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二)_纳忠子嘉的后人_新浪博客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

 


      昆机回族穆斯林
        朱祥(汉族)

     参与研制我国{dy}根国际长度基准尺的劳模纳德正

   说到大名鼎鼎的纳德正师傅,就得提一提滇中工业重镇纳古镇的纳家营,说到纳家营,又得提到我国元代的一位大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赛典赤,瞻思丁。这位被广大穆斯林称为“咸王巴巴”赛典赤,瞻思丁,700年前曾是云南平章政事(即省长),他在位于云南的几年时间里为云南各族人民作出多项重大贡献;他当年亲自主持指挥的海口河水利工程,金汁河修建工程,谷昌水库(今松花坝上游)等工程至今仍服务于昆明人民,元代皇帝曾赐封他为“咸阳王”,并亲笔书写“忠爱”二字赐予他,表彰他的“忠君爱民”,昆明老百姓修建的“忠爱坊”就是纪念这位伟人的,就是昆明市中心步行街上那道雄伟的牌坊,它历经了700年,由于战乱及xx曾七次被损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由昆明市人民政府重建。
   赛典赤,瞻思丁的大儿子纳束喇丁屯田戌边于通海纳家营,故而凡是姓纳,束,喇,丁的穆斯林,无疑都是赛典赤,瞻思丁的直系后裔。
   纳家营上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历来以倍出三种人而著称;一是虔诚高洁的教门人,二是守法诚信的买卖人,三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人。纳德正师傅就出于工匠世家,从11岁就跟着父辈学活,从事于手工业生产,受到父辈们的踏实敬业思想的影响,就连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极为认真的去对待,   1951年因手艺精湛而考进了昆明机床厂,分配到工具车间当钳工,由于他天资聪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车间里的一些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件都是由他主动承担完成,在工友及师傅们记忆里,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难题能够难倒这位其貌不扬的钳工。有的师傅甚至断言;小纳在技术上将会是一颗冉冉升空的明星。
   1956年,昆明机床厂开始试制高精度坐标镗床,这个举措开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先河,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业强国才有这种能力。要研究制造坐标镗床,除了技术水平的高要求外,必须具备一个起码条件;要有一支国际公认的高精度“长度基准尺”。由于当时的外交环境太差,新中国在一些发达国家眼里是贫穷落后的,不愿意与中国做生意,加上敌对势力的封锁,想求得一根“长度基准尺”是不可能的。经国家有关部门的多方活动,瑞士勉强答应卖一支给中国,一支小小的长度尺,人家要价18万美元,并称要7年后才能交付,还特别强调;不是直接贸易,得须经第三国转手交货。这些苛刻的条件,分明是不让新中国的机械工业翻身,永远受发达国家的奴役。
   为了不影响中国坐标镗床的研制,国家有关部门费尽心机,采用了各种公开或密秘的手段,终于得到了一根“长度基准尺”,但这根宝贝尺子不可多得,只能“贡”起来作为基准样板,要成批的配套生产还得靠自己研制加工。要加工这尺子,关键工序在刻线,刻线的关键又在刀具,当时一切有关的技术数据及工艺都是空白的,纳师傅硬起头皮承担起{dy}个“吃螃蟹”的角色,先是采用了硬质合金刀具加工,效果不理想,所加工的线条一致性太差,达不到要求。经过若干次的刀具重磨,仍出现前后刻度误差太大,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平时xx自若的纳师傅也开始急躁起来了。这时打听到一个消息;苏联老大哥支援中国的技术中,有三把特种刻刀保管在上海一家工厂里,厂里立马组织了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一行人去参观学习,纳师傅就是一行人里{wy}的工人师傅。
   其实这种参观仅仅是隔着玻璃箱子看一看,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当时也考虑到借一把来作为照样,但得经过国家经贸委向苏联有关部门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这显然是“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防止{jd0}技术流失”的措施,短时期是不可能得到应答的。只有反复细看,虚心向上海师傅请教学习,上海师傅得知昆机一行人的意图后,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昆机人员;这三把刀是采用钻石做成的,称为宝石刀。钻石的晶体有单面体,双面体,三面体到六面体,还有多面体的,只能按加工的要求,根据晶体的不同结构制成不同用途的刀具,用于加工不同的工件。获得这些宝贵的经验,纳师傅心中有底了,久锁的眉头终于放开了。
  回到厂里,整个研制小组就投入到了日与继夜的研制工作中去,身为关键技术人员的纳师傅,设计师体现在图纸上的意图就得靠自己去实现,一无照样可鉴,二无经验可依,要完成中国机械工业史上这个“{dy}”,确实勉为其难了,上百次的试验,上百次的失败,又上百次的修正再试验,笔者真是千言万语难以书写这一历史时刻的情景,难以言表纳师傅为争取这个中国“{dy}”而熬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在那艰难的攻坚岁月里,纳师傅与工程技术人员亲密合作,耳孺目染,久而久之,他自己不仅工作中操刀游刃有余,而且学会了机械制图的原理,懂得了机械制图的标准,乃至后来磨制钻石刻线刀的磨刀机的复杂图纸就是他绘制的,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采用至今。试想;一个11岁就在手工作坊当学徒的小伙计,基本未上过什么学校,能在攻克中国机械行业“{dy}”的项目中,亲自绘制磨刀机的图纸,那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我国{dy}台钻石磨刀机及我国{dy}把钻石刀终于在千辛万苦中诞生了,有了这些成果,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直奔主题了;试制我国{dy}根高精度“长度基准尺”了,个中的困难与艰辛仍是无语言表的,但都被这个坚强的小组一一战胜了,中国自己研制的高精度国际长度标准尺终于问世了。经过xx部门测定并认可;瑞士产的标准尺精度误差值为0,00065mm,昆机产的标准尺精度误差值为0,00060mm,这个检测结果无可争议的证明;昆机产的长度标准尺超过瑞士产的长度标准尺5个兆分点,这个伟大的结果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此长度标准尺已送到北京的有关部门保存,并作为国家的{dy}件长度计量标准。
   有了“长度标准尺”并能够批量生产,这对于我国研制坐标镗床就有了测量对比的依据,计量标准就得到了统一,给精密机床的生产及检测提供了根本性的保证,它为中国机械工业的翻身作出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
   这件事情在中国机械工业行业里影响极大,乃至国外的同行们也认为不可思议;才建立6年的新中国,历年战乱的创伤尚未得到抚平,世界眼光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工业生产力低下的一个农业国,怎么能去与瑞士等先进国家去作{jd0}技术领域里的较量呢?怎么结果倒还棋高一筹呢?实在令人难与理喻。
   由于贡献的突出,1959年纳德正师傅光荣地,无可争议地当选为“昆明市劳动模范”,出席了市劳模代表大会。并在众多的劳模里又以“贡献惊人”被推举为当年出席“5,1”国际劳动节的英模代表,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得到了中央领导们的亲切接见,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坐在{dy}排的有毛,刘,周,朱,陈,林,邓等和新中国的元帅大将们,国家及人民给予的这个殊荣,将陪伴纳师傅幸福终身!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岁月里,纳师傅一直被安排在最重要的生产工序中,紧紧把守着精密机床的刻线质量关,由于他的勤奋与钻研,{lx1}于全国的,由他独创的“蚌壳型刻线刀”多年来在生产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直未能有人超越过这个坎。当时“蚌壳型刻线刀”的发明问世,引起了轰动。称之为{dy}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十八罗汉”资深厂家纷纷派人来学习其刀具的制作和磨削。因时光的流失,纳师傅在回忆中仅记得如下几家的名称;北京{dy}机床厂,北京第二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三机部第二炮兵代称设备制造厂,国家科研第十三研究所,湖南湘潭某国防工厂等。当年纳师傅曾被北京机床研究所邀请去讲课,专门介绍“蚌壳型刀具的制造与模削”,国家科研第十三研究所前来学习的人员认为;仅凭讲解还难以理解领会其中奥秘,特请纳师傅专门磨制了一把“蚌壳型刀具”带回去效法,纳师傅毫无保留地把实作技艺传授给他们。鉴于当年的社会环境,这项中国{dy}的特殊项目,也未曾去申请什么专利,更未得到过什么奖酬,他仅仅把此当作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来完成,当做自己的分内事来干好,这就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风貌。
   纳师傅的工作生涯中,几乎每年都是“法定的”优秀党员,先进生产者,锦旗奖状是几面墙壁都挂不下,许多嘉奖证书只有压箱子底。当时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全盘苏联模式,八级工资制的“八级”就是行业内{zg}的级别了,工资是不得了的104元。由于纳师傅的特别贡献,领导及群众给他破例晋升一级,当时称为“大一级”,也称九级,工资升为119,8元,他就成了大家习惯称的“顶破天的纳九级”了。
   如今,这位年逾古稀早已退休的“纳九级”。精神十分好,身体也硬朗,他那劳动惯了的双手仍在不停地忙碌,他常到清真寺参加一些回族的公益性活动。前不久一位印刷厂的小伙子进教,就是他主持,指导的。
   每当纳师傅头戴穆斯林白帽,站立在客厅里凝视着那幅半米长的与党和国家领导合影的黑白照时,他热泪盈眶,心中充满幸福自豪,作为中国的一名公民,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这一辈子仅仅是尽到了自己的神圣责任,他也衷心希望新一辈的回族穆斯林,能更上一层楼地报效自己的国家,报效自己的民族!
     


                马勇云 整理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为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二)_纳忠子嘉的后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