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zh0}的老师(作者:李镇西转载2)_丑石的空间_百度空间

教师对学生应博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对自己所直接教的学生的爱,还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级的,甚至是外校的学生的爱。
   我曾两次出手打学生,而且在打的时候我都认为是出于对本班学生的爱护。一次是因为高八五级一班的陈军到我班来捣乱,另一次是因为高八五级二班的韦庆春在 打篮球时欺侮我班小同学。两次打了学生后,我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错,老师不能打学生,这是小孩也懂得的道理,但我打的不是学生,是流氓。在这种思想指 导下,学校领导多次找我谈心,我都不服气。“要爱学生!”“严格,严格,严而有格。”“你不是在给学生读《 爱的教育 》吗?”校长喋喋不休地教育开导,我却感到委屈万分:“什么?我不爱学生?……”
  我班学生是怎么看此事的呢?当然,大多数同学是支持我打学生 的:“就是该打!谁叫他欺侮我们,侮辱李老师呢?”这几乎是所有学生日记的主旋律。但是,也有少数学生直言对我说:“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学生。”有一 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您说您不是他(指陈军)的老师,可是在所有看见您打人的学生眼中,您当然还是老师。”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同意我打学生的人越来越多 了,并以不同的方式教育着我,这在毕业那天学生给我的信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dy},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 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与师德是格格不入的。第二,对外班学生的轻视、敌视、任何不负责任的 粗暴,同样会在本班学生中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望,甚至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现在真诚感谢学校领导和不少老师对我的帮助,我应随时提醒自己: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而不仅仅是某班的班主任;你周围所有的少年都是你的教育对象,你对他们都负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干劲冲天,却很少想过其他——将遇到的挫折、教学规律、教育理论、前人经验等等,只有等几年过去以后,才会冷静下来,就以前所满不在乎的东西进行思索、学习、研究。
   我更是如此,三年来,我的工作热情虽然自以为丝毫未减,却{yt}天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外行了。我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受教育——被教育实践教育、 被教育对象(学生)教育。我越来越感到: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强调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学习{zx1}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同时,往往轻视或 忽视了一些传统的、正统的,古今中外全人类所共有的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实践。
  直到现在,我才初步真正体会到了“爱”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它所提示的教育科学规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不得不承认,我以前是把这种师爱不自觉地停留在口头上,并且把这种师爱抽象化了。而教育实践使我现在开始理解这种爱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不可过分显得“孩子气”,以丧失起码的尊严感。我却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感到:“这老师真有趣!他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一段时间,初八四级一班的男同学酷爱“斗鸡”,无疑,这是很危险的游戏,于是我下令禁止:“首先是对你们正在发育的身体不利,其次在教室里、校园里一跛 一跳实在不雅……”在我看来,学生们应理解我的一片好心,况且我已晓之以理,但在学生看来,我是专横地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于是,“斗鸡”由公开转入地下, 这意味着师生之间已产生了不信任。不久,我们班来到通江河滩郊游,我发现,在我宣布自由活动后,一些男同学互递眼色,像在商量什么,但又不好意思说,我看 了一下四周柔软的沙滩,忽然明白了,便大声宣布:“来,请男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与我‘斗鸡’!”孩子们在惊喜中雀跃起来。当我看到男生们一蹦一跳地 向我轮番进攻,{zh1}把我击倒在沙滩上,我感到很舒畅:同学们已理解我了,因为我并未扼杀他们的童心。
  是的,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 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的心贴得更紧。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 “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为了培养同学生的感情,我努力准确地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并坚持在学生生日那天送去一个小小的 礼物,假期也不例外。参加工作以后的每年正月初一,我都邀约学生带上香肠、小香槟、糕点,一起来到郊外,在欢声笑语、追逐打闹中共度新春佳节。跟孩子们一 起捉迷藏、一起“丢手巾”、一起打水仗、一起包抄手……的确是一种享受。
  教师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依恋感,有时会产生连教师本人也意想不 到的效果。我永远也忘不了1983年11月16日上午第四节课,那天,我即将去医院病休一周,但班上的情况却使我气愤之极:课堂纪律差,教室卫生差,不少 人对集体漠不关心,一个鸡毛掸子不知被谁弄断了,却无人过问……在上课开始时,我压住气愤,用悲哀的神态说道:“同学们,我对你们绝望了……两年来,我呕 心沥血,换来的却是……”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同学都难过地低下了头,大部分同学竟伏在桌上哭起来,教室里一片抽泣声。我也流泪了。我并未批评哪一个同学, 我甚至连一句发火的话也没说,可是每一位同学都感到,是自己让老师伤心了,于是他们也伤心地哭了。一周之后,我不辞而别后回到班上,看到教室已被粉刷一 新,三个鸡毛掸子插在讲桌上,科任老师反映学生纪律很好(外语老师还不知道这个班一周都没有班主任),每天读报课,文娱委员毛利便组织大家练歌,准备学校 “一二·九”歌咏比赛……这令我欣喜的变化,与其说是靠教育,不如说是靠了爱的感化。

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1997年的暑假,我从成都玉林中学调到成都石室中学,在搬家的过程中,我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一捆尘封的教育手记。翻开我19年来所写的一本本教育手记, 我自己都禁不住被自己感动了:那一页页发黄的文字,化作一张张老照片在我眼前变得清晰起来,分别多年的学生们正跑着跳着向我拥来,他们调皮的笑声萦绕在我 的耳畔……正是在那怦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一定要把我和我学生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分享这教育的幸福与美!
  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打开电脑,拉出键盘,敲出了{dy}行字: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我xx没有写书的感觉,只觉得十几年来教育在我心中积蓄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一下喷涌而出,在键盘上恣肆奔涌,敲键盘的手指禁不住也微微颤抖。
   整整三个月,我的业余时间都是这样在阳台的电脑前度过的。也许在旁人看来,如此不停地敲击键盘是何等地乏味而枯燥,但我却感到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深夜或凌晨,周围没有一丁点儿声音,只有我的键盘在“嗒嗒”地敲着——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声,是来自教育、来自学生心灵的最美的乐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 是一页页纯洁动情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很自然地幻化为一幅幅很美丽很鲜活的画面,那是宁玮善良而坚韧的面容,杨嵩纯真而调皮的微笑,岷江之滨的熊熊篝火、 峨眉山雪地上的灿烂阳光……于是,我的整个身心又沉浸在和学生一起度过的被青春染绿的日子里!
  《 爱心与教育 》出版后引起的强烈反响,超出了我的预料。我收到近千封读者来信和许多读者含泪打来的电话。1999年《 爱心与教育 》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这以后,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同飞。我又陆续出版了《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 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 》《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选 》《 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 》《 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随笔选 》等著作。手捧散发着油墨芬芳的《 李镇西教育文丛 》,我有一种丰收的喜悦:教育和文学给了我双重的回报——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同时,教育正在圆我的文学梦。
  然 而,《 爱心与教育 》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我不愿接受的东西,比如,我竟然从此被不少好心的人称作“爱心教育”的“专家”!应该说,我的教育实践的确充满了对学生的爱,但我并不 认为我的教育能够用“爱心教育”来概括。当我们给某一种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命名时,往往突出的是这种教育的特点,即这种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的地方——比如“ 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等。而爱心是所有教育的共性,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无一不包含着并体现出爱心——难道“成功教育”没有爱心吗?难道“ 赏识教育”没有爱心吗?因此,我认为用爱心来概括教育的特点是不太妥当的。当然,汉语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如果“爱心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教育 ”(即“关于爱心的教育”),这个提法是站得住脚的。
  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 种技巧。教育的爱,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 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更让我忧虑的是,“爱心”这个词的泛滥,使一些教师对爱心也产生了误解。比如有老师这样议论:“讲爱心当然好,但是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爱心,应该有限度。因为一味强调爱心,学生就不好管了!”
   首先要说明的是,关于教育中的爱心,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但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爱心”。有读者在给我的信中说:“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 但是工作中仍然力不从心;尤其让我伤心的是,我那么爱学生,可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也不爱我。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有老师当面与我探讨:“爱心教育好是好, 但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根本管不住呀!教育不能只有爱心,还得有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呀!”
  这显然是对我所说的“爱心”的误解,他们以为教育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 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 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这种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 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 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

民主教育的内涵(1)

   先说“民主”,这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但是,民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个观点最早是杜威提出的。也许是受老师的影响, 陶行知也曾指出:“民主的时代已经来到。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民主的生活还不习惯。但春天已来,我们必须脱去棉衣,穿上春装。我们必须在民主 的新生活中学习民主。”
  正如“民主”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作出不同的解释一样,“民主教育”同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解释。那么,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其内涵是什么呢?
   我所理解的“民主教育”,是用“民主”去更新“教育”的内涵,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或者说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适合现代民主社会需求的民主的教 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它除了指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民主思想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体现出的民主精神外,更多的还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 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妥协精神的教育以及权利与义务的教育、纪律与法制的教育 等公民意识教育。
  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的核心,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 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二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 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xx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zh0}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以民主的教育造就富 于主体性的一代新人。
  陶行知曾对民主教育如此定义:“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 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 为全民造幸福。”
  应该说,先生1945年为民主教育规定的任务,至今没有过时。我们今天的时代,算得上“到了政治走上了民主之路”,那么,“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以为全民造幸福”。
  简言之,“民主教育”即“关于民主”的教育——是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的教育,是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课间休息,一女生来到办公室:“李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二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李老师!”然后走了。
   上课了,是作文课。学生在下面写作文,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 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 我:“李老师,用我的笔吧!”“李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应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几乎是 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到我手中之前,她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
  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
  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
  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有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我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跟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把水杯递给她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
   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 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 的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 “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
  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我们就正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
   既然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 “平等”,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之间权利与义务 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 向联系的生活态度。
  基础教育界近来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过去教师伟岸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我理解这句 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即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 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 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
  我这样说,是想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不仅仅由教师的所谓“师德”决定,也是教师职 业特点所蕴含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 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 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
  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xx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

民主教育的内涵(2)

   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 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真诚地鞠躬回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教师首先请他坐 下;校园师生相逢,教师主动招呼学生,或者面对学生的问好,教师也真诚地问学生好;课余,教师和学生不妨一起嬉戏娱乐……这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师生尊严上 的平等。
  在营造班级人际平等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唤起一些后进生内在的尊严感。往往有这种情况,对于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来说,无论同学们 怎样对他友好,他都表现出一种孤傲和冷漠。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的热情成了礼貌,而他的勉强应酬则成了客套。这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因此,唤起部分差生的 尊严,是使他们具有平等意识的关键。尽管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只把学生的尊严体现在分数与名次上,但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善于帮助学xx现并发展他自己独特的 禀赋与才能,使他们产生“我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与自尊。我愿意再次重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 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dywe}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 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而惟有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这样的“战士”,平等意识才会真正深入他 们的心灵,成为理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一种礼貌甚至只是一种敷衍。
  “平等”首先意味着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享有同等权利。这个权利当然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的权利”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入学的权利和在学校接受人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权利。对前 者,人们一般都比较xx(比如对“普九”的重视);而对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要学生进了学校,他受教育的权利就已经得到了保障和尊 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说,适龄儿童入学权利的保障,更多的是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话,那么,在校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然而,这方面的“侵权”现象经常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有一年我去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 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我罢教。后来所有学生都坐 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课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 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
  要让我们的学生意 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jd1}相等的。 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郑重声明:资讯 【做{zh0}的老师(作者:李镇西转载2)_丑石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