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_一夜杏花开_新浪博客



    最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很小,{dy}次接触到国外的恐怖片,带着迷惑又恐惧的心理把它看完,却什么情节也记不住,只在脑中深刻地印下那口寂寞的古井中伸出的两只苍白细瘦的手臂和在那头长发下那只让人胆寒的眼睛。

从此一直不太敢看日本的恐怖片,只因为小时候在看过之后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当夜暮降临要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贞子的眼睛总是会出现在眼前,小小的心灵会有短时间窒息的感觉,真的不喜欢这种感觉。

前些天在书店里转的时候,看到这本铃木光司的原著小说,那只苍白细瘦的手臂又出现在眼前了,很寂寞。于是,就买了,只为了贞子的那份寂寞,让我隐隐有被牵动的感觉。

翻开小说的序言,居然是蔡骏写的,有点意外的惊喜。蔡骏的小说看了不少,虽然没有每部都看,却也喜欢其中的几部作品,如《猫眼》、《夜半笛声》。

小说看的很快,大约用了三个白天零一个晚上,昨晚十二点之前看完。小说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上,电影都做了改动。小说的前半部分大至同于电影,而后半部分人物线索却转移了,前半部分的事情的叙述者成了后半部分的主要线索,然而,故事的主线却不变,写作手法很特别。

如蔡骏所说,小说写的{zh0}的是人物心理的描写,一个人从知道自己只有七天的生命的{dy}天始,到第二天、第三天……心理复杂的变化,那份面对生命的恐慌到达崩溃的极限,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牵扯着读者的心跟着他一起博动。

随着真相的逐渐浮出水面,贞子这个让人可怜又可怖的幽灵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已经说不清楚对贞子是什么样的情感了。她带给我极度恐惧的同时也让我有种莫名的心痛。
本以为迎回贞子的头骨{dy}部的故事就已经要结束了,电影不就结束在这里吗?然而却发现手中的书尚余大半本未看。

看到贞子复活的那一刹那,我是窒息的,只感觉有一份从心底爬上来的恐惧抓住了心脏,片刻间竟然无法呼息。眼前都是她滴着水略叉着腿以怪异的姿态站立在那儿的单薄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身体,美丽而诡异的气氛围绕着她,涌入每个角落。

她复活的瞬间,我说不上是欢喜、悲伤还是恐怖、无奈,这个世界就要因她而产生无法抗拒灭顶性的毁灭,在她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同时。

于是,我想到蔡骏在序言里提到那个环,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生生息息,永生不灭,这才是人类面临的{zd0}的恐慌和绝望。

贞子复活的过程怪异到难以置信的地步,,令人惊惧到极点。而故事的设计、人物的命运也匪夷所思,等到它浮出水面的时候,读者内心的恐惧也达到了极点。

我很不幸的在半夜的时候看完它,之后恐惧感直钻入心底深处,于是,很少xx的我终于xx了。我把自己藏在被子里面,仍然躲不开贞子带给我的窒息,这种感觉是从来没有的,尤其,我只是看了一本小说而已呀!

 

 

附上转载蔡骏为《午夜凶铃》所作的序言(此文版权为蔡骏本人及出版社所有):

 

《午夜凶铃》新版序言

 

文:蔡骏

  

大约是2000年的夏天,同事借给我一张碟片,除了恐怖片之外对它一无所知。开始节奏有些缓慢,随着记者进入度假村,借宿遇难学生们住过的房间,情节立即紧凑抓人起来。接着便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直到最终那幕惊世骇俗的镜头。

从此,我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午夜凶铃》。

几个月后,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中文版,才发现小说与电影的种种不同。虽然大体上电影忠实于原著,但在人物方面做了很大改动。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铃木光司的小说原著,也许是电影语言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的细腻——而这一点恰恰是铃木光司的{zd0}优势,他的语言秉承了日本文学一贯细腻感性的传统,字里行间不断突显人物的内心矛盾。尤其是主人公在七天之内的绝望情绪,通过他的笔触娓娓道来,看之令人不由得毛骨悚然,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也看到了那盘录像带?想必很多读者都有类似感觉。此种恐惧并非针对电影{zh1}出现的怪物,因为生活中谁也无法想象那会怎样。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边的未知,想象七天七夜的煎熬,仿佛被一审判决了死刑的囚犯,等待最终上诉的结果,是死是活?如果是活,将是怎样的自我救赎?如果是死,又是如何恐惧地面对死神?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挽救自己又猜测结果的过程。

因此,小说中间的叙述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无论是主人公艰辛努力的追寻,还是对于山村贞子点点滴滴的发现,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追忆,都是那么精彩夺目,仿佛一曲丰富的交响乐。{wy}让我感到恐惧的,正是主人公{dy}次观看录像带的情节,随着铃木光司对录像带画面的描述,伴随着主人公的跌宕起伏的内心变化,还有四周若隐若现的鬼魅环境,确实吓到了当时的我,似乎也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来到最初播放录像带的小屋,听着磁头转过磁带的声音,听着自己压抑到极点的心跳。

气氛——如此成功的气氛描写,是我的阅读过程中罕见的,不仅仅是个别场景的气氛,而是将主人公放在绝望的跑道上,在整部小说贯穿始终,一气呵成意犹未竞。至于,小说{zh1}的那个意外,其实已不算什么意外,不如说是作者为下一部书而埋下的伏笔。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午夜凶铃》,那你将大错特错。因为这只是故事的开始,铃木光司把真正的精华留在了后面,那就是整部《午夜凶铃》系列从{dy}部到第四部。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的第三部,无论写作技巧还是内容描述,第三部都令我印象极其深刻,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同样道理,我也最喜欢电影版的这一部,仲间由纪惠扮演的贞子形象,简直就是美得无法形容。{zh1}那幕逃亡的镜头,简直让观者为之心碎,黯然神伤。

贞子期待复活的决心,如同病毒绵延不息,作者也为我们展现了对于超长篇的驾驭能力。他冷静细腻地叙述了贞子的过去以及她的未来,还有全系列最终收官的第四部——我称之为具有超人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是,这既是一部恐怖小说,也是一部悬疑小说,同时更是一部科幻预言小说。

看罢《午夜凶铃》全系列,便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RING”。

RING——英语意为圆圈,可以想象这个形状,如月亮般的圆环,亦是贞子在井底观天所看到的世界。

环,一条封闭的线段,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可以无限循环,可以永远延伸。

环,象征永恒的生命,象征强大的意志,象征复活的希望。

环,正好给予这个开放式结构的故事,一个xx的永恒生命。

因此,铃木光司成为我心目中日本{zh0}的通俗小说家,甚至感觉他的作品已远远超出通俗小说的意义。比如后来读到他的小说集《暗水幽灵》(黑木瞳拍过个电影《鬼水凶灵》就改编自这个集子的{dy}个短篇小说),感觉到他在像斯蒂芬·金学习,比如当年由四部中篇组成的《四季奇潭》(现译《肖申克的救赎》)。去年,我在飞机上读了他的据说{zx1}作《光射之海》,再度震撼了我的精神——他通过一个并不吓人的故事,一段并不复杂的感情,讲述了人类最最基本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希望!

《午夜凶铃》里也写到了这样的希望,RING给我们带来绝望的同时也有希望。我喜欢铃木光司,也不仅因为他的小说写得好,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共鸣。我喜欢他写给人们的希望,绝望深处永远不会放弃的希望,一如那个永恒生命之环。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读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_一夜杏花开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