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协调会22个成员城市 安徽省合肥市、马鞍山市26日正式以新入会成员“身份”组团亮相在浙江嘉兴举行的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中部安徽省部分地区正式加盟“长三角”,标志着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加速向中部转移与融合。 记者从合肥市委、市政府了解到,合肥市、马鞍山市主要负责人与长三角各市市长围绕经济发展各项主题进行交流,合肥市还将作为新入会成员代表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上发言。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1%的国土面积,不到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以上的GDP,吸引了占全国近50%的境外资金。被誉为世界最活跃、中国{zd0}城市经济带之一。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是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的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的,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由于协作交流硕果累累,许多周边城市不断提出加入请求。 地理位置上紧邻长三角地区的安徽省合肥市距离南京高铁车程不到一小时,马鞍山市到南京坐长途客车仅需45分钟。 合肥市副市长魏晓明说,合肥将从政策、体制和机制上力争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安徽省两市加入长三角后,一面将促使东部地区更多生产要素流到合肥、马鞍山等中部地区,另一面合肥等中部城市将成为发达地区的腹地和支撑,也是未来长三角企业的产业转移重心、销售市场,从而达到中东部双赢。 “我们将在长远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升级、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环保等方面,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省市分工合作。”马鞍山市市长周春雨说,“最重要的是,马鞍山市要利用长三角成员的身份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如今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加之受国际危机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 2010年1月,国务院在安徽省沿长江地区批准设立了{sg}{gjj}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使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院长胡再生说,中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将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平稳较快发展的亮点。合肥、马鞍山加入长三角将进一步推进中东部产业转移与融合。 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说,加入长三角还将给普通百姓带来好处。比如,对于众多活跃在长三角的皖籍打工者,养老、医疗是绕不开的话题,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养老和医疗统筹,政府正在研究解决。加入长三角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还可以让人才和资金的流动更快更便捷。 不过,吴存荣也表示,每一年被合肥拒绝的企业都在一两百家。“承接产业转移是我们对接长三角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们承接的产业有一定严格的标准,必须符合我们的产业规划,绝不承接高污染的落后产业。现在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产业平移,而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它将伴随着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升级。” 马鞍山:接轨长三角“{dy}站” 多项桂冠集一身,产业转移{dy}站 马鞍山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一座工业之城、港口之城和文明之城,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全国少数几个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等多项桂冠于一身的城市。自1956年10月建市以来,发展迅速。2009年入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60个“城市发展代表”行列,成为中部地区{sg}“全国文明城市”。 马鞍山现辖三区一县,面积1686平方公里,人口128万。2000-2008年,马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8%和25%。就是在形势严峻的2009年,马鞍山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各项指标呈两位数增长,GDP增速达12%,财政收入突破122亿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民纯收入突破8000元。 马鞍山地处安徽东大门,是800里皖江城市带接轨长三角的{dy}站。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轴两翼”,马鞍山处于“一轴”的最前面。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明确表示,“马鞍山地处长三角的最顶端,应该冲在最前面,充分发挥马鞍山在安徽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当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气势和主体作用。” 配套完备基础好,产业承接优势多 作为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的“老龙头”、融入长三角的先导区,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马鞍山地处泛长三角核心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它与南京市无缝对接,市区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28公里。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南京站距离马鞍山不到20公里,宁安城际铁路已开工建设,建成后马鞍山到上海只需一个半小时,到北京只需3个小时。芜马宁高速、安徽沿江高速以及即将建成的合马溧高速、马滁高速在此交汇,长江黄金水道、合裕航道、芜申运河在此汇集。马鞍山港是长江xx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是全国首批对台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已正式对外籍船舶开放。 马鞍山配套设施完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马鞍山市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一直居安徽省辖市之首,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6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已形成了钢铁、汽车两大主导产业,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纸、电力等优势产业。近年来,一批外来xxxx落户,建立了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大型生产基地;全市聚集了80多家软件和动漫企业,软件动漫、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强劲,产业承接环境优质。马鞍山现有各类高等院校6所、{gjj}科研院3所,建有{gjj}企业技术中心1个、{gjj}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全市科技创新人才总量达到17.4万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99人,超过全国和安徽平均水平,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现有1个{gjj}新材料基地、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有省级台湾工业园和台湾科技园、刃模具机床产业园、软件园及游戏动漫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优良载体。对外开放度与长三角城市接轨,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内地{zj0}商业百强城市。 统筹城乡大手笔,实现“泛长”一体化 “积极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努力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xx承接区、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转移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改革试验区”,这是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思路。 马鞍山产业转移以构建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和谐发展为导向,大手笔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力争形成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 马鞍山产业承接重点突出。做大做强6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6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5大传统产业、加速发展3大现代服务业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全方位融合,与长三角地区在加强合作中实现互动发展,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在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水平上,一方面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在部分xx产业领域集中发力,力争取得突破,形成特色,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为省内其他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示范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以及基层组织建设“八个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郑为文说,“通过示范区建设,建成一个产业层次高、环境良好、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通过努力,到2011年实现在安徽省率先建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与长三角地区xx可比、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zx1}公布的消息,《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已经正式获批,当地将在承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等六大产业转移方面得到重点支持。 示范区2015年人均收入将“倍增” 《规划》明确,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桐城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规划》要求,到2015年,示范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将由2008年的5819亿元,达到16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4012元提高到28500元;农村人均收入从4739元提高到9900元,分别实现“倍增”的目标。 安徽省研究院人士表示,皖江城市带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地区。 《规划》还要求,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局全国前列。 装备制造业等六大产业被圈定 《规划》明确,皖江城市带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规划》要求,当地要围绕着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工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分析师周海鸥认为,从以上表述看出,装备制造业作为{sg}被提及的产业,将在承载产业转移方面得到更多机会,当地和机械行业的上市有望因为改组改造、掌握核心技术等原因,得到业绩的快速提升。 此外,冶金、化工、建材、家电、食品饮料、纺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业、服务业、港口、能源和新能源等也将成为《规划》的直接受益行业。 《规划》明确提出,将强化合肥、芜湖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合肥、芜湖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示范区两大产业集聚核。 示范区将得到全方位政策支持 据悉,示范区将在投资、财税、、土地、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 例如,金融机构将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产业转移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支持示范区设立股权投资;积极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此外,《规划》还赋予示范区在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的权利,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积累经验。 《规划》要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八百里皖江”再次沸腾。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是安徽{dy}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dy}个专项规划,是国家促进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将为安徽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说:“规划的地位是战略性的,蕴含的机遇是历史性的,对发展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融入长三角 联结中西部 探索“合作发展”新路径 “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xx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强调,示范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与国家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非常契合。 “围绕新的战略定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主攻六个方面: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xx展动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说。 向东看,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zj1}活力的城市群之一,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西看,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安徽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赢得先机,必须在与上下游联动中,寻求八百里皖江巨龙腾飞新的定位,以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优化产业分工 推进产业集聚 形成“一轴双核两翼”布局 从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示范区规划》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布局:“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城市,构筑沿江产业“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地区等优势,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利用沿江深水岸线资源,加快推进芜湖马鞍山同城化、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实施跨江联动发展,连片集中开发皖江南北两岸,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让皖江地区成为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处长殷君伯说。 “合肥作为示范区核心城市,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要冷静分析,热情应对,充分发挥合肥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狠下功夫,尽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芜湖要实施工业和三产‘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大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努力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说。 整合创新资源 完善体制机制 在承接转移中加快创新 “承接产业转移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吸引培育高层次产业、改造提升已转移产业的重要作用,实现自主创新、承接转移与结构升级的有机统一。在承接中创新,就是要在承接产业资本的同时,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产业人才以及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中承接,就是要注重依靠创新资源嫁接各种产业资源,在若干领域以我为主,赢得xx产业发展的一席之地。”省长王三运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说。 承接产业转移,自然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要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引进对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投资者。 在合肥的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开工才半年的京东方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正加紧建设。随之而来的八代线建设也将启动,使合肥成为液晶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2009年,合肥创新能力进一步释放,家电业的专利申请量已居全国前列。在芜湖,依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奇瑞汽车已发挥出对产业转移的“牵引力”,集聚了3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70%来自长三角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不是简单复制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重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安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1月23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在合肥召开。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试验区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将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起,成为安徽崛起的两极。 根据规划,到2015年,示范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将比2008年增长一倍以上,超过13500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长三角区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zd0}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zx1}统计,2009年长三角GDP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若把长三角看成一个经济体,去年其GDP总量排在全球第11位,列俄罗斯后、韩国之前;若按照2009年统计核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计算,长三角GDP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1.4%,其经济总量{lx1}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国家区域经济的主轴是沿海发展轴和沿江,沿长江发展轴。沿江轴和沿海轴的交汇点就是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板块。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可以带动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沿江地区的发展。两大优势发展轴带动两个我们国家最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所以,长三角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应该说长三角经济区具有国家战略地位。 两个中心确立了上海发展目标 过去三十年来,长三角的经济区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工业比重是比较大的,未来它应当从一般的制造业向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由资源消耗比较大的一般加工业向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业转型。具体说,它的产业应该向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环保节能这些高新产业转型。那么腾出的产业发展空间,一般应向长三角的外围地区来扩散。国家在去年4月提出上海要建设成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航运中心,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的发展目标,这将给上海市的发展及长三角的经济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上海除了要建立两个“中心”外,将来有可能会成为世界商贸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及优秀人才集中地。多个中心的建立,会给上海的金融业、地产、物流、商贸、交通、酒店、餐饮和高科技行业等带来巨大商机。 产业转移加速长三角经济发展 上海市经济发展方向已经确立,产业转移是趋势,如纺织业、制造业等行业要转移到周边地区,周边地区就会增加很多发展机会,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给上海的交通运输、物流和商贸增加发展机会,具体讲就是上海的港口、机场和远洋运输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机会。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加速上海本地行业重组,有利于上海企业做大做强,而企业外迁,又会给拥有市区内厂区较多的上市公司带来土地升值及再次开发的商机。 世博将带来1800亿元消费 随着世博会日趋临近,世博各项活动都将陆续举行,世博主题尽管在资本市场已得到关注,甚至有些股票已有一定程度的炒作,如申通地铁等。作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既是一个综合展览盛会,也是一场消费与投资的盛宴。凭借巨额的投资及其巨大的集聚效应、产业拉动效应、经济乘数效应等,会促进举办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圈的形成。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有助于推动举办地城市的产业转型,第三产业发展得到提升。 据报道,上海世博会或将成为世博会创办159年以来的{zd0}规模纪录。根据世博会的官方估计,上海世博将吸引7000万游客前来参观,保守估计消费规模可达1880亿,其中对上海的交通、航运、零售、旅游、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合计贡献高达1000亿元以上。对上海市周边地区交通,旅游等也会有正面影响。 迪斯尼落户让上海更国际化 2009年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授权宣布,上海迪士尼项目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上海迪士尼项目有望成为除美国本土的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外,世界{zd0}的迪士尼乐园。此外,对于中国内地的游客而言,上海迪士尼将是一个“不用签证”就可畅游的迪士尼乐园。 专家认为,与持续半年的上海世博会不同,迪士尼项目的落户将是{yj}的,这将大大带动周边房地产开发、城市交通建设以及当地的就业、旅游等,将上海打造成一个更宜居的城市。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