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身边的“变态”:犯罪生物学与犯罪心理学的解释_陈诺哥哥_新浪博客

您听说过犯罪生物学与犯罪心理学。西方有专家很早之前做过研究,凡是人的前额只有两指并行那么宽的,一定是天生的xx狂(各位赶紧量量自己有多宽)。这是早期犯罪生物学的观点。基本无科学性。但后来一个叫浦林的犯罪生物学人,得了诺贝尔奖。他认为体内缺少某种元素,如常吃洋拉圾食品,可诱发犯罪。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女性的染色体是XX型,男性是XY型,也是西方的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多次强奸女性屡教不改的xx狂魔的染色体是XYY型。

   西方的研究可信吗?

 

   为什么有人没有任何目的,却接连杀死数人,手段还极其残忍;为什么有人专偷女士内衣,只为留作收藏;为什么有人会对没有反抗能力的可爱小动物下黑手;为什么有人喜欢男扮女装;这些人都怎么了,是受了什么刺激,还是一时糊涂。

一.xx案

黄勇:2001年到2003年,短短2年时间,在河南省平舆县,专门诱骗中学男生,并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17个无辜男孩。

马加爵:2004年2月,用铁锥残忍的杀害了同宿舍的4名同学。

邱兴华:2006年7月15日这{yt},陕西省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山顶上,用斧头砍死了10人。

首先我们从动机看,俗话说"穷生盗、奸生杀"。xx案件往往排在{dy}位的是因为婚恋纠纷,第二位是图财,第三位是报复xx。但是,上述案件确实动机不突出,所以这个也是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百分之二十的案件动机不好解释。

  

为什么会这样?

某电视台统计:观众代表认为:其中有55%的人认为这些人在生活中是失败者,或者受了刺激,所以仇恨社会,盲目报复。

还有17%的人认为,这些人是有病的,比如心理上的疾病,精神病什么的。剩下的那28%的位观众代表认为,这些案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每起案件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作案动机不一样,是偶然行为。

二.我们身边潜藏着多少变态?

1.这是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本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然而最近却是怪事连连。因为是夏天,很多住户都把衣服挂在窗外,然而这几天却经常出现丢衣服的怪事,而且丢的衣服,并不是什么值钱、xx的服装,而是一些女士内衣,有些内衣都已经很旧了,偷去卖都不值什么钱。小区居民开始人心惶惶了,有人说是色魔盯上了咱们这个小区,吓的小区的女孩都不敢出门了,那么这到底是谁干的呢?难道真的是色魔在作祟?

22005104下午230分左右,70多岁的清华大学晏教授一家三口,乘坐726路公交车,因为在车上与售票员发生了点口角,于是女售票员朱玉琴掐住晏教授14岁女儿晏继勤的脖子,直到对方昏了过去才撒手,16个小时之后,晏继勤不治身亡。

3.还有这名女孩因为跟母亲发生了争执,在公共汽车上竟然对母亲大打出手,当车上的其他乘客看不下去了,开始阻拦,她居然还跟其他乘客争吵了起来。

4.再看这个,湖北的一个男子当中殴打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而且猛踢妻子肚子。周围的群众试试图阻拦,这名男子不但不理会,反而打得更凶了。

5.     2006年的踩猫事件,据说这个人用高跟鞋的鞋跟,踩死猫,非常的残忍。

6.     发生在北京的汽油烧猫事件,这只猫叫凤凰,被人残忍的烧了,但是侥幸的活了下来,感人的是,很多网友,都捐钱给它治病。

三.白领心理压力大

有一份某媒体披露的调查报告,居然声称。好么,咱们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范围内,你像白领呀、公务员呀甚至出租司机,都差不多这个收入水平,打击面也太大了吧?我曾经在报纸上看过这么一个事,一个公司的中层,男的,白天在单位很男人的样子,言谈举止也非常得体。可下了班可就不一样了,回到家,他就喜欢穿裙子,他家里有各式各样的裙子,都是他给自己买的,你说够不够变态?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一名18岁的高三毕业生,由于心理的压力大,他居然用裸奔的方式来给自己减压,一路小跑了3公里,要不是xx把他拦下来,指不定还要跑多远呢?

四.自然因素与反社会人格(the Antisocial Personality)

一个世纪来,精神病的概念引入学术界。对精神病和反社会人格的诊断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犯罪的研究。

人格变态的概念是什么?桑泽兰(Shterland1978)在题为《心理失常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论文中说明了概念。他认为变态人格诊断主要基于人格特征,而不是特殊的行为尺度。“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对个人、团伙和价值忠实性的丧失。他们绝xxxx木不仁、自我利益至上、沮丧寡合、没脸没皮,不能从惩罚中吸取教训;动摇、屈服,坚韧性差;自以为是,拒绝他人的忠告。”

海威·克利克(Hery Cleckley l964)在他的名著《心灵健康的标定》中描述了反社会人格的种种特性,计16条:(1)貌似幽默、智慧,实际肤浅庸俗。(2)妄想和不合逻辑的狂想。(3)精神不清楚、神经质。(4)不可靠、不可信。(5)不信赖、不忠诚。(6)不知羞耻,无后悔之心。(7)从事反社会行为时毫无意识。(8)病态的自爱,对他人爱的丧失。(9)无是非判断能力,不能从经验中学习。(10)人际关系冷漠,缺乏交往。(11)目光特别短浅。(12)缺乏起码的人际联系和一般的礼尚往来。(13)想入非非,不能自控(饮酒或不饮酒)。(14)xx之心常有,却很少执行。(15)性生活异常,或毫无人性,暴似野兽;或力不从心,随便了事。(16)生活无目的,当{yt}和尚撞{yt}钟。

汉斯·托奇在《司法和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把上述16种人格特性归纳为:“缺乏良心或良心不足;情感不成熟,自我为中心;无生活计划;缺乏爱和忠于爱的能力。”

   有关的反社会人格的xxxx强调这种人格具有特殊的结构。人们通常列举的:冲动、缺乏爱和爱的能力,无羞耻之心,无克服困难的勇气等。为什么会产生反社会人格呢?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人们认识到这也许和人体的生物因素异常有关。

五.矫正分子精神病

矫正分子精神病,英文为“Orthormolecular Psychiatry”。该理论是由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诺斯·浦林(Linus Pauling)提出。他认为心理疾患和行为异常为身体内部的异常反应比率所致,这种比率的异常是身体结构缺陷的结果。这些缺陷为:基本微粒的改变,营养异常和生理缺损。浦林建议对异常行为的治病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在大脑皮质和xxxx系统内部建立最适宜的化学结构。例如,他利用服用大量维生素C作为xx感冒的手段就展示出他新思想的奥秘。

矫正分子精神病反映了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追随者们强调各种各样的少年罪错或犯罪行为都不是心理失常,而是生物化学或代谢方面的不平衡。例如,一个青年人涉嫌于暴力行为,不是由于他是被社会拒绝的被害者,也不是由于家庭破裂,而是由于一系列的生理因素所致:错误地xx,营养不平衡或体内某些毒素的聚集过量,如水银过高而造成的身体不适和机能异常。

问题的争议点之一是关于儿童多动症。多动症由不思休息、极度冲动或攻击性行为所组成。有人认为引起多动症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和低血糖,而这两种病因都是由于长期吃快餐所致,快餐是美国儿童的主要食物,其基本成分是糖、淀粉和有毒物质。正是这种有毒物质引起了“矫正分子”的不平衡。汤姆逊、詹姆士等人指出:“患多动症的儿童常使教师和家长xx,给他们戴上坏孩子的标志。这些孩子精力不能集中,无法正常学习,长大成人后知识贫乏。他们成为逃课的好手,又是犯罪的常客。”

加州大学刑事司法协理员史泰文·曹恩特(Steven Schoenthales)花费数年心血,潜心研究“饥饿行为”。他观察了5000个被监禁的儿童,这些儿童来自加州境内的十所矫正机构。他在1985年得出结论:在九所矫正机构中,管理人员的目标是限制食品中的含糖量。带糖的软饮料被果汁所代替;糖块和快餐小吃被新鲜水果、蔬菜所代替;高糖的早餐被高营养的早餐所代替。自从食品结构发生变化后,所有的矫正机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肇事和违纪行为明显减少,下降幅度从21%~54%不等。

曹恩特计划进一步扩大他的试验,从儿童矫正机关扩展到成人矫正机关,心理康复医院等部门,以便进一步验证其功效。

  绝大多数犯罪学家也许会赞同这一基本观点,即营养和化学因素影响行为。此外,在这个领域中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低血糖和其他生物化学元素的不平衡造成强奸、抢劫、放火和凶杀;或几乎所有被确定为凶杀的罪犯都是维生素缺乏或低血糖患者,这些命题还有待于用完整的、严谨的、具备精密控制条件的实验来证实。曹恩特所开创的事业还需后人去验证、批判。

六.学习能力丧失与少年罪错(Learning Disabilities Deliquency)

学习能力丧失的定义为:“一种感觉和运动机能的损伤,因损伤产生生理异常,导致课堂活动异常。”常见的学习能力丧失有三种:{dy},诵读困难。它是“一种儿童异常,丧失课堂常规活动,不能掌握读与写的语言能力”。第二,失语症,它包括视听两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产生语意交流问题。第三,运动过度。它常与多动症通用,是一种“长期的、儿童所特有的症状,包括极度的不休息和精神不集中”。

   学习能力丧失的病因不明。许多人倾向于这种观点,即最终会在组织学、神经学方面突破。无论其病因是否在于病变,关于学习能力丧失与少年罪错的关系,存在下列热点:

舒美柯(Shoemakez)1984年指出:解释能力丧失与少年罪错联系的可能性是,这种异常“影响了理解的发展过程,理解迟钝推迟了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识”。另一种解释为:学习能力丧失的儿童,往往学业低下,成绩平平。家庭、同辈人、老师向孩子投来的不是赞美的微笑,而是鄙视和冷漠。低下的分数和社会消极的态度把孩子推出家庭,赶出学校。孩子只能在同辈人中获得片刻的温存。这种人或是逃学大王,或是犯罪高手。少年罪错的主要原因有三,正如舒美柯所注意到的:失学、社会遗弃和坏伙伴的影响。

证明学习能力丧失和少年罪错相联系的证据不足。莫瑞(Muzzay)1976年说:虽然一些研究人员声称,超过90%的少年犯罪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学习能力丧失,但这些结论总是显得牵强附会,证据不足。较少的研究组,对犯罪概念的混淆,不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均导致了结论的失真。凯利兹(Keilitz)等人在1982年曾证实学习能力丧失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犯罪率相同。

七、xx与犯罪(Epilepsy & Criminality)

长期以来,xx与暴力的联系几乎家喻户晓。它所反映的实质——精神疾病与犯罪的联系。xx反应——痉挛和突发是一系列的、成组的变异性、复杂性、混和性的产物,是一种“xx的病态”。

白车乐(Batchelor 1969)注意到:xx与其说是行为失常,不如说是病状。“xx的特点不在于痉挛性突发,也不在于意识的突发,而是xxxx的机能爆发。”有关脑刺激的研究证实,一些xx的突发可由电击抑制。

xx的研究古已有之。行为病理学家发现一些世界名人,仁人志士都患有此病。当一代天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指挥铁骑横扫北非时,人们惊奇地发现,xx病和世界的征服者们总是形影不离。更有甚者,那些天才的艺术家、伟大的作家、无与伦比的音乐家如莫泊桑、梵高和本·扬等都和xx有关。以致人们仍要问,莫非是xx赋予他们天才和民主的特性?

xx有四种:

{dy}种,大xx。最常见、最剧烈的发作,持续暴发,突然丧失意识。

第二种,小xx。多发于儿童,21岁以上成年人少见,表现为意识暴发和长期的辨认力丧失。

第三种,心理动力xx。症状为意识突发,在突发中常进行一些复杂的,有完整连贯性的行为。按通常的观点,这种行为包括凶杀等犯罪活动。

第四种,杰克逊xx,又叫皮质性xx。与大xx症状相似。其特点是伴有肌肉抽动,从手足逐步扩散到全身。

有关xx与暴力行为最有趣的例子是画家梵高。他用剃刀轻轻地割下自己的耳朵,小心翼翼地用棉花包好,而后交给xx。梵高的行为是典型的“心理动力xx”发作时的自残行为。

心理动力xx常与凶杀联系在一起,以致这种疾病声名狼藉,路人皆知。但特耐(Turner 1962)的学术报告指出在337名xx病人当中,仅有5人在发作期间产生过反社会行为。楼亭(Eodin 1973)也报告在57例病人中没有发现暴力行为。楼亭曾在他们发病时间用摄像机严密监视。此外,楼亭检查了700个有xx史的病人,仅发现了34例具有进攻行为。

   遗传、环境与教育。这是研究人们行为的三个要素。过去我们重视环境与教育,忽视了生理与心理的的研究。现在学习一点犯罪生理与心理,也可以开拓思路,不过,不可全信,批判借鉴为宜了,朋友。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小心身边的“变态”:犯罪生物学与犯罪心理学的解释_陈诺哥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