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竞争又何妨?----漫谈网络业格局- 戚仇的日志- 网易博客

公平竞争又何妨?----漫谈网络业格局

2010-04-08 12:31:01 阅读8 评论0 字号: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网络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除了长达半年左右的野蛮整治以外,更有一些垄断型传统媒体借机发难,高调进军网络市场,大有取民营网络公司而代之的势头,至少也要“抢占阵地”,“占领制高点”。现在,运动成果已经逐渐固化成了一套只能做,不能说的网络业经营的潜规则,极大地束缚着网络业的健康成长,窒息着任何可能的网络创新。于是我们近来连续看到,广电系统自己给自己发网络电视牌照,其他民营乃至国营企业暂不予考虑;央行系统自己给自己授予网络支付的垄断经营地位,暂不与第三方民营支付工具对接;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所谓物联网,好像要纳入十二五计划,从国库掏到银子的当然还是央企和国营科研机构。这会从根本上改变网络业的格局吗?基于中国和世界网络业的发展史,我认为除了可能延缓中国网络业的发展以及个别央企从中渔利外,网络业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网络业仍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流,创新为长期动力,与世界接轨为目标的新兴产业,国管,国有,国营的努力在这个产业中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

    让我们以网络媒体业为例做个粗略的考察,为我的观点增加点论据。记得是99年,网络业刚刚有点苗头的时候,微软中国想在中文版浏览器里预装8个中国网站的网址,标准是各个领域的{lx1}者。最终选出的网站除了新浪,联众等民营网站外,人民网和与人民日报合资的CHINABYTE也在其中。可见,当年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并不慢,差不多与民营企业同时起步。到了2000年新浪,搜狐和网易上市时,民营企业在机制,人才,运营,品牌和影响力上才大大超前。也是在这个时候,所谓门户网站才逐渐成形,即以综合性新闻和资讯为主要服务内容,辅之以网络上的“杀手级应用”,如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和搜索引擎。和美国标准的门户例如雅虎,MSN和AOL相比,我们的门户其实是山寨版或缩水版。在很长时期里,中国的门户有的有邮箱服务,有的有即时通讯服务,有的兼而有之,但三样齐全是这两年才凑齐的。更要命的是,中国的门户网站只有新闻转载权,没有新闻原创或xx权,就是这点权利也是被严格监管和制约的。这几年,门户模式有了新的发展,资讯与服务(娱乐,游戏,商务等)相结合,新闻与资讯多媒体化,资讯的社区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等等,使得门户的服务模式更加丰满,更加深入,成为网络服务的核心支撑点,有人称这种模式叫综合门户。­

­

    大概到7-8年前,主要的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网站,有的研究机构称之为新闻门户。随着网民的增加和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增长,新闻门户网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是本来就有的垄断地位上都有了强大的保障。各新闻门户也都各显其能,试图跟上网络业的发展步伐,发挥原创,xx和资源丰富的优势,适应和迎合网民的需求。10来年打拼下来,号称主流媒体或强势媒体的新闻门户与先天不足的民营媒体或弱势媒体相比,在网络业格局中各占什么地位,各具多大的影响力呢?­

­

    我从ALEXA网站上找了排名在中国前100名的10个网站,综合门户和新闻门户(央视网没算在内,我认为它是个垂直服务网站)各5家,分成两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表1):­

­                   


­

    显然,网络上的主流媒体是综合门户网站。拿{zd0}的综合门户腾讯与{zd0}的新闻门户新华网相比,平均每天访问前者的用户是后者的12倍,即使是历史不长的凤凰网的用户也比新华网多近40%。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从最小的新闻门户环球网到{zd0}的新华网,平均每天访问的用户量在100多万到300来万之间(注意:是平均人数不是{zg}人数),即使5个网站的用户不重复,加起来也没到1000万。而各个综合门户网站的用户量则在数千万之谱(凤凰例外),加起来再打个8折也超过2亿。继续比较各网站的人均点击页数和网站停留时间,更加深了一个印象:在新闻和资讯的网络传播市场上,综合门户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新闻门户不到10%。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这个比较不公平,综合门户除了新闻和资讯服务外,还有音乐,视频和游戏,腾讯还有即时通讯。的确如此,但是请注意,ALEXA数据来源于对网站的页面统计,主要通过下载客户端软件提供的音乐,视频,游戏和即时通讯服务并不包括在内。否则,腾讯的日平均用户量早已过亿(参见腾讯09年业绩年报),这里的数据是大大缩水了呢。­

­

    我继续查找有关数据,试图进一步确认综合门户和新闻门户在网络新闻和资讯服务市场的格局中各自的地位。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综合门户和新闻门户的上游网站(用户从哪里来)和下游网站(用户到哪里去)的统计(只有至少1%以上用户访问的网站才有数据)。因为数据比较繁琐,不关心细节的读者也许没耐心看,我把2个表附在{zh1}供有心人参阅,这里只说三点印象。­

­

    1.­搜索引擎是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除直接访问者外)。综合门户每天有23-33%的用户来自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对搜索引擎的依赖更重,有30-50%的用户来自搜索(北青网有20%以上的流量来自MSN导入,也算在内)。综合门户每天有25-30%的用户离开时去了搜索引擎,新闻门户则有28-37%。这说明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网民是纯新闻资讯用户,对上什么网站没定见,只对单条新闻资讯感兴趣。哪家网站有他们感兴趣的新闻链接,他们就访问哪家,看完又回到搜索引擎继续搜索其他信息。所以,搜索引擎是比门户更上游的服务,综合门户和新闻门户比拼的是谁能更多更好地提供网民所需要的新闻资讯。顺便提一句,几家综合门户都提供了独立域名的搜索引擎服务(搜搜,搜狗,有道),从数据上看,无论自认为水平如何,其用户主要来自各自主站点,不是本门户用户的人并不使用。这说明,只有独立第三方的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才是真正的公共服务,貌似独立而实际依附于门户的搜索引擎没有前途,最多给自己原有的用户提供点增值服务而已,其理论上的用户量不会达到或超过其门户的用户量。雅虎搜索由盛而衰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教训,希望有心人思考。谷歌中国的撤离只会给百度和GOOGLE.COM增加用户,门户搜索应该不会明显获益。­

­

    2.­综合门户间的用户相互走动是第二大用户来源。{zd0}的腾讯有近7%用户来自刚刚访问了其他门户的人,最小的凤凰网用户则有近19%来自其他门户。网站用户越少,来自其他门户的访客越多。估计这和网站提供的新闻资讯的数量和质量有关。门户越大,投入的资金越多,聘用的编辑越多,新闻资讯来源越广,各频道间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越均衡。同理,{zd0}的腾讯有近6%用户离开后去了其他门户,而最小的凤凰则有超过20%的用户去了其他门户。按理说,既然号称门户,用户应该在这里满足绝大部分基本的新闻资讯需求,没必要再去另一个门户游逛,而是去一些垂直和专业的网站访问。所以,用户的网络行为轨迹是一个衡量门户水平和质量已经用户忠实度和粘性的重要指标。门户网站在搜索战场上与专业搜索引擎竞争没什么指望,但门户之间争夺用户的战争还是比较有看头的。无论是采取全面出击还是差异化竞争的战略,门户间的排座次之争远远没有结束。回顾过去,CHINA.COM,­

TOM.COM和雅虎中国的溃败和腾讯的后来者居上都说明综合门户市场是一个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网络业主战场之一。­

­

    3.­新闻门户与综合门户相比不在一个层次,相比之下只是垂直性新闻资讯服务网站而已,号称门户有点夸张。说这得罪人的话证据有三:首先,新闻门户每天有10-20%的用户来自综合门户,也有10-20%的用户离开后去了综合门户。其次,综合门户的用户既不来自新闻门户,也不是用户们的去处。第三,新闻门户用户之间多少有点相互走动(5-8%,北青网受MSN用户导入的影响,数字走形),看来主要是来自官场和媒体业的官方新闻资讯重度用户。看上去,{dy}个证据和第二个证据有点相互矛盾,但其中的道理在于到新闻门户的用户量与综合门户的用户量相比差了一个数量级,所以尽管新闻门户相当依赖综合门户,但新闻门户给综合门户提供的用户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

    总而言之,绕来绕去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对民营网络公司的打压整治做的是无用功,除了阻碍延缓网络业的发展外,什么也得不到(国库里拿来的钱不算)。无论怎么扶持鼓吹,现在的所谓新闻门户也成不了网络上的主流媒体,更不用谈什么制高点,除非你把主流和制高点往政治上扯,按行政级别排序。在今天的社会里,新闻门户提供的新闻资讯,读者群就那么多,市场就那么大,你把其他网站或它们的新闻资讯权利都扼杀了,你的用户也不会增加多少。所以,不如正视现实,甘心于5-10%的网络新闻资讯市场份额,努力维持好。当然,如果新闻门户愿意自身改革开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闻资讯需求为己任,体制机制创新,引进{yl}人才,与民营网络公司平等竞争,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专业积累的优势,市场份额是应该不止这么一点的。但是,我耐心看了10年,没看到实质性的进步,反而看到新闻门户的生存更加依赖市场管制的力量,前景实在可忧。正所谓:枉费乾坤挪移力,公平竞争又何妨?

    过去几年,网络业成长的主要不是通过创新,而是依赖网民数量的增加和各种成熟应用的逐渐普及。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学所谓的人口红利,也就是中国劳动力人口长期高于被扶养人口,大量廉价和勤劳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但是,按主流人口学家的计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 2013年用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使得劳动力人口的{jd1}数量开始下降,迫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向xx转移,经济高速成长也将成为历史。与此类似,中国互联网业也在过去几年享受着网络人口剧增的红利(图1)。

                       

                                                     数据来源:CNNIC.ORG.CN
    在2007到2009年的三年间,每年新增网民的数量都高达7000-8000万,大大高于以往10年每年增加几百万至两三千万的水平。在网民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一个具备先发优势,认真经营的公司一年没有用户数量50%,收入30%的增长是很困难的,因为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它的市场份额没有下降。对业内领军的巨头来说(例如上篇博客列举的10强,但巨人例外),过去三年如果没有每年用户30%以上或三年翻番的增长,就意味着市场地位的相对下降。同理,大中型公司没有每年50%以上,中小公司没有每年{bfb}以上的增长,也等于说成长业绩不及格。

     网民市场的扩大不仅仅表现在{jd1}用户量的增加。随着网民上网经验的积累,终端的多元化和上网成本的下降,网络服务的各个分战场各自吸引的用户也飞速增加。从起步阶段的资讯获取,信息查询,逐渐过渡到网络游戏和娱乐,再发展到电子商务和其他服务,广告,服务费和交易费等网络商业模式也分别拥有了不断膨胀的用户群。如果一个公司多元经营,涉及多个服务市场,那么,一个新用户的增加就可能意味着若干个服务的用户的同时增加,最终表现为用户人均产值的提高(ARPU值)。如果一个公司的用户增长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例如去年是29%),同时用户人均产值还能有所提高,那它的业绩就会光彩夺目,整个市场份额也会提高,例如腾讯。如果一个公司的用户增长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用户人均产值有所提高,业绩也不会难看,但市场份额未必增加,例如盛大和百度。如果一个公司用户增长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用户人均产值也同时下降,那它虽然有总产值和利润的增加,但非常可能市场份额下降,例如新浪,搜狐和网易。不管怎么说,由于过去三年网民数量的巨额增加(但不是ARPU值的大幅提高),业内{lx1}的大公司都有不错的业绩可以向世人展示。

    这样的好日子显然不可能无限期过下去,那么好日子还有多久?粗略估计中国网民的大幅增长(不是增产率而是{jd1}数量)大概还可以持续三年左右,恰好与整个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耗尽的时间一致。按我的土造模型计算(说起来比较繁琐,一般人也未必想看,故省略说明),2010-2012年中国网民大致会分别增加7000万,6000万和5000万。虽然基数不断提高而新增用户数量不断减少,但毕竟规模依然可观。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的总量大约可以达到6亿。当然,这里有个如何定义网民的问题。随着网络终端的多元化,过去那种通过电脑上网才算网民的经典定义有些过时。但我也不同意无限扩大这个定义。例如,万一网络电视今后三年大发展了,是不是可以把看网络电视的人都称为网民呢?恐怕不能。对我们从业者具有真正意义的是那些能够全面使用网络业主要服务的人,现在看应该是通过电脑和3G手机上网的用户,而不是或多或少与网络相连,或多或少能够使用一两种简单网络服务的外围用户。

    按照这样的定义,网络业整体上还有三年的舒服日子可过,也就是说主要依赖用户规模的扩大就可以使一个运营良好的公司保持相当的收入增长。过了这三年后,中国网民的增长规模就会大幅减少,以每年新增2000-3000万的幅度增长。相对于6亿这个已有市场规模而言,增长已经非常有限,在一个公司的战略制定上可以忽略不计了。以此推论,三年后,大部分网络公司的业绩增长模式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主要依赖用户量的高速成长转变为依靠其他的推动力,而要找到其他的推动力,不能等到三年以后再说。一个像样的新推动力的形成至少要花费三年的努力,即使是现在开始考虑都可能为时已晚了。

     如果还想靠用户规模的大幅增长吃饭,向海外扩张可以算一个思路,中国的产品出口已经是世界{dy}了,中国的服务出口也许可以是下一波?且不说中国产品出口份额中一半以上是外企和合资企业贡献的,我们现有的网络服务哪一样是海外市场需要的呢?也许网络游戏的一部分可以在中华文化辐射圈内传播,但要在看得见的未来形成有实质意义的市场规模(例如100亿/年)恐怕是痴人说梦了。我们既没有占据产业xx的通用型技术,产品和服务模式,也没有能够熟练操作海外市场的人才,管理经验和文化,海外扩张最多是个补充性经营的战术而已,上不了战略的层次。

    一个值得讨论的方向是所谓全服务模式,即一个公司经营所有业内成熟的或正在成熟的网络服务,以此增强业内竞争力,提高用户的ARPU值。现在业内公认的商业模式有主要依托资讯服务的品牌广告,依托搜索服务的主题广告,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另外几个正当红但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之中的包括手机服务,视频服务和SNS服务。全服务的门槛很高,资本,人才,管理和风险都不是一般公司所能承受。现在看有资格讨论全服务模式的公司只有5家----腾讯,百度,新浪,搜狐和网易,其中只有腾讯和百度进入了真正的实战摸索阶段,其他三家无论野心和实力都还没有达到实战的程度。其他有实力的公司都是垂直领域的xxx,宁愿做单项{gj}而不想去争全能{gj}。

    全服务模式也可以叫做新门户模式,其核心挑战在于一个公司能否在基本保持原有平台架构的基础上顺利扩展出充满活力的全服务体系来。在互联网历史上,曾经或正在尝试全服务模式的有雅虎和谷歌两家。雅虎试图在原有资讯平台上嫁接整合其他服务,例如电子商务,搜索,视频和娱乐,而且一切服务都由自己或商业伙伴提供。经过十年努力,雅虎模式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过多服务的堆砌使得平台结构变得异常复杂,使用效率急剧降低。谷歌则在搜索核心业务的大旗下,开始了全业务的长征。它与雅虎的差别是采取多平台战略,相当多的服务另取域名,独立运营,例如 YOUTUBE,GOOGLEEARTH,ORKUT,BLOGGER, 等等,同时还进军过去传统IT业领域,如手机操作系统和在线办公系统。这种跑马圈地,却不做平台整合的办法目前虽然胜负难论,我却一直不看好这种战略,因为它增加了用户价值{zd0}化的困难,也使得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腾讯主要是沿着雅虎模式前进,虽然背后的道理不一样,主要是基于由于老大地位和业绩骄人而过于保守,追求现实收益而不敢大胆创新的判断。百度现在看来主要模仿谷歌的玩法,走多平台而不是平台整合的道路,而且新领域不是xx创新而是追逐眼前热点,例如视频,电子商务之类。这两种全业务的战略我在道理上都不看好。不是说这样做在业绩上不能取得一定的进步,而是说走下去无法有效地真正实现全业务的野心。相对于新一代以FACEBOOK为代表的全业务平台(俗称WEB2.0),雅虎模式和谷歌模式已经过时,而以用户及其关系为核心的单平台,全开放,平台与应用分离和智能化的新模式,才是未来全服务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但是,FACEBOOK是没有历史包袱的崭新尝试,而腾讯和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却有难以摆脱的历史包袱和现实的业绩要求,让它们选择WEB2.0之路也许是强人所难了。正所谓大有大的难处,大的不难,小的怎么会有机会呢?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公平竞争又何妨?----漫谈网络业格局- 戚仇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