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日常所说的“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有5 位“成员”: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可能“得益”于1988年上海春季甲型肝炎大爆发和近来公务员考试中对乙肝的歧视。人们大多对前两者比较了解,或者说知道、听说过。但是对于后三者来说很少有人了解,也包括很多医护人员,所以我准备写一篇关于丙肝的科普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丙肝。
提高社会对丙肝的正确认识,帮助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及时检出丙肝并及早xx,需要医务界、学会、协会、民间组织、政府部门共同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庄辉
什么是丙肝?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肝是如何传播的?
- 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1) 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xx筛除HCV RN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2)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xx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xx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 性传播:与HCV感染者xx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 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丙肝有哪些危害?
丙肝一般症状较轻或主子没有症状但是在感染后极易慢性化,约75%~80%的急性丙肝患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据估计,经过10~20年的慢性病程后,至少2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据日本和美国对输血后丙肝患者随访10~29年,发现35.1%~51%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0.6%~23.4%发展为肝癌,死于肝病的占15.3%。
怎么样判断自己可能得了丙肝?
- 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
- 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右上腹)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 高危人群:有偿献血者;1993年前接受输血者、维持血液透析者、接受器官移植者;1995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静脉内注射xx者;艾滋病毒感染者;已经感染丙肝的母亲所生的婴儿;针刺、xx、或者粘膜暴露丙肝阳性血液的医护人员、急救和保安人员;不安全性行为者;接受过手术、输血、血液透析、介入xx患者。
- 如果有上述情况,{zh0}要到医院做一下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丙肝的预防和xx
目前还没有丙肝疫苗,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xx丙肝的{sx}xx是干扰素,包括普通IFN a、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a(PEG- IF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