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样本:珠三角企业外迁的"倒逼之势" - BankCard - apologys - 和讯博客
深圳样本:珠三角企业外迁的"倒逼之势" [转贴 2010-04-07 01:16:54]   
深圳样本:珠三角企业外迁的"倒逼之势"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深圳市区往北,出了梅林二线关、沿梅观高速车行20分钟,从有显赫"华为"指示牌的出口下高速,过了收费站的一片豁然开阔的工业园区内,很容易识别哪里是华为和富士康的地界。

      往左,顺着川流不息地穿着蓝色制服年青打工仔们"涌动"的方向,是连续十年婵联"出口{gj}"的代工王——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业园所在地。为了方便其逐年膨胀的出口通关需求,深圳市政府早年干脆把保税区建到富士康。而这个名副其实的出口加工机器,截止到2007年12月已经容纳了超过38万员工,并且每年从深圳向全球"吐出"高达345亿美元的产值。

      往右,各种品牌构成的车流方向通向另一片开放的研发产业基地,分别由贝尔路、冲之路、张衡路等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和两旁严谨的研发大楼,恢弘的行政、大学园楼群共同组成。华为目前员工已经超过6万,2006年的产值已经达到110亿美元,2007年最保守的预算也将达到150亿美元,其中约有70%出口海外。

      这两家近年为深圳、珠三角制造庞大"吞吐量"的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出身:

      富士康的母体来自华为IT企业老大——台湾鸿海,它代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导向型加工贸易企业典型,靠着"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高速度、高效率"的优势,由全国68万员工、超过90%为生产线工人创造的产值,正在快速地蚕食着全球代工业的市场。

      华为的模式则恰好相反,其全球员工中,有一半以上为研发人员,其余亦大都由市场和工程维护体系人员构成,生产制造基本外包或与供应商协作完成。此种模式决定了其相对高的利润率——随着近年海外规模的突破,其研发的边际效应正在显现。以2006年为例,其创造净利润约为50亿元,并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纳税之冠。

      然而,2006年以来,对这两家不同类型企业的"外迁"传言,开始不约而同地冲击着深圳市政府的大脑。

      与当年那场被地方官员们不屑的"抛弃珠三角"的讨论不同,深圳市以极为开放和务实的心态,迎接了本轮"外迁潮"。

      "两个倒逼之势"

      显然,外迁浪潮已经开始波及深圳市的各项经济数据。

      本报记者获得的深圳市一份名为<我市工业经济"消长平衡"态势及有关政策建议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深圳市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预测如下:2007年上半年,深圳市实现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1358.07亿元,同比增长14.6%。但是该数字反应出来的工业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全国3.8个和3.9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增速1.5个百分点"。

      这已经是深圳第二年工业增速低于其它全省以及全国其它地区。

      <报告>分析指出,深圳市新增制造业仍在继续拉动工业增"长",但"消"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速放缓的问题,直接原因中,除了深圳市主导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速放慢外,"企业外迁产生一定影响"也是其重要诱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土地资源等硬约束限制工业经济的增量规模、工业重点项目数量相对不足、国家出口政策调整对工业增速产生重大影响。"

      深圳企业外迁潮始于2003年,有逐年递增之势,至2005年,迁出现象开始突显。深圳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深圳共有500多家企业外迁,年产值约15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1.3%;外迁企业主要集中在宝安、龙岗两区,主要行业为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金属类、玩具制造和服装类企业,占全市企业外迁总产值的80%。

      "对于当年的工业形势,我们认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时期。"上述<报告>则称,深圳市正处于"第三次创业初始期",经济增速放缓是"两个倒逼之势"直接作用结果。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紧约束。据深圳市政府人士介绍,"十一五"期间,深圳市的工业用地规划就已基本呈现"零增长"。他透露,2006年11月-2007年3月"长达5个月期间,由于宝安、龙岗两区对2003-2005年工业用地进行清理而暂停受理工业用地申请,对工业增量造成较大影响",而宝安、龙岗是深圳企业最密集的两个区。

      另一方面,从2006年以来的国家政策等宏观面的调整对深圳产业外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深圳市政府在<报告>中指出,外贸出口、企业所得税等政策调整,"不但使得经济特区优惠政策不再,而且正在与内地形成新的政策'逆落差'"。

      "扩张性外迁"占主流

      深圳市科技局人士分析,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深圳成为开放的窗口,承接了首批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乃至日美的加工制造企业,并由此构成产业链初级形态,富士康亦在此轮迁徙浪潮中进驻中国,首站选择了深圳;90年代中后期,深圳市政府力推高新技术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一批相对低端的"三来一补"企业向西迁到了东莞、佛山、顺德等地,从而推动了珠三角的产业布局,并为深圳"腾笼换鸟",崛起了一批类似于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由此实现了深圳市的第二轮产业升级。

      深圳市政府官员乐于用"第三次创业"来乐观看待新一轮的产业迁移:"我市工业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结构调整时期的典型现象,也是我市进入第三次创业初期的必然。"<报告>称,"我市工业生产经营和发展总体情况目前并没有发生大的逆转性变化,支持工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依然明显。"

      深圳市政府研究认为,除了受成本等"市场因素"影响,部分玩具、服装等相对低端的企业集中外迁外,"我市企业外迁主要是扩张性外迁"。

      前述市政府官员在回应外界对华为、富士康、中兴等深圳核心企业也纷纷外迁的传言时,对本报记者说,"从全球来看,产业转移是一个运动式的规律。你要区别哪些是适应性外迁,哪些是扩张性外迁"。该人士说,目前因为土地、工资、水电等营运成本和规避环保标准而整体搬迁至外地的企业以低端产业为主,并且规模较小。

      该人士引用深圳市工商局统计数据称:外迁企业中,"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占了总体外迁的69%,"这些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包括部分属于环保部门重点整治的污染企业";另外,"从企业规模看,工业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

      相比之下,该人士认为,像华为、富士康这样,把总部留在深圳、异地投资设厂寻求产能扩张,或者将劳动密集的加工生产环节搬迁至异地的,"这种扩张性外迁企业居多。"<报告>显示,扩张性外迁涉及产值约占2007年上半年总产值的75%。同时,<报告>认为,长期看,此种外迁"有利于'腾笼换鸟'发展xx制造业和xx服务业,实现功能置换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市政府人士分析,以华为为例,华为目前将原来分散在深圳多处的生产工厂集中至东莞松山湖建立生产基地,在南京建立了软件园,在廊坊一带也建立相应的物流中心,而把总部和核心研发留在深圳,这符合深圳产业升级并长远实现"消长平衡"的原则:优质企业把管理、研发、营销、财务中心放在深圳,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和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模式下,扩张性外迁对深圳的税收贡献仍然存在。

      "但我们对企业外迁问题仍然给予高度重视,控制外迁节奏防止产业空心化。"<报告>称。

      从珠三角辐射东南亚

      不久前,深圳市贸易工业局副局长张万杰曾在公开场合透露,深圳市已向国务院申请在越南岘港设立加工工业园区,将深圳低附加值产业移往该市,同时欢迎本轮迁移中的港商参与该园区投资。

      该园区将由深圳出资数亿元人民币,若获中央批准,中央亦会提供相等数额的资金。他同时透露,转移至该工业园的企业,还将因此获得当地的补贴。

      正像上一轮产业迁移中,从深圳、广州辐射珠三角的动态规律一样,这一轮产业迁移,将从珠三角辐射到粤西、以及湖南、江西,乃至东南亚等地。

      "我们越南的工厂5月已经开工,如果销售、生产快速发展上去的话,其实做大规模和这边没有太大差别。"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裁何友成在不久前对本报说。

      此前,富士康将耗资50亿美元,在越南北部北宁省、北江省、胡志明市、平定省中部新建若干工业园的传言已不绝于耳。何友成告诉记者,目前富士康越南的生产刚刚起步,越南对于富士康的劣势在于"语言文化不好沟通",以及物流配套相对落后。但他亦认为将部分生产外迁出珠三角一带已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深圳市政府人士亦告诉记者,市政府与富士康曾在2006年达成共识:富士康将新增其在深圳的研发环节,而逐步将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迁至山西、青岛等地,以及东南亚。

      但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据何友成透露,富士康产能仍在高速成长中,2007年中国产值将会突破450亿美元,目前相当大比例依旧来自深圳。

      "为增强深圳工业持续竞争力和保持深圳效益,必须坚持消长平衡原则,把握产业转移的节奏,在引导部分产业劳动密集的加工生产环节向外转移的同时,积极使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采购及财务中心留在深圳。"<报告>陈述了深圳企业外迁的总体策略。

      而比较值得玩味的是,与前两次产业迁移不同的是,过去作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东莞、佛山等地,目前也是双重角色:既是新一轮企业外迁的承接地,同时也是输出地。

      看来,珠三角各地市该如何共同有序地规划好此次梯度转移,是一个值得深度关注的命题。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深圳样本:珠三角企业外迁的"倒逼之势" - BankCard - apology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