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读诗之十六——聚焦笔架山上的诗(下)_笔架山上_新浪博客

发一组友人聚焦笔架山上的诗评

 

[推荐]守望读诗之十六——聚焦笔架山上的诗(下)  发贴心情 Post By:2010-3-30 20:07:00

 

 

08年11月的时候,原守望诗歌评论小组就曾对笔架山上先生的作品做过一次讨论。一年多去了,这一年多的时间在一位诗人的作品上会留下怎样的印记?在守望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上,让我们把视线再一次聚焦到笔架山上的诗,读诗,品诗,畅所欲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点击进入守望读诗第四期:

点击进入笔架山上诗歌欣赏:


-----------------------------------------------------------------------------------

 

笔架山上简介:

 

本名向阳,安徽阜阳人,著有诗集《向阳诗选》,湖北作协会员。先后在诗刊、诗歌月刊、诗神、星星诗刊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诗作入选《花园与玫瑰》、《作家摇篮》、《中国当代青年抒情诗精选》、《中国当代纯情诗选萃》等选本,二次获国内奖项。

 

笔架山上诗观:

 

关注民生,关怀生活。在传统文化里寻求诗歌支点,在现实生活中挖掘语言空间;让人文关怀在思索中折射出理性光芒。


 

 

 

平淡中的多重性
——读笔架山上作品想到的
文/角度

 
  经常有人提及,好诗歌的定义。好的现代诗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谨慎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众说纷纭之后,仍然未果。我想现代诗歌的好坏可能要等到后人去评判了。而我们也似乎只可以站在诗歌的边缘,以一斑之见来看现代诗歌了。
  
  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为现代诗歌提供了非常的发展空间。网络空间发展的洪流无疑大大超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公认的现代诗歌发展的{zg}潮时期。现代诗歌无论从类别到形式,都有了质的提升和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诗歌掀起了一个空前的浪潮,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者。如果把那个时期的诗歌比作中国诗歌的“青春期”,那么现在的中国诗歌则已经开始步入中年。开始步入祥和之前的平静。犹如人到中年,经历了火辣辣的青春之后,开始趋于心态上的平静;开始尝试与这个世界融洽地接轨。
  
  一定还有其他的艺术形式,是能够与诗歌相通的。多方审视之后。我发现,它,就是中国画。我不会画国画,但是我会欣赏中国画的神韵。诗歌之美很大程度上与国画之美,有神韵上的相通。
  
  读笔架山上的诗歌,让我{zd0}的感触,就是淡定。即便是类似于xx越货、刀光剑影的事件,也是异常平静的文字氛围。不得不说。这样的平淡,是境界。文字有天底下{zd0}的自由性。但是千万不要把诗歌当成宣泄的工具;不要把文字当成宣泄的工具。文字在于把美赞扬、把丑揭示、把恶鞭笞。但是不等于要给读者一盘热豆腐,让其要么吃不下,要么烫一嘴泡。
  
  笔架山上的作品比较淡定从容、波澜不惊。这就接近了我认为的属于诗歌的高境界。把此种心境一路弘扬,距离惊世骇俗的作品问世,恐怕也为期不远了吧。
  

 

 

 

从意识状态和存在状态看向阳的诗
文/倩理

  
  1意识存在
  
  当下的新诗大抵上是这样一种东西:历史文化、生活体验、精神内视、及情感传承与话语方式的一种结合。一首诗的好与坏常常我们只能感觉,而这种感觉又通常依附客体存在,往往令人难以描摹难以言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诗文本之后或者说语言背后的意识捕捉。说某首诗太浅白了,其实是说诗语言背后是空的,不存在意识活动;说某首诗很优美,其实只是漂亮,只是涂抹了五彩颜色,而诗背后的意识状态活动很少,甚至是空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徒有其表。
  
  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实际上是现实描写与情绪的结合。诗虽短到{jz},其意识状态却十分丰富,诗的背后是极旷大的意识世界,象征思维与敏锐感觉的相互渗透!
  
  什么是诗的意识状态?它区别于传统的高蹈和伪意义的颂唱,它不以目的为目的,它忠实于一种真相,世界的,内心的,这些活动在诗人脑中纠缠,在诗文本诗语言后布阵。把这种意识活动描摹出来,即诗的存在状态,诗的意识状态分布的存在状态。
  
  我就从这里切入向阳先生的部分诗作,以前评过他的部分诗,这次追踪评读他的诗,从中寻找向阳以前的诗所没有的东西。
  
  2真相及体验性
  
  当下的诗在夹缝中求生机,生存和高尚对诗人形成两面夹击,这是幸也是不幸,幸的是我们终于可以不违心地唱了,不幸的是当诗人们呈出真相时,而被糖衣喂大的读者不知所措,阿门!
  
  诗走进民间,走进生活,这是历史的巨轮。诗人们纷纷走进个人化的艺术视角,那种平民的色彩和市民的意味也相当明显。被写入作品的对象,常常很难确定其身份,有时是求学者,有时是小文人,有时是都市白领,有时是无业游民。这样一些新的社会角色大量进入作品,使得诗人笔下的生活充满了流动性、鲜活性,乃至市民性、民间性。我觉得这种平民色彩的个人化视角,在满含个性体验的同时,给诗带来了时代与社会的新生面,以及对这种新生面的新观察、新感知。
  
  
  《巷子深理发店》
  
  这些年,我不断走进中山路一条小巷
  理发,它招牌上的二行字
  笫一行:巷子深理发店向里拐
  第二行:老少皆宜,艺精价廉
  字迹已有点模糊
  其实,我不常理发
  也记不起每一次理发的情形
  
  诗的{dy}节是平常生活的叙说,经常在某些巷子走走回回,往往来来,或许理发,或者并不理发,或者只是走走,这只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为着什么,或者不为着什么,这是种生活的平凡,是种生活的真相。生活是贫乏的,百无聊奈!那么后一节诗人的意识活动就比较出彩了:
  
  从中山路到巷子深理发店
  我生出皱纹、白发、胡须
  
  这是时光的沉淀呀,每天走去走来,青春在日常的生活中褪去了颜色,不觉得{yt}天老去,生出胡须、皱纹,和白发,在平凡的生活中{yt}天磨损着自已,这就是生活和人生的真相呀!
  
  今天,在镜中我看见自己
  这是我{dy}次
  仔细打量
  仿佛审视经过这里的路人
  
  今天,或者某天,偶儿对镜,不由唏唬不已,镜里的人是我吗?这胡须、皱纹,这白发?恍如路人的陌生感不由而生。这整节都是诗人的意识活动,向读者呈出了存在的真相,也是一种人生的忠实体验。
  
  3清醒与疼痛
  
  由清醒与苦楚的多重因素混合而成的冷峻叙事是当下诗的一种走向,它抛弃传统的包装和伪色彩,真实地以在场的角度呈出生活的截面,它更本真更忠诚,它不需要虚假的仁,它不盲目不畅想,只是冷峻异常地描写看到的和感到的。因此,诗描绘的生活现状之无奈,常常真实得让人尴尬;所表现的人物心境之无告,常常真切得让人惊异。这样的诗如锤子,总狠狠地无情地捶打着读者的心,具有一种如“外科医生”做外科手术一样的冷峻和不露声色。这样的写作,即使从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来看,也当属于严谨、严苛的,显然在直面现实的表现上更为清醒,也更为冷静,它扩展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他是谁》
  
  红发路的人们叫他土郐
  他大半辈子住在巷子里
  木呆。偏瘦。皮肤黑
  时常侧着身子沿这条路散步
  微微张开两臂,像急行中的鸭子
  他不到六十,育有儿女一双
  女儿已经远嫁;儿子xx在读书
  他家大门贴倒了的福字
  显得苍白和破损
  这是2010年腊月,寒风追着他吹
  他艰难地捱着。他呼吸。咳嗽
  
  这首诗不是画的,它是刻的,用刀刻出来的。诗人说了什么了,诗人不想说什么,说什么都是无力的,诗人惟有带我们进去现场,让我们去目睹这些现象,这恰恰是诗成功的地方,俗话说:大巧如拙!诗人是清醒的,不动声色地溶入着一腔悲悯和人文关怀,我不反对思想,但若思想是悬空的,亦不过是写作者的一厢情愿,假惺惺的伪意义而已。这首现场现实主义的诗就有了其存在不容置疑的意义,更近生活,更逼近人的内心!王国维说,诗画互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无疑是诗的一重境界,看过烟花灿烂后,再看山和水,还是山和水,只不过境界不同而已,这就是艺术的返朴归真。
  
  4:感觉与悟
  
  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观察和体验,客观的物在各人眼里有所不同,形成的感受就各有不同,诗也如是。但人类的感觉也是互通的,虽不人人如是,却也大抵如是。有人问:她象花一样美,这句子是不是感觉?很遗憾,这是比喻,空泛的比喻,它没有输通的传递渠道,不是感觉。
  
  一张铺开的网
  
  小蜘蛛儿
  在我晚泊的车头
  编织一张网逮我
  就象某一时期的封条
  把我牢牢粘在江南小城
  
  诗人不是蜘蛛,诗人由蛛网想到了生活其实也是张网,江南小城如同蜘蛛,把我牢牢地逮捕。这种感觉很真实,只要我们不是逃避生活的人,就多多少少有着这样的觉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也运用了通感,蛛网和城市的网在这里串换了,这是一种通感常用的手段。这里也透露了诗人的些许无奈。
  
  这么多年了
  有时我使使性子
  挣挣网
  无数次地破网突围
  你一次次
  结线修补
  不断变形的日子
  说不清有多少泪水
  也分不出是不是残局
  
  这一节不存在诗的技巧,有的是平常的叙说,从容而淡定。我们一次次地挣扎,工作,生活等等,我们以为突破了一个网时,才发现陷入了另一个网,日子就是这一根根纵横交错的丝。
  
  就这样
  夜幕覆盖了我们
  一张无限拉长
  铺开的网
  
  人生如网呀,这样的悟不新不独到,却最真切不过。有些诗不见新奇,不见独到的悟和发现,却能自自然然拔动我内心,这就是生活的真味吧。毕竟我是个凡人是一介庸人,那些魔鬼和玄幻的组合,不见得能把我征服,读读这样淡定而自然的诗也挺好,真的!
  
  5:结语
  
  向阳的这些诗,比之一年前的不可同日而语,诗充塞了存在状态和意识状态,形成了可供感觉和让人进入的通道,诗多了质感和厚重,有了对生活和人生乃至生命的探求和体验,这才是诗的正道,向阳先生就这样在诗路上进入了良好的转折点,求变求质永远是诗和诗人的使命。
  
  大步向前吧,我看到了向阳先生诗中的光芒!

 

2010年,3月27晚,于东莞。

 

 


 


像一阵轻和的风吹过水面
——读笔架山上的诗

文/白贝壳

  
  我是带着复杂的情感去读向阳的诗歌的,因为我不了解向阳。我只能静下心来,去慢慢的品读向阳的诗歌。就像我平时看一个人眼睛一样,虽然我不会真正的全部知道其内心在想什么,但我至少读了他会做些什么。
  
  向阳的诗歌有很多传统的笔意,更多的带着70年代诗歌的影子,这可能与诗人的修养和历程有关。说实话,我更喜欢读像海子这样的诗歌,想象空间极大,冲击力很强,让你瞬间张开思维无限去想象。像向阳这类的诗歌我还是喜欢具有浓厚乡土情怀的写法。

 

  读向阳的诗歌{zh0}是一个人,开一盏台灯,关去所有的声音。或许向阳的诗歌在纸页上读比在屏幕上读更有味道。向阳的诗歌朴实无华,安静祥和,显然这个浮躁的时代,和物质的社会是很难受新人类欢迎的,因为它一眼看去豪无新意,没有冲击感。但向阳的诗歌带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内涵。读向阳的诗歌,需要安静去读,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它像一阵轻和的风吹过水面:

 

落花

 

那些树落花了
  苦楝  柑子和枣树的
  花儿全都落下来了
  一片一片的花朵
  都回到了泪水中的土地
  
  这个季节
  漫长的雨
  很轻地  在树梢弹奏
  它是让花儿下来
  替它打探这个春天
  
  是诗人在春天来临之前对凋零落花的感叹和悲悯,诗人用很直接的手法说那些树落花了,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吸引。诗人没有过多繁杂的描写而刻画出了这个落花季节的景象,而下节“这个季节”起到很好的过渡,结尾很形象生动,确实诗人用“打探”这个词救活了全诗。让整个诗歌充满生命的希望。
  
  向阳写诗没有多大夸张的感动,也没有意外的惊喜,但确使你深入用心去读的时候,久久回味。
  
  进城
  
  从偏远的乡下
  我搭乘长途汽车
  进城  拥挤
  把我蹂躏成一张
  就像谁擦汗的手帕
  褶皱而濡湿
  
  心里画直的路
  上上下下
  一再被弯曲
  颠簸和回旋中
  我成了砾石顶爆的轮胎
  被遗弃在路途中
  
  至今没能混进城去
  也没有褪掉一身泥色
  从搁浅的地方
  我抬头  吸气
  
  诗人说话的方式开始,离开家乡来到城市直写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感受“成了砾石顶爆的轮胎,被遗弃在路途中。至今没能混进城去,也没有褪掉一身泥色,从搁浅的地方我抬头吸气”,这节颇具疼感,如果说前面平实无奇,那么这后面就在这平实无奇中产生疼痛。“至今没能混进城去,也没有退掉一身泥”这时一个硬生生的现实,放在现在正像描述我们一样,混在城里成不了城里人,回到乡下做不了乡下人。当我们审视现实的时候,这诗就带有了时代的价值。
  
  向阳的感情很丰富,这也是作为一位文人必须具有的。他关怀生活,更会思考生活,甚至对身边的人和事。
  
  遗失
  
  我的邻居
  那位我喊嫂子的人
  前天疯了
  她背上一袋东西
  手提拐棍,敲打地面
  骂骂咧咧从这条小巷出走
  再没回来
  我不知她怎么疯的
  今晨,红发路显得很静
  听不到了她的声音
  就象谁偷走了什么
  很多邻居都在念她
  
  其实,读向阳这首诗歌是对我感触最深的一首,我喜欢一切带有亲切感的东西,和亲情沾边的感动。向阳写“遗失”就是一首很亲切的诗,我的邻居,那位我喊嫂子的人。很亲切,他让读者想起故乡的叔伯婶嫂的乡土情怀,怀念故土所发生的变化和现状。红发路是作者的不能忘怀的出生地。轻轻的叙述带来深层的感动,就像谁偷走了什么,很多邻居都在念她,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回味。可见,向阳的功底和技巧。
  
  读向阳的诗歌,确实对现在大多数新人类来说,了没新意读来枯燥无味。他们会排斥这类“过时”的诗歌。但读向阳的诗歌时,我知道这位诗人有着一颗深情纯洁的心,和朴实无华的笔意。这是这个浮躁社会需要学习的成熟和安静思考的一面。向阳的诗歌简而精巧去掉伪装耐读易懂,这也可以是诗歌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借鉴一面。现在很多诗者都故作深沉,读来难懂却自以为是。
  

 

 


好诗什么样?

——读笔架山上的诗所感

文/安云


  学诗有一段日子了——确切地说是学口语诗有一段日子了——但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困惑着。随读诗愈多,愈发看不清楚诗本来的面目。好诗是个什么样?我们为什么要写诗?我们将如何写诗?相信这一系列问题,曾经并且正在甚至仍将困扰着大多数像我这样的初学者。
  我常常带着些这问题去读诗,学诗,求证我对诗的认识和假设。现代诗的发展趋向多元,但我相信再多的尝试,只是殊途同归的过程,而在这些纷杂的过程中,总有些命题是始终经得起考验的。
  
  以上并非题外话,也非“高大全”说空话。这些确是我在读过笔架山上的诗后的一些真实想法。以前在守望网也读过一些笔架山上的诗,但只是泛读,与其他诗人作比较,而对诗人及其作品缺乏纵向和深入的了解。这两天细细读了一遍,尤其对现在和以前的作品作了一些比较后,我似乎看到诗人在对诗歌进行尝试和改变时的某些思维痕迹。
  
  《漂泊》和《遗失》两首同为记人咏志的诗,但表现方法xx不同。前者诗人试图走进,而后者则是站在局外的旁观。又如《他是谁》中表现的那个极有代表性的,贫苦的父亲形象,更是尽可能抛开“我”的存在,客观地呈现出那曾经触动过诗人的,真实的画面。而这种对人的关怀,对生活本身的还原,无疑是触动读者们的{zh0}的表述。这就是诗。
  
  说了客观,不代表我就反对了主观,只是主观表达的魅力不在此处。像《梦着寻觅》这首:
  在我隐身的江南小巷
  沉默的楼群  挡住了
  天空和小时候常常看到的北斗
  我迷失了方向
  只能试探着沿街道行走
  试图闯入曙光刺穿的黎明
  
  身边  时常驶过的汽车和尖啸
  将我追赶
  仿佛多年前
  娘牵我乞讨过一条马路
  脚步凌乱  不知所措
  是如今,我怀揣着梦
  寻觅和漂泊
  
  诗中主观主动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没有人比诗人自己更了解他的人生,因此他不需要呈现什么。但在表达了自身感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引起了你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这就如两个知己在聊天,推己及彼,同样以真实的感受引起对方的共鸣。虽然“我”是{wy}的,但像“我”这样的人,却有千千万!
  这也是诗。
  
  而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可知,同感。只有让读者能够感知诗人所言,感受诗人所感,诗才能明亮起来,思想才能浮出水面。才是好诗,甚至大家都爱读的诗。我不认为那些写得极隐讳,给读者留下很少,或很复杂线索的诗会有什么阅读价值。毕竟诗人不是罪犯,读者也不是xx。我们不需要猜灯谜,我们要打开彼此的心,用诗做交流情感的鸽子。
  

 

 


诗歌中的黑白照片

——浅评笔架山上的诗歌
文/雪貂  


  诗歌也是有灵魂和肉身的。灵魂决定诗歌的气质和内涵。而肉身则是为了让写诗之外的人能看见并真实的触摸到它的存在。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它是一个人寄放爱恨的小船。诗歌又是一张碎镜子。能照出的自己的影像,又能看到整个世界。这并不是镜子的容量就有多大,只是因为他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决定了他的涵盖和延伸。通过它来折射出的,是真实的无限缩小或无限放大。
  
  而笔架山上的诗歌则让我看到了一帧帧缩微的图片。它是现实生活的快照,真实客观的记录了生活的场景。说它是照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人的诗歌取材都是普通而又真实的生活片段,这些细节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作为诗歌来说,我个人认为它本就不该脱离生活,脱离源于生活的真实细节。这是一首诗歌不蹈空而舞的先决条件。
  
  沉塘
  
  中午,两只甲鱼,一公一母
  落进一群食客眼底
  割颈、封喉,龟息中,它们
  在烧开的锅里
  游泳  伸出头  四肢舞动
  
  沉下去浮上来
  再沉下去又浮上来
  一次慢过一次
  多像过去
  一对私奔的情人
  被族人抓住装进囚笼
  丢进池塘或河流
  
  这首沉塘用寥寥几笔细节的再现,让我们看见两只乌龟的悲惨命运。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作者在低沉和冷幽默似的叙述中一层层揭开人类凶残自私的本性。生命面前,生灵都是平等的,凭什么人就能随意主宰其他种类的命运。作者在愤怒的诗行中,又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他是谁
  
  红发路的人们叫他土郐
  他大半辈子住在巷子里
  木呆。偏瘦。皮肤黑
  时常侧着身子沿这条路散步
  微微张开两臂,像急行中的鸭子
  他不到六十,育有儿女一双
  女儿已经远嫁;儿子xx在读书
  他家大门贴倒了的福字
  显得苍白和破损
  这是2010年腊月,寒风追着他吹
  他艰难地捱着。他呼吸。咳嗽
  
  他是谁?诗歌中的他,我们是那么熟悉又陌生。我没去过红发路,也没听过土郐这个名字。但我周围却有两个,三个,甚至更多土郐。他们普通而又渺小。老实巴交又勤劳本份。诗歌也是通过真实的细节再现了真实生活的片段。一个瘦黑,几乎佝偻的老人活灵活生生的出现。
  
  而读书,这个时代穷苦人民的又一个沉重话题。在农村几乎没有人愿意xx去读书,因为田地的收入是永远不可能和学费成正比。无疑土郐的儿子在学校是出类拔萃也是令他自豪的。所以他xx让他读书。自己衣服破旧无所谓,自己有病也无所谓,就这样捱着。为了那个倒贴的福字。这让我想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而这垂直向下的爱,又何尝不是每个天下父母的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守望读诗之十六——聚焦笔架山上的诗(下)_笔架山上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