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于90年代初在山东省兴起。经过山东的实践试范,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相继在全国发展起来。由于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被广大农户、众多企事业单位接受,日益成为农村改革的热点,成为引导小农户进入大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成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实践丰富了理论,理论指导实践。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进展,拓展了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实际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建树的观点和具有战略性的决策意见。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农业产业化实践的{zx1}进展,本刊与山东省农委、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农经学会联合,于9月初在泰安市召开了农业产业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5个省(区)的代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深入研究参考。
一、农业产业化提出背景及新进展
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张永森首先介绍了山东省农业产业化提出的背景。他说,山东农业产业化起步于1992年,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1993年。其背景是:1987年首先在诸城市提出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随后,在寿光市出现了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1995年初潍坊市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当时省委组织去潍坊调查,提出了按产业化路子发展农村经济,后经专家多次论证,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到1994年至1995年各大报纸陆续报导了山东产业化的经验,199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到目前为止,各省都在搞产业化。一般都有几个十几个主导产业,有不少主导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就其发展背景分析有以下几点:(1)从国情看,由一个部门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困难的,一个部门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困难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决农业问题。(2)我国农业还不像一个完整的产业,农业只管生产,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都是交换关系。因此农业必须走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路子,逐步完整起来。(3)从世界范围看,都在走联合发展的路。(4)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农民利益要求,广大农民易接受。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绝大部分地区通过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这种方式,取得了产品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被众多学者称为实现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融稳定家庭承包制、改革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发展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整体创新的新阶段。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傅玉祥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被大家接受,为什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认为,主要是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产物、改革之策、改革寓于发展之中。80年代初,农村改革放慢,单一改革突破不再可能,突破性改革政策难以形成。在此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社会化服务、小生产与规模效益的矛盾。这种改革属基层创造,而后政府加以引导,取得了产品增长、产业增效、农业增收的效果。从当前工作进展情况看,农业部于1996年底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主要抓了“四个一”:一个全国农业产业化经验交流会,一个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文件,一个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博览会和一批典型。对今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傅玉祥指出:一要面向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同构性;二要立足现有制度基础,家庭承包制不能变,不能削弱、剥夺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三要立足于一个“带”字。要带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富裕。四要实出一个“加”字。不管哪种模式都必须把农户加进去,没有农户,便没有基础,在未来发展中要把合作制原则作为重要目标;五要力求一个“实”字。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六要注意产业化发展中的多样化与规范化的关系,目前仍处于多样化的发展中,要先发展后规范。
与会代表对农业产业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取得了共识,但对其成效的估计,有的代表提出,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令人振奋,远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江苏省农经学会秘书长何良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江苏省素来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相当基础,农民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比较强,农业科技水平比较高,省市各级领导也很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理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zh0}省份之一。但据统计,全省已经形成的产业化经营典型有1000多个,建立的生产基地有700多万亩,加工企业吸纳的劳动力80多万人,每年从中获取的直接经济收入人均90元左右。其中有些加工企业,还实行农副产品保护价收购,约有100万左右农户得到实惠。但所有这些得到实惠的农户,也只占全省农村总农户7%左右。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在指导思想上,重视了政府的社会效益,忽视了农民的经济效益。(2)在体制上,重视了跨所有制、跨部门的多元化组合,忽视了现有条块分割体制的利益协调。(3)在组织形式上,重视了以官办企业为龙头的带动,忽视了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4)在主导产业上,重视了养殖业的发展,忽视了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的开发。
对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福建农经学会副秘书长李继祖提出,要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与考绩结合起来。吉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姜会明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多方面,为了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按着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农业产业化状况评价指标的构成如下:(1)农产品商品率;(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3)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返还率;(4)农产品商品集中度;(5)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市场半径;(6)每乡(镇)中介组织数量。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牛若峰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个渐进过程。由弱质农业向强质农业转化有个过程,不能用计划经济办法急于推进,搞进度,给考绩挂钩。不要搞什么统计,要分析农户是否得到平均利润,超额利润是否得到返还。在不发达地区,要分步走,先搞开发,发展中小型加工业,然后在逐步联合。联合要互利互惠。市场经济是强者经济,强者生存。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是支持、引导、协调和规范,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及其他服务。不要硬推,农民自愿合作与政府引导不矛盾。
二、农业产业化内涵界定的争论
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已有固定的说法十余种。这次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不少同志认为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牛若峰概括的较深入全面。牛若峰认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xxxx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营运机制,是多元参与者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目前,农业产业化热起来,有的自称实现了产业化。牛若峰认为,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要用“四看”标准来衡量:一看“龙头”单位与多元参与者主体是否具有共同的交易利益;二看是否有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经营载体来联结;三看是否有稳定的制度来维系;四看是否按照一体化营运约束机制来运作。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不能算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一体化经营多元参与者主体之间不是一般的交易关系,而是共兴共荣关系。多元参与者主体是否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是衡量某种经营是否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核心标准。
一、农业产业化提出背景及新进展
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张永森首先介绍了山东省农业产业化提出的背景。他说,山东农业产业化起步于1992年,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1993年。其背景是:1987年首先在诸城市提出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随后,在寿光市出现了以市场带农户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1995年初潍坊市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当时省委组织去潍坊调查,提出了按产业化路子发展农村经济,后经专家多次论证,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到1994年至1995年各大报纸陆续报导了山东产业化的经验,199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到目前为止,各省都在搞产业化。一般都有几个十几个主导产业,有不少主导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就其发展背景分析有以下几点:(1)从国情看,由一个部门来解决农业问题是困难的,一个部门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困难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决农业问题。(2)我国农业还不像一个完整的产业,农业只管生产,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都是交换关系。因此农业必须走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路子,逐步完整起来。(3)从世界范围看,都在走联合发展的路。(4)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农民利益要求,广大农民易接受。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绝大部分地区通过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这种方式,取得了产品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被众多学者称为实现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融稳定家庭承包制、改革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发展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整体创新的新阶段。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傅玉祥进一步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被大家接受,为什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认为,主要是农业产业化是改革产物、改革之策、改革寓于发展之中。80年代初,农村改革放慢,单一改革突破不再可能,突破性改革政策难以形成。在此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社会化服务、小生产与规模效益的矛盾。这种改革属基层创造,而后政府加以引导,取得了产品增长、产业增效、农业增收的效果。从当前工作进展情况看,农业部于1996年底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主要抓了“四个一”:一个全国农业产业化经验交流会,一个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文件,一个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兴农博览会和一批典型。对今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傅玉祥指出:一要面向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同构性;二要立足现有制度基础,家庭承包制不能变,不能削弱、剥夺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三要立足于一个“带”字。要带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富裕。四要实出一个“加”字。不管哪种模式都必须把农户加进去,没有农户,便没有基础,在未来发展中要把合作制原则作为重要目标;五要力求一个“实”字。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六要注意产业化发展中的多样化与规范化的关系,目前仍处于多样化的发展中,要先发展后规范。
与会代表对农业产业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取得了共识,但对其成效的估计,有的代表提出,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令人振奋,远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巨大实惠。江苏省农经学会秘书长何良友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江苏省素来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相当基础,农民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比较强,农业科技水平比较高,省市各级领导也很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理应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zh0}省份之一。但据统计,全省已经形成的产业化经营典型有1000多个,建立的生产基地有700多万亩,加工企业吸纳的劳动力80多万人,每年从中获取的直接经济收入人均90元左右。其中有些加工企业,还实行农副产品保护价收购,约有100万左右农户得到实惠。但所有这些得到实惠的农户,也只占全省农村总农户7%左右。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在指导思想上,重视了政府的社会效益,忽视了农民的经济效益。(2)在体制上,重视了跨所有制、跨部门的多元化组合,忽视了现有条块分割体制的利益协调。(3)在组织形式上,重视了以官办企业为龙头的带动,忽视了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4)在主导产业上,重视了养殖业的发展,忽视了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的开发。
对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福建农经学会副秘书长李继祖提出,要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与考绩结合起来。吉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姜会明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多方面,为了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按着具有代表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农业产业化状况评价指标的构成如下:(1)农产品商品率;(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3)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返还率;(4)农产品商品集中度;(5)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系市场半径;(6)每乡(镇)中介组织数量。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牛若峰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个渐进过程。由弱质农业向强质农业转化有个过程,不能用计划经济办法急于推进,搞进度,给考绩挂钩。不要搞什么统计,要分析农户是否得到平均利润,超额利润是否得到返还。在不发达地区,要分步走,先搞开发,发展中小型加工业,然后在逐步联合。联合要互利互惠。市场经济是强者经济,强者生存。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是支持、引导、协调和规范,提供信息、基础设施及其他服务。不要硬推,农民自愿合作与政府引导不矛盾。
二、农业产业化内涵界定的争论
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理论界已有固定的说法十余种。这次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不少同志认为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牛若峰概括的较深入全面。牛若峰认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xxxx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营运机制,是多元参与者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目前,农业产业化热起来,有的自称实现了产业化。牛若峰认为,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要用“四看”标准来衡量:一看“龙头”单位与多元参与者主体是否具有共同的交易利益;二看是否有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经营载体来联结;三看是否有稳定的制度来维系;四看是否按照一体化营运约束机制来运作。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不能算是农业产业一体化。一体化经营多元参与者主体之间不是一般的交易关系,而是共兴共荣关系。多元参与者主体是否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是衡量某种经营是否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核心标准。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