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化妆品配方及成分9_bienanweiwole的空间_百度空间

4.7面疱肌肤专用保养品剖析
  面疱性肌肤,若又属于油性肤质者,请合并参考单元6的内容将更为清楚。
  面疱发生的原因多而复杂,牵涉到身体内各层面,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基本上,处于极恶劣的面疱状态,是不宜在皮肤上涂抹任何保养品的。这时候应寻找医师,以xx为{dy}要务。

  面疱专用化妆品,不能xx面疱
  其实化妆品中,并无可以积极“xx”面疱的成分。这一点读者应该早有认识才是。
  化妆品的成分与含量,都受卫生管理单位所规范,不可能使用含有疗效的成分,特别像是青春痘,这种已经属于皮肤病的症状,当然不是化妆品能解决的问题。
  那么化妆品所称的“面疱专用”。岂不是谎言?
  当然,也称不上欺骗那么严重。化妆品用的面疱xx剂,主要定位在症状的缓和与xx的护理上。
  所以,还是有人会认为自己脸上的面疱,是使用面疱用保养品治好的。
  目前市面上的面疱类制品,以干燥、脱皮作用者居多,像是含水杨酸、硫磺剂、雷索辛、过氧化苯酰等。
  这一类制品,适合化脓性面疱痊愈后期的皮肤保养。可以将角化的xx皮肤,快速地脱落代谢掉。
  但前提是,你的肌肤不会太过敏及干燥。因为这一类制品,会造成皮肤干燥、脱屑现象
  平心而论,这种配方虽看得到明显的脱皮效果,但只有收拾善后的功效,无法改善面疱的再发生。
  也就是说,面疱还是会再长,会再化脓,等化脓好了,再使用相同的方式去除角化部位的皮肤。
  这种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的折磨,很容易让面疱肌肤者失去信心,或干脆长期使用类固醇药膏。

  类固醇治面疱的隐忧
  请千万不要长期使用类固醇药膏。
  不能否认的,类固醇是当今医药界中,抑制发炎xxx的外用药,对各种皮肤炎几乎都有xx。
  但是,副作用也{zd0}。
  类固醇的药效,并非只针对发炎的部位有抑制作用,其影响所及,恐怕是接触到药膏的所有部位。
  所以,同时也抑制使用部位细胞的增生、抑制免疫能力等。长期使用下来,皮肤变薄、萎缩、脸潮红等现象就会相继出现。
  面疱制品,可有效抑制xx性感染的面疱。
  前面提过,面疱的起因极为复杂。外用药膏、化妆品,无法针对所有状况。而如果面疱的成因是单纯的xx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面疱杆菌、初油酸菌等的感染,那么适当的保养,是可以有效地改善面疱的续发及恶化的。
  清洁,保持毛孔的通畅,当然是防范面疱的{dy}步。清洁产品的选择,请参考{dy}篇单元7,相信对清洁产品的选择,可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制菌,是清洁过程中可以有效达成的任务。
  所以,选用含制菌成分的洗面乳,作为平时的保养是可行的。对皮肤较有保障的制菌成分有三氯沙、茶树精油。

  面疱保养品不同于一般保养品
  “面疱肌肤,不宜擦上任何化妆品。”这是就避免xx感染及增加皮肤负担的角度来分析。特别是化妆,更不被允许。
  其实面疱专用保养品与一般保养品是有所不同的。除了前述脱皮、干燥剂的使用之外,真正的面疱理疗成分,是可以强化皮肤自身的xx力、增强皮肤xxx的成分。
  换言之,面疱理疗的目标是塑造一张健康的脸,让皮肤自身的防伪系统发挥保护皮肤,强化免于受xx感染的能力。
  为了更清楚地让读者了解各种面疱xx剂的功效与优缺点,以下将目前常应用的面疱理疗成分作整理介绍。

  面疱理疗成分看这里
  1. 水杨酸(Salicylicacid)
  水杨酸的立即功效为:干燥、脱皮。对于已经化脓成熟的面疱,可快速有效的干燥化脓部位。
  水杨酸的作用方式,是使表皮轻微且持续的脱皮。
  有文献报道:长期使用水杨酸,会产生耳鸣、晕眩、倦怠、恶心、电解质失调等的副作用。这些可能现象,仅供读者参考。
  一般医师用药的浓度,若以水杨酸xx为去角质目的,通常浓度为3%-6%。若对付的是顽强的鸡眼、厚茧、疣,则浓度更高达5%-40%。
  化妆品使用水杨酸,则要考虑长期使用的习惯,建议选择浓度1.5%以下者较安全。
  “五后顾之忧”,其实是保养的大原则,不能等到皮肤出问题才惊慌。
  若要对付化脓性青春痘,水杨酸的浓度必须1%以上才有效。所以,读者可以选择1.0%-1.5%的制品使用。
  基本上,洗面乳中含水杨酸,浓度高些也算安全。但若面霜、凝胶类,擦在脸上,暂时不拭去的制品,就要考虑浓度不要太高。
  目前面霜中所使用的水杨酸,已经多数改为油溶性水杨酸,例如十三(烷)水杨酸(Tridecylsalicylate,TDS)。
  油溶性水杨酸更易渗入毛孔内,浸润皮脂及毛囊壁,发挥去角质功效。

  2. 过氧化苯酰(过氧化二苯甲酰)(Benzoylperoxide)
  过氧化苯酰有xx、去角质作用。
  过氧化苯酰为过氧化物,擦在皮肤上,可缓慢地释出氧,杀灭厌氧性的面疱杆菌。也因为同时具有去角质作用,所以对白头粉刺、xx型面疱,均有不错的控制效果。
  在制品的选择上,过氧化苯酰在酸性制剂中较为安定。
  又因为本身为不安定的过氧化物,在不具极性的油脂中并不安定。配方中若含有脂肪酸,反而会加速过氧化苯酰自身的氧化而失效。
  所以,不宜选择含过氧化苯酰又强调高营养成分的霜类制剂。

  3. 维生素A酸(Vitaminacid)
  维生素A酸的主要功能为去角质。能脱除过厚的角质,侵入毛囊壁溶解角化层。对没有发炎现象的粉刺较为适用。
  使用维生素A酸的浓度不宜过高,同时应避免照到阳光,以免发生刺激、泛红的现象。
  维生素A酸,也是极为有名的抗老化成分。可以促进表皮层角化的细胞分裂正常化,改善因为光老化所引起的皱纹及粗糙。
  所以,面疱性肌肤使用维生素A酸,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4. Zn-PCA(ZinePyrrolidoneCarboxylicAcid)
  水溶性的Zn-PCA具有{jj0}的抗皮脂漏功效。在前一单元,油性皮肤保养品中笔者极为推荐。
  此外,Zn-PCA的制菌效果也甚佳。能改善皮脂分泌过剩造成的面疱现象。因为具有PCA结构,所以可帮助角质层的水合功能正常化。是温和无刺激且无副作用的面疱理疗成分。
  Zn-PCA可进入纤维母细胞,促进胶原蛋白及角蛋白的合成。所以,除了有益于面疱的xx外,更具有恢复健康肌肤之能力。
  在制品的选择上,Zn-PCA为水溶性成份,所以化妆水类制品容易找到这一类成分。据笔者的经验,油性肌肤者,使用含0.5%Zn-PCA化妆水,就可以有很好的抑油效果。化妆时,出油脱妆的情形已大为改善。值得油性、面疱性肌肤者适用。

  5. 辛酰胶原氨基酸(Capryloylcollagenaminoacids)
  辛酰胶原氨基酸,商品名为LipacideC8CO,为合成的油溶性的氨基酸。
  据研究,LipacideC8CO具有:1.xx作用,2.抑制皮脂漏功能,3.除粉刺效果;且为低敏感性成分。
  若将LipacideC8CO与过氧化苯酰的效用相比较,对粉刺有相同的抑菌性,且有效地抑菌浓度,只要过氧化苯的40%。
  与其他面疱理疗成分相较,较快速可见改善成效。
  一般,面疱类专用成分,或多或少有副作用,或有用法上的禁忌。
  但对于LipacideC8CO,既无光敏感性、无刺激过敏性,也没有皮肤发红、脱皮等现象。
  所以,可以是{jj0}的预防与xx并行的成分。对于油性肌肤,又有相当出色的抑制皮脂漏功能。

  6. 神经酰胺前驱物(Phytosphingosine)
  神经酰胺前驱物的作用,是抑制害菌、帮助表皮易菌生长,平衡表皮自然菌种生长的环境。
  基本上,是在建构一个健康的皮肤,使皮肤发挥应有的防御能力。所以,算是最健康的面疱理疗法。
  要说神经酰胺前驱物为护肤成分,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它同时具有增强皮肤xxx及抗氧化、xx、抗发炎的功效。属于新一代的面疱理疗成分。
  配方上,多加在保养品中。所以,适合护肤使用。
  另外,读者要有所认识的是:以强化xxx为导向的成分,通常不易看到立即效果。也就是已经形成的面疱,通常不见明显改善。这一类成分是典型的面疱肌肤专用保养品,其效果是在使用后,面疱发生情况的减少与症状的减轻。

  7. 茶树精油(Teatreeessentialoil)
  茶树精油具有xx力,已被大量的应用在各类生活用品中,甚至有人用茶树精油熏蒸个生活起居间,作为环境xx只用。
  茶树精油入化妆品中,若要达到抑制面疱杆菌的效果,其浓度必须在0.25%-0.5%以上才有效。
  而这个浓度,已经足够使整个乳霜制品,冲鼻可闻茶树精油的特别气味了。
  所以,你在选购这一类制品时,若连基本的茶树精油味道都嗅不出来,那准是浓度太低,对该产品的效果,就不能过于期待。
  若单独使用茶树精油来处理面疱性肌肤,对化脓性面疱,必须用到10%的浓度,方可有效抑制。
  茶树精油虽有抑菌效果,但无护肤的积极效用。
  所以,皮肤的保湿、肤质的改善,必须一并考虑。高浓度精油,直接擦在皮肤上,实际上也有刺激问题要考虑。

  8. 杜鹃花酸(Azelaicacid)
  杜鹃花酸,化学名为壬二酸(Azelaicacid),属于油溶性的成分。应用于皮肤科中,作为抑制青春痘发炎的药膏。
  其制菌的功效明确,对发炎性面疱及化脓性面疱的改善,都有{jj0}的效果。对粉刺的xx效果,据陈达到百分之百的有效。
  杜鹃花酸对皮肤的刺激性低,其触感如蜡烛般,虽是油溶性物质,却不显油腻,可制作成低油性面霜。使用上不具粘腻感,一般油性肤质也能接受。
  从杜鹃花酸为主成分的乳霜,长期使用,无明显的伤害报告。
  除了控制面疱之外,杜鹃花酸还有美白的效果。是现今走美容医学路线的皮肤科医师,常开给求诊病患的保养品成分。
4.8敏感性肌肤专用保养品剖析
  你的皮肤敏感吗?
  越来越常听到人家说:“我的皮肤很敏感,用很多保养品都会过敏。”
  请教过医师,对一般形容的过敏症状,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化妆品性皮肤炎”。是指皮肤上有炎性反应,并可能有发痒、发红、发肿或脱皮现象。有必要接受药品xx。
  笔者倒觉得无须严肃的定义“敏感性肌肤”,因为即使你被医师确认为不是敏感性肤质,也不能剥夺你选择低敏性保养品的权利。

  敏感性肌肤的自觉症状
  根据调查统计,敏感性肌肤者,通常有如下的自觉症状:
  1. 更换经久使用的化妆品牌时,皮肤会有一时无法适应的现象。
  2. 有过皮肤病的前科,皮肤质较为耗弱。
  3. 较一般人容易长青春痘或水痘。
  4. 即使是抖动被褥、窗帘布,都容易有发痒的现象。
  5. 季节交替时,肤质变化明显不同于平常。
  6. 皮肤易因使用果酸类制品,产生灼热刺痛感。
  7. 对汗水、眼xx、游泳池水等都过敏。
  8. 对xx或温度变化等物理刺激,产生皮肤泛红等现象。
  你的皮肤,也有上述任何一种或数种情形发生吗?
  现在的化妆品市场上有诸多品牌推出,低敏感性或敏感性肌肤专用的保养品。然而,敏感性皮肤的多样性,让再多的敏感专用化妆品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敏感性的自觉反应之外,敏感性皮肤会有如下较为共有的肌肤特征:即角质偏薄、肤质干燥、易发生急性刺激反应、对机械性的xx抵抗力差等。

  你选对敏感专用保养品了吗?
  过去十年,所谓低敏感性产品,主要是标榜“不含具刺激性的成分”。
  对皮肤具刺激性的成分,则泛指:酒精、防腐剂、香精、色料、乳化剂、对氨基苯甲酸(PABA)等。
  而强调敏感性肌肤专用的保养品,则主要以xx成分为诉求。纯植物配方的化妆品,透过健康自然的形象包装,创造了无数的商机。
  其实标榜“不含刺激物”及“xx成分”配方的化妆品,真正适用的对象是健康肌肤者,而非敏感性肌肤者。
  此话怎讲呢?
  对健康的肌肤,不去碰触刺激性成分,就是避免造成过敏性肤质的{zj0}方法。使用xx成分,在安全考虑上,自然优于合成的化妆品原料。
  敏感性肌肤使用这类产品,充其量是敏感症状不会发生,若肌肤正处于红疹、发炎状态,这类产品根本无法有效地解决、缓和症状。
  所以,你选择低敏性保养品的方法,若还依照十年前的旧原则,那就只好等着看别人漂亮了。

  低敏保养品,具有积极功效
  现今的低敏化妆品,除了选择具有xx、xx作用的植物萃取液之外,更应用了xx成分与增强皮肤自身免疫功能的成分。后者能有效地改善过敏性肌肤,使回复原来健康的状况。
  也只有让宝贝肌肤脱离“过敏”的束缚,才得以创造真正的皮肤美。
  为了让读者能更清楚选择优良的低敏成分,兹将化妆品中常用的xx成分介绍如下:

  xx成分看这里
  1. 甘菊蓝(Azulene)
  甘菊蓝的别名为蓝香油烃,为蓝色的油溶性液体。
  甘菊蓝提炼自母菊与欧蓍草香精油。
  为xx化妆品中常用的xxxx成分,对伤口具有xx作用。但作用慢,若肌肤处于受损状态,效果无法即时发挥出来。
  但以安全性来考虑甘菊蓝作为低敏性保养成分,是极为安全的。

  2. 甜没药(Bisabolol)
  甜没药萃取自洋甘菊。又名没药醇,为油溶性成分。
  甜没药的xx效果与甘菊蓝相似,也常搭配使用在保养品中。

  3. 尿囊素(Allantoin)
  尿囊素为微溶于水的白色粉体,现今多以合成配方制得。
  尿囊素因属水溶性,所以经常搭配在化妆水中,作为xx成分。据实验:有愈合伤口的功效,并具激发细胞健康生长的能力。
  一般的保养品中也常加入尿囊素,以供皮肤受损时的不时之需。
  特别是一些具有刺激性的制品,像是含有果酸、维生素A酸的制品,或一些xxxx的晒后舒缓制品,都会加入尿囊素。
  读者可别以为,加了尿囊素的保养品,有极强的的修复力。尿囊素的添加量限制在0.1%-0.2%,加多了对皮肤会有收敛作用,反而产生刺激反应。一般,化妆品所称的理疗效果,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功效。
  以上三者,都是以安定皮肤为目的的xx成分,本质上较属于防范过敏的成分。

  4. 甘草精、甘草酸(Licorice、Glycyrrhizinicacid)
  甘草自古以来即作为xxxx的药材。
  目前应用于化妆品中的甘草萃取有两类,一种为直接以蒸汽蒸溜的方式萃取得的甘草萃取液;另一种则为提取甘草成分中具xx疗效的甘草酸。
  当然后者的效用会比萃取液更为明确,价格上也昂贵许多。
  应用上,甘草萃取液(Licorice)添加在清洁类制品中,而甘草酸则加在保养品中。
  甘草酸除了有很强的xx作用之外,在临床上还发现具有美白功效。在安全性上,自然优于其他化学成分的美白剂。

  强化免疫能力的xx成分
  先前提到的xx成分,会走向强化皮肤免疫功能,恢复健康皮肤的方向。这其实间接地与部分抗老化成分的作用相吻合。
  因为皮肤的过敏反应,有部分因素是由于皮肤自身的防卫系统产生了漏洞。
  扮演皮肤防卫工作的主要细胞是兰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cell),存在于皮肤的表皮层。平时执行驱动免疫反应的工作,以抵御外来的刺激。
  兰格罕氏细胞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地减少并失去活力,皮肤就开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侵害。因此,新的xx理念是活化兰格罕氏细胞,继而达到强化皮肤免疫系统、健全防御功能,使皮肤恢复健康,脱离过敏巢臼。
  具有这种活化兰格罕细胞作用的成分为:

  5. β-甲基羧酸聚葡萄糖(β-1,3Glucan,CM-Glucan)
  Glucan是由酵母细胞壁中纯化而得的水溶性成分。Glucan具有保护并活化兰格罕氏细胞的功效。可活化皮肤自身的免疫系统,保护皮肤免于感染,并有帮助受损肌肤复原的作用。是目前极被看好的高级护肤成分。
  此外,Glucan可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激发弹力纤维增生,刺激细胞自身产生保护作用。

  6. 神经酰胺(Ceramide)
  神经酰胺是角质细胞彼此维系的重要成分。属于脂溶性物质,占表皮脂质40%-65%,一般通称为细胞间脂质。
  细胞间脂质,是皮肤抵御外界环境重要的屏障。若含量不足或过度流失,皮肤就很容易遭受外来环境侵害,造成敏感现象。
  年龄增长,皮肤自然老化,皮肤制造细胞间脂质的功能衰退,使皮肤无法建构健全的防御系统。
  此外,不当的使用清洁产品,也会造成细胞间脂质的流失。所谓不当,指的是:使用过强去脂力的清洁剂、碱性清洁剂、xx卸妆水等制品。
  将神经酰胺调制成乳剂,直接涂敷于皮肤表面,可以补充表皮流失的脂质。因而可以强化皮肤抗过敏、抗刺激的功能。

  7. 棕榈酰基胶原蛋白酸(Palmitoylcollagenaminoacid)
  棕榈酰基胶原蛋白酸的商品名为LipacidePCO,为油溶性氨基酸的衍生物。构造则与肌肤角质层的脂蛋白类似。可维持表皮稳定的酸碱值,保持肌肤水分,保护过敏皮肤。
  LipacidePCO具有抗发炎的功效。以10%的乳霜作抗发炎测试,其效果相当于纯质的xx痛(Indomethacin)
  因为具有抗发炎的功效,所以可以缓和发炎及化脓性面疱的症状。但与前一单元面疱肌肤用的LipacideC8CO相比,要作为面疱理疗成分,则效果不明显。
4.9含防晒成分保养品剖析
  以作者40岁的年龄,回想双十年华的岁月,哪里会知道防晒的重要?对于阳光,绝大多数的人只因为爱美、怕晒黑而躲着它。了解皮肤会因过度的阳光而老化的理论,还是近十几年来的事。
  这一代的年轻人幸运多了,资讯的传递方便迅速,提早做好防晒工作,就可减少年老以后一些因为日晒所衍生的皮肤问题。这包括老人色斑、皮肤病变、皮肤老化等。
  有关防晒的观念、防晒制品的选择、使用常识等,笔者在另一本《化妆品的真相》书中,已经说得非常完整。书店的不少书籍与报章也或多或少有这一类的文章。读者要取得相关的资料,并不困难。
  这本书的重点,则是在防晒成分的选择上。

  选择防晒制品,不只是看防晒系数
  防晒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皮肤的健康。所以,选择防晒制品时,不能只将重点放在防晒效果上,还必须同时考虑对皮肤的安全性,甚至是护肤性。
  不讳言的,笔者自己的在教导一般消费者选择防晒制品时,也会用粗浅的方式入门,也就是看防晒系数SPF及PA,SPF值的大小,主要作为防止晒伤的参考,即UVB的防晒。PA值则作为防止晒黑的参考,即UVA的防晒。
  这种选择方式,充其量是为防晒而选择防晒制品,称不上为保养而选择
  一瓶防晒保养品或防晒化妆品,擦在脸上,除了基本的防晒功能之外,其他的成分仍然必须是护肤的、安全的。

  高防晒系数制品,应有的担心
  化妆品制造者都知道,直接将防晒成分擦在皮肤上,是会引起刺激、过敏现象的。也就是说,防晒成分特别是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对皮肤并不安全。其加入化妆品中的目的,就是单纯的防止紫外线。
  所以,每一种防晒成分,都有添加上的安全量限制。超过,对皮肤就会有不利影响。
  也许你很想知道防晒成分安全性的排行报告,这种排行,相信一般消费者无法获悉。因为,人类应用防晒成分于皮肤保养,时间并不长,严格说不到20年。
  对于具危险性防晒成分的发现与公布,一直以来,都倾向于消极的等待问题发生,再寻找答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PABA(Paraaminobenzoicacid),就是经民众使用后,向FDA申诉具刺激性而发现不宜使用的。其实,这就是把消费者当白老鼠来试验。
  当然,科学家也在努力地把关,已经放行到防晒制品中使用的防晒成分,一直不乏人追踪其安全性。
  例如:辛基二甲基对氨基苯甲酸(OctyldimethylPABA),在1992年被发表:在经日照后,会分解成致癌物质,且可被皮肤吸收。
  基本上化妆品公司不会刻意使用安全上具争议性的成分。这样的说法,不等于市面上不存在不安全的防晒制品。
  想不透,为什么不安全,还会有厂商昧着良心去添加呢?
  这其中的原因与防晒成分本身的价格及效果有关。厂商自然追求便宜又销量大的。
  也就是说,添加浓度不高,就有良好防晒效果的防晒成分最受喜爱。
  当然,配方习惯也有关系。一般,同一家化妆品公司,会习惯使用某几样防晒成分。
  这一点,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同一品牌的产品,就可以发现不论大小公司,都有这种配方上的习惯。
  (人间注:多高的防晒系数对我们才是适当的?怎样算高怎样算低?同是台湾的廖苑利在书中提到应该SPF30起跳,人间的下限是绝不使用SPF15以下的防晒品。日常中,我用的就是SPF30,环境的污染臭氧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防晒越来越被关注,紫外线造成的皮肤伤害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知。)

  辨识防晒制品的方法
  对化妆品来说,如果添加有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即防晒成分,则列为含药化妆品。
  含药化妆品,则必须将含药成分清楚地标示在包装的成分栏上,包括名称及使用百分比。
  所以,读者不必太担心看不出来成分栏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哪一串才是危险的防晒成分。
  作为消费者,你有权利看到含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的制品,就决定不去碰它。当然,你更有权利选择、了解这些成分。
  有些声称有防晒效果的产品,却没有如上述的标示。可能的情况有二:{dy},该产品未经卫生管理单位通过。有的直销商品、进口商品曾发现这种情况。
  第二,使用的防晒成分,非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而使用物理性粉体,像二氧化钛、氧化锌。或用植物萃取液代替。这两种都属于一般化妆品范围,所以,不标示浓度是可以的。
  若是物理性粉体,防晒效果自然不错。问题只在于消费者的接受度而已。
  而若是其他种类的防晒替代物,可能要怀疑其防晒效果是否足够。一般,粉体之外,非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防晒效果都还有待改善。
  所以,一些强调纯植物配方,不含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的乳霜类制品,甚至是化妆水、精华液等制品,若声称具防晒效果,聪明的你,可能要思考一下真实性了。
  其实这种西洋镜,很容易拆穿。只要送到实验室,经人造的紫外光源扫描测试,能否吸收紫外线即可分晓。
  但目前并无提供这种服务的单位。所以,消费者选择防晒制品,还是选择有标示成分与浓度的较可靠。

  防晒成分看这里
  对怕黑的国人来说,光老化是后遗症,可以不需立即面对。但晒黑了,可就不得了,黑即是丑的观念,一时还无法改变。
  所以,常有人问笔者:哪一种成分是防止晒黑的;又哪一种是防止晒伤的。不论是晒黑或晒伤,基本上,“晒”,即紫外线,对皮肤都不好。所以,选择时必须两者兼顾。
  紫外线,可分为短波的UVB波长范围280-320nm,长波的UVA-2(320-360nm)与UVA-1(360-400nm)。一般越长波,穿透的皮肤深度越深,越容易晒黑。
  读者可以从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对照手边的防晒制品,就可大略知道防晒的波长范围了。
  一般来说,对于UVA-1最长波的部分,绝大多数防晒剂的吸收效果都不佳。
  较为出色的是新近才开放使用的Parsol1789,可以有效地防止UVA-1的穿透。
  但在配方上Parsol1789并不适合搭配粉体,即物理性防晒分体来制作成化妆品。尤其是二氧化钛会与Parsol1789反应生成沉淀,降低防晒效果。
  名称(别名)
  可吸收的波长(安全评价)
Benzophenone-3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Eusolex4360)(Oxybenzone)
270-350nm (可能引起荨麻疹、湿疹等现象,也有光过敏反应)
Benzophenone-4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磺酸
(2-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5-sulfonicacid)(Sulisobenzone)
260-375nm(可能引起荨麻疹、湿疹等现象,也有光过敏反应)
Dioxybenzone二羟基甲氧基二苯甲酮
(Dihydroxymethoxybenzophnone)
250-390nm

甲基苯邻甲内酰胺盐Methylanthranilate
260-380nm

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Butymethoxydibenzoylmethane
(Eusolex9020)(Parsol1789)(Avobenzone)
320-400nm

氧化锌(Zincoxide)
物理性防晒粉体280-370nm

   较安全的防晒成分有哪些?
  以表内资料来说明,水杨酸盐类(Salicylates)、桂皮酸盐类(Cinnamates)与邻氨基苯甲酸盐类(Anthranilates)是目前被认为较安全、无刺激性报道的防晒成分。

   防晒伤成分(UVB紫外线吸收剂)
  名称(别名)
  可吸收的波长 (安全评价)
PABA (Paraaminobenzoicacis)
260-313nm (易引起皮肤刺激、过敏反应)
DEA- 甲氧基肉桂酸盐
(DEA-methoxycinnamate)
250-360nm
乙基二羟基丙基 PABA
(EthyldihydroxypropylPABA)
280-330nm
甘油基 PABA (GlycerylPABA)
264-315nm
高甲基水杨酸盐 [Homosalate(Homomenthylsalicylate)]
(EusolexHMS)
295-315nm
Octocrylene (EusolexOCR)
250-320nm
辛基甲氧基肉桂酸盐(Octylmethoxycinnamate)
(2-Ethylhexyl-p-methoxycinna-mate)(ParsolMCX)(Eusolex2292)
290-315nm
辛基水杨酸盐(Octylsalicylate)
(EusolexOS)(2-Ethylhexylsalicylate)
280-320nm
辛基二甲基 PABA (OctyldimethylPABA)
(2-ethylhexyldimethylPABA)(Escalol507)(Eusolex6007)
290-315nm (照光后会分解出致癌性的亚硝胺类)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Phenylbenzimidazolesulfonicacid)
(Eusolex232)(2-Phenylbenzimidazol-5-sulfonicacid)
270-320nm (可能导致细胞染色体病变,有致癌的可能)
TEA- 水杨酸盐(TEA-salicylate)
260-320nm
二氧化钛(Titaniumdioxide)
物理性防晒粉体 250-340nm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防晒成分,包含进口化妆品,主要使用的UVB紫外线吸收剂是Octylmethoxycinnamate,大约占九成。
  此成分的规定上限用量,单独使用时为7.5%,与他种防晒成分组合使用时,比例应下降一些,对皮肤较为安全。
  不过,为提高SPF值,超过一半的品牌都会加足量到7.5%,而且还同时加入其他防晒成分。基本上,卫生单位允许如此配方,但作为使用者的你,能否接受呢?
  应用于防止UVA的防晒成分,主要是Benzophenone-3与Parsol1789。使用品牌大约各半。
  在未公开允许使用Parsol1789之前,Benzohpenone-3用的最多。但是,Benzophenone-3并不{jd1}安全,且可以吸收的波长有限,防晒黑效果并不佳。
  (人间注:美丽xx提到过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防晒波长为290-700nm,与作者所列出的波段范围差别很大,我更倾向于前者)

   新防晒主义—麦拉宁色素
  用麦拉宁色素来防晒,是化妆品从业者非常推崇的自然安全防晒法。
  麦拉宁易分散于水中,对光与热都十分稳定,本身在低浓度下,有类似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并有安定自由基的功能。是目前极时兴的防晒配方。
  但是,麦拉宁颜色深,利用上,只能低浓度使用。又阻断的波长主要也是UVB,若再与Octylmethoxycinnamate的防晒能力相比,麦拉宁的防晒效果并不佳。
  所以,虽称为自然、健康的防晒成分,但无法满足现代人高防晒能力的要求。

   植物性防晒成分,效果不明显
  有读者想到:化学性的防晒成分有害肌肤健康,那么植物性防晒成分不就安全多了。
  这种想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实际上,则是制造者的障眼法。
  因为在台湾,只要不使用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就可以不需报请卫生管理单位核准。可按一般化妆品的范围,直接制造上市。
  这对厂商来说,方便多了。但对消费者来说,防晒能力没有保障。
  笔者带领学生做过世面上几种标榜植物性防晒的化妆品调查,其防晒能力,只能用乏善可陈来描述。
  这原因出在哪里呢?
  确实有不少种类的植物汁液,含有可以吸收紫外线的成分。但是,浓度并不高。
  直接取未经浓缩或未经特别抽取的植物萃取液,要替代化学性的紫外线吸收剂,基本上,使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晒效果的。
  所以,读者若选择这一类不含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或物理性防晒粉体的防晒制品,就应有心理准备,其防晒效果可能不佳。
  前面曾提到:防晒是为了皮肤的健康,预防皮肤因为光害而老化。所以,防晒制品中的护肤成分,也是选择防晒产品的重要依据。
  白天才有防晒的需要

   首先要有“白天才有必要防晒”的观念。
  因此,凡是粉底类制品,像是妆前霜、隔离霜、粉霜、蜜粉等制品,若经常于夜间使用,或说上妆时间根本没有晒太阳的机会,那就不需使用含防晒成分的制品。这样才能减轻皮肤的负担,避免皮肤受防晒成分刺激。

   高级保养品,不应添加防晒剂
  其次要有“防晒品与保养品分瓶”的观念。
  这种说法较为表浅,仔细地说是:不要选择含防晒成分,又含高营养价值的保养品。
  因为高营养成分的保养品,通常使用高不饱和度的油脂,氨基酸等成分,这些成分是夜间皮肤清洁后,休息时使用。
  而为达到更佳的保养效率,通常会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也就是帮助活性成分渗透入皮肤的成分。
  若保养品中含有防晒成分,则会一并渗入皮肤中伤害细胞,有违护肤的原意。
  (人间注:我也同意作者保养与防晒分瓶的观点,Paula在她的书中曾经提到一瓶好的日霜的标准其中是要有防晒成分,而且在她每年的好货排行榜上,含有效防晒成分的日霜也是能上榜的有力竞争点之一。但是我觉得,防晒和保养,还是宜分开,一瓶面霜很难兼顾好的防晒效果和好的保养效果,日霜中有好的防晒成分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作起来不效果未必那么好,防晒也面对补擦的问题...分开来反而更好)

   防晒产品应有的护肤成分
  防晒品中所使用的搭配成分,应该有可维持角质水分的亲水性保湿成分。
  种类上,则无禁忌。多元醇类的甘油、丙二醇等,高分子生化透明质酸皆可。
  油脂的使用上,则以抗氧化性强的葵花油、荷荷巴油、红花子油、开心果油等较佳。
  此外,抗氧化剂的加入,可以防止脂质过氧化。抗氧化剂常见的有BHA、BHT、维生素E、EDTA、Carotene、SOD、SPD等。
  以防晒品的角度来看,较佳的选择是维生素E与Carotene。
  防晒制品加入太多营养成分,或加入高浓度的果酸、水杨酸、维生素A酸等,基本上都不适合。
  对皮肤具渗透性的活性成分,或具有剥离角质的活性成分等,都不宜与化学性的防晒成分一起使用。
  (人间注:普及防晒观念我觉得是每一位从事美容工作者的责任,防晒的必要毋庸置疑,关键是选择好的成分和产品,我感觉物理防晒剂还是要比化学防晒剂安全性更高,但是目前化学防晒剂也向着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目前我用的就是化学防晒,不过会一直寻找合适的物理防晒。)
4.10含美白成分保养品剖析
  一般人选用美白制品,简单的想法是:可以让皮肤白皙,而且脸上的色斑可以淡化。
  这样的期待虽不算是奢求,却也不见得能如愿以偿。
  当美白制品不能达到你心中的期待时,你是否一味的责怪产品有欺骗之嫌?还是决断地认为:美白产品根本没有作用呢?
  其实,色斑的种类关系着美白效果。有的色斑在皮肤深处生成,擦美白制品是xx无反应的。
  所以,读者应对自己“黑”的原因有所认识,不要做无意义的努力,既花钱又伤皮肤。
  关于色斑的类别与除斑的方法等常识,报章提到甚多,笔者也在《化妆品的真相》一书中详细地说明过。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考。
  基本上,“美白化妆品”是为了满足人类爱美心理所研发出来的产品。不只是皮肤黑的人想要美白;拥有白皙洁净皮肤的人,也用美白制品。
  所以,美白类制品这块市场大饼,让制造者绞尽脑汁、用尽办法,想博得消费者的芳心。
  既然人人都想美白,想藉助美白制品来保有白皙的肌肤,笔者在本书中,就不再赘述哪一种色斑才能真正有效淡化,而直接将重点放在美白成分的个别介绍上。
  不论你的期待是什么,以爱美的心态来揣测:想美白的人,自然是重视皮肤保养的人。因此选择美白制品的原则,仍应是以“安全”为前提。不伤害皮肤、不违背保养原则的美白,才能长期使用。

  正确的美白观
  前面提到:因为爱美,所以才要美白。因此,美白成分,{zh0}不要背离护肤的原则。
  目前化妆品所使用的美白成分,有些只是为了淡化色素而美白,不但不具护肤功能,甚至会伤害健康细胞。
  所以,若你真的要长年累月地使用具美白效果的制品,就应该选择安全、无副作用的美白成分。
  另一个美白的配套措施是防晒。防晒做得好,美白没烦恼。
  避免制造黑的机会,不使用美白制品,照样可以白皙无暇。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笔者假日逛街时,会刻意地走近化妆品柜,实地了解销售人员的推销术。发现现在的专柜小姐,除了极力强调产品的美白效果之外,还不忘推崇成分的安全性。
  但不论哪个牌子,哪一种成分,在专柜小姐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明下,都成了既安全又xx的宝物。
  笔者常想:我是专业人员,多问多听装糊涂,可以帮助我了解化妆品真实的销售状况。但专柜人员的这一套说词,听在一般消费者、想美白的女性耳里,会发酵成何种结果呢?消费者真的很难从业者的口中获得正确诚实的说词。

  选择美白成分的基本原则
  照理说,必须具有美白作用机理的物质,才能称为美白成分。像是熊果素、曲酸、维生素C等,都是常见的美白成分。虽然同样可以美白,但这三者对皮肤的美白方式是不相同的。
  若从使用者的需求角度来看,凡是使用后可以让皮肤白皙的化妆品,就是美白化妆品。
  对使用者而言,去解释美白的机理,其实是多余的。像是民间耳传的偏方,而且安全无副作用,谁管它有没有道理。
  其实,有些美白成分对皮肤并不安全。
  其可怕之处在于使用时不易察觉刺激性或伤害。往往到了问题发生了才猛然知觉,且情形已经不可收拾了。像是汞类制品即是。
  当然也有立即发生刺激过敏现象的美白成分。虽是少数,却能及早警觉,像双氧水、民间的一些偏方(例如槟榔叶)。
  所以,为了皮肤健康,唯有认识美白成分的个别性质,才能做好预防工作。
  笔者将安全的美白成分用“☆”表示;危险的用“◆”表示;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值得长期信赖的用“○”表示;安全但不宜经年累月使用者以“△”表示。

  美白成分看这里
  1. 维生素C(Vitamin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Ascorbicacid)。是一种强还原剂,具有抗氧化作用,也可称之为抗氧化剂。可以还原黑色素成淡色的麦拉宁。
  维生素C的美白效果,跟本身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发挥美白作用的是L型,即左旋的维生素C。xx的维生素C就是L型的维生素C,而合成者通常混合着D型与L型两种。
  D型的维生素C,是不具生理活性的。
  所以,有些以维生素C维美白成分的化妆品,会强调用的是L-Vit.C。
  维生素C淡化黑色素的方式十分的温和安全。其作用对象主要是已经形成的黑色素,安全上是可以放心的。
  但众所周知的,维生素C不耐热、不耐光,容易接触空气而氧化。所以,在利用上必须加以保护,才不会失去还原力。

  同样含维生素C,美白效果并不相同。
  化妆品制造上用两种方式来利用维生素C。一是将维生素C制成油溶性物质,例如VitaminCstearate(或Ascorbylstearate)、VitaminC2,6-dipalmitate(或Ascorbyldipalmitate)。这除了可以稳定维生素C的还原力之外,还有利于制剂易于渗透入皮肤中。
  另外的方法是,将维生素C制成硫酸镁盐(Magnesiumascorbylphosphate,APMg)再利用。据悉,APMg经皮肤吸收后,可以被皮肤内的磷酸盐分解酶所分解。分解后,维生素C可释出执行还原工作。
  比较之下,未经改良的基本型维生素C,在利用上就有些麻烦。
  基本上,直接将维生素C加入化妆品的配方中,其效果是不佳的。特别是一些含有水分的制品,像化妆水、美容液、乳液、面霜等,维生素C都会自行氧化而失去作用。
  市场上有一种个别包装维生素C粉末的美白粉,让使用者在涂擦前再开封与化妆水调匀使用。这种方式,就是在确保维生素C的效用。
  所以,{jd1}不要嫌麻烦,自作聪明先调配好,或为了节省,放着用好几天。其实效果早就不见了。
  维生素C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利用,那就是以包裹的方式,先将维生素C包裹在如胶囊瓣的微粒子中,再加入化妆品制造。
  所谓胶囊般的微粒子,是指磷脂囊或称微脂粒(Liposome)、微粒子(Nanopartical)等磷脂质组成的空心球。
  这种空心球,可以将维生素C填充入其中,并有效的携带入皮肤的里层,在崩解释放出维生素C来进行美白。
  此外,试管中的试验也证实了:维生素C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化的功能。
  所以,只要维生素C真的能够渗透到皮肤的基底层,其美白效果是双重功效的。即还原黑色素与抑制黑色素的生成。

  2. 曲酸(Kojicacid)☆
  人体内的铜离子,具有活化酪氨酸酶的作用。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的主要酶。因此,诸多的美白成分,其美白效果的参考指标都是以能否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为依据。
  曲酸可以与铜离子结合成惰性物质,使铜离子无法再与酪氨酸酶结合。因此,可抑制酪氨酸酶进一步行动。在美白方式上,称之为“螯合”,即抓住铜离子的意思。
  曲酸本身取源自米曲菌,是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产物。对人体、皮肤均无害。
  利用上,也有技术上的问题要克服。基本型的曲酸,除了会螯合铜离子之外,对其他多价金属离子也会产生螯合。再者,配方上必须是酸性,且需有抗氧化剂的搭配,才不会有变色的现象。
  因此,读者在选择曲酸为美白成分时,应注意到配套的成分,{zh0}是加入抗氧化剂,像是维生素E、BHT、SOD、β-Carotene等。
  另外为了减少紫外线的作用,紫外线吸收剂也不可少。偏酸性的配方,对于过敏型肤质可能造成针刺般的过敏反应。
  目前新一代的曲酸利用,其方式类似维生素C,即制成油溶性的曲酸。典型的成分为Kojicdipalmitate(或kojicaciddipalmtate),商品名称为KAD-15。
  制成油溶性之后,配方上对酸碱的适应范围大,也不会先行与其他金属离子螯合,同时不易变色,可以免去紫外线吸收剂的使用。
  所以,选购上应以油溶性者为佳。

  3. 对苯二酚(Hydroquinone)◆
  对苯二酚,在医药界市可以使用的。
  但放在以护肤保养为宗旨的化妆品领域来说,则是具危险性的成分。基本上,化妆品禁用对苯二酚。
  对苯二酚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破坏已经形成的黑色素细胞的能力。
  医界以2%-5%的外用药膏来xx皮肤表层色斑。通常还会搭配果酸换肤来提升代谢效果。
  但不论如何,药膏是用来xx,不是拿来美白保养用的。
  所以,即便是你有办法买到含有对苯二酚的药膏,也不建议你自行使用。
  以来,对苯二酚过渡使用,会引发细胞毒性反应,对皮肤造成伤害。二来,对苯二酚非常惧光,产品容易变色、变质,往往需要配合大量的紫外线吸收剂或抗光剂,例如偏二硫化钠(Sodiummetabisulfite),对皮肤来说,是一大负担。
  使用期间,皮肤普遍有泛红现象,医师称之为正常副作用,但这其实就是刺激过敏的表征。
  所以,除非是有明显的色斑必须求助医师,否则整脸大面积的涂擦,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4. 熊果素(Arbutin)△
  熊果素的流行风,应该是资生堂广告带动的。护肤美容院则称之为“捕黑素”。
  熊果素取自植物,为越橘科植物,熊果叶萃取而得。其分子结构中,有对苯二酚与葡萄糖。
  美白作用于对苯二酚相同,即抑制酪氨酸酶的活化。但因为结构中的葡萄糖分子,使得刺激性大为降低。
  熊果素的作用速度比维生素C快,且与对苯二酚比较起来,无立即的刺激性。但这并不表示对皮肤{jd1}安全。
  熊果素渗入皮肤中,仍必须还原对苯二酚的型态才能发挥作用。
  笔者并不同意民间业者将熊果素提升为既能美白又可护肤的优良成分。
  读者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仍应停用,搭配其他较温和的成分持续拥有白皙肌肤,才是安全有保障的作法。

  5.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谷胱甘肽取自植物酶,特别是啤酒酶。是含巯基的氨基酸。
  硫氢基对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制衡效果。可使黑色素的生成缓慢,达到美白的理想。
  值得推荐的是:谷胱甘肽本身也是{jj0}的抗氧化剂,可以捕捉自由基,达到抗老化的作用。

  6. 桑椹萃取液(Mulberryextract)☆
  桑椹萃取液应用于美白已经行之多年了。
  一般以桑椹萃取为美白成分的产品,通常会再搭配其他植物萃取成分合并使用。
  其目的当然是要发挥协同效果。常用的搭配成分主要有果酸、葡萄子萃取等。
  桑椹萃取液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功能,所以能有效控制黑色素的生成。
  基本上,植物萃取的成分,其安全性均较高,副作用、后遗症也较少。所以,在安全考虑下,长期使用较无皮肤健康上的负担。
  类似的成分,在xxx中也不少。其安全性均值得信赖。
  目前再度以试管试验证实: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中药成分有:桑白皮、桑枝(其实就是桑椹萃取液)、当归、防风、独活、大黄、甘草、牡丹皮、木瓜等。

  7. 甘草萃取(Licoriceextract)○
  严格说,甘草不算是美白成分。但临床证实,甘草确实具有协同美白的作用。
  甘草成分主要含的是具xx、xx的物质。最为具体的成分是甘草甜素(Glycyrrhizine),又名甘草酸(Glycyrrhizinicacid)
  化妆品利用上,则主要为水溶性的甘草酸钾(Potassiumglycyrrhizzinate、Dipotassiumglycyrrhizzinate)与油溶性的烷基甘草酸(Stearylglycyrrhizinate)。
  效果上,以油溶性这美白效果较明确;水溶性者则对角质层受损的抗发炎、抗过敏效果较佳。
  美容院有以“百分之百浓度的甘草精”名称作为美白成分,其实就是油溶性的干草酸。
  若以安全性来衡量,甘草萃取是自然安全又温和的成分。尤其对敏感性肌肤,更具保护免于受刺激的作用。因此,过敏性肌肤想美白,这是不错的选择。

  8. 胎盘素(Placenta)○
  如果不考虑取源,胎盘素算得上是美容圣品。
  取自动物胎盘的胎盘素,含有氨基酸、酶、xx等,可以复活细胞机能的珍贵成分。
  胎盘素,自然不能以简单的美白成分视之。因为无法交待美白的机理,既无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也没有破坏黑色素或还原色素的作用。
  惟临床上,使用胎盘素不只可以改善粗糙老化的肌肤,还可淡化皮肤上的斑点,全面性的美白效果也相当不错。
  解释这种种的效果,恐怕都只能从“活化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被活化,自然的,新陈代谢的功能就活络起来,皮肤像注入活水般显得细致、光滑,角质更新代谢正常,白皙肌肤自然唾手可得。
  读者该注意的是,强调含胎盘素的化妆品之真伪。
  因为,以目前的胎盘素取源来看,要大量入化妆品配方中并不可能。同时胎盘素的活性成分含量多寡,也差距颇大。

  9. 果酸(Fruitacid)△
  果酸也是具有美白实际功效,但没有美白机理可证实的成分。
  果酸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角质层的代谢。因此,在皮肤的表征上会产生美白的功效。
  对于浅层色斑,尤其是因为日照所产生的皮肤黝黑,果酸所发挥的功效,是具有高满意度的。
  说穿了,是因为这些浅层的黑色素本身就容易经由皮肤角质,以自然代谢的方式去除,所以,果酸会在这时候显现{jj0}的协助效果。
  对于深层的色斑,果酸若想达到剥离的效果,则必须使用高浓度的果酸换肤术。
  让高浓度的果酸作用到xx上层,才能顺利去除雀斑、肝斑类型的色素斑。
  读者千万别以为,一般化妆品专柜或护肤美容院买的果酸,可以做换肤效果。真正果酸换肤术,使皮肤科医师的执业范畴。
  在换肤过程中,会有xx层组织液的渗漏,并伴随发炎xx,必须有配套的护理措施,像是xxxx的使用等,才能确保安全。这些事情,当然无法自行处理。
  一般市面上买到的果酸,浓度虽然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在8%以下。
  基本上,角质层必须维持适当的厚度,皮肤自身的防御功能才能健全。长期使用果酸,或许在肌肤美的表现上,会令人十分激赏。
  但长期角质偏薄,免疫功能有可能下降,易形成敏感性肤质。
  所以,建议读者,使用果酸一段时间,应让皮肤休养生息,换另一种方式保养。例如:甘草酸、桑椹萃取液、熊果素轮流着用。

  10. 其它美白成分
  美白成分自然不只有上述九种。目前市面上仍有多种美白效果{jj0}的成分,但普遍性不高,笔者仅简单列出,作为参考。
  杜鹃花酸(Azelaicacid)☆
  学名壬二酸。原为xx面疱的成分,请参阅本章单元6。
  试管试验证实:杜鹃花酸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化的功效,但效果极微。若作为美白主成分,无法满足使用者的期待。但就安全性考虑,则不失为高安全性的成分。

  美拉白(Melawhite、Biowhite)☆
  美拉白石合成的多肽氨基酸(Glycopeptides)。具有制衡酪氨酸酶活动的功效。氨基酸的结构,对皮肤的细胞较为安全、无副作用。效果上至为明确,即为美白而美白。
  这一类强调美白效果的制品,主要的销售渠道是护肤美容院。制品的酸碱也较为适中,约在PH6-6之间,一般肤质使用不致引发过敏或刺激。

  ASCⅢ☆
  ASDⅢ也是新开发合成的美白成分。全程是AmplifierofSynthesisofCollagenⅢ。属于对苯二酚(HQ)的衍生物。结构与熊果素雷同,作用也与之相同。
  事实上,化妆品界不断的开发各种可用的原料,像是抗老化成分、抗氧化成分、美白成分、细胞生长因子等,都是极热门、需求殷切的活性成分。
  但新成分,不等于好成分、安全的成分。读者恐怕要自行考虑得失。谨慎型的人,不愿当白老鼠;勇于尝试型的人,则优先享受科技的好处;得失难断。
  目前美白成分的开发,多倾向于HQ的衍生物方向。也就是说,HQ的美白作用相当受到肯定,但因具细胞毒性而难以应用。
  因此,举凡将稳定的保湿成分与HQ组成新成分,或将抗氧化剂与HQ合而为一,都是未来可预见的美白成分。

  过氧化氢,别名双氧水(Hydrogenperoxide)◆
  市面上大概买不到以双氧水作为美白成分的保养品。但是部分美容院,会以双氧水作为皮肤的漂白剂。
  其作用方式,就是直接漂白黑色素,像漂白水一般。
  双氧水对皮肤是具有刺激性的,在化妆品的领域中,主要的用途是做为染发剂的色素漂白成分,或烫发剂的第二剂。接触到皮肤,会有刺痛感。
  读者要注意的是到美容院作全身性美白疗程时,不要使用这一类成分。

  汞化合物◆
  含汞的美白制品,虽已不多见,但并未销声匿迹。笔者还经常会接到委托测试的产品呈现含汞反应的情况。
  汞渗入皮肤后,会立即与表皮层的蛋白质结合,破坏酶的活动,所以黑色素无法形成,效果十分迅速。
  但是,使用含汞制品的后遗症,是会让人悔不当初的。汞涂擦在皮肤上,会与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结合而沉淀,成为另一种色斑,称为汞斑。
  这种色斑,无法用美白制品去除。基本上,是一种外来物的色块沉着,要去除只有靠激光等医疗方式。



郑重声明:资讯 【解密化妆品配方及成分9_bienanweiwole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