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名师的新理解

名师新解

名师,即为出了名的教师,或名利双收的老师。名师可以是教育家,也可以不是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家是件非常之难的事,不是像我这类普老师所应该追求的东西,因为那只是痴心妄想。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是称作名师名校的目标。这里说的名师是大部分老师可望并且可及的东西。

先说名师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自我的实现,是人生价值的现实。获得的是社会的尊重和经济利益。这种教师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对于社会来讲意义就更大:一、是亲自培育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鼓动他人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人才;三、是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做到以上几点,那他就算是名师,如果一个学校出了多名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校就是名校。

那么,一个原本普通的老师如何才能摇身一变,成为名师呢?是不是一定要花大量心血去研究古往今来的教育名著,并且钻研所谓当前{zxj}的教育理论,以便站在更高的角度处理现实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才行呢?是不是一定要异常刻苦的深究本学科甚至相关所有学科的知识,以达到精湛、精通、精深的地步才行呢?

教育理论是无穷尽的,而且还在不断地涌出,对于一个老师,穷尽毕生精力也无法全部掌握,而且还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到头来也许只是一头雾水,或只会夸夸其谈。我们暂且叫这种以理论为先导的成功教育理论为理论主义。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广阔无边没有人能达到{jz}。即便能在某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成为一名老师关系也不大。我们暂且叫这种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先导的教育理论为学问主义。所以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并且是不阻碍一个普老师成为名师的真正障碍。当然不能否认,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过分欠缺,是成为名师的极大障碍。不管怎么说,基础的东西、基本的东西是不能缺的。

那到底出路在哪里?捷径在哪里?在破除了理论主义学问主义的错误观点后,我们应建立什么样的成功模型?先出成果,再究理论,扩大影响,引起争论,百家xx,各有所成。如果勉为其难的为这种理论起个名字,就叫它结果主义。因为它的出发点是结果,它的最终点也是结果。

这种结果主义即不以学习教育理论为突破口,也不以学习学科知识为突破口,更不以提高各项教学基本功为突破口。与其它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它以结果为突破口。我们正在搞素质教育。谁教育出的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谁就是有成果。

部分老师错误理解素质教育,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顺从学生意志的开心教育;就是开全音、体、美课的教育;就是可以牺牲部分考分换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无法通过传统考试这考核方式反映教育效果的教育。素质教育其实是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可以通过考试衡量教育效果的教育。关键是考题的编拟和考分的计算。为了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现在的xx已经逐步符合素质教育的考核要求。比如,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考试已经在发挥它的这个指挥棒作用。也就是说,现在得高分的学生就是素质教育中成功的学生。因为原来的应试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出题方向,很难在学生付出同样多的努力时达到同样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要追求高考分的这个最终目标。那么结果主义就是先要搞出高分。现在已明令禁止体罚学生,甚至在批评方式上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在校时间已成为每周五天,早自习已经取消,晚自习已经变为真正的自习。如果考出了高分,不是素质教育的结果,是什么的结果?如果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怎么证明自己是素质教育?注重考分并不是不关注学生个性,不是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出的考题科学、评卷的标准科学、考分的计算方法科学,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既然目标确定了,那怎么搞呢?

理论主义搞出了不少以发表文章见长、以出书见长的假名师。这类名师的危害性在于,言辞不但有文采,而且逻辑性强,很容易误导那些有上进心的老师。使他们把大量的宝贵精力用于研究那些不一定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理论。空洞的搞理论学习的做法,比如学习某教育专家的专著、学习某成功学校的材料等等,效果是很差的。

学问主义搞出了不少对学科内容的掌握和教学技巧的掌握自鸣得意、把学生水平难以提的升责任推脱为环境因素的报怨型教师。这类老师的危害表现在,可以用自己的技巧水平博取各种荣誉称号,引导大家专心研究所谓高效课堂的最理想化教学过程。以为可以用复制技巧的方式,把教育工作当成可以靠技巧做好的技术活。搞优质课推广、搞学科教育技术讲座、反反复复听课与评课等等,收效甚微。

结果主义怎么搞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任什么角色的问题。要弄清,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要转递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学生最缺乏的不是学习的助手,而是学习的动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不是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与古代相比,或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学习的助手太容易得到了,比如学习资料十分丰富,网络搜索易如反掌,学习机、电子书包花样翻新等等。用不着非要老师的帮助去解决困难。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生最缺的是感情。是对学习内容的感情,对学习过程的感情。再扩大一点就是老师要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老师们最向往的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请教。易经中蒙卦是这样解释的: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这才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正道。那如何才能实现呢?除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别无二法。所以老师必须由学习工具这个角色,转变为科学人生的感染者。

再就是如何现实这个角色的问题。魏书生老师讲科学管理、讲民主管理,李镇西老师讲爱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他们反复强调的是管理,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而不是什么高级教学技巧。因为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真正的技巧是不可以复制的,而是从内心xx出来的,是由当时学生的情况,老师的情况,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情况等等综合因素决定的。不同的老师做xx相同的事,效果是没有一点保证的。原因是哪里?原因是学生接受的不单单是一个老师的知识与技能,还有他的人格。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对学问的热爱、对学科的热爱、对学习过程的热爱,在每一节课上都在教授学生。所以一个持消极人生观的老师,一个对教育本身不热爱的老师,不管他由于其它原因在教育方面付出多大努力,也不会成功的。这样做就像一个老师一边向学生讲述某水果的美味,一边不停的呕吐一样,学生是不会相信,也不会去尝试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自己道德高尚,才能感染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zh1}是路线问题。什么叫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什么叫高尚的道德情操?空洞说法没有一点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最实际的事做起——爱学生。从个人休养上说,就是永远有颗感恩的心。这是真正的爱得以xx的基础。这个爱是科学的爱、理智的爱。这个爱表现在对差生的真心关怀、表现在当反复讲讲解某简单问题后学生仍不明白时的耐心、表现在对偷懒学生的督促、表现在对犯错学生的严厉。不要以为爱就是迁就。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滕野先生……爱不爱学生?对学生严厉不严厉?出气式的惩罚,与打着爱的旗号为实现自己功利性目的而对学生的惩罚,都是可耻的。学生的感受能力是很强的,要相信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老师是善意的行为还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如果老师在爱的基础上宽严结合,他的学生的成绩是不会差的。即使他自己在学科方面的水平并不太高,也不会影响到教学成绩,正所谓有状元学生,没状老师,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没高师出高徒的说法。

其实成功了的名师都十分明白,并不是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术在教学过程起决定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的一片爱心。是老师的爱心在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感染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才是根本。要始终明确一点,知识其实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老师只在这个过程中起次要的辅助作用而已。动力是根本,方法技巧是细枝末节。只要改变原来本末倒置的做法,成绩不可能不好。

以真正的爱为起点,自己先做出成绩,并且持续做出成绩,这是成功为名师的{dy}步。

那第二步是什么呢?自己能把学生教好,并不能算做名师。名师应该是对其他老师能起到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的老师,必须有推广价值。那什么样的老师有推广价值呢?那一定是有感染力、有影响力、容易被人接受的老师。这就要研究社会的需要,包括上级领导的需要和教师群体的需要。

作为教育的上级主管部门,是非常希望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能出现可以引起社会关注的先进形象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十分渴望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是上级的什么过错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同样希望能出现带头人的是教师群体本身。他们极其希望能有人帮他们解决工作中的苦恼和困难。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是同事的嫉妒阻碍了自己的发展。那么上极领导和教师群体需要什么样的形象呢?

良好的外在形像十分有助于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沟通的先决条件。所以文质彬彬、神采奕奕、活力四射、自信淡定等等,都是老师们所应该追求的。甚至在装束上也要在意一点。这就是面上光的功夫。这是外在的东西。

那么要转递的东西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老师们内在的需要是什么呢?不要以为别的老师没有做出好的成绩,是他们的能力问题。其实他们十分明白,没有做出大的成绩的根本在于自己在动力方面有问题。他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全力以赴的。他们需要的是精神的鼓励、是激情的激发。因为部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甚至有的老师常常觉得很累、很讨厌、很无奈。他们非常希望能有人有神奇的力量帮他们跳出苦海

基于此种原因,可以肯定的说,老师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教学技巧,什么教学方法。所以,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的的各项活动,是没多大意义的。老师们真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身边的例子、实实在在的在教学过程中偿到甜头的形象。这个形象一定要是快乐幸福的,并且是激情四射、活力无限的。他只需在课中,或讲述自己成功的过程,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哪怕没什么高深的、精辟的教育理论,效果也不会错的。老师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感动!只要他们能对教育事业,对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就算成功了。

其实教育是需要付出心血的,教育一定会有辛酸与苦辣的,并且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百试不爽地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的。那教育对人的吸引力在哪里,它的无穷魅力在哪里?就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就在冲破阻力的喜悦里。所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如果你真的努力了。除了百折不挠的长期付出,没有什么其它的成功之路。但是一个名师,是不能xx实话实说的。他只需讲成功的喜悦,只需讲过程中的趣事,只需举重若轻的摆明一些事实,就足够了。千万不要为了证明自己成功的不易,而讲述过程的艰难和失败的苦恼。除非,为了证明内容的真实,为了使别的老师对他产生亲切感,而艺术化的提到某些真实。

这是不欺骗,这是鼓励与激发。当人们对某事感到困惑与无望时,需要的不是要弄明白事实是什么。需要的是看见希望、需要的是正确观念的强化、需要的是良好环境的影响、需要的是感性的东西而不是理性的东西。一个老师如果通过某种手段,使别的老师由不爱教育、不爱学生变为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他就可以称作名师。

那通过什么手段,什么形式呢?讲课和讲座。讲课起榜样的作用,讲座起引导的作用。总之是感染,举手投足间,眉目话语里,在人群中形成一种气氛,一种场。

名师一定要经得起考验,不管在本校还是在新环境里,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诙谐幽默、妙语连珠的表达能力,是基本功,其它的倒不十分重要,比如说教学效果。因为大家要的是当时的效应,教育效果是无法立即反应出来的,所以不必担心在新环境里会有达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事。而在本校,更是不必担心。因为成名后学生只凭老师的名声,和听课老师的压力就能很好的把成绩搞上去。也不必担心讲座时,他人会对自己所讲的东西持怀疑态度。没有人会调查事情的真实性,那是没有意义的。大家都知道,真实的学习过程不可能是轻松的,真实的管理过程也不可能是轻松的。

{zh1}的结论是这样:不择手段搞出成绩是{dy}步,千方百计鼓励大家是第二步。千万不要搞偏了,搞什么理论学习,搞什么基本功学习。也千万不要以为太难,因为不但有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有利因素,而且很多困难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只要有胆子就够了。

2010-4-5



郑重声明:资讯 【对于名师的新理解】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