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_continued stories_百度空间
我们生活在干净、整饬、现代化的城市,一切都为舒适便利而设计。饥饿早已不是问题,如今的问题是营养过剩或xxxx。但当周围那么多人只为兑换更多华服美食、现金支票而愿耗尽生命,当越来越极端的刺激也不能使人震动时,或者当我们看到簇拥在地铁上、橱窗前那些极度麻木的面孔时,我们是否能看到这一点:人们的灵魂正在挨饿;我们是否能感到这城市在日渐丧失一种活力?那不是建筑工地或者噪音所能制造的活力,而是位于人类心灵中的感受力和灵性!

  -当一个人成为文学阅读者

  就会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独特和尊严

  从表面看,感受力的丧失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听到了更多的声音,从各个方向传来;也看到应接不暇的画面,包括新产品广告、电视新闻、肥皂剧……但是,就像强光能让人变得盲目一样,铺天盖地的信息也可能让人退化成接收器。商业利益制定的潮流将人变成附庸;全速转动的政治风向标发出轰然而沉闷的声音,世界成了各类大潮流、大事件、大人物和抽象数据理论构成的庞然大物。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面孔就模糊在这庞然大物的背后。迷失、空虚占据了披着虚荣外衣的人们。

  而在一切喧嚣之中,文学却传达着一个清晰无误的信息:一个人是独特而宝贵的,一个人的面孔是值得被清晰地塑造出来、书写下来的,一个人的感受是重要的,因为他不是世界的几十亿分之一,他的此生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法国作家卡缪说:“文学{wy}的辩护,是为弱者的辩护。”克莱齐奥说:“如果说作家手中的笔必须具备一条美德的话,那就是:它永远不应该被用来颂扬那些富贵权势之人,哪怕是以最随意的口吻。”文学拒绝任何以大欺小的理论或做法,坚定地守护着“人”—— 一个脆弱的、容易被庞然大物压垮、被生活挤得干瘪变形的人。

  文学捍卫着个体的独特性,它将一个人清晰化,不厌其烦地探索他的喜好、悲欢,探讨其生命深层的意义。譬如,文学从来不会把某个死者仅仅当作某事件中无数个死者之一,它不会把数字和人等同,更不会用经济基础之类的抽象理论草草解释一些人的苦难和牺牲。作家深知个人是多么宝贵,其感受决不应该被忽略、被抹杀。因此,文学教会我们的{dy}件事是视每个人为xxxx,从而更尊重、更爱他,并且维护人的个性和他的自由。因此,文学是强调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专制政府的头号仇敌。而当一个人成为文学阅读者,他就会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独特和尊严。

  -文学也许是

  人类最坚实的防线

  文学的这个天性注定了它将捍卫人道精神,因此,文学反对以各种借口(包括各种主义、宏大利益)剥夺人的幸福和生命。

  布罗茨基说:“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更难为着任何一种理由而向自己的同类开枪……我谈的是对文学的阅读,而不是识字、教育。识字的人也好,受过教育的人也好,xx可能一边宣读这样那样的政治论文,一边杀害自己的同类,甚至还能因此体验到一种信仰的喜悦……”这段话指向历史的黑暗之处。但在这种黑暗之处例如古拉格群岛的xx场上,也会闪动着一些文学的微光。一支笔在书写,不是书写大事件和伟人们的历史,而是书写人性和心灵的历史。在守卫人道和自由方面,文学也许是人类最坚实的防线。

  -一个良好的阅读者

  能免于被庸俗所伤

  文学试着让浮躁不安的人沉静地坐下来,阅读、思考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感受,从而缓缓走进自身的内在,逐渐唤醒他生命里本就存在的各种感受力。因此,抢救人的感受力,令他通过阅读重获感受欢乐、悲伤、同情、愤怒的能力,使他苏醒,重新充满活力和激情,成为精神健全、饱满的人,这无疑是另一个为什么我们今天更需要文学的理由。大部分人不会为了思考而去思考,但他们却会因为强烈的感受而去思考。因此,文学经由激发一个人独特的感受力而促使他去思考,这样的思考会更深邃、独立而富于人性。

  如今,谁告诉我们什么是美?是电视广告、选美机构,还是无所不在的时尚口舌?无怪乎人类的口味越来越庸俗了,因为美已沦为肤浅的娱乐。但一个口味良好的阅读者却能免于被庸俗所伤,因为他能经由阅读而体会到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和世界之美。当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拯救世界”时,他也许太理想主义,但不管美能否拯救世界,美却能拯救一个人,能让他从粗糙卑污、暗淡无光的生活中挣脱出来。文学经由其特有方式揭示的美会让人震动,令人的精神升华,这本身就具有“解放”的意义。

  -没有文学,语言将慢慢退化萎缩

  有了文学,人们得以在想象的天空中轻盈飞翔,高于生活、俯瞰现实。文学不只是现实的复制,文学是创造。文学这种最神奇的创造运用的基本材料是作为“文明之根”的语言,和个人独特的感受力、想象力,勤奋工作精神,对前人写作传统的敬畏,传承和突破。文学(不是电脑游戏)才是孩子们想象力的{zh0}养料,勤于阅读的成人会更富有情味和创造性。此外,更不该忽略文学在不断丰富、保护着我们的语言。这一点早已为众多伟大作家所揭示:没有文学,语言将慢慢退化、萎缩,而作为众多文明方式的起源和载体,语言的萎缩将意味着思想、文明的退化和萎缩。

  文学xx了不同社会、人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模糊了边境和文化的界限。当一个非洲人阅读某篇法国小说时,他几乎能闻到巴黎街道上散发的气息,这气息和当年普鲁斯特、萨特闻到的气息相差无几,而当一个英国人阅读《一千零一夜》时,他不会再觉得自己比阿拉丁优越多少。经由阅读,我们可轻易地越过贫富、等级、地界,抵达另一文明中另一个人的生活和内心。文学使我们发现,我们和其它人类是血脉相连的!我们的命运也许不同,却有类似的痛苦、喜悦、不安,以及人生麻烦。文学在让我们认识自身的独xx值之外,也让我们知道,其它人类是我们的兄弟;就像文学在强调鲜明的民族语言风格时,也坚守着普世的文明价值。于是,在政治家和经济家们仍为全球化喋喋不休时,文学早已帮助它的读者实现了世界大同。

  -骨子里的优雅要靠文学陶冶出来

  {zh1}一个理由可能更现实。没有良好的文学口味和一批好读者与创作者,一个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优雅,所以中文有“文雅”这个词。我强调的是真正的文学阅读,如阅读福楼拜、托尔斯泰、契诃夫、卡夫卡、福克纳、鲁尔弗、鲁迅、沈从文……如今很有一些人在炮制粗劣的文字,而美其名曰“文学”,这在我所谈论的“文学”之外。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浅显的礼节或许好模仿,但骨子里的优雅却不是技术和金钱就能堆出来的,而要靠文学艺术陶冶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人大体上比美国人优雅。

  所以,如果我们安于麻木,安于一种粗鄙无文的枯槁生活,或者认为这个把个性等同于奇装异服,以及在身体各处打洞的时代很xx,认为肤浅的语言足以支撑深邃的思想、蓬勃的创造力,那么我们可以不要文学了。否则,我们仍需要文学,因为唯有文学才能把上述的一切价值xx地熔铸,再以其独特的方式赋予人类;唯有文学,才能以它独有的方式到达人心中最深沉而敏感的部分。

  -文学是作家追求永恒的方式

  有一个说法是,文学式微似乎已成世界性的趋势,这说明人类不需要文学了。这个说法是荒谬的,这就好像说,由于大气污染、环境恶化是目前的趋势,因此人类就不需要纯净的空气和美好的家园了。相反,这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做些补救。

  其实,类似这些趋势的不美好现实正关系到为什么写作者需要文学。不如承认,写作者总怀有一个天真的、孩童般的愿望,希望现实能更美好。但现实总不能公正、美好,他们就只好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一套价值。文学是最理想主义的艺术方式,因为它负载着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希望。作家需要文学,因为在他看来,没有比阅读、创作最幸福的存在方式,此外,他可能还有个隐秘的奢望:在他已经化为泥土或轻烟之后,他的书还躺在某个书架上,即便落满尘土却也可能被随时取下、翻阅。还有比这更好的、追求永恒的方式吗?



郑重声明:资讯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_continued stories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