:
该活动是通过教授儿歌来引导孩子学习唱数,让孩子熟悉1—5 数词的顺序。在教孩子念儿歌时,可提供两块竹板,或两把勺子,让孩子一边敲打一边念儿歌,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并有节奏地念儿歌。


 

活动2:请你跟我这样数
材料:
顺口溜《请你跟我这样数》
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请你跟我这样数,我就跟你这样数——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二三四五六七;
(下面的唱数可随意编排下去)
玩法:
告诉孩子这个顺口溜的名字,并说明是一人念上句,另一人念下一句。然后和孩子面对面盘腿而坐。成人念上句并有节奏地用双手十个指尖轻轻敲击孩子的膝盖,孩子接下句,同时也在成人膝盖上轻轻敲击。
说明:
该活动可用来教孩子学习有节奏地唱数10 以内自然数。活动开始可由成人领着孩子来念,待孩子理解了活动规则,就可以让孩子做领读者。


活动3:上楼下楼学数数
材料:
长方体积木、牙膏盒、罐子、厚本的旧书各若干;旧笔套一两个。
玩法:
1.在孩子上下楼梯时,教孩子边上楼边数数。
2.和孩子一起利用各种材料——盒子、罐子、厚的书籍等建造一个“楼梯”。利用旧笔套画上眉眼,给孩子做一个笔套小人。让孩子带笔套小人上下“楼梯”,上一层台阶数一个数,或下一层台阶也数个数。
说明:
这个活动是结合日常生活和活动来引导孩子学习数数的。成人需注意提醒孩子配合上下楼梯的动作来数数。

 

活动4:多与少
材料:
在起居室或孩子的房间,利用室内原有的陈设物品——桌椅、玩具、点心、水果等。
玩法:
1.接触并指认家中的“许多”物品
留意观察孩子每天接触的物品,在他抓握某物品或发现某物品并产生兴趣时,及时告诉孩子物品的名称,让孩子感受物体笼统的数量。例如孩子在成人凉晒衣服的时候,抓起了一些衣架或木夹,可以对孩子这样说:“这是许.多.衣架,你的小手都拿不过来了对吧?”也可以问问孩子:“这是一大串木夹,有多少木夹?”“那一盆洗好的衣服有多少件?”
2.找找家中有“许多”的是什么
给孩子提出建议:“去找找,看看家里还有哪些东西是许多个的?”孩子往往注意不到分散放在室内的物品,成人可以引导孩子按物体的种类来找。例如孩子发现了起居室里有一张小凳子,就让他再去找找,把能找到的小凳子都找到一起。然后教他说:“有许多许多小凳子。”
3.说一说(或指一指)家里多的是什么,少的是什么
可以让孩子在饶有兴趣的活动氛围中强化对“许多”和“很少”的理解。例如和孩子比赛,看谁能发现家中什么东西多什么东西少,并用相应的句式说出来。比如:家里窗户多,门少;椅子多,沙发少;大人多,小孩少;橘子多,蛋糕少;被子多,枕头少等。
说明:
活动可为孩子提供感知物体笼统数量的学习经验。成人宜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引导。

 

活动5:可爱的小熊
材料:绒布玩具小熊(也可用其他动物玩具或布娃娃替代)一个;
玩法:
成人提问:小熊的眼睛在哪里?小熊的耳朵在哪里?等问题,孩子指出小熊眼睛、耳朵的位置并触摸感知形状。然后让孩子找一找小熊有几个眼睛、几个耳朵、几个嘴巴等。{zh1}让孩子拿小熊和自己的身体比一比,引导孩子说一说:小熊有2 个⋯⋯,我也有2 个⋯⋯
说明:
本活动是让孩子通过触摸、感知来体验数量1、2。成人可利用孩子的各种动物玩具或画报、杂志上的动物图片来引导孩子感知数量1、2。


活动6:奇妙的口袋
材料:
枕头套一个,孩子的玩具或实物若干个。
玩法:
在孩子的小枕头袋里放进几件东西,让孩子从中摸出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让孩子请成人摸,成人可以按孩子的要求摸出一个或两个物体,也可以故意出错,让孩子来纠正,借此帮助孩子理解“一个”或“两个”所代表的数量意义。
说明:
这个活动是帮助孩子通过触摸来感知和理解数量1、2。成人利用这样的方式还可促进孩子的感知觉发展。

 

活动7:大拇哥睡了
材料:
儿歌《大拇哥睡了》
两个大拇哥睡了,两个二兄弟睡了,两个大个子睡了,你睡了我睡了,两个小弟弟也睡了。
两个大拇哥醒了,两个二兄弟醒了,两个大个子醒了,你醒了我醒了,两个小弟弟也醒了。
玩法:
教孩子玩手指活动,将双手打开,边念儿歌边做屈指和伸指动作:两个大拇哥睡了——两手拇指向掌心屈指;
两个二兄弟睡了——两手食指屈指;

两个大个子睡了——两手中指屈指;
你睡了我睡了——先左手无名指屈指再右手无名指屈指;
两个小弟弟也睡了——两手小指屈指。
两个大拇哥醒了——两手拇指伸直;
两个二兄弟醒了——两手食指伸直;
两个大个子睡醒了——两手中指伸直;
你醒了我醒了——先左手无名指伸直再右手无名指伸直;
两个小弟弟也醒了——两手小指伸直。
说明:
这个活动利用手指活动可发展孩子关于数量2 的经验以及大、小概念,此外还有助于发展孩子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成人可先教会孩子念儿歌,而后再教孩子玩手指活动。

 

活动8:挑出大的和长的
材料:
1.选一篮家中储存的干果如枣子、桂圆等,从中捡去中等个头的,只留下大的或小的两种。
2.在餐具中挑若干调羹、筷子、叉子等,去掉中等长度的,只留下长的或短的两种。
3.找若干双孩子穿的短袜和长筒袜。
玩法:
1.选出大枣子
取一枚枣子做范例(即样品),告诉孩子这是大枣子的样子,请他在一篮枣子中,把所有像范例那样大小的枣子挑选出来放进小碗中。孩子做完这件事后可引导他说一说:“这些都是大枣子,没挑出来的都是小枣子。”
2.挑出长东西
提供餐具和袜子样品,教孩子在餐具和袜子中挑出具有“长”特征的餐具和袜子,并引导孩子进行表述,学习运用“长”和“短”的词语来表述物体的量。
说明:
这一活动是通过引导孩子对物体进行“求同”,建立“大”“小”“长”“短”概念的认识活动。所谓“求同”就是挑出物体的某种共同属性。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我们可以把许多难以向孩子解说的概念介绍给孩子。
成人在为孩子提供“求同”材料时,要注意所提供的物体中必须包含着孩子要学习的那个概念,也就是要包含数学属性。另外还需控制那些容易引起孩子摸棱两可的因素。


活动9:早上和晚上
材料:
1.拍下反映孩子和家人早晨和晚上生活内容的照片数张。
2.收集反映在早晨和晚间工作的人们及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图书。
3.收集早晨和晚间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生活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玩法:
1.早晨晚上做什么
丰富孩子对早晨、晚上家庭日常生活的经验。可在照料孩子起床、盥洗、早餐的过程中,与孩子交谈:早晨孩子要做什么?早晨孩子还有什么要做的?在孩子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孩子看事先拍下的照片,让孩子说说哪些事情是早晨做的哪些事情是晚上做的。为增加游戏的成分,成人可事先将照片翻过来背面朝上放在桌上,让孩子随意指着一张照片猜猜是孩子晚上的活动还是早晨的活动,若猜对了可以赢走一张,若猜错了则依然反过来放在桌上继续活动。
2.早晚工作的人们
通过看图书及图片给孩子介绍早起工作的人们或在晚间为大家服务的人们。若找不到合适的材料也可利用早晚带孩子散步的时候,引导孩子观察:早上谁在为大家服务(如送奶工)?晚上谁还在工作(或学习)?在孩子有一定经验后,可与孩子玩打哑谜的活动——由成人扮演某种职业的人们在工作如“送奶工”“环卫工人”“卖晚报的人”“电视主持人”等,请孩子说出这些人是在什么时候工作。
3.收看早晚的节目
选择一档早晨或晚上的固定电视节目,如早间新闻、天气预报,请孩子每天记着提醒家人到时候收看。
说明:
本活动立足于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事件来进行时间教育。成人可在孩子起居、活动等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理解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帮助孩子建立他们自己的时间概念。例如:早晨就代表孩子吃早点的时间,晚上就代表孩子听童话
的时间等。

 

几何空间系列

活动1:套圈圈
材料:
用厚卡纸剪平面纸圈(封闭的与开放的两种,如下图。)若干个,纸圈的外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正方形、花瓣形,多种多样。圆柱、三角、小长方积木若干块当小人国的“小精灵。”(也可以在家中的化装品空瓶上用水笔画上五官替代)。
玩法:
在地面画一个直径5 米的大圈,将小“小精灵”一一立在圈中(相互间有一定距离),让孩子站在圈外用纸圈一一去套“小精灵”。如果套中了,请孩子暂停,到大圈内看看被套的“小精灵”能不能从纸圈内逃走,(假定:如果是被封闭的纸圈套住的就逃不走,如果是被开放的即有缺口的纸圈套住的就能从缺口处逃走)将逃不走的“小精灵”拿到圈外,算是被捉住了。然后继续套圈,直至“小精灵”都被捉住或手上所有的圈套完时,游戏重新开始。在孩子玩过几遍以后,请孩子说一说哪些圈套住“小精灵”,“小精灵”能够逃走,哪些圈套住“小精灵”,“小精灵”逃不走。
说明:
本活动通过游戏让孩子体验封闭的图形和开放图形的区别,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封闭图形和开放图形的观念。
成人在与孩子一起游戏时,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区分两种不同圈圈的区别以及封闭图形与开放图形的共同属性。指导孩子给圈圈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成人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具有封闭图形特点与开放图形特点的各种物体,引导孩子根据封闭与开放的不同给物体进行归类和分类。

活动2:吹泡泡
材料:
购买的吹泡泡玩具或成人自制的用肥皂粉或洗洁净与水兑成的液体,装在容器里,饮料管数根。各种颜色水和洗洁净兑成的液体,装在小盆子里,白色图画纸几张。画有小鱼、螃蟹的图画纸,用有色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胶水、抹布。
玩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请你和孩子一起到室外玩吹泡泡活动。一开始,成人可以先示范,用饮料管蘸上肥皂水吹出各种大大小小的泡泡,让孩子用手抓或用脚踩。当孩子充分感受到活动的快乐时,成人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来吹泡泡。在此过程中,成人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并教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圆圆的泡泡,”“大大的泡泡”等。成人和孩子一起在肥皂水里加入孩子喜欢的水彩颜色并搅和,然后用饮料管蘸上肥皂水对着白色图画纸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纸上就会出现一幅泡泡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在活动过程中,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图形、认颜色,如:“孩子吹出了一个红色的圆泡泡”。出示成人事先剪好的几何图形纸片,让孩子认一认,找一找,哪种图形像圆泡泡?出示画有小鱼(或螃蟹)的图画纸,告诉孩子小鱼(或螃蟹)最喜欢吹泡泡了,请孩子把圆形的纸片找出来贴在小鱼的四周。
说明:
本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孩子认识圆形。成人在指导是要注意把实物和语词结合,让孩子对语言符号和图形产生联系,知道泡泡这样的形状是圆的。

 

活动3:摸一摸 找一找
材料:
圆的盆子、圆的纽扣、镜子、瓶盖、杯子等物品。方的积木、图书、盒子、手帕、饼干等物品。家居环境以及孩子生活的周围环境。
玩法:
给孩子看圆形的瓶盖,告诉他瓶盖是圆的。请孩子用手触摸瓶盖的圆形轮廓,感受圆形的特点。出示圆的纽扣、盆子、镜子等物品,让孩子充分触摸这些物品的圆周轮廓,知道这些东西也是圆的。请孩子在自己的身上或成人的身上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的?在家中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的。比如:时钟、电扇、碗、皮球、车轮、奶粉罐、葡萄、硬币等。帮助孩子认识方形的方法同上。先让孩子识别单个物体,在孩子充分运用视觉、触摸觉感知方形的图形特征基础上,鼓励孩子在自己熟悉的家居环境中寻找方形。比如:桌子、床、柜子、门、窗、电视机等。等孩子能够区分圆形和方形之后,可让他在更大的生活空间中,自由去寻找、发现,培养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如在和孩子散步时,在公园玩耍时,成人不妨鼓励孩子寻找周围环境中的圆形和方形,并分享他的惊奇和喜悦。
说明:
活动将丰富孩子对圆形和方形物体的认识。2——3 岁的孩子,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让孩子用手触摸几何形体的轮廓,在动作中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非常必要。

活动4:摸箱
材料:
选一个水果纸箱或饼干箱,外面包上漂亮的包装纸。纸盒的上面可以打开、合上。在纸盒的两侧各割一个直径6 厘米的小圆洞。孩子的木制积木,外形是圆的和方的日常用品,如圆盘、镜子、瓶盖、塑料环、纸盒、圆球、磁带盒等物品若干。以上物品放在箱子里。圆的塑料筐和方的塑料筐各一个。
玩法:
请孩子在筐里找出圆的物品,把它们送到“家”(箱子)里去。再请孩子把方的物品也送到箱子里去。把盒子盖上。告诉孩子这些东西要和孩子做捉迷藏的游戏。孩子的两只手要从箱子旁边的圆洞里伸进去选一样东西,在里面摸一摸它是方的还是圆的,猜猜它是什么,拿出来看一看,猜的对不对。猜对的放在相应形状的塑料筐里,猜错的,放回到箱子里。游戏重新开始。
说明:
本活动是让孩子运用触觉辨别几何形体。箱子可以用布袋(如枕套)和不透明的塑料袋替代。游戏一开始,箱内的物品不易过多,5、6 件即可,待孩子对材料熟悉后,可替换物品并增加种类。

活动5:喂娃娃吃饼干
材料:
选两只雪碧瓶。在雪碧瓶的瓶口用包装带、绒线等做娃娃的头发,在瓶的一侧贴上娃娃的眼睛、鼻子。把一只雪碧瓶娃娃的嘴巴剪成圆形,另一只的嘴巴剪成方形。选较厚的废旧挂历纸或卡纸,在纸上画各种大小的圆形、方形。用缝纫机沿着图形的轮廓线轧出密集的针孔。饼干空盒一个。
玩法:
日常生活中孩子在吃饼干时,可提醒孩子观察饼干的形状。如是动物饼干,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说说是什么动物的饼干。也可以在孩子咬掉一口后,看看饼干变成了什么形状,像什么?成人和孩子一起为雪碧瓶娃娃制作“饼干”。成人手把着孩子的手,沿着图形的针孔轮廓撕出圆形、方形的“饼干”。然后把大小、形状不同的“饼干”混放在饼干盒里,请孩子给圆嘴巴的雪碧瓶娃娃喂圆形“饼干”,给方嘴巴的雪碧瓶娃娃喂方形“饼干”。
说明:
活动提供给孩子的是分辨圆形和方形的练习。成人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改变图形的大小,提高孩子的视觉分辨能力。


活动6:在哪里
材料:
孩子平时玩的一些玩具(如布娃娃、娃娃家玩具、积木、小动物等)
玩法:
⒈少了谁。
成人和孩子一起把各种玩具摆放在桌上,让孩子看清楚它们都放在什么地方。活动开始,成人说:“请你闭上眼睛,我要拿走一样玩具。”将拿走的玩具藏起来,再问:“猜一猜,哪样玩具不见了?”重复玩几次后,可以调换角色,让孩子拿走玩具,成人来猜。
⒉哪儿变了。
成人把桌上的玩具摆成一排,请孩子看清楚玩具摆放的位置。然后成人蒙住孩子的眼睛,成人就赶紧将其中的一件玩具取出放在一排玩具的排头或排尾,玩具原来位置依旧空着。让孩子睁开眼睛看看,究竟哪儿变了。游戏开始时,可先移动大的,明显的玩具,以后可逐渐增大难度,如增加玩具的数量等。
⒊整理玩具。
成人用“娃娃家”玩具中的娃娃、家具、餐具、积木等布置一个零乱的娃娃家环境。引导孩子观察娃娃家里有哪些东西放错了位置,并要求孩子说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学习使用“在⋯⋯上面”、“在⋯⋯下面”,如“我把小碗放在餐桌上面”,“我把鞋子放在床下”等。平时孩子玩好玩具后,成人要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自己收拾玩具的良好习惯,在收拾时,渗透空间方位能力的培养和方位词的学习。
说明:
本系列活动可让孩子感受到物体间的空间位置,区别上下,学习方位词,培养观察力。

 

数理逻辑经验系列

活动1:给衣服关“门”
材料:
孩子有揿扣和有纽扣的衣服、小布包、枕套、靠垫等物件。
玩法:
让孩子将衣服、小布包等物件上有揿扣和有纽扣的地方一一对应扣好,再学习将衣服、小布包折叠起来,把其他物件放到相应的去处(枕头放到床上、靠垫放到沙发上⋯⋯)。
说明:
孩子在学习按揿扣和扣纽扣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生活自理、发展孩子小肌肉的灵活性,还可以得到一一对应的数学学习机会。成人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可教孩子认识揿扣和纽扣,示范按揿扣和扣纽扣的方法,让孩子明白:揿扣中的子扣和母扣要一一对应揿在一起,纽扣中的扣子和纽扣洞一对一扣在一起才能将衣服或小布包等物件扣好(即关“门”)。协助孩子将衣襟对齐,让孩子自己找到子扣和母扣或纽洞及相对应的纽扣。为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成人可用各色毡子(因为毡子的毛头不易散开)剪制鼻子、眼睛、嘴巴⋯⋯形象,在孩子的枕头、靠垫等相应部位缝上揿扣,使这些物件成为有趣的脸谱。


活动2:开饭喽
材料:
一家人早中晚餐的餐具若干。
玩法:
在开饭前请孩子为全家人安排座位,并给大家搬凳子、摆碗筷。要求每个人都有一个座位,每人有一份餐具:一只饭碗、一双筷子、一把调羹、一张餐巾纸⋯⋯。观察孩子是如何来完成搬凳子摆碗筷这些任务的,与孩子一起讨论各种餐具如何摆放才便于使用的问题(如筷子应放在碗的哪一边?是竖着放还是横着放?)。
说明:
本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一一对应摆放物体的技能及形成初步的数量“1”的概念,对餐具空间摆放的合理性思考也有所涉及。成人可在每天用餐前引导孩子做这个练习。可向孩子提问:“每人都有一个座位吗?”“每人都有一份餐具吗?”“怎么知道每人都有了一份餐具?”

活动3:分水果
材料:
用于放水果的盘子两至三个,两至三种不同的水果。
玩法:
成人可与孩子一起到水果店去选购孩子喜欢吃的水果。在水果店里,耐心满足孩子对各种水果的提问,也可鼓励孩子大胆向售货员询问水果的名称及各种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孩子观察一样的水果是放在一起的,让孩子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放。回家后请孩子协助清洗水果。边洗边让孩子说说水果的名称。如问:“这叫什么水果?”还可以引导孩子具体地观察水果的外形、颜色等特征,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如问:“葡萄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葡萄的形状都一样吗?香蕉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葡萄和香蕉的颜色一样吗?”水果洗好以后,成人可让孩子为水果分类。可要求孩子把一样的水果放在同一只盘子里,不同的水果分开摆放。如把葡萄都放在一个盘中,把香蕉放到另一个盘子里等。
说明:
本活动可发展孩子通过观察、比较水果颜色形状来认识不同的水果,促进孩子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用同样的方法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并分菜。还可用识字卡片中的水果卡片、蔬菜卡片等每张复印成多张来替代实物进行分类活动。

活动4:这是哪个房间的东西
材料:
家居环境中孩子能拿得动的一些家居什物:餐具、卧具、玩具、日用品等。
玩法:
先让孩子观察并记忆各种物件在家中的固定位置。成人可引导孩子逐一观察家中某类物品的固定位置,知道碗橱中有些什么,书橱里有些什么,孩子的抽屉里有些什么,床上有些什么等。让孩子闭上眼睛,成人将一些小的家具物品集中到孩子面前。如厨房的小椅子,客厅的小录音机,卧室的小枕头等。每次可挑选出不同物体两三件。
让孩子回忆某个物品原来是放在哪个房间的,将它放回原处。
说明:
本活动可以发展孩子的观察、记忆能力及了解各种物体的类别属性。活动开始时成人可拿一些孩子十分熟悉的物品,逐渐地再拿一些孩子不太熟悉的物品,培养孩子的观察记忆能力。

活动5:这是谁的衣服
材料:
成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各若干件。
玩法:
把家人的衣服进行分类,并分别收放进相应的衣橱(可按各人的衣服各放一处,也可按小件和大件、内衣和外衣各放一处来收拾整理)。成人可请孩子协助将洗净晒干的衣服收回家,每收一件就让孩子认一认是什么衣服,是
谁的衣服。成人与孩子一起叠衣服,并请孩子将各人的衣服放到相应的橱柜中。成人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让他区分家中每个人的衣服和孩子自己的衣服,问问孩子是怎么知道的。
说明:
本活动可帮助孩子认识各类衣服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类别,得到分类的练习机会,培养孩子有条理地收拾物品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引导孩子根据衣服颜色的不同来给衣服分类。

 

活动6:娃娃带帽子
材料:
大小不同的娃娃三个(可用三个大小不同的瓜果装饰成娃娃替代);颜色、样式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帽子三顶(可用彩纸折出也可用瓶盖装饰而成)
玩法:
成人先提问:“哪个娃娃{zd0},哪个最小?” 让孩子辨别娃娃的大小、说出{zd0}和最小的娃娃是哪一个。然后要求孩子给娃娃排排队,必要时可帮助孩子确定排序的起点和方向,如告诉孩子大的放这里,比它小的接在大的后面放,要一个比一个小地来排。如果孩子排序仍有困难,可在纸板上按娃娃的大小画上座位,让孩子对应座位来排序。可让孩子说一说是怎么给娃娃排队的。成人要在孩子给娃娃排好队后再要求给娃娃戴合适的帽子。
说明:
本活动可发展孩子分辨大小物体的能力,练习排序及一一对应摆放物体的能力。为加强练习,成人还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水果、饼干等,让孩子排序后一一对应送给相应大小的娃娃。

活动7:做汤团
材料:
橡皮泥或面团
玩法:
帮孩子把橡皮泥或面团分成大小不同的三份,让他分别搓成汤团后再要求他进行排序。成人可在孩子完成排序后问孩子:“你做的汤团中哪个{zd0}?哪个最小?”孩子能正确排序后,可将泥团捏合重新分成大小不同的四份。
说明:
本活动有助于孩子体验泥团的大小,{zd0}和最小,以及发展排序能力。成人可用另一份泥与孩子一起搓汤团,并与孩子一起各自将自己的汤团进行排序。成人可与孩子商讨做其它的物体,比如做成馒头、面包卷等。但须注意,不宜做长条形和饼状物品,孩子有可能会受到粗细与长度,大小与厚度的干扰,而不易做出大小的正确判
断。

活动8:大大小小排起来
材料:
卡纸三张;笔、剪刀
玩法:
成人和孩子分别把脚放在卡纸上,各自用笔描出脚的轮廓,并剪下来(孩子不会剪可由成人代为剪下来)。让孩子区分脚印的大小并将脚印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说明:
本活动可为孩子提供排序的练习机会,巩固对物体大小、{zd0}、最小的认识。成人可请孩子将脚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贴在门口的墙面或地面上作为标记,每天请孩子检查大家换下的鞋是否按脚印的大小顺序摆放整齐了,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又可经常让孩子练习大小排序。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读书笔记——《儿童数学教育书稿》】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