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清明节

     印象中,清明节那天非得要下起蒙蒙细雨才有味道,就像吃饺子要用陈醋调剂一下。这一感觉,我想,肯定是儿时植入的才会如此根深蒂固,可不是么,就是杜牧那首《清明》:

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然而,儿时的我并不能够xx明白它的意思,只记住了那种烟雨缭绕的意境,还自作聪明地认为路上的行人是因为上坟伤心地哭断了魂,可是为何又找酒店去呢?反正不关自己的事,就这样随它去了。


      儿时的记忆里,清明也是一个很热闹的日子,大悲大喜,大哭大笑。姑姑、爸爸、叔叔、伯伯们会在那天赶过来给爷爷上坟,痛哭流涕,我不知道她们为何哭的如此伤心,只是看到他们伤心我也会伤心。姑姑们各自带着一大包纸钱在爷爷坟前烧,据说放在那里天上的爷爷是收不到的,必须烧掉,化成烟之后钱就飞上了天。那时,看着屡屡上升的青烟,心里只盼望着千万别刮风才好,否则钱就不知道会让哪家的老头儿捡到了。回家后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久未见面了,大家聊得又非常开心,只是话题说到爷爷时,会沉默一会儿。
     长大之后,“欲断魂”的感受却愈加强烈。
     有人说“人是有灵魂的,死后,灵魂便飞上了天堂。”然而,是否真的有没有痛苦的天堂,灵魂又会飘到哪去,这只有死过的人才会知道吧。活着的人只知道一件事:人只有一辈子,短短的几十年。可能某些大学生们是比较聪明的,充分地享受生活,努力地让自己短短的几十年过得舒服些。于是,他们为了早晨多睡一会而逃课,为了逃避寂寞而酗酒,为了有炫耀的资本而泡在网吧升等级,为暑假放的晚赶不上家里的农活儿而庆幸,然而父母呢?他们会有两辈子吗?他们能活多少岁呢?他们能像我们如此挥霍的享受人生么?他们又能往哪逃避呢?儿女确实是父母的债,从我们出生的那天,他们的人生就心甘情愿的奉献给了我们,他们不能够随心所欲了,只是为了我们。早晨再累还是要起来,天气再不好还是要工作。他们和谁抱怨?他们和谁诉苦呢?同样的只有一辈子,然而他们是在劳碌中度过的,这都是为了我们。我们有没有比较一下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人生呢?有没有心痛呢?
      也许是为了清明节那堆纸钱化成的青烟和儿女们那两行热泪吧。
      中国人自古把名节看得非常重要。有“名节”气息的领导们努力为人民办好事争取名留史册 ,能力有限的父亲们努力做到对儿女问心无愧。他们是有名节的。不求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和不顾家庭的父亲们是毫无名节可言的,他们就像我们,试图抓住生命中每一个瞬间去行乐,更加害怕人生苦短。其实当他们闭眼归西的那一刹那才发现一切都是空,没有亲人们的哭声,有的只是迫不及待夹带着解脱的眼神。曾经繁华的残渣随着僵硬的躯壳被一锨一锨地埋入地下,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失掉了名节,也就失去了永生!
      清明节快到了,为那些有名节逝去者的坟上添上一抔热土,为那些有名节在世者的头上摘下一根白发,这不是简单的动作,这是丰富的感情。在清明节一起想一下他们清的名节吧。
       但愿真的有那么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停下忙碌的脚步,哪怕它不叫做天堂。

郑重声明:资讯 【写在清明节】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