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杂谈》之十五~~说长道短中西药_江西省名中医熊光明_新浪博客

《医苑杂谈》之十五

说长道短中西药

熊光明

       医师看病离不开药,药店每天卖的也是药。在我国当前的医药体系中,主要有二类药,一是中药,二是西药。人们治病,有的偏爱中药,有的喜欢西药。两者源自何方,形态如何?其制备方法、药理药效、给药途径、使用方法如何?有何异同,孰优孰劣?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中药。中药来源于自然界,又叫xx药,古称“本草”。我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有治病的效果,经重复多次应验后,采集用来治病,并命名为药”。古籍《周礼》载“五药,草木虫石谷也”。相传最早的药是由神农尝百草所发现的,并写成了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多数为植物药,故历代都将中药称之为本草,习用至今。二千多年来,随着人们的不断发现,中药品种不断增多,到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就收藏了1892种。但常用者不到四百种。中药的形态可分为原药材、饮片和制剂三个层次。其原药材就是xx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原始材料。除少数可直接药用外,绝大多数需经加工后,才可供药用,这种加工的方法,叫做“炮制”。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南宋《雷公炮灸论》列出“十七法”(略),明代陈嘉谟归为“三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法),近代药界又提出“五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制法)。现今我国《药典》规定的炮制方法是“工艺加辅料法”。其内容为“净选(xx杂质)、切片(切成小片)、炮制(炒、灸、煅、蒸、煮、燀)”三类。炮制的目的是xx杂质、降低或xxxx的毒性和副作用、转变药性、增强疗效、利于调剂制剂、利于贮藏和便于服用。原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称之为“中药饮片”,简称中药。未经炮制的中药只能称之为中药原药材。中药用于治病还要经过制剂和调剂的程序。所谓制剂就是将中药按配方再制成有利于给药的形态。传统的剂型有汤剂和膏、丹、丸、散、锭、酒、胶等。给药的途径分为内服和外用二类,用得最多的是内服汤剂。汤剂是由中医师开具中药xx撮药,每日一剂,用水煎煮二次取汁内服,俗称喝汤药。其他剂型多由药厂生产供应药用,称之为“中成药”,其含义是“批量生产的中药制剂成品”。也有医师根据xx需要,开出xx,让药剂科的中药师为患者临时加工丸、散、膏、丹等某种制剂,叫做“临方制剂”。

    xx治病,必究其理,应该要有药理学。但中医不叫药理学,而叫药性学,用“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来区分、界定xx的性质和功能,说明药理,研究xx的作用和效果。其次要有药效学,但中医不叫药效学,而叫药的“升降浮沉”和“归经”。用升降浮沉来表示各种xx的作用趋向,用归经(能进入某脏某腑某经某络)来表示xx对人体的某部位产生作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就是中医特有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理论,并在阴阳五行四诊八钢辩证的指导下,择药组方、治病救人。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内治和外治二类。内治是口服药,有汤剂、丸剂、散剂、滋膏、丹剂和酒剂等,通过胃肠道吸收产生xx作用。外治是外用药,有油膏、糊膏、泥膏、硬膏、粉散、钉栓、插条和药酒等,通过皮肤粘膜或病变组织吸收,产生xx作用。

    再说西药。西药来源于人工制备,又叫化学药。西药产生于西方欧美等国,xx战争后传入中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西方国家在{dy}次工业革命后,其动力机械,化工生物和光学物理快速发展,大批科学实验室应运而生。科技人员发明显微镜,找出了致病的xx、病毒、原虫等微生物,认识了人体器官组织的细微结构。运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方法从xx物质中分离或培养、提取、合成出具有xx、抑菌、驱虫、止痛等各种xx作用的化学物质,再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发明出一种种新的专门用于治病的化合物,并做成一定的剂型,这就是西药。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西药的品种不断增多,至今已达2000多种,超过了中药的品种数量。西药的形态有固体、半固体、液体、和半液体。其剂型众多,有片剂、胶囊、微胶囊、丸剂、滴丸、冲剂、注射液、口服液、糖浆、酊剂、乳剂、醑剂、搽剂、凝胶、气雾剂、混悬剂、软膏、糊膏、硬膏、栓剂和贴剂等等。其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鼻饲、注射、外敷、外搽、外滴、外洗、外贴和腔内置入等等。西药几乎全部都由制药厂批量生产供应,其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产品质量必须符合药典或国家xxx核准的“质量标准”。

    西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也孕育出有证有据的药理药效学。凡是有关西药对生理功能、器官细胞的作用或影响,有关xx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转运、半衰期(指xx在体内xx半量的时间)、吸收利用度、排泄期和有效期等等都必须说清楚,道明白。其中包括正面的药效(即xx作用),也有负面的药效(即xx的毒性和副作用)。例如西药特有的过量急性中毒反应,慢性积蓄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刺激性反应等。医师治病必须在xx作用和毒副反应之间权衡利弊,合理用药。

    二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人口最多,经济总量{zd0},生产力最强的国家,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强盛,中医中药功不可没,起到了保障性作用。但到了近代,由于西方科技快速发展,西医西药强势进入中国,中医中药曾被贬为不科学、不标准。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因现代工业造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态破坏,加上西药xxx、兴奋剂和xx等xx的滥用,造成大量药害,使西方主流社会转而重视xx的植物药,尤其重视对中医中药的研究。我国社会各界也在重新认识和审视中药和西药二者的长短优劣。历史在反思,人类在反思。其实中西药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各有所长,也有所短。中药是一种经验药,有二千多年的临床验证史,经历了无数次循环往复的试用、观察、总结提高,证实其确实有效。但其药理药效至今仍停留在“寒热温湿、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归经主治”的抽象认知中。尽管多年来不少学者化大力气用西药理化分离、提取、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单味中药,也测出了部分单质及含量,但无法测出复杂物质及含量。对中药复方的物质及含量,更无法测清。同时测出的单质多半与中药的传统药性主治不尽相符,使人困惑。也表明用研究西药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是此路不通。而西药是一种实验药。它从实验室走出来,其年长者不过百年,短者只有几年,经受临床验证的时间和例证比中药不知差多少倍。且西药在研制时,虽然查明了它的一些正面的xx药效和负面毒副作用,但仍有许多其他未知的药效和毒副作用没有测查。等到过了多年,发现某些药害大于利,将其淘汰出局时,已使太多的患者深受其害。因此每年都有很多西药品种被淘汰,也有很多新的品种问世。作为医师,对于中西药应该持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合理的使用;作为患者,则应该对中西药有比较真实明白的了解。笔者认为,凡是急性病、危重病以及西药有专效{tx}的病种,应{sx}西药xx。对于慢性病、疑难病、西医尚未查明或西药无效的病种,则应{sx}或主选中药xx。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定当使用西药,但对康复调理、养生益智,必须看重中药。对于xx感染性疾病、原虫寄生虫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失常疾病等,理应分别{sx}xxx、驱虫药和纠正代谢内分泌异常的西药xx;而对于功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体表皮肤病和消耗性疾病等,则应{sx}中药辩证施治。中药用得最多的是汤剂,有些人嫌其味苦不愿喝,但良药苦口利于病,且毒副作用少,安全性高。西药体积小,见效快,便于吞服、注射,但其毒副作用不应忽视。看中医简便快捷、价格低廉;看西医用西药,有时先得做很多化验检测,程序繁多,费用高昂。

    自实行中西医结合后,我国除中药(含中成药)和西药之外,又产生了一类“中西结合药”,实际上是中西混合药。例如治感冒的复方感冒灵、感冒清、重感灵、维C银翘片和xx感冒胶囊等,其配方中既有中药板蓝根、大青叶、人工牛黄等成份,又有西药扑热息痛、扑尔敏、安乃近等成份。又如治鼻炎的中成药鼻炎康,既含有疏风通窍的中药成份,也含有抗过敏的西药成份。再如治足癣的足光散,既含有中药苦参,又含有西xx杨酸和苯甲酸。此类药只是将中西药成份混在一起,各自发挥作用,并未产生化合反应,各自的分子结构均未改变。有些品种效果确实不错,也有的徒有虚名,疗效不显。除此之外,还产生了仿西药的中药剂型,即用西药工艺生产上市的中成药注射剂、片剂、胶囊剂、冲剂、栓剂等新品种。这类中成药都含有西药原料,也属中西结合药。值得xx的是,近十年来,国家xxx批准生产了大批与西药外观一致,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的片剂、胶囊剂及冲剂中成药。对于这类药,药厂积极生产,药商尽力推销,医院乐于进货,医师优先使用。此类药虽无大多疗效,却也少不良反应,但对产供销各方都有特殊好处,其中猫腻多多。唯独患者被蒙在鼓里,多吃哑巴亏。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不良厂商生产上市了不少以“中药保健品”面目出现的所谓{tx}xx、降糖、降压、定喘及xx的产品,其奥妙是用低档西药为主要原料,混以某些中药,利用中药xx植物xx无害的名声,吹嘘为神奇的中药秘方验方产品,挂羊头卖狗肉,使患者高价购买,上当受骗,危害极大。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关中药、西药的话题还有质量标准、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等,很多很多,篇幅所限,暂不详叙。文已至此,惟愿医师都能择良药,患者都能免药害,人人都能保安康,让中药西药都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本博文章,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盗用转载,违者必究!转载请与博主联系!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医苑杂谈》之十五~~说长道短中西药_江西省名中医熊光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