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刘达传》附录1-3

引用 《刘达传》附录1-3

2010-04-04 10:38:0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

 

引用


《刘达传》附录1-3

附录一刘达论文选

高教改革与探索本文发表于1985121日《北京日报》。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是进行过改革的,那次改革对促进我国高教发展,建立新的系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那次改革也是有很大缺点的,主要是:用某一种模式来衡量过去的教育,不合这个模式的都加以否定,因此对以前的教育否定过多,照顾我国的历史情况不够,对文、史、法、经等未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致现在国家这方面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总之带有一定盲目性。我们现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吸取那次的经验教育。

当前多数重点大学都存在以下问题:

(一) 各类人员过多,不仅浪费了人才,而且加重了学校负担。

(二) 由于十年内乱造成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数老教师的知识、年龄都有点老化,而这几年新培养起来的年轻大学生、研究生,由于学校超编和其他某些原因,无法留在学校里工作,造成改革教师队伍的困难。

(三) 有关领导部门管得太死,无论财务、对外交流、教务、人事具体工作都要事先得到批准。

(四) 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沿袭战争年代各阶段的教学办法,对学生一切均包了下来,因此后勤人员过多,事务繁重,对学校领导是个沉重负担。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是仅靠学校自己所能解决的。当然学校本身工作也有不少问题有待改革,如,专业划分得过细;学生上课时间偏多;讲得过细,不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环节不够,动手能力有待到工作岗位去锻炼等等。

教育改革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和社会改革——国家人事体制、财政体制、工资体制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联系在一起,不是孤立的。只有几所高校教育改革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没有多大的活力。

1977年,我刚去清华大学时,就发现教职工有9300多人,而学生才7800多人,我向小平同志汇报,小平同志说:“这就说明问题了,学校不能这样办下去,也办不下去。用不着的人,可以列为编外。”可是,我们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还认识不足。虽然这几年清华大学人员分流出了一千多人,但还是超编。清华现有各类教学人员3500多人,按各类学生15 000人平均,每个教学人员只教四名学生, 比例仍不理想,人员还有不少浪费。

目前高等院校的领导,不少同志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学生和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和教学、科研的组织领导上,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办学方式必须改革。

当前大学的主要办学方式是把学生的一切全包揽下来。一所大学就是一个不小的社会,无所不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食堂、商店、医院设施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服务应有尽有,有什么就要管什么。应当改变这种方式,给高校领导减去这些并非必要的负担,使他们能集中力量抓教学、科研和政治思想工作。

应该把这些生活服务的工作交给社会,将学校主要领导的精力从大量的生活服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提高教育质量应当是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要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专业分得过细,应当合并。每一所高校应有自己的主力学科系,不宜平列一大片,这样才能形成特色。基础知识一定要宽一些并学得扎实,使学生具有开拓新知识领域的能力。更要扩大学生的视野,把他们带进社会,深入到实践当中去。清华大学的实习工厂可容纳两千名学生实习,这种条件是少有的,但这还是很不够的,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工厂、矿山、农村、林场、牧场……都应当欢迎学生去实习,这些地方也有为国家培养人才提供必要条件的义务。

要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技能。首先实验室一定要建设好。应当比生产部门先进,特别是基础实验室如物理、化学、电工、电子等。应该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全部过程,自己动手安装调试一般实验设备、仪器,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实际的、科学的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实验室应该开放。充分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有近80个实验室,但水平不算很高,这对培养新一代技术人才很不利,因此也不能说明利用得很充分。应当花一些钱,将大学的实验室装备起来,这是值得的。

要提高学生的现代计算技术能力。要注意在各门学科中开展计算机的应用。目前清华大学一个学生五年之内总上机时间仅为40个小时,还是太少,应当增加计算机房、计算中心的开机时间,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zh0}是24小时,提高它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约资金。

要提高学生的外国语能力。有的同志曾设想,学生大学毕业后外语水平{zh0}达到外国语学院毕业的水平。这个要求是正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由于师资水平低,中小学外语的基础差,还无法达到这个要求,应力争逐步地达到。为此应在其他业务课程中广泛开展外语教学,在某些专业课的部分章节用外语教材,指定外语参考书等办法提高外语水平。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提高外语的{zh0}办法。根据多年经验,到大学才开始学外语是很难学好的,外语必须在入大学以前基本学好。为此必须考虑从小学开始学习外语,到高中毕业,多数可以过关了。

总之,我们应当要努力改进培养方法,调整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提高两个素质,师资队伍就应当处于动态结构,也就是人才要流动,知识要更新。我认为高等学校教师不应当是“终身制”、“铁饭碗”,更不应当吃“大锅饭”。各级教师,特别是讲师以上的教师应当改为聘用制,学校校长应有聘任和解聘教师权,同时教师在聘期届满后有辞职权。国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人才流动。目前大的中心城市某些高校人才积压是个很大的浪费,应采取行政和经济的措施促使他们向急需他们的地方流动,向边疆和中小城市流动。

对于全国各地区同一技术职称的科技工作者,规定一个统一的工资级别和待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实际上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他们的科技水平和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可能xx相同的。一个班的学生往往相差很悬殊,切不可以搞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大胆提拔奖励优秀分子,同时也是鞭策一般人努力前进。教育部应对大、中学教师的工资只规定一个原则,具体数额校长有权力决定。这对打破大锅饭很必要。应当考虑给予中青年知识分子较现在优厚的工资待遇,让他们有一定的经济余力以解除繁杂的家务劳动,将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这样看来国家是多支出了,实际上收入比现在更高。我们必须算大账。我们一定要提高知识即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现在知识价值行情太低,对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加速四化建设十分不利。

还要注意教师知识更新问题。学术上狭隘就是保守,停滞便是落伍。教师要不断地扩展、更新知识,保持站到本学科的前沿,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要十分重视在职教师的进修和提高。在教师队伍调整就绪后,可以考虑实行骨干教师休假出国考察研究的制度。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任务,就是改革过时的、不符合我国当前情况的办学方法,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力和物力,多培养、快培养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

为此我想,大学教育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 首先要把人才搞活,人才不能搞单位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为此教师和其他技术人员应当实行聘任制,在聘任书上把职称、工资、工作职责、工作时间很好地定下来,在聘请期满双方可以重新协商,同意后重新聘任。校方可以不再聘,教师也可以不应聘。这样人才就活了。待聘期间原单位应给以必要的生活费用,并协助待聘者找新的工作。

(二) 实行工资基金包干制。如全国统一提高工资,工资基金应按比例增加。校长有权支配工资基金和决定教师工资的数额。

(三) 指定一部分高校试行授予本校教师正、副教授的职称和决定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只报教育部备案,如教育部认为不妥可以提出复审和更改。

(四) 逐步试行新的高校招生办法,委托少数学校实行考试与园中学负责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一榜定案,不利于选择优秀人才。

(五) 学校经费不要管得太死,学校技术服务、生产以及专利等收入不上缴国家,除了奖励发明创造者本人和教研组之外,由校长掌握用于改进学校设备和用于教工生活福利。

(六) 高校应实行校长负责制,党委主要任务是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学校贯彻执行,并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七) 政府机关和社会要积极进行准备工作,争取在1990年前能把各大学的生活服务工作逐步接管起来,以减轻学校领导同志的负担。

(八) 现代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应当研究改进。在校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师指导下,应允许转系、转专业。

关于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我主张采取党委原则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从1948年起到1983年这35年中在五个不同学校主持过工作,都是我担任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职务(在科技大学时郭沫若老校长,实际并不过问具体的工作),我觉得工作起来比较顺利。当然党政工作必须有明确分工,高等院校的党委应当主要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另外就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校长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应当起核心作用,应负主要责任。所以校长的人选很重要,要有必要的科学知识和组织才能,最重要的是要有民主作风,善于团结“一班人”共同工作。为了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主要教授们的作用,还可以投一个校务委员会。它应当是一个咨询机构,不是立法决策机构。

我认为党委不要过多干涉学校具体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加强党的领导。监督保证作用和领导作用并不是决定对立的,这主要看校长和书记的水平。是叫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或者说在党委原则领导下校长具体负责,不要叫校长分工负责制。我认为加不加“分工”二字没什么意义,事实上,几个校长之间总得有分工,但校长是个主要负责人,不是几个副校长分工负责,副校长起校长助手作用。

高校的领导体制定下来,才能充分发挥行政领导的作用,使党委从一些具体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

  

附录二刘达简历

19112月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西乡新站村

1929年前新站村国民小学上学

1929年春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省立{dy}师范学校(该校在“九一八”事变后解散)

1932年任新站村小学义务教员数月

1935年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学习,同时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任东北旅平各界救国会联合会、总务部长,兼任东北救亡总汇宣传部工作

1937年夏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十二区队长

19377月自北平赴延安学习

19378月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2

1938年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往东北局晋察冀分局,从事抗战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任一分区地委组织部长

1938年冬任晋察冀五分区党委秘书长

1941年冬任晋察冀五分区党委书记

1943年春因实行一元化领导,改任五分区地委副书记兼分区政治部主任,后任地委书记兼政治委员

1944年冬调任晋察冀区党委委员兼城市工作部部长

19458月被任命为大同市市委书记兼市长,因入城受阻,未能到任

19459月任中共东北局秘书处处长、北满分局陈云同志秘书

19464月任哈尔滨市委常委、市长,19484月改任副市长

194810月创办哈尔滨市东北农学院,任院长、党委书记

194910月兼任东北森林总局局长

19517

19556月任中央林业部副部长

1957年夏随王震率领中国农业问题考察团(王震任团长,刘达任副团长)赴日本考察

19582月任东北林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共黑龙江省省委委员

19635月调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xx”期间遭到打击迫害。1972年恢复工作后仍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759月任国家标准计量总局局长

19787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

19805月率清华大学代表团赴美访问、考察

1982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

19834月改任清华大学名誉校长

1983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及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任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期间,多次赴贵州、湖南、河北、黑龙江等省考察中小学教育

19861月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中法友好代表团访问法国

19912月出席清华大学举行的“刘达同志从事革命工作55年祝贺会”

1994428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附录三参考资料

1文字参考资料

刘达纪念文集1996清华大学《刘达纪念文集》编辑小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东北农学院校史1988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校史19481988》编写小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东北林业大学校史1990东北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校史19521987》编写小组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九十年 200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九十年》编写小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达同志综合材料1968 张腊狗

科大,你怎能忘记刘达2002-11戴开元,华新民

马维权2008-04-20刘达与马忠俊生活报

靳闻 1994-05-30沉痛悼念刘达同志新清华

刘达 1985-01-21高教改革与探索北京日报

刘富远1958-11-21刘院长在铸工车间东北林业大学报,(3)

张麒义 1958-06-18欢迎你们!胜利归来的森林战士东北林业大学报,(1)

1959-05-30刘院长到帽儿山林场检查工作东北林业大学报

1958-06-02欢迎帽儿山返校休假的同志东北林业大学报,(4)

1958-10-30红专三号炉放出日产42吨高产卫星东北林业大学报

刘成栋1958-06-18谈谈红和专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报,(2)

刘成栋1958-10-24全院继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讨论教学改革方案东北林业大学报,(1)

中共东北林学院委员会,1962-1-25关于刘成栋同志在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所受到的处分的甄别报告(五稿)

刘成栋195-06-25勤工俭学80东北林业大学报,(4)

天棐1958-09-30红专二号高炉炼出{dy}炉铁水向国庆节献礼. 东北林业大学报

赵梦瑞1984-09-28建院初期的刘达院长二三事东北农学院

宋黎2008-05-20宋黎回忆一二九运动前后

http://20211827118:8080/articlephp?articleid=7428

 

2008-05-1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56107/56109/56115/3918726html

 

2008-5-20哈尔滨档案信息网

http://wwwhrb-dangangovcn/2007-07-07/001653770shtml

2008-8-19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18053htm

 

2录音参考资料

 

2008-03-15北京刘冀

2008-03-16北京 郁晓民

2008-03-18北京 刘泰,谢沛基,何东昌,方惠坚

2008-03-19北京 康春华,孙忠智,

2008-03-20北京刁俊山,王美旭

2008-03-21北京 陈秉中,承宪康,张永谦

2008-03-22南京 张腊狗,陆宗伟

2008-03-23南京 宣雅静

2008-03-25合肥 刘祖平

2008-03-26南京李春茂

2008-03-27上海 林克

2008-03-30北京 王玉民,赵天真

2008-03-31北京 黄英达,寇连生,华光,江其雄,

2008-04-01北京 何作涛,张立秉,毛宗英,江建名

2008-04-03哈尔滨王金陵

2008-04-08哈尔滨刘万中,关凤翱

2008-04-09哈尔滨 李全,沈南园

2008-04-10哈尔滨 王文超,李 玉

2008-04-11哈尔滨张旺,邹宝骧,王士林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刘达传》附录1-3】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