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一
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
昆机回族穆斯林
朱 祥(汉族)
昆明机床厂,曾是中国工业中的龙头老大,它的前身为中央机器厂,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一九三九年,当时的民国政府为了保存中国机械工业的实力,把面临沦陷地区的部份工业企业集中搬迁的大后方昆明来,选址于昆明北郊的花鱼沟的,距城十余公里。
自建国以来,昆明机床厂的发展以及对国家的贡献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它创造了中国机械行业的140多项{dy};50年代仿苏的大型镗床T-68的研制成功并规模生产,成为了我国机械行业的加工主力设备,后来的B-115大型单臂刨床,电子控制的XB-4450,XB-4480,XB-44112等系列仿型铣床,曾出口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当时工业较为发达的东欧一些国家,70年代在国家{dy}个“质量月”中T4163单柱精密光学座标镗床荣获了国家银质奖,这些不胜枚举的成果,雄辩地证明了昆明机床厂对国家作出的{zy1}贡献,老一辈{gjldr}朱德,刘少奇,xxx,xxx,彭真等都亲临昆明机床厂指导工作,可以说;当年做一个昆机人是无限荣耀,十分体面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dy}机械工业部招集了国内有名的机床设计制造单位的领导到北京开会,把一份高精度的机床设备图纸展现给大家(这就是后来昆机生产的T42100大型双柱精密光学座标镗床),当时包括大名鼎鼎的沈阳机床厂,大连机床厂,辽宁中捷友谊厂等资深老厂的头头们看到其工艺的复杂性及高精度的要求时,纷纷摇头退图,就当时的水平要想生产这么一个如此高要求的设备,实再是件为难的事。其加工精度为千分之六毫米,也就是说是普通人头发的十分之一,在常温下,微小的温度变化都会影响到机械部件参数值的超差,其电器,光学等技术要求更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所望尘莫及的。当时参加会议的昆明机床厂主要负责人范惠卿从容地卷起图纸,一口答应接下任务。同行的工业巨头们都为这个举措捏了一把汗;一个远在云南边疆的工厂能有如此气魄,如此胆识!同时也从心里佩服这位一直担任昆明机床厂主要领导职务的山东汉子。
当时范惠卿书记说的一段话可以记入史册;“我相信我厂广大职工吃苦耐劳精神,也相信我厂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能力及创造性,我们还有一批高水平的回族技术工人可以信赖”。
这批“高水平的回族技术工人”,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该厂招收的{dy}批工人,并通过严格的技术考核后进厂的,他们大多数是来自于玉溪,晋宁,通海,河西,华宁,江川等地的年轻技工,在当地是手工业行业里的骄骄者,其中部份人原从事枪业制造,大多数是回族工人。
说到这些回族技工,其近乎于神话的造枪技术广为人知,有两件事是有据可查的;一是当年共产党所领导的滇桂黔边区游击队的主要枪械,大多来自这些手工业工人的制造,滇中支队的支队长益为民在云南解放时曾提到过。二是援华抗战的美军“飞虎队”在昆时,队长陈纳德将军的一把最心爱的配枪就是出自于这些人的手制造,据说这把枪的做工极为讲究,其枪柄是用黄灿灿的象牙镶嵌而成,上面的英文字母是凭手工修琢的,其枪体造型的精美之处,超过了当时美xx的机制枪,难怪陈纳德将军在配带时,曾吸引过不少人的眼球,有的美军士兵纷纷购买或用物品来调换这些难得的手工精品,用于收藏记念。
就是这些巧夺天工的穆斯林回族工人,自进厂后在新中国机械工业起步艰难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刚解放时的昆明机床厂(当时为203工厂),只能生产一些诸如板称,搾油机等类的简单产品,为了快速提高职工的理论水平,厂方办了几期技工集训班,对新工人进行多工种的系统培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至使这些青年技工如虎添翼,现蒸热卖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生产实际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后来有人戏称这几期技工集训班为昆机的“黄埔军校”,经过培训的学员称为昆机的“黄埔生”。后来的昆机副厂长沙莹光先生就是从这技工集训班结业后走上领导岗位的穆斯林干部,有许多人后来都调到昆明一些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机械行业的业内人士都有一个共识;当年昆机的发展也就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广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广大工人兄弟姐妹们(包含穆斯林回族兄弟姐妹),在这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中,在中国机械工业的腾飞中功不可没,这些曾在机械工业战线上流血流汗,奋斗了一生的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们,现早已退休了,其中不少已过世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能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逐步把这些工人师傅们的业绩呈现出来,使广大后继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是极为重要的,也欢迎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同仁们给予指正,批评。竭诚欢迎大家提供这一历史时期的实证。
一 巧夺天工的光学装配师傅马再兴
马再兴师傅是昆机建国后{dy}批通过考核进厂的穆斯林技术工人,曾在玉溪回族大营造枪工坊当过学徒,后来谢师立业,从业于手工制枪行道,报考时因技术精湛一试而过,分配到第二联合车间当钳工。新中国的建立让这个时期的青年人感受到当家作主的责任重大,纷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不久便光荣入了党。
马师傅不善言辞,开会发言都会脸红,但对待工作却从不含糊,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潜心钻研技术,在质量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几年后就成为班组里出群拔萃的技术骨干,被选调到关键工序把守质量关。
上个世纪60年代,昆机已从只能生产普通机械设备而一跃成为精密机床的生产厂家,成为{lx1}于全国高水平的xxxx。当时研制生产的单柱光学座标镗床T4163(70年代曾获国家银奖),其所要求的精度及技术含量极为复杂,部份较为关键的部件还得求助于专业协作单位给予解决。
1962年9月,协作单位特为昆机的T4163光学座标镗床配套生产了光学测量显微镜用的“分划板”,分划板上面的分划刻度线是用特种纤维粘制而成的,这关键的“分划刻度线”在运输过程中不慎被震落,若无此分划板,当月的机床就出不了产,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用户代表是住在厂招待所守候等待,眼看盼望多年才分配到的任务指标有要拖延,可想购销双方的焦虑是无以言喻的。此事一出,{wy}的补救方法就是再请协作单位赶制一件新的分划板,但此举并非轻松,该协作单位是一家保密厂,谢绝一切参观。尽管外协人员好话说尽,孙子当够也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该单位如此奉告;“我们也要完成国家的任务,只有在完成本己任务后才能谈协作”。意思是“你们能等就等下去吧!”此消息传回厂里,上至厂长下至组长乃至工人们紧锁眉头一筹莫展。
此时的马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感这门专业技术对于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他默默下了决心要把这个难题攻下来,并且要快上加快,任务不等人啊!在一无资料可查,二无前人可鉴,三无经验可依的困难局面下,只有靠自己去摸索。他打听到分划板的“刻度线”的特种纤维是采用蜘蛛丝,至于采用什么蜘蛛丝,怎样粘制,其工艺流程如何?这些关键问题就是该保密单位的“高人之招”了,人家的老底能向你口传身授?用当时花鱼沟的话讲;没有那么扒的鸡棕(即没有那么便宜的事)!
马师傅成天在显微镜下观查那段废的“刻度线”,因为太细太短而无法分辩是那一类的蜘蛛丝,于是他几乎把林间地头房檐屋下的所有蛛丝都找来比对,结果大多不能用,余下的强度也达不到要求,后来他从中学课本里看到有一种叫“金丝蜘蛛”的大肚子花蜘蛛,其丝色发黄,油光光的,其强度能与同等尺寸的钢丝相比,他立马骑上自行车到石关坡等地去寻找,终于在仙人掌丛中找到了金丝蜘蛛,立即采了蜘蛛丝带回来观查研究,
采回来的蛛丝韧性确实不错,强度也很好,在高倍显微镜下一看;这根丝是由七根细丝缠绕而成,根本不能用,必须把它分成单丝才行,要把这根粘糊糊缠成一根的丝分开,也是一件费神的事,用力过大又会扯断,力度不够又分不开,即便费尽心思分开的丝体在高倍显微镜下一观查,附满了空气中的尘埃微粒,显得脏兮兮的.这时马师傅想到了酒精的溶解特性,就把蜘蛛丝泡在酒精里,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酒精中的蜘蛛丝一下子变得听话多了,轻松地就把蜘蛛丝分离开来,再用汽油清洗去尘埃微粒,于是乎;一根理想的“分划刻度线”终于被调制而成,并及时投入了运用之中,这个貌似简单的技术难题终于得到解决,这时,紧锁眉头的厂长组长乃至工人们眉开眼笑地乐了起来,都称赞马师傅手艺巧夺天工,从此分划板的制作问题再也不去依靠他人了.这件事,昆机的光学工程师马毓德曾多次在讲课中作了介绍.
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dy}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证一号运栽火箭”发射成功,全国一派欢腾,之后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给昆明机床厂发来了加奖,深深感谢昆机的“工人阶级”在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中给予的极大支持。
整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水平,仅靠某几个科研部门努力是无法胜任的,所以在当时的报道中特别强调这次发射的成功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当年这项工程中有一个项目就委托昆机来完成的。这个项目是一个高精度低速转台,代号为“09”,当时就称为“09”转台,在研制过程中,全厂几乎每一个工序都积极参与,凡能沾上边的人都深感荣幸。关键的装配工序是在四号车间的装配工段进行,该工段的车间是全封闭的,对环境要求极高;几千盏日光灯把车间照得如同白昼,室温务必保持20度,上下允差仅0.5度,空调设备24小时不得停,空调操作人员是三班倒,xx就知道对于产品的精度要求了。当时马师傅是部装转台组组长,直接参与“09”转台的装调工作。
整套工作是在保密状态下进的,进出车间的人员必须政治面貌清楚可靠,外来者必须经保卫部门的批准并由保卫人员陪同方可入内,在这时段马师傅及相关人员几乎是不回家的,连饭都是在车间里吃,当时的口号是“车间就是战场,打好为国争光的这一战!”,把完成每一项工作都称为“完成光荣的战斗任务”。可见当时对待工作的严肃性和紧张性。有时见211研究所(兵器工业部的下属科研所)的车来接马师傅去处理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常常几天不能回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又由于严格的保密性,具体的工作状况,界外人士是无法知晓的,只知道经过一翻苦战硬战,工作完成了,卫星上天了,嘉奖来临了,为此项目付出辛苦努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们消瘦了一大截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后来211研究所的军代表曾以私人身份带着礼品到马师傅家登门致谢,并建议性的问马师傅“是否能考虑调一调工作,待遇从优”,马师傅憨厚地回答;“听组织的安排。”
马师傅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低调为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产业工人的一个典范,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中,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奖状挂满了墙壁,但他甚至没有在车间级的大会上露过脸,讲过话。但他留给社会,留给我们的东西是无以言表的,马师傅过世至今十年有余,其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作为他的学徒及工友的我,能够把马再兴师傅为国家作出的业绩介绍给大家,也是自己的一个宿愿,同时也让后继者知晓;昆机的回族穆斯林技术工人在中国机械工业作出的伟大贡献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马勇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