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肥胖及体重控制(一)(>第11期)

     冯玉斌:主任医师、营养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保健行业资格培训中心首席讲师、中国保健教育协会颁发高级健康管理师、营养保健高级讲师、1993 年七月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1999年九月由黑龙江省卫生厅颁发医师资格证书;2007 年7 月由中国保健教育协会颁发高级健康管理师;2004 年至今从事营养保健高级讲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子住的越来越大,路上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腰包里的钱越来越鼓,餐桌上的鸡鸭鱼肉蛋越来越香,夜宵时尚化,午餐当早餐,黑夜当白天,人们的各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可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趋于年轻化。

    2002 年中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成人超重率为22.8% ;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 亿和6000 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1%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患病率数为1.6 亿,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密度脂蛋白血症7.4%。

18 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者数为1.6 亿多.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xx率为24.7%,控制率为6.1%,处于较差水平。

18 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者数为2000 万。

现在我国15-64 岁的劳动人口中间,慢性病的患病率已达到52%,我国死于慢性病的已占全部死亡的70% 以上,以脑卒中为例,在幸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75% 的患者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其中40% 重度致残,每年仅脑卒中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医疗费用就达100多亿元人民币,其医疗负担在1995 年占整全国内生产总值的2.1%,这个比例还在继续增加。1961-2000 年,全世界人均猪肉、牛肉、羊肉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增加了2 倍,而我国则增加了10 倍,水果和蔬菜的消费量由1992 年的80.1g 下降到2002 年的69.3g,蔬菜则由319.3g下降为251.9g。

美国学者Popkin 曾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分: “饥饿减少” “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凭票供应进入了自由选择时代,从 “饥饿减少”过度到“慢性疾病”时期,因此中国的营养现状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危险阶段”,而超重和肥胖则是慢性疾病开始的“源头”,因此体重控制成为控制慢性疾病的重中之重。中国保健协会组织了营养学界、医学界的xx专家,通过实践验证了,慢

性疾病的防控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并且就其控制体重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营养指导、实践操作,及体重控制顾问培训一体化模式,希望通过广大体重控制顾问的不懈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抑制住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四降:降体重、降血脂、降血糖、xxx,三减:减少发病率、减少致残率、减少住院率,二改变: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学会一整套自我健康方法,真正的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的目标是:“自主健康,自主生命”。

营养与现代肥胖

人为什么要吃饭?你吃的好吗?什么是营养?你知道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种类、数量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比例吗?各种营养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某种营养素的过盛或缺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不平衡对机体产生那些危害?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为什么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脂症、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年轻化,你是否受到了这些慢性病的困扰?如何控制?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科学。

老师分析:之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营养

营养是指人体通过从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营养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例如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或是xxxx,或是不能利用某种营养成份,都可以影响营养过程,造成营养缺乏,或营养过盛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损害人体健康,肥胖便是脂肪与糖类过盛,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缺乏所导致的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营养的科学定义为我们解释了人为什么要吃饭,而不是以往的糊涂概念,“饿了就吃”、“吃饱了就行”、“什么好吃就吃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吃的很好”、“鱼肉蛋就是营养”、“我不缺营养”等等,所以当你走进菜市场选择食物的时候,当你筷子夹起食物的霎那,慢性病就已经随着你的选择而产生了。

老师分析:之二,人为什么吃甜食易发胖

当摄入的糖量超过体内能量消耗时,除合成少量糖原储存在肝脏及肌肉外,生成的柠檬酸及ATP 可变构xx乙酰辅酶A 羧化酶,使由糖代谢源源而来的大量乙酰辅酶A 得到羧化成丙二酰辅酶A,进而合成脂肪酸及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储存,即糖可以转变为脂肪,这就是为什么摄取不含脂肪的高糖膳食可使人肥胖及血甘油三酯升高的原因。

老师分析:之三,为什么不能饥饿xx

脂肪绝大部分不能在体内转变为糖,这是因为脂酸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 不能转变为丙酮酸,即丙酮酸转变成乙酰辅酶A 这步反应是不可逆的,尽管脂肪分解产物之一甘油可以在肝、肾、肠等组织中甘油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磷酸—甘油,进而转变成糖,但其量和脂肪中大量脂酸分解生成的乙酰辅酶A 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此外,由于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可生成草酰乙酸,脂肪在体内代谢生成乙酰基必须要同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才能被彻底氧化,当饥饿或糖供给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引起脂肪大量动员,脂肪酸进入肝β 氧化生成酮体(乙酰乙酸、

β—羟丁酸、丙酮)量增加,由于糖的不足草酰乙酸相对不足,由脂酸分解生成的过量酮体不能及时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造成血酮体升高,产生高酮血症。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保证这种情况不会产生,人体每天至少需要50-100g 碳水化合物才能防止酮血症的产生。

高酮血症可引起循环衰竭、肾脏排出酸性代谢产物减少导致酸中毒。酸中毒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分解增加,k+ 从细胞中逸出,抑制组织氧利用和能量代谢。

严重酸中毒使微循环功能恶化,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低体温和低血压。当血pH 值降至7.2 以下时,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低至7.1-7.0 时,可抑制呼吸中枢和xxxx功能、诱发心率失常。

饥饿xx早期可导致;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xx、嗜睡,呼吸深块,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后期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眼眶下陷、皮肤黏膜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晚期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反射迟钝、消失,昏迷。甚至可长期出现厌食、免疫功能低下、心理异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消化功能紊乱。冯玉斌老师营养交流学术专线:13366662906

敬请xx冯玉斌营养xx专家下期文章连载……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营养、肥胖及体重控制(一)(>第11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