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印不入流

     

甘典江临黄秋园作品(2009)

 

       

/ 甘典江

 

 

我本不会刻印,也不太想刻印,甚至是怕刻印。

但是,我需要用印,并且是越多越好,因为我喜欢国画与书法,如醉如痴,以为人生之快意,莫过于刚刚完成一件所谓的得意之作,就差钤印上墙了。

最早,我用的印,是同学的父亲杨师傅刻的。那时,是八一年,他在街头雕章,全县的印章,几乎都是他刻的。我去看他当面操作,佩服之极,一把小小的刻刀,竟然在方寸的木头刻出如此标准的印刷体,真是了得。我付他一块钱,得了一枚小小的宋体楷书姓名章。我又买了一盒办公印油,一有得意之作,就使劲地落款盖章。一次交美术作业去展览,我交的是一幅墨竹。老师高兴地表扬我,学郑板桥还有点象。再一细看,就批评我的印章不入流,简直是是佛头着粪,不准再用。我不服,争辩是大名鼎鼎的杨师傅刻的,还着了一块钱。老师更来气,大骂杨师傅是误人子弟糟蹋艺术,这宣纸上,怎么能去盖公章呢?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缺一不行,四绝最妙。这印,必须是篆刻,{zh0}是石印,要用朱砂印泥,才沉着,不漏油。我傻了,问哪个会篆刻?哪里又有朱砂印泥卖?老师说,本来他会刻,但年纪大了老眼昏花。至于朱砂印泥,可以去省城贵阳的文物商店买。

不久,妹妹也学习书法。和我不同,她最喜欢的是篆书。然后,买了一本篆刻教材,用锯条磨成一把刻刀,缠上毛线,准备刻印。但没有石头,书上讲,{zh0}用青田石、寿山石。但是,哪里去找呢。妹妹只好用橡皮刻,也还刻成了,只是少了石头厚重的苍桑感。我不甘心,想在家乡本地找出一种适宜的石头来,条件是,石质细腻,不太硬,也不太软,便于奏刀。找来找去,在城边的岩寨村,发现一种,当地人叫“PA”岩,用指甲使劲划,可划出痕迹。我捡了一书包,用钢锯锯成大小几种长方形,要妹妹试刻,成功了。我好奇,也刻了一枚,觉得石质偏软了一些,不宜刻划细节,作品不易保存。但是妹妹喜欢,容易刻,不伤手不累人。这样,她从临摹吴让之、吴昌硕入手,刻了几十枚,其中两枚“问梅消息”、“开卷有益”最精,至今我仍在使用。老实说,妹妹是个刻印的天才,小小年纪无师自通,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县城颇有名气,让我喜悦。后来,她又迷上写现代诗和散文,在《诗歌报》和《中学生文学》上发表了作品,在县内造成影响,引起了县委宣传部的关注,还特意把她请去赴宴,表彰了一回。{yt},我拿了妹妹的一首散文诗,当成情书送给我热爱的一个女同学,希望能感动她。可惜,美人无动于衷。我很后悔,浪费了妹妹的才华。除开语文和历史,妹妹的其他科目都惨不忍睹,{jd1}考不上大学。但是母校欣赏她,居然肯保送她上师专。恰好,父亲的单位招工,就让妹妹考进去工作了。也从此,妹妹不再刻印,不再写字,不再写作,居然热衷于打xx。相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是越来越浓,不可遏止,至今,已成为自己的生存方式。

妹妹的那些印章,全部被我保存着。我希望有{yt},等她戒了xx,能静下心来之时,再物归原主。

在大学,我的室友老张,喜欢刻印。他非常贫困,靠大家资助。毕业时,他为每个同学刻了一枚姓名章酬谢。我自己去多买了一枚印石,加刻一方。都是满白文,工整沉稳,现在有时也还使用。

2003年深秋,我举办个人画展,自己动手刻了一些,用的是邮购而来的寿山石。2009年,又刻得一部分,名号闲章都有,最得意的,是三枚佛像。我{za}钤盖的闲章,是一枚“栖心”。

也有朋友请我刻印,我没兴趣,刻得糟糕。于是戒之,而宁愿以字画相送。

孩子也学书法,学了三年。为了参赛和投稿,也需用印章。我刻了一枚,不好。又重新设计,她妈妈主动要求动刀,竟生出了莫名的拙趣。我喜欢,一刀未改,称赞这就是苏东坡所讲的“无意乃佳”了。

看到我纸幅上的印章,有道友不以为然,劝我请职业篆刻家重刻一批替换。我没有听从,不是不想,而是自己欣赏的作者我开价不起,或是我出得起钱的,我也不以为然。

就这样,我的书画换了一张又一张,渐入佳境,而我的印章却以不变应万变。这些不入流的自刊印章,盖在自己臆造的作品上,我估计,也还丢得起这个丑。

                             2010-1-23

 

 

 

郑重声明:资讯 【刻印不入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