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RS简介

1.GPRS技术特点
  
   GPRS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的英文简称,是在现有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目的是为GSM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GPRS采用与GSM同样的无线调制标准、同样的频带、同样的突发结构、同样的跳频规则以及同样的TDMA帧结构。这种新的分组数据信道与当前的电路交换的话音业务信道极其相似,因此现有的基站子系统(BSS)从一开始就可提供全面的GPRS覆盖。GPRS允许用户在端到端分组转移模式下发送和接收数据,而不需要利用电路交换模式的网络资源。从而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无线分组数据业务。特别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的和频繁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
  
   1.1 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实现GPRS需要增加的功能模块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在900/1800MHz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完成GPRS业务的网络设备及其相应的连接,网络设备主要包括:
   (1) GPRS交换设备如GPRS网关支持节点GGSN(GateGPRSSupportingNode)和GPRS业务支持节点(ServingGPRSSupportNode),以及其他一些功能实体(域名服务器DNS、计费网关CG和边界网关BG)。
   (2) GPRS基站子系统附加设备主要包括引入GPRS业务后,在基站子系统BSS或基站收发信机BTS中新增加的硬件单元(PCU)。
   (3) 其它设备如本地位置寄存器HLR、访问位置寄存器VLR、移动交换中心MSC、SMS—GMSC和SMS—IWMSC等GSM系统原有设备被升级以支持相应的与GPRS有关的功能。
   (4) 要实现GPRS网络,移动台也必须是GPRS移动台或GPRS/GSM双模移动台。
  
   1.2 GPRS网络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
  
   笔记本电脑通过串行或无线方式接到GPRS蜂窝电话或Modem上,GPRS蜂窝电话或Modem与GSM基站通信,但与电路交换或数据呼叫不同,GPRS分组是从基站发送到SGSN节点,而不是通过移动交换中心MSC连接到语音网络上。SGSN与网关支持节点GGSN进行通信,GGSN对分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再发送到目的网络,如Internet或X.25网络,(参见图1)来自Internet、标识有移动台地址的IP包,由GGSN接收,再转发到SGSN,继而传送到移动台上。
  
   1.3 GPRS的网络特性
  
   (1)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的基本过程是把数据先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包,可通过不同的路由,以存储转发的接力方式传送到目的端,而组装成完整的数据。分组交换基本上不是实时系统,延时也不固定,但可以使不同的数据传输“共用”传输带宽:有数据时占用带宽,无数据时不占用,从而分享资源。同时分组交换可以提供灵活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主要是在端到端的高层进行,以减少中间网络低层环节不必要的开销;也可以在网络部分环节上增加控制,提高安全性。另外通过设置服务等级QoS等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分配延时、带宽等性能,所以分组交换非常适用于数据应用。
   (2) 频谱效率
   在GSM无线系统中,无线信道资源非常宝贵。如采用电路交换,通信需要建立端到端的连接,在通信过程中要独占信道,每条GSM信道只能提供9.6kb/s或14.4kb/s传输速率。如果多个组合在一起(最多8个时隙),虽可提供更高的速率,但只能被一个用户独占,在成本效率上显然缺乏可行性。而采用分组交换的GPRS则可灵活运用无线信道,每一个用户可以有多个无线信道,而同一信道又可以由几个用户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无线资源的利用率。在理论上,GPRS可以将最多8个时隙组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高达171.2kb/s的带宽,从14.4k~171k,足足比以前超出了10倍的传输速度,保证了更大数据的传输,更快的因特网接入。由于GPRS用户的数据通信费是以数据量为基础,而不考虑通信时长,所以GPRS用于IP业务的接入将更为用户所接受。GPRS{zd0}的特点就是“永远在线”。人们可以随时获得即时的更新结果,只要移动设备打开,就会一直收到信息,这使它成为理想的数据传输方法。从无线系统本身的特点来看,GPRS使GSM系统实现无线数据业务的能力产生了本质的飞跃。
   (3) Internet识别
   典型的互联网连接是:用户通过拨号接入某一ISP,通过ISP的网络访问互联网。因此用户需要付拨号电话费和网络使用费两部分费用,而GSM做无线接入时付无线网络电话费。如果通过GPRS接入互联网则有很大的不同,因为GPRS是无线分组数据系统,只要用户一打开GPRS终端,就已经附着到GPRS网络上,GPRS通过允许现存的Internet和新的GPRS网络的互通首次xx实现了移动Internet功能。也就是用户通过GPRS系统的网关GGSN连接到互联网,GGSN还提供相应的动态地址分配、路由、名称解析、安全和计费等互联网功能。目前任何一种在固定Internet上的业务(如文件传输协议(FTP)、网页浏览、交谈、信函、遥信)通过利用GPRS将同样能在移动网络上实现。所以,移动业务运营商同时也是互联网业务的提供商。
  
   2. GPRS的应用
  
   以GPRS为基础的无线数据系统有很广泛的应用,GPRS使互联网进入无线领域,一直延伸到手掌上。除了支持传统的互联网应用,GPRS也可使无线终端支持B2B、B2C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股票交易、银行转帐等应用。GPRS同样可以应用于公司内部网(INTRANET),基于IP的远程LAN接入,使无线终端成为LAN的延伸。
   GPRS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有:
   ◆通过GPRS接入独立的Internet业务提供者(ISP);
   ◆社团的连接;
   ◆按需分配带宽;
   ◆声频数据流;
   ◆多媒体;
   ◆信息通知——E-mail和无线E-mail;
   ◆个人事务
   ◆交通工具定位业务——车队管理;
   ◆信息业务;
   ◆银行业务;
   ◆电子商务;
   ◆遥测;
   ◆自动售货机报告;
   ◆基于网络的多用户游戏;
   ◆预付费数据业务;
   ◆智能数据和话音;
   ◆远程LAN接入。
  
   3. GPRS市场发展的优势
  
   (1) 移动电话市场逐渐向移动数据市场转变,给GPRS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
   由于Internet网等应用的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呈增长态势,GSM协会预测,今后一年内全球GSM网上传送的移动数据量将实现40%~50%的增长率。
   (2) GSM具有xx的优势
   目前全球有移动用户4.5亿,而GSM网上用户占40%,GPRS又在GSM网上升级,故GPRS在未来的移动数据市场中占有xx的优势。
   (3) GPRS按数据流量收费,使用户费用大大降低,可大量吸引用户。
   (4) GPRS被认为是由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过渡的{zj0}中间方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也决定了GPRS市场优势的所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从标准出台到全面商业化还需较长时间,所以国际上各大通信公司都在忙于开发所谓2.5G的无线数据业务,作为向3G标准过渡的中间方案,而GPRS就属于GSM向3G过渡的中间方案。GPRS不仅被欧洲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GSM支持,同时也被北美的IS-136支持。它的高数据率足以满足大多数3G多媒体宽带业务,而在时间上还较3G提前几年。并且当3G真正到来时,对于那些没有3G运营权的运营商来说,GPRS仍不失为竞争的业务,因此GPRS被认为是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演进的重要一步。
   (5) 对原有GSM设备无需进行大的改动;即可有效的提供短信息、WAP等原有数据业务。
  
   4. GPRS的市场前景
  
   目前世界上有大约10亿普通电话用户、3亿无线语音用户和1亿互联网用户。世界电信业的发展趋势是无线语音业务的发展速度超过普通电话业务,二者之间在不断融合。数据业务的发展速度超过语音业务,二者之间也在不断融合。未来的网络将是一个有线、无线与互联网三者合一的数字化的全球网络。其覆盖将超越一切地理的障碍,使信息无处不在。预计2005年将有10亿无线互联网用户,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将从现在的2千万增加到2003年的6千万。GPRS技术是目前阶段解决移动通信信息服务的一种较完善、即将从应用实验到正式推广的业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之前,它将是移动通信的信息服务的主要解决方案。虽然目前中国移动运营商已基本具备了WAP网关设备,但GPRS传输系统目前刚刚在运营系统上获得实验成功,系统仍在优化之中。预计大规模在GSM移动通信网上安装GPRS传输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一个原因是:目前支持GPRS的手机刚刚完成基本的测试,由于手机是一种用户终端产品,对用户而言手机本身价格不低,而且数量巨大,一旦推出的手机有技术问题,对手机制造商将是灭顶之灾。所以,其技术完成的时间将更长,手机生产线的改造也将占有一定的时间。乐观的估计是,今年一季度市场大量提供支持GPRS的手机;年底,有500万用户拥有该手机用户群,形成GPRS业务的真正市场。
   无线互联产业孕育着无限商机。在未来的十年内,世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产业仍将持续快速发展,未来将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移动互联网产业将随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高速发展,移动上网终将超过有线上网。GPRS是2.5G技术,由于中国拥有世界上{zd0}的GSM网,而第三代系统的商用估计要在2003年之后,相信在这期间,GPRS在中国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郑重声明:资讯 【GPRS简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