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迹周口瑞竹堂_卐橡树叶上的十字章_百度空间
口瑞竹堂药铺虽然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但上些年岁的周口老人却还对它记忆犹新。笔者刘亦农是瑞竹堂的嫡传后人,他自幼秉承家学,习医多年,后参加邮电工作,现已退休。从刘氏家谱及代代相传的祖辈口碑中得知瑞竹堂自明代创建,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取销堂号时,已有400多年的光辉历史,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史料,现择其荦荦大端者,追述如下。
    一、民国时期的瑞竹堂
     周口瑞竹堂全称是萨谦斋瑞竹堂药铺,原坐落在周口西寨东顺河街六号,地处沙河与贾鲁河交汇处附近。共有房屋16间,砖木结构,筒子瓦、飞檐翘角,前后主房坐北向南,大门为花格棂子门,门的两侧是栅栏。古朴大方,颇有气派。院内有盆景园、天竺池、浮石山、丹桂树等多种花木。春、夏、秋三季奇花斗艳,清香扑鼻。大门前有7棵古老大槐树,遮天蔽日。每到炎夏络绎不绝的居民来此避暑纳凉。行路之人每到此处都要驻足观看,交口称赞,直到1959年周口建水闸时才拆毁。
     我记事时,瑞竹堂的主治医师是刘家的十一世祖、我的三爷刘鸿川(字浚宸),生于1916年,7岁时始读私塾及家传药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去汴京学医4年,回来后随父行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主理瑞竹堂。刘鸿川医师为人忠厚朴实,沉默寡言,有儒医风度,深得{zc}奥诀,擅长儿科,又通西医。对家传朱砂万亿丸的配制又精益求精,且有新的突破,使该药的毒性大为降低。此药从七世祖研制成功沿用直至解放以后,疗效显著,妇孺皆知。他在瑞竹堂增设了妇科及针灸,更广泛地救治病人。刘鸿川先生1950年考取中医师,先后在周口镇联合医院、周口镇卫生院任内科、儿科医师,1981年于南郊卫生院退休。行医40余年,救人无数,深得群众和同道者的好评。
     刘鸿川医师的医术和医德都是师承祖训,严于律已,一丝不苟。我和他的子孙学徒们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受他的言传身教,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每次应诊,凡成人看病,必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病情。确诊后,很策略地告诉病人病情,xx办法,并多加宽慰和开导,然后才开xx。他的抓xx式也与众不同,要求我们每味药必先用小纸方包好,如有9味药就包9包,核对无误后,在药包上加注“先煎、后下、冲服、布包”等字样。{zh1}将小包码在一起,用大纸方包好捆扎。向病人讲明包上加注的含义,和自备药引的名称、数量及具体要求。甚至连服药后应禁忌的事项,如不食生冷、荤腥等也都交待清楚。每次都是这样认真细致,从不马虎从事。凡小儿就诊先观神色,如面黄多食积,青色多警风,白色多成痢,伤风面颊红等。5岁以下小儿看指纹,即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侧,有一浅表静脉分风关、气关、命关。5岁以上小儿须诊脉,而用一指三关法等。然后询问家长,小孩得病的时间、表现等。确诊后,多用{zc}朱砂万亿丸或用益元散,或数药合用,都有奇特的疗效。不少人病愈后高兴地来到瑞竹堂说:刘先生上次给他小孩看病,吃药后,下泻几次或呕吐几次后,就慢慢地好了。有的还说他的小孩服了刘先生开的药,几年未再生病。刘鸿川医师以治病救人为目的,不计钱财,每遇贫穷人家,交不够药费,不管缺多缺少,都让把药拿走。对过于困难者,常义诊舍药,分文不取。他的行医还不分贫富尊卑,不讲时间,有求必应。不管风雨交加,白天黑夜,只要病人求医问诊,他就奔赴病人家中看病送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瑞竹堂经销的丸、散、膏、丹等药品,多是选购药材后加工自制的。民国时期的进药渠道主要是周口性和堂,因为他们的药材品种齐全,质量好,多为川、广、云、贵的地道药材。瑞竹堂的学徒们必须学习掌握制药的本领,这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细致复杂的艰苦劳动。刘鸿川医师根据他所掌握的经典医著,对药理、药性、脉诀、脉诊的分析以及各种药材的产地、性能、特点确定加工炮制的方法,细致地指导我们操作。虽都是遵古炮制,制药却很讲究。首先认真挑选分类加工,如当归分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其次是该簸的簸,该筛的筛,该去皮的去皮,该刷毛的刷毛,以保证品质纯净。有的药在切制前须浸泡,至于温度之高低,时间之长短,须根据不同xx、不同季节具体掌握,灵活运用。切药也很讲究,一般说切片分头二三刀,厚薄有一定限度,长短有一定分寸。炮制更要慎重,仅炒药—项就有很多种,如盐炒、土炒、醋炒、酒炒等。加工熟地,将生地通过九蒸九晒才能成为熟地,其它如晾晒、贮存也都有一定的要求。总之对每种药材的炮制,不论是植物性的,动物性的,或矿物性的,都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如火候的掌握,颜色的轻重,粉末的粗细,均有一定的规矩。自制的丸、散、膏、丹要求原料纯净,比例正确,加工精细,从而保证了杰出的疗效。在众多的{zc}药品中,自制的朱砂万亿丸被誉为通治小儿百病的神仙万亿丸而久传不衰。
    瑞竹堂的用人,从不雇用伙计和店员,只用本族子弟。对后继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要求7岁以上小孩,学习医药理论,熟背药书。由刘鸿川医师讲解。我记得幼时一同学医的有刘明理、刘明言、刘元铮、刘中龙和我,每天晚上在药铺背药书。星期天听讲解,布置下次要背的内容。背会后,我背你听,你背我听,{zh1}再给老师背。几年来,我背会了汤头歌、药性赋、脉诀、针灸穴位歌等。还潜心研读《医宗金鉴》、《金匮要略》、《伤寒论》等。有时我们还给患者诊脉,以求理论联系实际。记得学徒中,当时已成为刘鸿川医师助手的,还有刘鸿畹、刘元纺。他们都是从小就在瑞竹堂习医,已较熟练地掌握了制药的工艺流程、操作技巧。他们以药铺为家,敬业勤奋。每天晚上住在堂内,以便为夜间急诊患者开门。早晨打扫庭堂院落,白天还从事购药,炮制药品,如此常年坚持埋头苦干,为瑞竹堂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鼎盛时期的瑞竹堂
    我从听三爷刘鸿川的述说和阅读刘氏家谱之后,才了解到瑞竹堂的历史及其兴衰变迁的脉络。瑞竹堂刘氏原籍江西庐陵,明洪武三年(1370年)迁来河南虞城,明万历初年四世祖刘华绅调任陈州府教谕训导时,携眷迁入周家口河西集,由此定居至今。瑞竹堂刘氏实可谓中医世家。从始祖到四世祖虽都曾为官,也都热衷于习医济民。刘华绅迁来周口后,便立即创办了瑞竹堂药铺。《周口市志》记载“瑞竹堂是周家口最早的中医药铺和坐堂中医。”(见该志613页)由此直至新中国建立后,已到了十三世,几乎代代从医,且出现了如五世刘瑞麟、七世刘颚、十世刘福等多位有较大成就的名医。在漫远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演变,多种因素的影响,瑞竹堂也经历过兴衰起伏,大致可分为明代四世祖的奠基,五世祖的发展,清代七世的鼎盛,清末民初十世的衰微到十一世的复苏等几个重要阶段。
    瑞竹堂的五世祖刘瑞麟也曾为官,曾任直隶州判。幼年随父习医,熟读多家经典医著,弃政从医后,继承家学,钻研医道,逐步积累和研制出了许多新的方剂和丸、散、膏、丹,丰富和发展了瑞竹堂的医药宝库。他行医终生,成为周口一带名医,深受民众爱戴。
    瑞竹堂发展至清代七世祖刘颚(字,貌严),可以说是开始了鼎盛时期。颚公,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淮宁(即淮阳县)县监生,曾任宛平县正堂,六品衔太医院院判(太医院副职),他饱学儒医,秉承祖业,后在瑞竹堂xx行医,为民除瘼。他在应用{zc}验方的基础上,又虔修精制了一些自己的方剂。如太乙混元丹、寸金丹、朱砂万亿丸等,救治病人无数。特别是朱砂万亿丸,能通治小儿多种疾病,疗效甚高,拯救了无数婴幼儿童。那时瑞竹堂门庭若市,应接不暇。一个门店开诊,远不够用。以后又衍生出两堂,即世德堂和延生堂。每天3堂同开,以接待病人。刘颚声誉很高,远近数百里皆有所闻,是当时名医。他死后多年仍有慕名找刘颚先生求医者。刘颚著书多卷,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当时清朝xx学者,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曾赠送了亲书匾额:“医界南针”。
    八世刘文焕先生,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官居五品衔,授修职郎,赏戴花翎。此时瑞竹堂刘氏的官声医望都到了顶峰,名噪一时。在刘文焕60寿辰时,瑞竹堂院内热闹非常,时有贺寿者前来。其中湘军洋务派首领左宗棠送来了亲书的“鹤龄延喜”匾额;湘军将领、兵部尚书彭玉麟也送了亲书匾额“望隆乡校”。所以,这一时期是瑞竹堂的鼎盛时期。
    三、李时珍与瑞竹堂
    瑞竹堂曾有缘与伟大xx学家、《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结识和交往,不能不说是一段佳话。这不仅是瑞竹堂刘氏家族的荣耀,也确实值得周口人引以自豪。
    事情发生在明代万历四年(1577年)。已入花甲之年的李时珍,因家乡湖北蕲州(今蕲春)发生严重水患,民房坍塌,农田淹没,民众无以为生,逃难离乡者不计其数。李时珍为避水患,一行4人逃难北上,辗转来到了周家口。当时瑞竹堂是这里{wy}的药铺,李时珍便登门造访,受到刘华绅、刘瑞麟父子的热情接待,同行相识,志趣相投,由此结下不解之缘。
     李时珍在瑞竹堂作客48天,与刘瑞麟建立了深厚感情,并结金兰之交。李时珍在周口大部分时间用于调查访问,采集xx,分类制作,一一研究。一部分时间与刘瑞麟先生一起切磋医道,座谈刘氏{zc}良方。李时珍说,他在家乡采药时,大部分时间是上山下乡,深入民间,向农民、渔夫、樵夫、猎人、药农、铃医调查访问。他到周口也是这样,来周口后只休息两天之后,就在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两岸四处奔走,寻访调查,采集各类xx。那时周家口人烟稀少,河流纵横,树木参天,草木丛生,鱼类丰富,鸟类繁多。三河两岸遍布昆虫和各类水生物种。这一切都引起了李时珍的极大兴趣。李时珍每天早出晚归和同伴一起四处奔波,去观察、辨认、分析、比较、采集入药的动物、植物及少数矿物。特别是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实、种子等等。有时还射鸟、捕鱼、捕捉各类昆虫。每天归来之后都将采集的xx,一一分类,个个都编上序号,记上名称,晾干之后,放在瑞麟家后院里。此外还将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条河流的顺流、逆流、迥流的河水一一取样,分别盛在瓶子里,在瓶子上贴上标签,然后细心观察,精心研究,反复琢磨,作出详细记录。
    李时珍对瑞竹堂继承祖国医学文化遗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zc}良方以及所研制的丸、散、膏、丹颇感兴趣,都逐一查看,详加询问。后来他将瑞竹堂素行的{zc}良方一一进行深刻研究、验证,他认为确有价值的,连同瑞竹堂的名号—同载入了他的世界名著《本草纲目》之中,以资推广各地,流传后世。近期我们查阅了《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9月出版,精装本,上下两册),发现在《本草纲目》序列{dy}卷第17页中“引据古今医家书目”部分,载有周家口的医家“萨谦斋瑞竹堂”堂号的全称。在《本草纲目》其余51卷中有44个xx,个个都注明了出处,即周家口“瑞竹堂”,这44个xx分别载入《本草纲目》下列各册各卷中。上册25卷,载入瑞竹堂xx26个;下册27卷,载入瑞竹堂xx18个。现摘录如下:上册:第7卷4个,第10卷1个,第11卷6个,第12卷3个,第13卷1个,第14卷3个,第15卷2个,第16卷2个,第17卷2个,第18卷2个。
    下册:第26卷1个,第27卷1个,第29卷1个,第32卷1个,第33卷1个,第34卷1个,第35卷1个,第36卷1个,第39卷3个,第43卷1个,第48卷1个,第50卷3个,第51卷2个。
现将其中良方择录一二,供读者一阅:
    [附方一]饮食毒物:硼砂4两,甘草4两,真香油1斤,瓶内浸之。遇有毒者,服油1小盏。久浸尤佳。瑞竹堂经验方。见《本草纲目》石部第11卷660页。
    [附方二]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以老葱白5茎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咽中,灌以麻油4两,但得下咽即苏。少顷,虫积皆化黄水而下,xx再发。累得救人。瑞竹堂方。见《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1584页。
    [附方三]风痰喘嗽,夜不能卧:白僵蚕(炒研)、好茶末各1两,为末。每用5钱,卧时泡沸汤服。瑞竹堂方。见《本草纲目》虫部第39卷2248页。
    刘氏瑞竹堂{zc}良方能够载入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刘氏瑞竹堂的莫大光荣。
    而后瑞竹堂与李时珍又有多年交往,瑞竹堂存放李时珍许多珍贵资料,如诗词、信函、文笺等等。这些材料刘氏一直珍藏了400多年,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当作“四旧”焚毁了,真是万分可惜。现在仅将抄录在其它旧本中幸存的李时珍古诗两首,附录于后,供广大读者及研究人员参阅,其内容及文字是否有讹之处,也请专家指教。

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
其一
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念。
久孤兰壮山中待,谁遗文章海内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清静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好约同游访洞天。
其二
雪湖点缀自通神,题名吟坛动钜公。
欲写花笺寄姚浙,画梅诗句冠江东。

    李时珍在周家口瑞竹堂作客逗留一个半月之久,每天都忙忙碌碌毫不懈怠,有时他要在夜间观察研究一些药用动、植物的变化,竟在河边水泽处夜宿,十分辛苦劳累。今天当我们想到在周家口三川上下,方圆数十里曾遍布过李时珍的足迹,留下过李时珍的身影,我们不禁对这位千古巨人李时珍油然升起无限的敬意!
    (作者:刘亦农,周口市人,原在邮电局工作,现已退休。周昌维,太康县人,曾任原周口市政协副主席、史志编委副主任,已退休。)



郑重声明:资讯 【追迹周口瑞竹堂_卐橡树叶上的十字章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