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郝雅梅/栾学钢:解读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林中响箭_ ...

一、修订背景及修订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传授有关机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机械基本常识和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这是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环境中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前提。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课程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每门课程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系统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学时,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机械类专业通用的机械制图教学大纲”、“部分非机械类相关专业通用的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化工类专业通用的化工制图教学大纲”、“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通用机械工程力学教学大纲”、“机械类专业通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通用机械基础教学大纲”、“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通用金属工艺学教学大纲”等共7个教学大纲。另外,在部分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当中,列有“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教学基本要求”。

2000年颁布实施的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原大纲),在规范教学、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降低了理论深度,初步实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训条件不断改善,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探索。与此同时,我国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技术、高效率、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文明方式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已经颁布实施十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是适应职业教育内部和外部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置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打造坚实的机械大类基础课程公共平台,增强跨专业的灵活就业能力,势在必行。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从2008年5月启动,到2009年5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历时一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九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参加大纲修订的工作组成员,从地域分布看,来自京、津、沪、豫、冀、皖、川、粤、鲁、苏、浙、闽、鄂、吉等14个省市,覆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从职务看,有职教一线教师、职教研究人员和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全部从事过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研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是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修订过程中,工作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了指导思想,设计、分发、回收了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还专门奔赴京、津、苏、浙、晋、吉、豫、粤、皖等地,多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直接听取一线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大纲修订草稿的意见和建议,开阔了思路,受到了启发。教育部职成教司还邀请各地专家对教学大纲的送审稿进行了非常严格和全面的审阅,提出了有见地、有价值、高水平、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修订工作组全体同志认真消化领会、贯彻落实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作了相应的修改,保证了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质量。

二、修订重点及修订成效

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专业量大面广,支撑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服务职业技能的形成,具有公共性;涵盖“应知”的机械基本常识和“应会”的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具有基础性;横跨于机械大类的基本职业素养,贯穿于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在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中起到基础作用,具有职业性。我们在修订大纲时着力把握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综合素质这四个重点,使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课程设置力求简约以建立公共平台

    立足于打造坚实的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平台,减少课程种类,强调共性、一般要求和基本规格;兼顾个性、扩展要求和特殊规格。将原大纲中的3门制图课程整合为新大纲的机械制图课程;将原大纲中的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基础3门课程整合为新大纲的机械制图基础课程,见表1。这样做,有利于按照职业岗位群划分教学对象、按照工作任务分析划分教学目标、按照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设计教学任务、按照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由于减少了课程种类,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和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重新精简和整合课程内容,并根据生产现场技术的发展充实了新的教学内容,对原来较多的学时进行有理有序地缩减,符合中职生源实际情况。

     

   2.采用灵活组合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新大纲采取模块式结构,依据课程特点,相应设置基础模块、选学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实训模块等。基础模块是以机械大类专业的“够用”为原则而必修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拓展部分,或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及继续学习的选修内容。综合实践模块是在专用周内安排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机械制图课程的模块式结构见表2,机械基础课程的模块式结构见表3,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的模块式结构见表4。采取模块式结构,变刚性组合为柔性组合,便于机械大类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计课程,大纲适应性明显增强。另外,相关联的课程之间注意了内容的分工和衔接;兼顾了教学改革进展程度不同和教学基础条件存在地域差别的实际,使大纲的实施具有适应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采取教学单元式设计,还充实了教学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建议等指导性意见;适当考虑了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需要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需要。 

 


   3.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职业教育五个要素

在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在课程内容等方面融入职业教育的五个要素。

(1)融入产业要素——体现地域产业的结构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地方产业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为地方产业培养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必须要考虑地域特点,融入产业要素,跟踪技术进步。机械制图课程新大纲在选学模块预留“其他图样”接口,机械基础课程新大纲在选学模块预留“其他选学内容”接口,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新大纲在实训模块预留“其他机加工方法实训”接口,都是基于这种考虑,使各校结合本地实际实施教学有足够的空间。

(2)融入行业要素——采用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

在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中,应当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及时采用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相关标准,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紧密联系,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基础。机械制图课程新大纲将“学生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教材中所有图样都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机械基础课程新大纲将“具备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应采用国家{zx1}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新大纲将“具备运用工具书、网络等查阅和处理金属加工工艺信息的能力”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应反映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3)融入企业要素——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是指对操作工人正确操作设备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是安全生产的制度保障。各类设备的结构不同,操作设备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要广泛利用企业技术资源,主动将企业技术发展状况反映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工学结合。在课程内容中注意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机械制图课程新大纲对典型零部件测绘的综合实践模块提出“应该结合专业背景,选择适合测绘的零部件,培养学生初步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安全防护的教育”的教学方法建议;机械基础课程新大纲将“了解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具备改善润滑、降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列入教学目标;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新大纲将“熟悉一般机械加工的工艺路线与热处理工序”,“能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及常见工种的工艺卡,并能按工艺卡要求实施加工工艺”,“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树立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等列入教学目标,反映出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4)融入职业要素——纳入国家通用工种或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课证融通”的原则,在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纳入国家通用工种或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国家通用工种的职业标准多融入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而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标准多融入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机械制图课程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初级和中级制图员国家职业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新大纲明确要求教材编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新大纲不仅所有模块内容都遵循相应工种的职业标准要求,明确要求教材编写“应反映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

(5)融入实践要素——提高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教学的地位、比例、要求与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而这种“一线人才”,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所以必须强化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课堂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为此,在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当中特别突出讲练结合、讲训结合,在训练中讲授。机械基础课程新大纲中规定了连接的拆装、联轴器的安装与找正、带传动的安装与调试、减速器拆装与分析、机械的观察与分析、气压及液压传动装置的拆装与分析等6项单元实训。实训项目的要求普遍由“能”改为“会”,突出了熟练程度。实训项目设置时考虑到“宜粗不宜细”,方便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具体条件组织实施。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了综合实践模块,要求在专用教学周进行,这是学习基础模块和选学模块后的综合性环节,是在单元实训之后安排的综合实践性环节,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性环节。项目可以选择典型机械的拆装、调试、分析、测绘、加工等。机械制图课程的综合实践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典型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能绘制典型零件的零件图;能绘制装配草图;能用计算机软件绘制部分机械图样”;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践模块,要求结合专业对典型机械进行拆装、调试和分析,“了解分析机械组成的方法,了解机械各部分的作用,培养分析机械的能力,写出实训报告”,强调“阶段性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加工与实训课程新大纲明确规定“实训模块是适应相关专业学习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选学内容,教学时数不少于4周”,要求“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4.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明确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大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总体上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机械制造的基础技能,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基础能力。具体而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基本从业能力,形成懂得机械工作原理、熟悉机械常用材料性能、正确识读和表达机械图样和相关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并合理维护机械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机械安全、节能和环保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些表述明显要高于原大纲的定位,突出了对学生品德与技能、知识与能力、当前与长远、自我安全与社会责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

新大纲提出课程教学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关注学生关键能力,以及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个性培养等各个维度的发展;关注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工具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强调社会责任感,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和适应社会岗位变化的需要。

新大纲“提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诸如“要保证实训项目的实施,按照每4人1个小组配备必要的实训设备和工具,实训完成后要提交实训报告。拆装实训尤其要注意安全防护,必须穿戴工作装”等实训目标和安全要求。

新大纲倡导师生互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像“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组织课外创新小组,开展以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改革为载体的创新思维训练”等。

新大纲提出考核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标准的多元化,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等原则。

 

(注:郝雅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教材处副处长,栾学钢系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组长。本文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7期刊发时略有删节,这里发表的是完整版。)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郝雅梅/栾学钢:解读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_林中响箭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