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筝都--潍坊_竹影摇风_新浪博客

世界风筝都--潍坊


  一、地理位置、辖区、人口、面积、民族组成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地跨北纬35°41′-37°26′,东经108°10′-120°01′,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南依沂山,北濒渤海,东连青岛,西接淄博、东营,南与临沂、日照接壤。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全市总面积15859平方公里。至2008年底,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万人。全市有汉、满、回等51个民族。中心市区建城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108万。
  二、历史沿革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弥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自夏以来,历代王朝政权在此封国建邑,设州立府。夏、商时期,境内有斟灌、斟鄩、寒、三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时期分属齐、鲁、纪等国。今潍坊版图在秦时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汉朝时属青州刺史部,唐代属河南道,宋代属京东东路,明清两代分属青、莱二州。民国初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和昌潍专区,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58年10月,博山县划归淄博专区,1969年临淄县划归淄博市,1978年胶南、胶县及黄岛区划归青岛市,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92年12月五莲县划归日照市。2007年,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安丘市的黄旗堡镇、赵戈镇和昌邑市的太保庄镇划归坊子区管辖,将寿光市的大家洼街道划归寒亭区管辖。潍坊市现辖4区、6市、2县,含 67个镇、1个乡、49个街办,8963个村民委员会,636个居民委员会。
  三、地貌概况
  潍坊市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地面高程在海拔100米以上,{zg}海拔1032米,面积56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6%;中部为倾斜平原区,地面高程在海拔7-100米之间,坡降1/500-1/1200,面积65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6%;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地面高程在7米以下,面积361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8%。
  主要河流:潍坊市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3条,主要水系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南北胶莱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
  潍河,全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367平方公里;
  弥河,全长177公里,流域面积3863平方公里;
  白浪河,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
  南胶莱河,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在高密市境内7.4公里;
  北胶莱河,全长103.5公里,流域面积3900平方公里;
  小清河,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10276平方公里,在寿光市境内入海,在我市境内长19.8公里。
  截止到2007年底,潍坊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6%,比1978年增加约16个百分点。
  四、气候、土壤、矿产
  潍坊市处于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型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1978-2007年平均气温12.9℃,一月平均气温-2.3℃,七月平均气温25.3℃,极端{zg}气温40.7℃,出现在1982年5月25日,极端{zd1}气温-24.2℃,出现在1985年12月8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5.8毫米;无霜期195天。
  潍坊自南至北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潍坊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衔接部位,现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全省xx。
  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潍坊经济面临考验、接受挑战、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六三三”思路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积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平稳发展。初步核算,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491.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3.2%;其中{dy}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455.0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1339.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755.1亿元,增长16.8%。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6、7.5和5.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8106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112美元),比上年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3:58.4:30.3。
  2008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31.7亿元,寒亭区77.7亿元,坊子区66.2亿元,奎文区105.4亿元,青州市263.5亿元,诸城市362.6亿元,寿光市400.6亿元,安丘市142.7亿元,高密市239.6亿元,昌邑市192.5亿元,临朐县113.5亿元,昌乐县12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5.7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86.3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22.8亿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达116.8%,企业家信心指数108.8%。
  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募集资金78.9亿元。全年有歌尔声学、昱合股份、豪源集团等3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沃华医药、潍柴动力、晨鸣纸业和山东海龙等4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
  xx创建工作有新突破。2008年,全市新创15件xxxx商标,新认定41件山东省着名商标,其中续展28件。到2008年底,全市共创32件xxxx商标,认定200件山东省着名商标。共有10个省政府质量管理奖、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中国xx产品,51个{gjmj}产品,201个山东xx产品,17个山东服务xx项目。
  沿海开发工作成绩显着。加快推进北部沿海开发,配套园区150平方公里,开工项目115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8.2亿元。潍坊港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一类口岸开放通过省预验收,万吨级码头、防潮大坝、疏港公路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3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4.0%上升到55.2%;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21.2万户,增长10.7%;从业人员121.2万人,增长8.5%;注册资金942.7亿元,增长14.9%;纳税额173.1亿元,增长20.0%,占全部税收比重69.8%,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企业注册资本稳中有升。截止到12月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461.6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国有企业52.7亿元;集体企业47.8亿元,增长16.71%;公司301.6亿元,增长12.42%。外商登记管理又上新台阶。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共352户,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4户,分支机构288户。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2757起,死亡542人,同比分别下降24.3%和14.6%。
  (二)农业
  2008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1.6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6.8%。
  主要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增。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49.3万亩,增长4.6%;粮食总产量491.2万吨,增长9.7%;棉花产量5.2万吨,下降0.1%;油料产量30.0万吨,增长1.1%;烤烟产量2.9万吨,下降8.9%。蔬菜产量974.7万吨,增长1.7%;水果产量101.5万吨,下降4.7%。
  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共完成造林71.7万亩,新建农田林网45万亩,四旁植树3211万株,育苗12.85万亩。百处林场、北部沿海林网、荒山造林、村镇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迅速,建成生态林场30处。全市森林面积达492.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2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0.6%。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8年,全市生猪出栏538万头,比上年增长13.8%;家禽出栏3.5亿只,增长15.7%;肉类总产量104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25.9万吨,下降10.0%;奶类产量21.6万吨,下降20.0%。
  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29.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9%;水产品总产量46.2万吨,增长28.2%。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农业机械总值72亿元,增长11%;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大型农业机械快速增长,联合收获机达到1.3万台,增长30%,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3383台,列全省{dy}。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757千公顷,机播面积868千公顷,机收面积693千公顷。
  加强村镇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和25.8%。新建改造道路2040公里,修建排水管沟1948公里,新建绿地685万平方米,初步完成了首批30个小城镇改造提升任务。全部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0.2万人,完成改造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40万人。全年农村用电量54亿千瓦小时,下降6.4%;化肥施肥量(折纯)54.2万吨,下降11.9%。
  ( 三)工业
  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48家,比上年增加36家;实现增加值1343.5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07%,比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及单位    2008年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91.7-3.7
  发电量(亿千瓦时)   156.55.3
  钢材(万吨)      386.114.9
  水泥(万吨)      769.8-7.4
  焦炭(万吨)      120.04.2
  烧碱(万吨)      56.210.5
  纯碱(万吨)      214.22.5
  原油加工量(万吨)   325.823.8
  化肥(万吨折纯)    66.20.7
  合成氨(万吨)     100.57.4
  农业运输机械(万辆)  3.6-28.7
  小型拖拉机(万台)   10.5-10.5
  内燃机(万千瓦)    6029.711.6
  合成洗涤剂(万吨)   8.9-12.6
  服装(万件)      33797.60.6
  纱(万吨)       65.410.0
  布(亿米)       29.18.1
  印染布(亿米)     15.2-6.5
  原盐(万吨)      1117.228.8
  卷烟(亿支)      200.00.0
  饮料酒(千升)     36.215.8
  纸浆(万吨)      89.819.5
  机制纸及纸板(万吨)  298.112.4
  轮胎外胎(万条)    2985.838.9
  塑料制品(万吨)    35.924.0
  工业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6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在建项目2361个,其中638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计划5000万元以上项目480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07个,当年完成投资294.9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19.7%。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4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利润282.0亿元,增长18.8%,实现利税425.4亿元,增长16.6%;实交税金175.2亿元,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面3.89%,提高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1亿元,增长225.4%。产成品存货220.6亿元,增长17.8%,应收账款净额254.7亿元,增长16.0%,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34.2%。
  节能降耗成效显着。2008年,全市共实施xx节能工程重点项目81个,总投资98亿元,已建成投产36个,年可节能49万吨标准煤。严把源头、淘汰落后。全市对5个新增高耗能项目实行区域等量淘汰落后产能,共等量淘汰落后产能能耗16万吨标准煤。2008年,全市先后淘汰海化水泥等9家企业的水泥立窑生产线15条、144万吨熟料生产能力;淘汰了华阳钢铁125立方高炉;关停小造纸、小电镀、小铸造等企业139家;关停小火电29.5万KW。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完成1499.9亿元,增长26.2%;规模以下投资完成23.5亿元,增长22.0%。规模以上投资施工项目4494个,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3046个。在规模以上投资中,一产投资完成45.2亿元,增长130.4%;二产投资完成646.8亿元,增长13.0%;三产投资完成807.9亿元,增长138.7%。城镇投资完成1174.5亿元,增长30.1%;农村投资完成325.4亿元,增长18.0%。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住宅投资150.1亿元,增长27.0%。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8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3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全员劳动生产率123992元/人,增长9.1%。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2749.8万平方米,增长7.2%,占施工工程面积的74.3%。
  (五)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56.1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46.3亿元;场站、港口、机场、地方铁路建设等完成投资9.8亿元。到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1996公里(含村道140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2公里,公路密度达137.4公里/百平方公里。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12.2万辆,其中客车7662辆(含出租车4088辆);载货汽车56997辆;其他机动车及拖拉机57863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5620万人,旅客周转量102.6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6021万吨,货物周转量130.4亿吨公里。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53.2万吨。航空运输完成客运量28721人,货运量14158吨。青临铁路完成货运量50万吨。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4亿元,比上年增长5.3%。信函3725万件,增长5.7%;包裹26.0万件,下降8.9%;特快专递203万件,增长29.3%;报纸9469.9万份,增长20.7%;杂志156.5万份,增长154.8%。邮政储蓄平均余额131.3亿元,增长2.5%。
  电信业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全市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57.7亿元,比上年下降0.3%。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532.3万户,增长17.4%,固定电话用户数(含小灵通)236.3万户,下降8.2%。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2008年,在全国城市信息化50强评比中我市列41位。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67.3万芯长千米,互联网出口带宽90G,电话普及率92.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超过10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bfb},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90万户,比去年增加20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bfb}和85%。
  (六)国内贸易与现代物流业
  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按销售地区分,城市零售额实现482.5亿元,增长23.5%,县零售额实现52.7亿元,增长24.6%,县以下零售额实现295.2亿元,增长22.2%。按行业分,批发贸易业零售额180.3亿元,增长37.0%;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30亿元,增长20.0%;餐饮业零售额75.5亿元,增长22.1%。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城区各类商业网点发展到3.6万处,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13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04个。全市新建改建“农家店”510个,累计达到4289个,乡镇覆盖率达到{bfb},新建农村配送中心16个。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村级服务站6592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到100处。
  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8年,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2100多家,物流总额过5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6家,过100亿元的5家。鲁东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速度加快,进园项目达到56个,配送范围覆盖到全省大部分地区。
  (七)对外经贸、招商引资与旅游
  对外经贸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8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出口65.4亿美元,增长26.2%;进口18.4亿美元,增长38.8%。按企业性质划分,三资企业出口27.3亿美元,增长21.4%;集体、民营企业出口29.2亿美元,增长40.0%。按大类商品划分,机电产品出口14.4亿美元,增长6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增长81.1%,化工产品出口11.9亿美元,增长40.0%,纺织服装出口17.2亿美元,增长21.3%,农产品出口10.2亿美元,下降5.5%。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65个,合同利用外资7.56亿美元,增长37.3%,实际到账外资4.85亿美元,增长17.0%。完成对外承包劳务新签合同额17.5亿美元,营业额8.3亿美元,外派人员5842人次,分别增长11%、106%和2%。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2008年,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673个,实际到位资金630.5亿元,同比增长35.1%。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共188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5%;旅游总收入148.5亿元,增长36.2%。接待国内游客1869.3万人次,增长32.2%;国内旅游收人143.6亿元,同比增长35.1%。
  (八)财政金融保险
  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完成25.2亿元,增长9.3%,营业税完成22.8亿元,增长24.2%,企业所得税完成12.4亿元,增长24.5%,个人所得税2.4亿元,增长5.7%。财政总支出完成182.3亿元,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60.4亿元,增长18.7%。在财政总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7亿元,增长13.5%,公共安全支出9.9亿元,增长24.5%,教育支出51亿元,增长32.2%,科学技术支出4.4亿元,增长20.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亿元,增长39.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5亿元,增长30.5%,医疗卫生支出8.7亿元,增长42.2%,环境保护支出4.1亿元,增长114.5%。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xx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60.05亿元,比年初增加407.82亿元,增长24.7%。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332.46亿元,比年初增加287.36亿元,增长27.5%。金融机构各项xx本外币余额1513.4亿元,比年初增加302亿元,增长24.9%。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42.8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合计38.9亿元,同比增盈16.2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产、寿险累计实现保费总收入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5.9亿元,增长16.6%;寿险实现保费收入40.7亿元,增长47.1%。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9.8亿元,增长27.3%;其中产险支付赔款8.6亿元,增长27.7%,寿险支付赔款1.2亿元,增长18.9%。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第36位,居地级市第15位,被评为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365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4项,争取资金8732万元。在全省首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中,全市有64项产品通过认定。科技成果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培育科技成果216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49项,有2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13个研发平台形成研发能力,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全市共申请专利4858件,比上年增长26.4%;专利授权2586件,增长23.8%;发明专利申请623件,增长18.9%。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8.6%,重点产品的采标率达70%以上。有3家企业顺利通过{gjj}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确认,实现零的突破;通过AAA级确认的企业23家;AA级确认的企业135家,列全省各地市之首。能源计量工作措施到位。全市累计有165家企业通过计量体系确认,11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C标志。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120家企业的360个监控点的视频图像接入产品质量监管和应急指挥系统。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8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26.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1%,比年初提高2.8个百分点。有80家企业通过{gjj}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7亿元,增长23.6%,完成工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7.1%。财政总收入23.9亿元,增长27.5%;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22.9%。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增长3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增长32.5%。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81亿元,增长28.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23%。2008年,全区专利申请284个、授权193件,同比分别增长14.6%、13.5%。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7045万美元,增长50.8%;出口总额完成3.9亿美元,增长73.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3亿元,增长32.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0.7亿元,增长1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9亿元,增长26.2%,完成工业利税32.6亿元,增长21.8%。
  潍坊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6.7亿元,增长3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8亿元,增长32.7%;出口创汇4.8亿美元,增长215.4%;财政总收入达到2.2亿元,增长1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20.1%。高新技术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企业4家,新增省、市级研发中心3个。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40.5亿元。
  潍坊出口加工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5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73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7683万元,增加值538万元;实现进出口额158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297万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6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7万元。
  (十)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6亿元,其中中心城市38亿元。中心城市突出抓好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一组团城市艺术馆竣工,二组团青少年宫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体封顶,三组团图书馆和科技馆基础垫层全部完成;奥体中心地基基础和看台主体全部完成。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中心城市新改扩建福寿街、庄检路、民主街、金马路、泰祥街等31条道路,城市路网框架进一步完善。坚持“高大密厚多彩”绿化,以绿制胜的城市特色彰显。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9.23%。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市小学1347处,在校生58.2万人;初中348处,在校生28.2万人;普通高中63处,在校生17.4万人;普通高校10处,在校生11.3万人。初中升学率90%,高中段普及率持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地市级xx。中职招生实现重大突破,2008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多渠道招生54601人,占高中段招生数的比例为51.0%。新成立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48家,投资过亿元项目5个,过千万元项目16个。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万人。在省政府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总分名列全省第二。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大众卫生”主题,以实施全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为主线,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88所,实际开放床位30516张,卫生技术人员42733人。“小病社区低收费,大病住院有保险,防保服务政府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健全并启动运行。农村“525”工程积极推进,全市“10分钟就医圈”初步形成。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25万人,参合率97.6%。潍坊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已有70%的乡镇建成了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居全省前列。在市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900多件,其中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全市240余支放映队放映近9万余场次,圆满完成全市行政村放映覆盖面达到80%的任务目标。全市重点文化项目已达到122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75个,过亿元的项目48个。全年登记版权作品203件,在全省xxxx。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达36亿元,初步形成了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全市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实施“奥运人才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体育设施工程”三大工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设施建设、十一运筹备及体育产业等都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体彩公益金资助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完成了近300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全市50%以上的农村社区都配有了体育健身设施。
  (十二)市场物价
  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2%,同比上涨5.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3.4%、5.8%、5.6%、1.5%和0.7%,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1.2%、0.7%、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2.5%和8.9%。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5.4%、15.5%和1.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7.8%,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10.7%。
  (十三)民生与人口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1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75元,增长7.2%;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5台,电冰箱103台,洗衣机100台,空调器88台,移动电话191部,家用电脑65台,家用汽车14辆。农民人均纯收入7072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828元,增长17.1%。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2台,电冰箱73台,洗衣机76台,移动电话146部,摩托车79辆。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404元,增长23.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着。2008年,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再就业0.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就业总量稳步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提高。2008年,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年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净增34.5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55.9亿元,基金支付49.2亿元,基本保持收支平衡。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8年,全市出生77887人,性别比为107.4,合法生育率为94.9%,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01‰和3.25‰。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万人。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六、旅游资源
  潍坊境内有十笏园、风筝博物馆、云门山、范公亭、沂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湾、富华游乐园等着名景点,临朐山旺化石和诸城恐龙化石堪称世界之最,杨家埠木版年画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之一,在宋代已开始流行,自1984年开始已连续成功举办25届国际风筝会,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1988年潍坊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融合以以风筝会为龙头的民俗旅游、以青州、临朐人文自然景观为龙头的观光旅游、以寿光农业为龙头的田园生态旅游和以潍坊港为龙头的海上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另外,一年一度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寿光荷花节、青州金秋旅游文化节、青州云门山寿文化节、青州仰天山槐花节、沂山登山比赛、沂山槐花节、等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七、土特产
  潍坊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主要有潍坊风筝、珠宝首饰、青铜器、红木嵌银漆器、杨家埠木版年画、抽纱、刺绣、艺术雕塑等。
  潍坊餐饮业历史悠久,唐宋时行业形态已初步成熟,明清时进一步发展,清末及民国时走向繁荣,涌现出潍坊朝天锅、肉火烧、鸡鸭和乐、昌乐高崖甩面、安丘景芝三页饼、安丘碗豆黄、安丘金丝面、高密卤包、临朐全羊汤、临朐全蝎等一大批颇具影响的地方名小吃。
  我市土特产品种丰富,安丘 “白芬子”牌生姜、寿光 “乐义”牌黄瓜、高密市“菲达”牌洋葱、寒亭区“鸢伊红”牌香瓜、昌乐县“鄌郚”牌无籽西瓜、潍坊“潍县”牌萝卜、昌邑市“鲁邑海丰”牌梭子蟹等闻名省内外。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姜蒜之乡、中国芦笋之乡、中国蜜桃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等18个中国特产之乡也都落户潍坊。
  八、对外交往
  潍坊市与美国的普韦布罗市、德国的弗赖辛地区、澳大利亚东吉普斯兰市、日本的日向市、韩国的安养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世界风筝都--潍坊_竹影摇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