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东省生产原煤1.4亿吨,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43以下。这本是令人欣喜的数字,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安全因素仍困扰着山东煤矿未来的发展,一些矛盾没有解决,搞好煤矿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常怀优患之心 寻求应对之策 提起山东省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人们都认为,山东省的煤矿开采条件好,多数煤矿没有瓦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最近一则数据更印证了这一观点,截至2009年12月31日,山东省生产原煤1.4亿吨,共发生煤矿事故5起,死亡6人,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43以下。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山东省煤矿依然有着自己的近忧与远虑,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 开采条件的复杂性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山东省煤矿近几年来开采条件变得复杂,受自然灾害威胁越来越严重。 数据显示,在山东省现有222处生产矿井中,受五种自然灾害威胁的矿井占75%以上。大部分煤矿可采煤层发火周期短,110余处矿井开采煤层具有自然发火倾向,180余处矿井开采煤层煤尘具有有强爆炸性;受水还威胁严重,且类型齐全,受四类水害威胁的矿井占41%;全国深井集中在山东省,8处生产矿井井深已过千米,6处即将过千米,在建千米矿井6处,共计20处。 衰老矿井生产环境逐年恶化。采场正在向浅部开采上限转移,向边界、断层煤柱转移,向大巷、井筒煤柱转移,向深部转移,向村下转移,向极薄煤层转移。 新建矿井煤层埋藏深,有400米至700米巨厚冲击层,井筒深,井壁结构特殊。同时高矿压、高水压、高地温问题突击,很难解决。 矿井类型的多样性 资料显示,在山东省现有222处生产矿井中,大型矿井仅36处,占16.2%;中型矿井68处,占30.6%;小型矿井118处,占53.2%。 从山东省矿井开采自然条件看,矿井可分为四类: 一是小型矿井,这些矿井以地方矿为主,井型小,开采浅,装备落后,职工素质低,自然灾害严重。 二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设的衰老矿井,多为已破产改制的原省属煤矿,这些煤矿资源枯竭,战线长,系统复杂,环节增多,搬家撤面次数较多,灾害突出,人员多。 三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投产的中年矿井,从理论上说,这些矿井正处青壮年期,但未老先衰,尤其受村庄压煤严重,全省现有压煤村庄及重点建筑物1568个,涉及52万户村民,“三下”压煤量24.7亿吨,压煤量占山东省探明储量的58%,占经济可采量的38.5%。部分煤矿被迫进行非正常开采,带来冲击地压等严重威胁。 四是近几年投产的新矿井,尽管起点高、设备先进,但个别矿井在建井时求省贪快,接续资源紧张,系统不健全,勘探程度不高,而且均为深井,受自然灾害威胁严重。 新情况带来新挑战 记者调查发现,在济宁、滕州等矿区,由于煤层厚、埋藏深,随着综采综掘等新工艺的大量推广应用,工作面推进速度快,单位时间内揭露煤层体积大、悬顶大、顶板冒落不及时、不充分,有害气体溢出多等问题难以解决。 此外,破产改制矿井事故多发。企业破产改制后,安全管理机构职能弱化,安全工作疏于管理,以包代管问题突出;企业急于追求经济效益,放弃了原国有煤矿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在矿井基建方面,2009年,山东省煤炭行业安排项目总投资212亿元。一些煤矿建设项目匆忙上马,不认真执行煤炭开发建设规划和项目准入制度,不严格履行煤矿建设项目相关审批手续,违法违规建设问题一直存在,安全隐患多。 “适稳延转”四招调结构 整体而言,山东省煤矿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大中型煤矿整体安全系数不高,小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低,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方面。 2009年,山东省煤炭局的一次专项督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煤矿在岗职工约48.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4.05万人,占在岗总人数的8.4%;工程技术人员约1.79万人,占在岗总人数的3.7%;技术工人约7.26万人,占在岗总人数的15%。 针对上述山东省的煤矿安全状况,有业内人士建议山东省稳定促安。“今后我们不能再拼产量了,稳产高效并逐步减少省内产量已经成为山东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业内人士表示,对省内优化调整布局,总方略是“适、稳、延、转”。即适时适度开发菏泽巨野煤田和黄河北煤田,作为省内战略接续基地;对济宁、兖州、枣滕煤田稳定现有开采规模;对退出区域的临沂、淄博、新汶、肥城、龙口等老煤田精采,尽量延长煤矿寿命;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接续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实现山东省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山东省还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矿井采掘机械化、生产系统自动化、监测监控数字化水平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着力抓好瓦斯赋存情况预测预报系统研究、高承压岩溶水突水机理研究等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切实解决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共性和关键性问题。
来源:中国煤炭报 总第4186期 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