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0 摄影一周年记·器材篇: 鸟枪换炮

2010.03.30 摄影一周年记·器材篇: 鸟枪换炮

2010-04-08 10:06:13 阅读77 评论1 字号:

3月的{zh1}几天,我的尼康D90换成了D700,标志着我从此跨入了数码相机的全幅时代。更细腻的画质、更强大的高感性能、更合适的镜头焦段,加上体力和经济上允许,从最初我就知道我会入全副的,只不过也想不到会这么快,在一年之后便实现了。

差不多就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D90刚刚走进我的世界,让我体会到摄影的无穷乐趣。从那时起,研读摄影书籍、学习优秀作品、摆弄摄影器材、外出摄影实践就成了我工作闲暇之余的主要兴趣爱好;以至于之前极度受宠的PS3、WII等一干游戏机长时间处于被冷落状态中;而之前极度宅的我居然也成了背着背包扛着脚架,喜欢四处云游寻找美景的摄友……不由得感叹爱好对一个人的影响真大。

现如今,最初随着D90依次来到我身边的摄影器材们大都已转手,看着手头上“人是物非”的设备,就暂且写篇东西来纪念一下陪伴我度过xx快乐的摄影一年的这些新老伙伴们吧:

一、机身

主角自然是尼康D90,它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相机,可靠的性能和良好的手感让我从拥有它的{dy}天起就爱不释手。它陪伴我走南闯北,记录了我整整一年中的点点滴滴,而从没罢过一次工;它任劳任怨,把我每次的惊喜与感动默默地镌刻在照片数据中,而它自己的照片则是在D700到来后才得以现世……







我的D90的继任者就是尼康D700,更加魁梧的身躯,更加优秀的性能,虽然价格不菲,但只用过一次我就知道我不会后悔。无意挑起CN之争,佳能的5D MarkII也是及其优秀的全副机型,与D700不分伯仲,但是相比高像素、视频功能和更好的白平衡,我更看重对焦性能和高ISO性能。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应该还是会坚持做我的尼康铁丝吧。







二、镜头

这是D90的原配,Nikkor AF-S 18-105 f/3.5-5.6G ED VR。不错的套装镜头,焦段涵盖范围广,中心锐度高,而且带VR防抖,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方便的一个镜头;不过缺点是色彩显得有点干涩,需要后期处理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颜色,光圈过小也导致在光线情况不是很理想的时候出片成功率会比较低。对于{jd1}画质优先的我来说,这些是很难原谅的缺点,于是很快就出给有需要的同事了。



我的第二个镜头是AF Nikkor 50mm f/1.8,这个号称“人类光学设计精华”的xxx极高的定焦标准镜头。它除了{zd0}光圈比较肉,和焦外略显二线性以外,我找不出它的其他缺点。而且它也是可以用在全副上的镜头,因此尚在服役中。给朋友女儿寅寅拍的周岁照,以及写田子坊的《弄堂·印象》是我用这个镜头出过的得意之作。



图丽Tokina 12-24mm f/4 DX II是我拥有过的{wy}一个副厂镜头,是非常优秀的一个超广镜头,做工扎实成像优秀。它陪伴我登黄山、游日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度是我D90的挂机镜头,留下了不少精彩的回忆。可惜的是,它是一个只能用在非全副机身上的镜头,与我的D700无法共事,所以出给了我的同事,他则用它去拍了一趟新西兰之旅。



说完广角说说长焦,Nikkor AF-S 70-300mm f/4.5-5.6 VR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长焦镜头,色彩好、防抖性能强以及轻便是它{zd0}的优点,同时在200mm以下的焦段成像也很值得称道,200-300mm画质略有下降但是也还是不错的;缺点则是光圈小,光线条件很受限制,不过在D700的高ISO的弥补下可以略有减轻。其实最关键的是,更好的大小“竹炮”(Nikkor AF-S 70-200mm f/2.8 VR)太贵太重了,1.5公斤的重量加上机身不是谁都可以消受的,因此不在我考虑范围内。所以这个镜头尚在服役中,我也会长期保留。《水墨中秋》是我用它出过的满意的作品。



{zh1}一个镜头是尼康的{dj0}头,Nikkor AF-S 24-70mm f/2.8G ED N,是我D700的挂机头。色彩、成像、对焦速度{jd1}没的说,要是硬找它的缺点大概就是比较娇贵的做工了,不过不磕不碰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还有体积和重量都不小,不过这些都在我可接受的范围内。我博客中从《走马观花紫禁城》起的照片大都出自这个镜头。这个镜头尚没有单身照存世,就再上一张与D700的合影好了。



概括一下我的镜头:
已出 Nikkor 18-105 f/3.5-5.6、Tokina 12-24 f/4
现存 Nikkor 50 f/1.8、Nikkor 70-300 f/4.5-5.6、Nikkor 24-70 f/2.8
焦段比较齐,而且也不算太折腾哈……

三、支撑系统

摄影界对于三脚架有个说法:你只有买到了第三个脚架,才会发现前两个是xx可以省下来的。这句话对我不成立,因为我只买了两个就到顶了……

摄影界对于三脚架还有一个说法:价格实惠、稳定性、轻便,对于一个三脚架来说,最多只可能同时满足两个属性。我{dy}个买的金钟Luxi M舍弃的是稳定性:价格便宜,而且轻巧易带。至于稳定性,对于D90加轻便的镜头还可以,但是D700加24-70是{jd1}撑不好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脚架高度太低,拍了一次《水墨中秋》后,低头哈腰地搞得我腰酸背痛,于是没过多久也被我出手了。



第二个脚架吸取了{dy}个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受了一些风光大师写的书的教诲,把稳定性放到了{dy}位,同时为了方便携带,轻便也不想丢,所以只好牺牲价钱了……直接一次攻顶买了捷信的2541,捷信是生产机枪架起家,它家的2号架子支起我的器材{jd1}足够了。至于球台,配的则是色影无忌论坛上一位大侠的自主品牌SUNWAY DB44,同国产精品冈仁波齐做过比较,不相上下。

我现在外出风光摄影,都一直遵循诺顿等大师的教诲,能用脚架的尽量都用,再重再累在所不惜,背啊背的就习惯了……



当然,摄影支撑系统中除了三脚架,还有独脚架,这个我也有,也是金钟的。虽然后来发现对于整天扛着三脚架的人来说,独脚架作用其实不是很大,不过聊胜于无,反正也很便宜,再说有时候在F1赛车之类的时候玩玩摇拍还是有点用的。



至此,我在支撑系统方面已经没有更高的追求了。

四、闪光灯

这个我是一次攻顶买了尼康原厂的SB900,没有更高的选择了。得意之作是《凝固瞬间之光》,其他对于闪光灯我其实研究得还不是很深,一直就是TTL到底,能跳闪尽量跳闪,视情况加减闪光补偿,其他的暂时不会了……不可否认的是,闪光灯对于室内人像和逆光人像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五、摄影包

摄影包其实就是讲究:器材携带能力、取放方便性、对器材的保护性,还有背负性能。一般来说,双肩包的背负性要好于单肩包,但是方便性反之。所以一般单双肩包都会各有一个,视外出摄影天数和具体携带器材而决定用哪个包。

下面是我最初的两个包:买D90时候送的Nikon贴牌单肩,和乐摄宝双肩工包。前者装载能力实在太弱,只能放D90套机;后者取放实在不方便。因此很快便被我放弃了,好在当初购入价格都很便宜……



目前的包是KATA的双肩R103,和色影无忌上另一位大侠的自主品牌SNOPRO M1。两个都很能装,对器材的保护也很好,相比之下KATA的背负性能更好,而SNOPRO取放更方便。所以我现在基本上短途用SNOPRO,长途用KATA。



至此,在包的方面我也已经没有追求了。

六、防潮箱

这个其实没啥好说的,为了防止镜头镀膜发霉,有个防潮箱还是必要的。之前的万德福,需要自己控制湿度,不是非常准确。



进了24-70这个金贵的镜头后,就买了一个台湾品牌“收藏家”的电子防潮箱,湿度比较恒定,而且容量比较大,还是蛮好用的。关键是,价格也很便宜。购入这个之后,万德福就送给同事了。



七、滤镜系统

这个是我看了《等待光线》一书后颇为震撼才购入的,还没多久。是一套Hitech的中灰度渐变镜和减光镜,前者用于拍光比很大的场景比如亮的天空和较暗的地面,后者的应用在《潺潺溪涧品翠竹》里提到过了;还有一片Singh-ray的中灰度反向渐变镜,用于拍摄日出日落时候的情景。



这些滤镜在大场面的风光摄影中比较常用,所以有关它们的使用实例,待我从新西兰回来再细述不迟。

八、其他设备

例如快门线、镜头笔、气吹等等小件摄影设备,比较细碎繁多,不说也罢。

-----------------------------------------------------------------------------------------------

以上,我的新老器材基本上累述了一遍,接下来说说我对摄影器材本身的看法。

听到过一个比较好玩的说法,是说摄影流派如同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有剑宗和气宗之分。剑宗自然是研究器材的,即俗称的“器材派”;气宗则是潜心研究摄影技术的。其实说的就是对于摄影的两种态度。

看到我上面的器材,不否认我现在有不少相对{dj0}的装备:D700、24-70镜头、闪灯等,有不少朋友同事可能已经把我划归剑宗一派。但我倒认为我自己是属于剑气双修的。

“xx”的剑宗是以拥有{dj0}器材为傲,至于拍什么怎么拍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像我这样会在摄影前做许多准备工作和思考,摄影中不辞辛苦地尽量严谨地上脚架、严格构图,摄影后认真后期以及反思如何可以进步的,我觉得实在是不能简单归到器材派之列。

而气宗,虽然练至化境“草木皆可为剑”(小DC都能出大作),但是反观真正的大师手中的大多也都是神兵利器,布列松大师不是还专注于徕卡么。毕竟好器材的画质、对焦速度等等都是差器材难以比拟的,而这些基本上就决定了你能不能抓到那xx的一瞬间。

至于如何提高摄影水平,虽然同等情况下软实力确实更重要些,我还是觉得剑、气两者皆不可抛。给我一个小DC我可以拍出同样好的构图,但是画面素质怎么也难与单反相抗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器材给自己的相片一个提升空间也是蛮好的。当然,磨练构图等技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否则如何对得起你手中的好装备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如今人人皆单反的时代,摄影早已不仅仅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了。对于普罗大众,开开心心摄影,用相机记录下生活的精彩瞬间就已经是很好。如此,气宗又何碍,剑宗又何妨?对于真正有心钻研摄影的,比如我(虽然不是职业),那么在用透器材的同时好好学习吧,要走的摄影之路还很长……

不管你拿得是什么,用一句大卫·诺顿的话做结:认真了解、用好自己的器材罢。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2010.03.30 摄影一周年记·器材篇: 鸟枪换炮】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