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古灯——刊于《厦门航空》2010.3

    

    

                青灯有味似儿时。
                诗尽灯残天未明。
                醉里挑灯看剑。
                深夜千帐灯。

   在诵读这些多少人耳熟能详的诗句时,你这样想过吗?那些曾经照亮历代诗人先贤的灯是什么样子呢?笔者曾冥思苦想多年。这也许就是笔者最终选定古代灯具收藏的原因之一。

   推溯灯具的发展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简史。但是,目前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灯具,仅是河北平山战国古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

   令人遗憾的是,最早的灯具是什么材质什么时候产生的,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借鉴其它学科的发展史,目前基本可以肯推溯灯具的发展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简史。但是,目前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灯具,仅是河北平山战国古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十五连枝铜灯。 令人遗憾的是,最早的灯具是什么材质什么时候产生的,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借鉴其它学科的发展史,目前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灯具是从陶灯开始的。严格地讲,是从食器“豆”借用而来的。什么是豆呢?敞口浅盘,中有高柄。下为喇叭形圈足。收藏圈子里对“豆”之承盘中支钉的有无尚存争议。能肯定的是,后期的豆形灯盘中心多有乳状支钉,用来放置灯芯。古时的灯芯用的是集束的芦苇或者类似的植物茎。战国墓的考古证明:当时的灯具并没有普及到百姓,人们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出土的大量战国灯具都是贵族用器。
   直至汉代,灯具的发展才进入高潮。旧时王谢堂前灯,渐入寻常百姓家。汉灯材质更加丰富,青铜灯仍是主流,陶灯次之,瓷灯、铁灯极少;器型方面已由豆形灯演变出多种形制。行灯也就是有柄的豆形灯是最出名的一种。人俑灯也是汉代灯具的一大亮点,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之墓的“长信宫灯”,就是达官显贵使用灯具的代表器物之一。而中下层人民使用的则是姿态各异的陶熊烛台、陶枭烛台和低温釉陶灯,低温釉陶灯是汉代的创新,因釉中金属成分的不同而有黄釉绿釉之别。跪地人俑灯是汉代的特征之一。汉以后人俑灯渐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灯取代了青铜灯成为灯具的主流,石制灯具开始多见。北方瓷灯出现稍晚,装饰覆瓣莲纹的娄睿墓瓷灯是北方的代表。笔者藏有一对具有北朝风格陶灯。三国流行羊形烛台,两晋盛行狮形烛台
    唐宋时期出现了白瓷灯和三彩灯,供养石灯越来越多。蜡烛的使用更加普遍,从唐诗宋词中有大量的关于蜡烛的诗句,便可见一斑。随着陶瓷业兴盛,瓷窑遍布全国,新的灯具品种越来越多,尤其是独具一格的省油灯盏的发明。省油灯也叫夹瓷盏,最早出现在陆游的《斋居启事》中,“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最早的省油灯是四川邛崃窑生产的。之后的上千年间,各地生产的省油灯花样百出精彩纷呈。省油灯大致可以分为:壁孔式、注孔式、重叠式、敞开式和其它式五种。另外,唐宋之际,宫灯的出现并迅速流行,后世的元宵灯彩便是由此演变而来。
   辽金元时期的灯具的{zd0}特色是厚重粗犷
   大量留存于世并成为灯具收藏主流的是明清灯具。明清灯具无论在型制、纹饰还是材质上都登峰造极。金属灯具民间化,除一些用于祭祀外,更多的散落于瓦舍草屋之中。铸铁灯台是在北方农村的常见之物。生于古城平遥的笔者的{dy}盏藏灯就是铸铁灯台,那是笔者姥姥一九四九年结婚时邻居送的礼物。铸铁烛台貌似单一,上承盘中细柱下覆钟形座。仔细琢磨便可以从单一中发现变化喜、寿、福、卍都是灯上常见的纹饰。带有文字装饰的则极少见,“连生贵子”铁灯台是笔者的至爱。明清时期的烛台大多数承盘中有烛钎,古时的蜡烛中心是芦苇杆,所以,烛钎和芦苇一般粗细。而我们现在使用的蜡烛中间是棉线,这种晚清才传入我国的洋蜡是不能插在老烛台上使用的。
    瓷灯仍是明清灯具的主流。从釉色上分单色釉、青花和粉彩;从造型上分人物、动物和器具。青花书灯是明清灯具的{jp},民间更多的是青花罩子灯和墩形青花烛台。墩形烛台分鼓形和方柱形,纹饰有诗词文字、人物及花鸟龙纹。在早些年的收藏圈子内,曾经有许多人把它当作瓷权(俗称秤砣)收藏。近年来,随着一些带有明确标识的器物的出现,才确认它就是灯具。
   光绪十七年青花鼓形烛台。它虽有残
,但却是一件具有证物特征的灯具。顶饰变形的双蝠纹,中有圆孔用以插烛,器壁用青花书写“光绪十七年信士陈芳廷 观音佛每神位”。你{jd1}无法想象一位信士会虔诚地给佛前上供一件秤砣!所以,它只能是烛台。
   青花山水图方烛台。方柱形,中置圆孔,实心。此烛台的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四面的图连起来竟是一幅完整的山水图。远山连绵,渔家或水面张网或岸边垂钓,岸上垂柳依依槐花正香,有人在窗前读书。注目处,仿佛有朗朗的读书声传来。这种图饰也是明清之际瓷器上常用的纹饰
    
   青灯黄卷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青灯是什么样的灯呢?很少有人能一下子说出来的。其实,青灯就是黑釉灯具。黑釉灯具始于唐朝,盛于明清,因其制作的简单方便,所以更爱老百姓的喜爱。在北方农村广为流行,形制变化多端,存世量也大。
   人物形灯具也在明清大放异彩,许多不是灯具收藏的藏家也对它情有独尊,笔者认识的灯具收藏者中,就有因喜爱人物形灯而开始收藏灯具的。童子灯、仕女灯是最常见的。双面俑灯是人物灯中的一朵奇葩。笔者积十几年之功,入藏仅仅三件,极具收藏价值。动物形灯同样精彩,曾有人以十二生肖为题材收藏灯具,耗费十年之功。值得一提的是狮子形灯,狮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来的,它身上佛教色彩很浓,这是它大量生产的原因之一。青釉、黄釉、绿釉、白釉、酱釉,几是你能想到的颜色,都能找到相应的狮子灯。
   晚清这后,随着西风东渐,煤油成为百姓的主要照明源,以美孚灯为代表的洋灯慢慢取代了传统的灯具。
   
民间灯具收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最初只有极少数先知先觉的人在悄悄收集,是一个大冷门。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上海的几位藏家举办灯展之后,但大多数人依旧对它不屑一顾,认为是小玩意儿。而忽略了它所承载的巨大的文化信息。近年来,灯具收藏渐渐热了起来,已有风起云涌之势。不包括那些藏在深闺人未知的,仅是各种媒体报道过的灯具收藏者已有十数人之多。其中上海的顾行伟、童正华、李银伟,北京的殷小林、卿烈军、张守义以及四川姚宇林、山东张锡光、宁夏刘登武、天津刘家智、江苏陈履生等等,都已经略具规模,各自或办过灯展或已出了书。俨然是灯具收藏的领军人物,但还是各有欠缺。
    

   目前,灯具收藏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一:关于灯具的定名不统一,且有些杂乱,同样的一款灯叫什么名字的也有。其二:同样的灯具在断代上差异巨大,同是一款灯,有的说是清代有的断在了宋元。这两个问题,极大程度地阻碍了灯具收藏的发展和藏友间的正常交流。而一些藏者却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听不进别人的正确见解。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真正领军人物的出现。
   在古代灯具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些能侥幸留存下来的,曾经照耀古人的器物,就是文明的物证。相对它们而言我们只是过客,能在它们身旁做短暂的停留,有机会从这些也是文化遗产的千年古灯中,去品味历史的变迁,感知文化的延续,了解文明的进步。我们就是幸运的人。
  

郑重声明:资讯 【传承千年的古灯——刊于《厦门航空》2010.3】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