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xx时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与同龄人见证着祖国的日益强大。
1976年9月,xxx逝世,全国哭声一片。中国怎么办,将往何处去?在当时看来确实是个大问题。那年我八岁,受大人感染,我也哭了,很惨的样子。
1980年9月,我从乡下考入县城的中学。电影院门口川流不息等待进场的人群,售票窗口拥挤不堪的场面,我依然记得,一毛钱影票加五分钱的瓜子,就可享受一次大片的滋味。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县土产公司商店苹果和橘子的香味,每次路过的时候被它吸引,但只能看一看、闻一闻,便在售货员的白眼下悄然离开。因为价钱太贵,根本买不起,要六七毛钱一斤,这相当于我三天的生活费。要是能吃一个苹果该多美啊!那似乎成了我少年的一个梦想。
1983年9月,我升入高中,与农村来的同学挤在木质的大间宿舍,一间就住了三四十人,夏天没有蚊帐,冬天没有任何取暖的东西,手脚xx、长xx再正常不过了。印象最深的是食堂的伙食,一个星期才能吃到一次带肉味的菜。由于营养不良,我得了胃病,经常睡不着觉,{dy}次高考落榜。后来,我进了补习班,学校的伙食开始改善,食堂引入了竞争机制,我的胃病也慢慢好了,但冬天洗澡仍然是个问题,我{wy}一次与人打架就是因为争抢热水。
1987年9月,我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中央民族大学,乡里的领导前来祝贺,找了一辆旧四轮货车送我到8公里外的火车站。至今我还记得83岁爷爷送我远去时的情景,还有父老乡亲临别时的鞭炮声。
一下子从乡村来到京城,一切都新鲜。改革开放的成果开始显现,市场红火起来,商品供不应求,商店经常出现{qg},卖什么东西都赚钱。记得当时流传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看到中国富强的曙光,人们很兴奋,思想也很活跃,各种文化思潮充斥校园。记得1990年中国足球队战胜了日本队,很多高校都自发举行了庆祝活动,好多人通宵未眠,可见人们对祖国强盛的渴望和期盼。
伴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我完成了京城的学业回到了家乡。开始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后来到政府部门工作。我见证和参与了家乡从一个只有一条主街道的边陲小镇到拥有三纵四横加南北环线的全国文明县城的巨变。人们不再满足于苹果和猪肉的香味,也不再满足于电视电脑的精彩,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谋划属于自己的洋房和小车。
十五年后,我也成为一个乡镇的“头”。每次听说乡里有人考上大学,我都会抽空前去祝贺,并备上贺礼。如果需要,我会爽快地答应用乡里的红旗轿车送学生到县城转车。
如今,我们不再会为一场球赛的胜败而大喜大悲,也不会为某些国家的恶语中伤而激愤冲动,国人的心态更加成熟,这正是一种大国的姿态、强国的自信。中国不再脆弱,为此,我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