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征求意见稿)
序言
近年来,xxx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职业教育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zd0}目标是实现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人们更好地赢得尊严;职业教育是大有希望的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要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并反复强调要有具体措施,确立目标,分步实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改革措施,使职业教育质量、规模、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更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和技术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历史过程,新一轮的国家能力竞争已见端倪,为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全面部署。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必须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在近年来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基础上,又高瞻远瞩地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既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中央对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期望,更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促进民生改善、建设小康社会、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为切实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具有国际{lx1}水平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其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生产技术革新、民生改善以及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中深化改革、在贡献中加快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中等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质量、规模、结构、效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鄙薄职业技能和体力劳动的观念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保障机制欠缺,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数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足,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整体规划,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重大机制基本健全,改革创新实现整体跨越,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事业发展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800人以上,办学效益明显提高;3年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企业经营培养2000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农业职业教育,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面向全社会的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超过1.2亿人次;3年累计完成4亿人次的培训任务,使城乡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力争使全国专任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4︰1降至20︰1,专兼职教师平均生师比从21︰1降至18︰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5%;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量比例达到25%;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得以实施,师德素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xxxx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服务产业目标
——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整合、重组和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xxxx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和教材,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
——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dy}产业,扶持农业职业学校发展,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办好涉农专业点,多种形式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250万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按照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标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虚拟仿真、模拟现实和多媒体教学等信息化教学实训水平,培养800万技能型人才。
——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应对第三产业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标准安排课程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培养950万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改革创新目标
——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xx、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材,基本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校企一体”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专业建设管理规范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水平明显提高。
——完善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支持学生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初步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框架。
——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基本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配合、行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局面。
.基础能力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1000所国家优质特色学校,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现行省级重点学校建设标准;2/3的学生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
——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yl}、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xxxx产业升级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基本形成以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为基础,相关政策制度、执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相配套,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基本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依据,以行政规章、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等为主体,以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度为基础保障,支撑中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规范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框架。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x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高质量。
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度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三)指导原则
1.坚持问题入手,突破关键环节
着力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等各界共识的突出问题。
2.坚持近期突破,立足长远发展
着眼三年发展,立足一年开局,每年突破若干关键环节,三年上一个大台阶,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坚持整体规划,切实突出重点
以提高支撑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战略构想,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任务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和模式。
4.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升级需求,着力建设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加大扶持、多方投入、合作办学、对口支援等为手段,重点支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强化涉农、民族工艺等专业和薄弱学校建设。
二、重点任务及主要内容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以下“xx计划”,在相应的重大领域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带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加快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教中心和示范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形成一批优质资源,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
1.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xx、骨干和辐射作用。
改革办学模式。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加强建设,推动规模化办学,建成实力强、规模大、声誉好的示范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发挥对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薄弱学校的辐射和帮扶作用。改革培养模式。深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改变单一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人继续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模式。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评价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创新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创新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更新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支撑随时学习;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特别是通过数字仿真、模拟流程、虚拟现实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知识、技术和生产服务岗位。创新队伍建设。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着力提升学校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完善招生、教学、资助、免费、就业、财务和资产等学校业务管理办法。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评审、予以重点支持和实行评估验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订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举办者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项目学校提出改革创新规划,按照评估验收标准落实建设任务。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支持{dy}批200所示范学校项目建设。2011年,支持第二批500所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研究制订示范学校验收办法。2012年,支持第三批300所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完成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评估总结示范学校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2.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
支持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加强校舍和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一批高水平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
坚持分区规划,突出建设特色,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在农村,支持地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引导每一个县都建成一所综合实力强、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县级职教中心,提高学校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城市,支持学校依托行业产业,组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势互补、以城带乡的合作发展;支持地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建设的需求,建设专业整合、资源共享的职教园区,引导园区内职业学校办学紧密对接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用人需要。
坚持分类指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提高投入效益。支持项目学校的教学用房、生活用房、实训场地等建设达到xxxx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各项设施达到国家校舍安全标准。引导项目学校按照标准化厂房要求建设教学实训场所;按生产需要配置实习实训设备,确保校舍和设备适应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规划、予以重点支持和实行评估验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联合制订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审核确定各地建设规划。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提出本地区建设规划,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项目学校提出具体建设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标准落实建设任务。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支持{dy}批500个项目建设。2011年,支持第二批500个项目建设;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完成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评估总结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3.继续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再重点建设1000个装备先进{yl}、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确定建设重点。服务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应若干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确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专业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纺织、石化、现代农业和民族文化等产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引导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和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支持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以企业生产和服务流程为导向,设计、建设实训场地和设施。配置对接产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先进设备。配备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使基地成为生产性实习实训和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
教育部、财政部制订和颁布《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技能教室建设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项目实行各地按照遴选条件申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审核确定,分年度实施;建设经费一次确定,逐年考核建设情况、严格质量评估和成果验收。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支持{dy}批500个项目建设。2011年,支持第二批500个项目建设;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完成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评估总结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工作,并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二)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同步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密切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4.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教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教育与行业对话协作办公室,下设专家工作组;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若干教育-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研究园区化、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探索建立行业人才职业能力认证体系;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特定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安排实习就业。
2010年,发布总体方案和相关管理措施,成立对话协作办公室和专家工作组;举办软件与服务外包等3个行业的合作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2011年,举办装备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合作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2012年,举办现代物流业等5个行业的合作论坛;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工作;举办总结表彰和成果展示活动。
5.着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推进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项目学校和3000家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取得双证书比例达到95%;每个项目学校受益学生达到3000人,3年共计培养300万名支撑产业振兴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0年,出台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管理措施,确定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启动合作项目。2011年,继续实施合作项目;研究制订验收办法。2012年,开展评估总结和成果展示活动。
6.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以加强技能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指导为重点,以构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抓手,逐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学生课程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工作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评估检查,表彰职业指导先进单位,宣传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典型。依托现有职业教育网络,整合人才供需信息资源,建立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地市、学校四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2010年,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评选职业指导先进单位。2011-2012年,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通过成立合作办学组织、开展订单培养、设立就业联系点等形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通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
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合作办学、对口支援和特殊扶持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布局,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使其共享优质资源,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7.积极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加强东西部之间有关省、市、县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强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工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积极推动东西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走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共创双赢。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发挥东部和城市职业学校优势,面向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招生,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东部或城市学校学习,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支持。针对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需要,从东部和城市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支教任职;吸纳西部、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连锁办学,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覆盖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合作学校具体情况,从计划制定、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经费扶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010—2012年,东部和西部省市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基本建立稳定的对口合作关系,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每年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
8.加快西藏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大力发展西藏和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比例,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服务区域内产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充实和改善本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新疆北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增加其面向南疆三地州的招生数量。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发展面向西藏和南疆三地州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培训,增加特岗教师人数,聘请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深入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专业援建、教师支教、干部支援、内地培训等措施,提升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大对西藏和新疆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保障计划和资金的落实。东部和中部省市要提高认识,积极办好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中职班,支持西藏和新疆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0—2012年,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内地新疆中职班,每年从西藏选派3000名-6000名初中毕业生、从新疆南疆三地州选派3300名初中毕业生到东、中部条件好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办班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费用由中央财政按一定标准予以补助。
9.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建设
重点加强100所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的建设,促进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化,增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发展的活力,推动民族特色学校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带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加强建设和加快发展。
民族特色学校的建设要坚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民间工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的方向;重点加强民族特色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体现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特点;加大“技能教室”建设,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搭建展示和交流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的平台,使学生掌握特定民族的表演艺术、传统工艺、制作技艺等表现形态,培养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才;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作用,能够依托特色专业开展技艺、展示技艺以及艺术创作的活动,具有向社会及群众提供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的能力,在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起xx作用。
本项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评审、予以重点支持和实行评估验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订印发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省级政府层面对学校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兼职教师聘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学校主管部门或举办者对学校特色专业发展有稳定的经费投入;项目学校实行地方申报、中央部门组织复审,建设经费一次确定、分步到位,逐年考核、适时调整、验收挂牌。
2010年,支持30所左右项目学校建设。2011年,支持40所左右项目学校建设;完成2010年度项目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2012年,支持30所左右项目学校建设;完成2011年度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
10.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重大政策制度建设需求,对若干重大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先试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以点带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继续推动各有关方面落实天津、河南、四川、广西、三峡库区试验区协议,完成既定任务目标。加强对试验区的指导和管理,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支持措施,有重点地推进试验工作深入实施。总结提炼改革成果,编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简报》,促进试验区经验向全国辐射。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产业形态特征和职业教育优势,新增一批试验区。
2010年,抓好现有试验区已有各项任务的落实;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若干省份和地区,共建一批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12年,总结验收试验区工作,召开全国试验区成果交流会。
(四)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11.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注重内涵,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召开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意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办好1000个涉农专业点,努力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林类专业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作用,完善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业类高等院校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机制。研究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标准》,开展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
2010年,召开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意见》,颁布《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标准》。2011年,基本形成农业类高等院校与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对口帮扶机制。2010-2012年,创建300个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12.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以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为载体,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累计完成2.7亿人次的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争取每个乡镇和多数行政村办好一所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建立适应新型农民培养的师资队伍。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见》,明确新时期教育系统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推动教育系统农民教育培训取得更大的进展。在总结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原则,开展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
2010年,完成8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2011年,完成90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2012年,完成1亿人次的培训任务。
(五)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建设计划
以依法办学为基本要求,逐步建设支撑学校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提高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13.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制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经费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持续开展{gjj}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创新工作载体,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健全学校建设标准,修订《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修订《{gjj}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继续开展{gjj}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分规定》等规章制度,为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动态发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学校改革发展的经典案例,建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案例库”并通过印刷出版和网络广泛宣传,逐步积累、动态更新,形成典型示范xx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制。
建设和运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健全覆盖学生、教师、校舍、设备、经费、教学、专家等方面的电子信息档案,为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政务信息化提供技术保障。
2010-2012年,继续开展{gjj}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逐步开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学费等七个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并进行升级改造。
1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与管理工作制度,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深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加强班主任工作,制订并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整体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努力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制订并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艺术节、文化节、技能节、运动会等活动,促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
2010年,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2011-2012年,印发修订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选“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上)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