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一千万不够养老 到底谁在剪百姓羊毛_草根情怀_新浪博客


    核心提示:
   北师大教授钟伟近日撰文称,如果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没有根本改变,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将需要300万-500万元才能度过余生。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资料图)
    人民网4月7日报道在退休之前,一个人需要积攒多少钱才能安度余生?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3万元或者1000万元,似乎都是合理答案。这是视每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条件、所生活城市等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寿命预期而决定的。
    大多数人会直观地认为3万元显然不够,而1000万又有点xx。很抱歉,我的看法并非如此——如果继续无度发钞,预备1000万元人民币来养老,恐怕未必够。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审视已经过去的20年,理性分析。
    首先要估计的,是一个人退休之后会存活多少年?目前中国的统计数字表明,男性55岁退休,之后大致可活到72岁;女性则50岁退休,可活到74岁,因此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别是17年、24年。考虑到人均预期寿命可能进一步延长,大多数人可能会倾向于认为,为退休后的生活积攒存活25年的钱财是必要的。
    其次要观察的,是退休后要维持怎样的生活水准?如果退休后生活水平略低于退休前,那么为存活25年积累大致相当于20年的工资是必要的,这意味着退休后生活开销比之前降低约20%。
    这笔钱大致多少?那要看你哪年退休。如果你身处1987年,问一个当时准备退休的职工,他可能会认为3万元已经足够了。理由在于,1987年,居民消费水平为每年565元,其中城镇为998元,那么维持25年的消费有2.5万就足够了。同时,198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年1002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每年为1459元,那么20年的工资大致不会超过3万元。可以断言,让一个1987年退休的职工在当年估算其养老金的数目,3万元已算xx,因为当时他每月工资挣不过百元,每月消费则更少。
    但如果你是2007年退休,则情况xx改变。以居民消费水平而言,1987年为565元,到2007年为7031元。那么城镇居民25年的消费大约需要30万。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来看,职工平均工资在1987年为1459元,到2007年已是24932元;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87年为1002元,到2007年已是13785元,按20年工资计算大约需要27.5万元-50万元。如果对目前中国城镇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积攒下接近100万元,就足以在退休后安享晚年。
    但是,理性冷漠地提醒我们:时间不是静止不前的。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都没有根本改变,我们询问一个将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他极有可能会认为,他需要一笔约为300万-500万元的积蓄,才能度过余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城镇人口的大致水准,类似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预备1000万元养老也未必够。
    千万元竟不足养老,这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这给出了中国人为什么一辈子辛劳,无法解脱的根本原因:币值不稳定。从1987-2007年间,M2和M1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9.8%和17%。1990年,M2、M1和流通中现金的余额分别为1.53万亿、6950亿和2644亿,到了2007年则分别为40万亿、15.2万亿和3.1万亿,不到20年,分别增长了26、22和12倍。一个人少壮时候积攒挣下的钱,老来根本不值钱,是一生劳碌晚年难安的重要原因。
    但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粗略估算,目前正在领取养老金的人群,在其退休后存活的岁月中,领取的全部养老金,大约是其退休前所交纳的全部养老金的10-15倍。也就是说,现在离退休的5000万老年人,基本上是由目前正在交纳养老金的1.5亿青壮年人养活着。目前我国覆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的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大约在1.5万亿。这个余额目前仅能供养不足500万人存活25年的养老所需。或者说,目前养老金缺口大概在90%,未来20年养老金目前尚无着落。
    多少钱够一个人退休后安度余生?谁又来养活2027年之后退休的庞大人群?我没有答案。我所理解的是:
    钱是纸,终生劳碌积攒,未必晚年安然。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似乎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但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原理就可以解释的,我不什么经济学大师,也不懂经济学的那些原理,只是想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说说道理。
    首先国内目前养老金实行的模式是:公务员,事业,企业单位“三轨制”。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制度的本身就是一个不公平选项,公务员的养老金领取的比例是{zg}的。如果退休年龄延长的话,对于公务员来说,也不是个难题,因为在职公务员时间越长,也就以为着他的收入也在延期(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就工资替代率来算,也是退休前的80%工资远远高过普通老百姓的50%-60%之多。这样看来,公务员无疑是合适的人选,所以我宁愿做一个公务员。
    其次公务员目前是国家福利的{zy}先享受者,可以看到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媒体浩浩荡荡的宣传着为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但关于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养老金提高却只字未提。前些年,有人提出了养老金改革,可有趣的是改革的并不是获益{zd0}的公务员群体,而恰恰还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要求将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逐渐平等起来。也就是说,要谈到养老金改革,必然优先想到的是企业单位或者是事业单位,总之公务员可以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高枕无忧的安稳。求的是安稳,如果我不做公务员多少是对不起自己。
    按照钟伟教授所说的,目前正在领取养老金的人群,在其退休后存活的岁月中,领取的全部养老金,大约是其退休前所交纳的全部养老金的10-15倍。也就是说我们在职青壮年人正在养活这批为国家曾经作出贡献的人。这里钟伟教授也简单给我们算了一笔帐,目前我国覆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的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大约在1.5万亿。这个余额目前仅能供养不足500万人存活25年的养老所需。其实中国目前不仅仅是养老金缺口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未富先老的问题,我们普通老百姓拼死拼活在企业,拼了十几年钱没挣到多少,但人却未老先衰。所以相比之下,选择做公务员要好很多,无论在工作的负荷上,还是工资待遇上,公务员都是{sx}。
    {zh1},想说一个很实际的例子。中国现在有一大群曾经是国企,后来纷纷下岗的职工,他们的养老金除了公司买断的那点之外,剩下的部分都是自己通过零碎打工挤出来的,也许我们从来没有真的在乎过这些人,但如果身在企、事业单位真的有这样的风险存在时,难道就不能允许一个小老百姓做做公务员的梦么?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的一番言论引起了很大争议。近日他撰文称,如果生活在京沪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到2027年退休,退休之后25年的生活开销预备1000万元养老金也未必够。
    到2027年退休,以男性55岁退休来计算,也就是1972年的“70后”,到退休之前要攒够千万巨资养老。
    众皆哗然。其实钟伟教授论及了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重要话题——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到时候,不是1000万元太多,而是1000万元能买的东西太少。钟伟在文章中还给出了一个前提: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以及官方的发钞节奏都没有根本改变。
    人们一般用“市场化”这三个字来形容中国30年的改革,但也许另一个词语更为合适:“货币化”。
    从如下几个数字可以清晰得见: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从1978年的212.03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2万亿元,达到1037倍。大幅高出同期GDP和物价CPI增长之和。
    高度的货币化,导致中国M2/GDP之比连连上升,到2009年达到181%,这一比例在1978年为23.6%。
    总体来说,货币供应量的扩张,M2/GDP的增长,显示的是中国的金融深化进程,是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但货币供应量几乎连续30年远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速增长,造成了货币本身购买力的下降。
    笔者曾经在《系统性质疑CPI》一文中,从分类物品价格30年的比较上,论述过CPI并没有反映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幅度问题。
    实际上,这即是北师大钟伟教授试图反映的问题。“1000万养老论”并不是说贫富差距的扩大,而是试图阐述“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前几日,笔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他提出的论点是,虽然货币化进程会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但货币超发一定会带来通胀的后果,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应该成为官方货币当局的首要重任。所谓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不是指“汇率稳定”,而是人民币货币购买力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清晰规定了中国央行的责任: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超发在整体上造成了购买力下降,这是一个总量概念。笔者还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货币化进程的特征,在客观上还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货币化过程先接触到的群体,会更早受益,并获得更多的收益。
    奥地利学派大师哈耶克xx的“中立货币理论”,认为只有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货币对于经济的作用才会中立,货币中立时才会对经济影响最小并促进经济发展。而如果货币供应量失去中立,人为地扩大货币供应量,就会有人获益有人受损,并最终产生结构失调、经济失衡甚至导致危机。
    此“货币中立论”xx不同于货币学派的“货币中性论”,恰恰相反,哈耶克认为货币并不是中性的,因为增发的货币不是平均、普遍地撒向人们,它总要经过某种具体的方式进入流通,而这个过程就扭曲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那些{zx0}得到增发的货币的人,事实上获得了比他人更多的财富。
    在中国,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部门就是“{zx0}得到增发货币的人”,他们事实上也在获得更多的财富。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的失衡,即衡量了这种“先受益、后受损”的情况。在宏观数据上,居民收入、居民消费规模与货币、与GDP规模占比的下降,以及股市流通市值、房地产市值与货币、与GDP规模占比的上升,则可以凸显这种“非中性货币化”对居民财富差距产生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的小康富裕生活到现在已经大打折扣。钟伟计算的1987年按当时货币情况计算的2.5万元就可以退休,而如果2007年退休已经需要100万元了。
    在这种背景下,投资方向从“真实收益”到“寻找稀缺性”的转变,能大致解释中国2006年以来的股市和当下的房地产市场。
    在经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货币化进程已经较为到位的当下,怎样保持理性的货币增长,保持币值稳定,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应该需要上升或者说回归到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莫再让居民感叹“少壮劳碌攒钱、老来根本不值钱”的难安之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发表文章称,要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是否会增加个人负担的争论。争论本身意义不大,为何此时要推社会保障税倒是耐人寻味。北师大教授钟伟近日一篇《白领存款1000万未必够养老》的文章惹人关注,也许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该文提出一个问题:退休之前,一个人要积攒多少钱才能安度余生?如果在1987年问某人,他可能认为3万元已足够。但当到2007年,则情况xx改变,可能30万都不够。对于如今的白领来说,当他们2027年退休,又需多少养老钱?钟伟认为,存1000万元恐怕也未必够。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却不无道理。如果货币发行的速度总是远超经济增长和国民工资收入增长的速度,真实的通货膨胀也远大于我们能看到的CPI,那么钱终究不过是一张纸。本来这1000万应该带给今天的白领一个“金领”的晚年生活,但是最终却只留给他们一个“蓝领”的结局。当然,不只是白领。今天能存100万的,{zh1}也许只能过上相当于今天10万元的生活。货币真实购买力的下降,就像一把剪刀在每个人眼前晃,不断地剪走他们身上的“羊毛”。
    钱不值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剪羊毛”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中国的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中。所谓货币化,是说改革开放前不需要用钱的地方,之后要用钱来交易了,而且用钱的领域越来越多。那么需要发行的货币也越来越多。比如,房改可以看成是货币深化的表现。而资本化,则集中在资产金融化及未来收入的证券化上,这样的资本化运作必然要求“钱”越来越多。但是在政府主导的货币发行机制以及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下,政府难免有过度发行货币的冲动。再加上国家实行强制结汇,外汇储备节节攀升,意味着投放国内的人民币也水涨船高。
    据测算,过去10年,中国的M2/GDP比率始终全球{zg}。在拉动内需背景下,这个比例更上一层楼。尽管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过4.8%,但这只是表象。教育、医疗、住房领域的过度货币化,成为新“三座大山”(为吸收过量货币);而过度资本化带来的股市泡沫,不可能一直成为货币的蓄水池。那把通货膨胀的剪刀在巧妙挥舞中,不知不觉就掠走了国民腰包里的财富。
    更要命的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很不平衡。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大半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新增货币带来的财富效应,更多地被富裕阶层和垄断集团攫取。这意味着大多数民众被一轮又一轮“剪羊毛”。
    在这种情况下,白领存1000万不够养老,有什么奇怪呢?据专家测算,面临老龄化社会到来,目前养老金缺口大概在90%。推社会保障税,像是又一把举起来的剪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27年一千万不够养老 到底谁在剪百姓羊毛_草根情怀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