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回忆北大的旧日风情

让我们一起回忆北大的旧日风情

2010-04-01 14:40:29 阅读23 评论0 字号:

 小序:网上不时可以看到有关北大以及海淀的回忆资料,我准备搜集一些有意思的图片和文章,转载过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回忆当年在北大的生活,毕竟,北大是我们人生中一段最可纪念的时光。在这里也感谢那些文章与图片的原创作者。——老大

海淀镇

来自:北京晚报   作者:金海民

2005-08-08

北京网http://www.bj.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8-08/1/6122.html

  1959至1964年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住在40斋,毕业后留校单身宿舍在24斋。这两个楼都沿马路紧靠北大南墙,是北大到海淀镇距离最近的两个楼。每天清晨,听到头班公交32路(现332路)捷克斯柯达车的马达声就知道快5点了———这仿佛是一个信号:北大、海淀镇都开始运转起来。

  要到海淀镇,只要出南校门或小南门穿过大马路(海淀路)走一条名叫娘娘庙或军机处的短短的胡同经老虎洞西行即到了海淀镇的主要大街———南北向的西大街,而东西向的南大街则与西大街构成一个L字图形。

  镇即大市集。海淀镇的商铺就分布在老虎洞、西大街和南大街。北大学生或单身职工只要去一趟海淀镇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位于老虎洞的有海淀百货商店(后迁至南大街的新楼,{zh1}改名华奥商厦)、浴室、茶叶店、海淀菜市场和拐角处的钟表眼镜店。西大街上有新华书店、理发店、桂香村食品店、切面铺、信托贸易商店、自行车商店、文化用品商店、药店、照相馆、家具店……这些商店不禁引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当新生初到北大时,在海淀百货商店买了热水瓶和吃饭的搪瓷碗和勺。困难时期物资匮乏,食品店间而有果酱供应(装在大木桶里故需自带容器),我因住得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往往能排队买到,为此,还曾在班级的会上检查自己的“享乐思想”。1960年9月底,xxx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大批北大学生在海淀新华书店排队购买。毕业后两年,我在海淀自行车商店买了我生平{dy}辆自行车。这辆用156元购买的{yj}牌自行车,由于上乘的质量和当时很少发生偷盗的治安状况,也是我使用时间最长的一辆自行车。我成家后,凭单位发的家具票,在海淀家具店买了大立柜。改革开放之后,我出国进修,在海淀照相馆照了用于出国护照的登记照……

  说到饭馆、饮食店,当推位于海淀镇外围沿海淀路边距北大最近的长征食堂。由于它的价廉物美和它出色的卫生状况(多年来被评为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卫生模范单位)而被北大人昵称为“学七食堂”———北大校园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共有六个学生食堂。在西大街则有回民小吃店和仁和酒家,后者出售的莲花白白酒曾是北京的地方名特产。至于在南大街的海顺居,除了悠久的历史外,对于我们当年的学生来说,更是一家xx饭店———要下很大的决心方能去一次海顺居打打牙祭。

  海淀镇的街道、胡同还给北大的情侣们提供了轧马路的场所。北京大学湖光塔影自然景色{jj0},然而天天湖光塔影也难免单调,为了有所变化,间而走走古镇的马路、胡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谈着恋爱但不想公开,在校园里众目睽睽之下出双入对不免过于暴露,而相约到海淀镇轧马路则较隐秘。在海淀镇兜圈子有大中小之分:小圈子由老虎洞经西大街、南大街再走泄水湖、驴市口、果子市再回到老虎洞;中圈子前半段路程相同从海淀南大街进远一些的前官园胡同,然后是后官园、大坑沿、下洼子再到娘娘庙———娘娘庙这个地名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大圈子则走西栅栏、龙凤桥、彩和坊、太平庄胡同、永辛庄……善缘桥、辛庄大胡同、下洼子、再回到娘娘庙……

  这里讲的不过是过去不久的事,对于海淀镇来说则只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泓涟漪。在历史上,距西直门15里的海淀镇是京城通往居庸关路上的{dy}站。海淀镇始建于金朝,经元朝在明清两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海淀一名源自该镇西北的湖名———那里既地势低洼又泉水喷涌。据侯仁之先生的观点,淀指湖,所谓海淀就是说此处之淀其大如海的意思。(侯仁之:《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湖叫海淀,就将湖名作镇名。明万历年间在镇北建了名为清华园和勺园的私家园林。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海淀镇附近建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过海淀向北一里即畅春园,再走一里即圆明园,清漪园则在圆明园的西面。明清两朝到海淀游玩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明人区怀瑞所写的诗就生动描绘了这样的景况:“羽扇驱蝇不暂闲,焦Ρ赤日掩重关;输君匹马城西去,十里荷花海淀还。”荷即莲,产于海淀的名酒莲花白,酒美、名亦美。“莲花白”这个名称出自海淀可说xx是由景而生:从海淀望四周是清澈的湖水、河水,有水便有莲,而莲皆增白。据说,明清时海淀的饭馆多临河,客人要吃鱼,店家即从临河的窗户举网捕之。吃着“生猛河鲜”、京西稻米饭,饮着由玉泉山泉水酿造的、清冽而醇香的莲花白———鱼香、酒香、荷香、稻香,怎不令人陶醉?海淀镇与北京的高校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就是在前面提到的清华园和勺园等私家园林的原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北京大学则在解放后以燕京大学的原址为校址。而现今闻名世界的北京市海淀区,它的“姓名权”当来自海淀镇:在历史上前者曾被称为北京(北平)的18区、16区和13区。这些名字用的时间都不长,现在还有谁能记住这些与当今海淀区有历史联系的数字呢?1954年6月以海淀镇名为区名正式成立海淀区———弹指一挥间,海淀区已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总之,从任何角度看,人们都要善待海淀镇。从历史的传承来看,我们可以说:先有海淀镇后有圆明园、颐和园;先有海淀镇后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然也是先有海淀镇后有海淀区。

  也许,就像我们要靠文献再现明清时的海淀镇那样;今天的大学生也只能靠文献来设想我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我学生时代的海淀镇。曾几何时,海淀镇先是被四环路拦腰切成两截,继而推土机抹去了海淀镇绝大部分地名:除了彩和坊、善缘桥等被用在新修的马路有了彩和坊路、善缘路外,海淀镇其余几十个地名统统在地图上永远消失。新修的宽而直的马路则有了海淀大街、海淀东一街、海淀东三街、海淀中街、海淀西街的新名称。汽车在这些马路上呼啸着疾驶而过。压在海淀镇老街巷上的大同小异的高楼至少已达到了两位数,有的楼显然超出了对颐和园周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那世代居住在消失的街巷的原住民被安排或自己去了北京的四面八方。随着他们的离去,在此间京腔京韵的语言优势已不复存在;代之以新涌入者的南腔北调。

 (原文结束) 

 

下面是我从网上搜来的一些照片,  主要是北大小南门之外的胡同与街道,是我们当年经常去的地方。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照片,回忆当时情景,你是否还能想起这些消失的地方?

下图:军机处胡同,一出小南门,对面就是这条胡同口。

 

下图:在原先军机处胡同的地方, 现在是一道高架桥。

 

下图:老虎洞西口。穿过军机处胡同,就是老虎洞,向右拐走出老虎洞回头看,就是这个样子。

 

下图:就在老虎洞西口的北侧,是这个菜市场。

 

下图:从老虎洞西口往左(南)拐,就是西大街。

 

下图:西大街的理发馆。过了理发馆有个涮肉馆。

 

下图:这是红艺照相馆,我不记得它在哪儿。

 

下图:一位摄影师拍的照片:1978年的小贩。我想起那时的西红柿一毛钱一簸箕!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让我们一起回忆北大的旧日风情】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