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9 23:09:43 阅读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中国是世界上龟类最丰富的国家,也是龟类最濒危的国家。其中,中国斑鳖的故事耐人寻味。斑鳖体型非常大,寿命非常长,但也难逃濒危的命运。可想而知,更多不知名、小个体的水生动物正面临着怎样的艰难处境——
苏州西园寺的斑鳖
Gerald_Kuchling博士在检查长沙动物园的斑鳖
如果问世界上哪种濒危动物的数量最离奇,答案一定是斑鳖。
如果问中国目前哪种野生动物最濒危,斑鳖肯定榜上有名——它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现在,全世界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的斑鳖个体是5头,其中中国4头:苏州西园寺2头(一雌一雄),苏州动物园1头(雄性),长沙动物园1头(雌性);还有1头在越南的还剑湖。
事实上,“4”这个数字至今仍存在不确定性。“苏州西园寺的居士们说西园寺有两头斑鳖,但我们只看到一只,雄性的。当然,他们说有并不代表就有,我们没看到也不代表就没有。”5月22日,WCS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两栖爬行动物项目协调员吕顺清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电话采访。
增增减减: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前,中国斑鳖的数量曾经明确为5头。
2005年10月,北京动物园的雌性斑鳖离世,距离它从“鼋”正名为“斑鳖”仅一年。
2006年12月16日,在上海动物园两栖爬虫馆内,一头斑鳖始终未能得见任何同类,在游客投掷的硬币的包围中,孤独寂寥地终其一生。其时,距离为它“验明正身”的“斑鳖保护苏州研讨会”不到3个月,这个研讨会是由WCS等部门联合召开的,主要讨论如何将中国境内的4头斑鳖集中养护起来,此前它常年被误认为“鼋”。
短短一年零两个月,“5”减为“3”。
庆幸的是,时隔一个多月后,这个数字又恢复为“4”。
今年1月,WCS专门邀请澳大利亚西部大学的龟鳖动物繁殖生物学专家Gerald Kuchling教授来到苏州,与有关部门就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的斑鳖池改造设计进行论证。“此前中国动物园协会曾经发文给全国动物园,看是否有漏认斑鳖的情况。长沙动物园一位兽医把自己园中饲养的‘鼋’的照片传给了苏州动物园。从这组照片中,大家发现这只鼋疑似斑鳖。随即,Kuchling教授和我赶到长沙动物园,经鉴定,确认是斑鳖。”吕顺清说。
“更让人高兴的是,它是雌性的,而且最近几年还在产卵,给人工繁殖大大增加了希望。因为其他几头都是雄性。”
为什么中国斑鳖的数量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竟然是因为人类“不太认识”斑鳖。
冷冷清清:天下谁人不识君?
斑鳖曾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云南南部红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这些证据——
相传清朝杭州藩司衙门门前有两座石栏围绕的大池,其中隐藏着藩库的水门。看守水门的大鼋就在池中,杭州人称之为“癫头鼋”。这些传说较难查证,但“藩司前看癞头鼋”,是杭州城里市井中的一景,亘亘数十年不改。
曾生活在南京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过斑鳖。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说:“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清嘉录·枫桥倚棹录》有一首《西园观神鼋》诗,记录着“大鼋”在西园寺放生池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内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
但直到100多年前,斑鳖才慢慢被人类认识。
1873年,英国学者John Gray将驻上海的一个英国领事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除获得一个博物馆标本,经过十几年的寻找,未发现任何一个斑鳖的野生种群。后来,学者梅尔兰将斯氏鳖(Osaria swinhoei)更改为Rafetus swinhoei。1880年,法国人Heude又将在黄浦江抓到的大鳖定为一新种Yuen maculatus,并撰文指出新种与大鼋迥然不同。但由于当时人们一直称呼它为鼋,所以他就入乡随俗将其叫做斑鼋。据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鳖实际上就是Heude命名的斑鼋。
1984年,中国学者张明华对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鼋骨骼亚化石进行了研究,定名为太湖鼋。其实,太湖鼋就是斑鳖,因为他当时没有参考英、法学者的文献。
前文提到的癞头鼋、大鼋、斯氏鳖、斑鼋、太湖鼋都是斑鳖。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国学者几乎无任何后续报道,甚至连它是否为有效种、它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一无所知,因而在我国鳖科动物分类上,曾一度呈现混乱局面——被认为是中华鳖的同物异名,虽然发现过不少个体,但都被鉴定为鼋、斑鼋等物种;中国所有动物园和博物馆里的斑鳖标本都被错误地鉴定为鼋。
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建设,曾赠送了两只俗称“癞头鼋”的大鼋标本。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对其头骨、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这两只“癞头鼋”是斑鳖。经过多年研究,赵肯堂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斑鳖是一个独特的物种,是为斑鳖正名{dy}人。1992年起,赵肯堂多方奔走,为拯救斑鳖殚精竭虑。他的呼吁引起了反响,苏州市民从此把斑鳖看做国宝。
WCS中国项目代表解焱介绍说,目前判断斑鳖的主要依据有3个:一看体长,背甲长度达到80至110厘米或以上,但动物园昆虫馆的现有个体表现并不乐观;二看体重,达到100至180公斤,可幼小的斑鳖个体和中华鳖、山瑞鳖等非常相似,因此很难区别;三看胼胝体,腹部有两个。
如果说人类一直不认识斑鳖是斑鳖数量难以确定的重要原因,那其数量剧减的根本原因则是栖息地——太湖等地——遭到了污染等人为干扰。而且,中国人向来喜欢进补龟鳖类,其中斑鳖个体大、目标显著,更易被捕杀。
对对错错: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漏认不要紧,关键是在人工饲养中,不懂斑鳖的生活习性容易让斑鳖“折寿”。
“斑鳖本来喜欢吃什么?吃多少?因为目前的斑鳖都是人工饲养很多年的,它们的习性或许已经改变,或者对人类投喂的食物产生了依赖性,很难抓着水里的鱼虾。根据其他类似龟鳖的习性,应该喜欢吃鱼虾类。西园寺的斑鳖主要吃龟类,在水里抓,在水里吃。而晒背的时候,大家可能和平相处,就是网络上流传的‘百龟朝鳖’照片呈现的场面。”吕顺清说。
“只要有太阳,斑鳖都要晒背。西园寺为了让斑鳖晒背,用水泥造了一个人工小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野外状态下,大型鳖类应该是在沙土性质的河岸上晒背。”吕顺清说。
为什么斑鳖需要晒背?“因为两栖爬行动物都是冷血、变温动物,体温跟外界的温度一样。晒背能把它的体温提高到一定程度,提高体内酶的活性。同时利用紫外线xx。”吕顺清说。
“从当年的11月到来年的三四月,斑鳖每年要冬眠4到5个月,具体要视春天升温快慢而定。”
“2004年底,北京动物园的鼋被鉴定为斑鳖。但很多人不知道,甚至连北京动物园管理人员都不知道,还是把它当鼋来养,{zh1}斑鳖死掉还说这头鼋死掉了。我们不断提供鉴定照片,才确定它真的是斑鳖。”解焱说。
“目前的饲养池塘和放生池均呈封闭式,斑鳖既缺乏登陆的路径,也无攀登上岸之力,所以即使尚能生育产卵,鳖卵也无法在水中发育孵化。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几乎xx没有可能使它们恢复到维持其保种数量的水平。”赵肯堂说。
吕顺清也承认,在斑鳖的研究上,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所以,WCS邀请Kuchling教授对苏州动物园和西园寺的斑鳖池改造设计献计献策。实地勘察之后,Kuchling教授提出了很多改造意见:营造斑鳖上岸繁殖所必备的沙滩、泥土岸;必须净化水质;植被多样性要增加;游客参观区和斑鳖繁殖区要分离等。
犹犹豫豫:嫁过来还是招过去?
农业部组织专家修订的《xxxx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拟将斑鳖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提升保护级别和保护地位。
在具体的保护措施上,专家们提出两条腿走路——“人工繁殖”和“寻找野外个体”。
“利用现存个体,进行斑鳖的人工繁殖”,这是目前公认的拯救斑鳖最现实的途径。解焱建议,现存斑鳖的年龄已经不算小,由于现在斑鳖的分散现状不利于繁殖,希望能将4头斑鳖集中到一个地方。
5月15日,Kuchling教授再访中国,和吕顺清一起对苏州动物园、苏州西园寺和长沙动物园的斑鳖进行身体检查,并帮助制定具体的繁殖方案。
“我们检查了所见到的3头斑鳖,它们的身体状况都很好。还用了B超,发现有很多卵,{zd0}的卵可能两三个星期就成熟了。”吕顺清介绍说,长沙的斑鳖过去都是在室外的大塘里冬眠,出蛰后则被抓到特定的小池子供游人参观。而苏州西园寺和苏州动物园的因为塘很大,不好捕捉,但还是作了近距离仔细观察。“我们检查完之后,当场就把检查结果给动物园和西园寺了,希望他们考虑尽快联姻。”
但在具体实施上,长沙动物园和苏州动物园的意见不太一致。
1月底,中国动物园协会曾建议,将长沙斑鳖“嫁”到苏州,与苏州的斑鳖结成夫妻,等它们有爱情结晶之后,再将长沙动物园斑鳖调回湖南。
为什么选择将长沙斑鳖“嫁往”苏州?中国动物园协会认为苏州动物园环境好,斑鳖生存条件好,并且有两只雄性斑鳖,雌性斑鳖有选择余地。通过一段时间交往后,它会选择理想的丈夫。
“恐怕还是苏州动物园斑鳖来做上门女婿好一点。”长沙动物园管理处党委书记田建良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此表示。
田建良解释,一者,长沙动物园具有50多年的斑鳖养殖经验,对斑鳖这种淡水龟鳖类的生活习性,饮食起居以及何时产卵、何时冬眠等了如指掌;二者,全世界就只有一只雌性斑鳖,搬来搬去会否影响其健康还得经过专家进一步考察、论证。
“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斑鳖物种就会永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们和苏州那边没有直接联系过,更谈不上达成一定的协议。还是等做好了前期的基础工作,再作具体的打算。”田建良在电话里说。
“我们希望长沙斑鳖来我们这儿。我们请了有关方面协调,但对方不太肯。虽然只是两个单位的协商,但我国行政系统的办事效率跟想象的是两回事。”苏州动物园动物管理部钱先生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我们的心情也很迫切,希望尽快拯救这一物种。但是,还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来操作。”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副处长何建湘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关于政府主管部门是否会采取强制性措施的问题。他说,“斑鳖性情凶猛,领地感非常强。因此,从严格科学意义上来说,我们要先改造斑鳖驯养繁殖设备设施,让这几头斑鳖有接触、熟悉的过程,再进行驯养繁殖,以防咬伤甚至致死。目前损失任何一头斑鳖都是得不偿失的。”
吕顺清表示,WCS作为国际保护组织,希望两家动物园能尽快达成协议,为斑鳖的人工繁育提供机会。
在人工繁殖的同时,也不能放弃野外调查。解焱指出,确定现在动物园、个人收藏或被渔民意外捕获而仍可能存活的未知斑鳖个体也很重要。
还有专家建议,不妨借鉴中华鲟保护的经验,利用渔政等力量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因为斑鳖的捕捉、驯养繁殖、运输、经营利用等管理权限均集中在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据悉,在斑鳖的分布区太湖、云南红河等部分地区,野外寻找斑鳖的计划已经陆续实施。今年2月,已率先调查了云南红河地区,确认1998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曾放生了一头斑鳖,这带来了新的希望——在野外发现新的斑鳖个体仍有可能。
“当前,斑鳖保护财政经费很快就要下达,我们马上启动这项工作——驯养繁殖条件改善和斑鳖资源野外调查,以寻找更多的活体,补充斑鳖人工驯养繁殖种群。”何建湘说。
一位网友曾悲观地在网上留言:“上海动物园斑鳖的逝去,让我感到,人类对环境的无知带着自己走向毁灭!”
相关阅读:斑鳖的生活习性
每年惊蛰前后,埋身池底淤泥中冬眠的斑鳖开始苏醒而出。春季的气温乍暖还寒,苏州动物园内的斑鳖只是在阳光和煦的午前浮出水面,缓慢地昂首泅游,尔后便匍匐在池中的石质小岛边缘,整个鳖体半淹在浅水中,长时间保持静止的姿势,酷似一块小岛边的岩石。通常,被淹在水下的鳖头每隔2~3分钟才抬起一次,在呼气的同时喷射出含在口中的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秒钟后又沉首水中,这样的呼吸动作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动物园隔日定时定点给斑鳖喂食。通常饲养员下午两点于食台旁用手或木板敲击水面,在水波震荡的讯息传递下,瘦弱疲惫的斑鳖开始挪动沉重的身躯,离开小岛,游向食台,摄取投食。斑鳖的进食量与季节、气温有关,夏季气温高,斑鳖的新陈代谢旺盛,进食量就多,每餐可吞食鸡(脯)肉1~1.5千克,但对投喂的杂鱼类则嗜食性并不明显。饱食后常沿着池周漫游,显得较为悠闲。此时可见鳖的背部、裙边、直出的尾巴、轻盈划水的四肢、前伸的长颈及明亮的眼睛。这样的游泳有时可持续1小时左右。该鳖的裙边虽然清晰可见,但并不丰满,显然是与生活环境的水质差、营养条件不理想、健康状况不佳有关。游园者常向斑鳖抛掷各种食品,它也乐于容纳。盛暑酷热或气温低凉的日子,斑鳖对投食反应比较冷淡,即便来到食台,也显得神情呆滞、萎靡不振,毫无食欲,一般在食台附近游动两三个来回后,就沉入水底或返回小岛歇息。因此斑鳖在数日或一周内拒不进食的情况屡见不鲜。
苏州西园寺的放生池面积较为宽阔,水质洁净,常年保持环流状态。池中饲养着两只斑鳖,它们的体质和活动能力,都强于苏州动物园饲养的斑鳖。它们经常间歇性游出水面,双双结伴而游,但因池中缺乏小岛,只是偶而停息在池畔的假山边上,稍受惊扰,遂弃岸隐入水下。(见赵肯堂著《濒临灭绝的斑鳖》一文)
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