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多彩的日志- 网易博客

引用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2010-04-09 21:46:15 阅读12 评论0 字号:

 

引用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原/文:九重天)

 

 

 

17 、哈萨克族 (人口约125.05万人)  

崇敬天鹅的民族——哈萨克族 。“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哈萨克族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18 、黎族 (人口约124.78万人)  

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19 、傣族 (人口约115.9万人)  

崇水爱水的民族——傣族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0 、畲族 (人口约70.96万人)  

闽渐山区的重要开发者——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但文献记载中称畲族为“畲人”,意思指在山里搭棚而住的人。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畲族分布的地区属于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岭重叠,海拔都在五百到一千五百米;溪流回绕,短而急湍;地近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冬季虽比较寒冷,但霜期很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农产品以稻谷、红薯、麦子、油菜、豆类、烟叶、土豆为主。山区盛产林木及毛竹,是畲族人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木材积蓄量很大,树木种类很多,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土特产非常丰富,有茶叶、油茶、纸、笋干、花生、苎麻、香菇、樟脑、松油和名贵的药材等。福建、浙江的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山区的矿藏也非常丰富,有煤、铁、金、铜、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它多种有色金属。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1 、僳僳族 (人口约63.49万人)  

擅使弩弓的民族——僳僳族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其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光。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2 、仡佬族 (人口约57.94万人)  

以“竹”自称的民族——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 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3 、东乡族 (人口约51.38万人)  

“颇循礼仪,勤于务农”的民族——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地区的东乡而得名。旧称“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们自称“撒尔塔”,意思是“中亚信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境内山峦沟壑,星罗棋布。这里盛产的农作物马铃薯,以沙而甜,含淀粉高而闻名。唐汪川的桃杏,有白兰瓜的醇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东乡族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同蒙古语相近。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本民族无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习俗东乡族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每一餐饭必须在长辈动筷后,全家才能进餐。长辈不能按时归家就餐,全家必须等候。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媳妇在厨房内吃饭。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4 、拉祜族 (人口约45.37万人)  

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拉祜族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以农业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区已发展到地方经济;有的保存着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孟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领主所统治,保留原始公社制的残余。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xx的大型企业。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5 、水族 (人口约40.69万人)  

苗族侗族的好邻居——水族。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画,适于农林业的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花果之乡。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来形容自己的家乡。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九阡酒”是水族传统佳酿。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个单字,xx于宗教活动中使用。这些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夏历八月底到十月初有四个亥日,是水族各寨轮流过年的日子。水族过年称“借端”,十分隆重热闹。届时敲响锣鼓,吹响芦笙,还举行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6 、佤族 (人口约39.66万人)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地,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有35.1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7 、纳西族 (人口约30.88万人)  

尚存象形文字的民族——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8、 羌族 (人口约30.61万人)  

古老而年轻的牧羊人——羌族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羌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羌族乐器中最xx的首数羌笛。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29 、土族 (人口约24.12万人) 

吐谷浑人的后裔——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wy}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过去通用汉文,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0 、仫佬族 (人口约20.74万人)  

亦工亦农的民族——仫佬族 。仫佬族是广西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 0 %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布在宜山、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环江、河池等县(自治县)及柳州市郊。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地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1、 锡伯族 (人口约18.88万人)  

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说什么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2 、柯尔克孜族 (人口约16.08万人)  

“高山居民”——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生活。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据历史学家考证,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最初游牧于西伯利亚西部的叶尼塞河上游。公元840年,建立黠嘎斯汗国,唐朝曾封其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元朝统一其地后,在此建立廉州,称其为吉利吉斯,并输送大量工匠和农民帮助他们改变叶尼塞河流域的落后面貌。16至18世纪,沙皇俄国侵占了叶尼塞河吉利吉斯的大片领土,他们被迫迁往大山西部的伊塞克湖地区。大约在明末清初,发展为柯尔克孜族。进入19世纪后,清朝政府更趋腐败衰落,沙俄又乘机强占了我国在中亚地区的大片领土。从此,柯尔克孜族成了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人数较少。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

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来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属于粘着语类型。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柯尔克孜族的文字,在叶尼塞河流域时期用如尼文字母拼写的古柯尔克孜文。信奉伊斯兰教后,即使用察合对文。1955年经政府批准,用30个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现代中国柯尔克孜族文字被正式使用。

柯尔克孜族有丰富的珍贵文学遗产,其特点是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在口头上世代相传。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体裁多样,五彩斑澜,有史诗、叙事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寓言等等。

史诗在柯尔克孜民间文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其中,{zj1}有代表性,价值{zg},影响{zd0}的是英雄史诗《玛纳斯》。《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联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堪称我国三大史诗。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3 、达斡尔族 (人口约13.24万人)  

“曲棍球骄子”——达斡尔族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已在黑龙江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从黑龙江北岸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的东北边疆做出了贡献。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达斡尔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行农、猎、牧、林等多种生产活动。他们不仅把这种多种经营生产方式从黑龙江北岸带到了嫩江流域,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给他们的多种经济活动增添新的内容。

达斡尔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通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词汇、语法的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更有久负盛名的传统体育活动--- 一一曲棍球。早在我国辽代,达斡尔族的先民--一契丹人中就盛行与现代曲棍齐。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

达斡尔族喜欢吃加牛奶的稞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不习惯吃炒肉。节日宴会里待客的珍贵菜有“手扒肉”。男于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来”(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欢穿白袜、花鞋。他们{zd0}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在祖国各种文化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加之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因而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4 、景颇族 (人口约13.21万人)  

雄狮般勇猛的民族——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景颇族居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水田少,旱地多,住竹楼。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5 、毛南族 (人口约10.72万人)  

惜土如金的民族——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其余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毛南族地区紧靠云贵高原东麓,溶岩遍布,青山连绵。中部是茅南山,东北部是九万大山,西北部是凤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区,林木苍翠,属亚热带气候,适合于农耕畜牧。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通用汉文。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贺歌谓“欢”,xx称为“近比”、“近欢”。此外,还流行“毛南戏”。

毛南族主要经营农业、雕刻、编织竹器、牧养菜牛。木工、铁工等手工业、副业也占一定比重。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特产是毛南菜牛。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36 、撒拉族 (人口约10.45万人)  

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民族——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此外,在青海省西宁市和其他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 “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撒拉族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沿岸,这里气候温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适于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长。“循化椒”是驰名的土特产。“循椒”颗粒丰满,颜色鲜红,香味浓郁,是调味的佳品。“循辣”具有肉厚、油多、籽少、味香和耐贮存等特点,吃一口香辣满嘴,令人食欲大增。

撒拉族善于从事商业、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黄河激流上扳筏,尤为撒拉人的一手绝技。撒拉族的园艺业比较发达,户户擅长园艺,家家辟有果园。走进撒拉族村庄;就像走进百果园:桃、梨、杏、苹果、樱桃、枣子、葡萄、核桃等应有尽有。每当春风暖树,桃花粉、梨花白、樱花艳、杏花红、枣花香;葡萄抽出枝枝新藤,苹果枝头冒出朵朵花苞;家家燕喜,处处蜂忙,身临其间,恍加传说中的仙境。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背景音乐:爱我中华(演唱:宋祖英)

 

 

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九重天 -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 多彩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