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一场测验给这些不过10岁的小孩子带来的都是深深的焦虑和自责呢?
上周,我10岁的儿子告诉我,他在语文测验中得了58分。
58分?按正常反应,我会马上从椅子上蹦起来,从他手里抢过xx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得了这么失败的分数。但跟中国的学校打交道多了,我知道不应该这么冲动。
我平静地望着他,问道:“全班平均分是多少?”他答:“46分。”46分?我心里迅速算了一下,58分比46分高了12分,好像还不差。但是,在我决定是微笑着拍拍他还是严厉地教训他之前,还需要知道另一个关键信息。
我接着问:“班上{zg}分是多少?全年级呢?”他怯怯地说:“是75分。”
我想了想,58:75,我应该接受这个成绩吗?还是冲他发火,或者把卷子先拿过来看个究竟?
我又问:“你在班上排第几名?”这一回,他高兴地回答说:“第五。”第五名,他显然对这一点很满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58分虽然不是75分,甚至这个比例的分数也不相当于100分里的90分,但他仍然在全班排第五。这对他来说非常好了,我也能够接受。
在跟孩子一起经历了4年的中国小学教育之后,我已经知道,分数要在比较后才有意义。这次测验前5天,儿子在另一场数学测验里得了91分。但他的名次呢,只是第18名,42人里排第18。换句话说,有17个孩子得了比91分高的分数。
两周前,我在他的课堂练习本上瞥见了一个奇怪的数字——用红笔写的8。儿子见状想把练习本藏起来,但我眼疾手快地抢了过来。
“这个8是怎么回事?”我询问道。他很不情愿地承认说,自己在这场语文小测验里得了8分。
我怒视着他问:“为什么只得了8分?”他一副很沮丧的样子,双手抱着头,差点要把头发揪下来。“因为每错一处,老师就扣掉5分。”他接着又解释说,8分其实并不算很差,因为按老师的计算方法,如果某个小朋友错太多处的话,甚至可能得到负400分。
当时他看起来像是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样子,所以我也没敢问他全班{zd1}分是多少。也许是负150分,当然也可能就是他的8分。他看起来已经很难过了,所以我没再问。
后来我和一些中国朋友说起这几件小事。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朋友叹了口气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来不鼓励小孩,而是一种‘受虐’
教育。”另一位19岁就从复旦毕业的智商很高的朋友则耸耸肩说:“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即使成绩很好,也不够自信,自我感觉不够好,永远焦虑,害怕自己从那架竞争的梯子上摔下来。”
21年前,我的这位朋友上的是某中学的提高班,班上每学期都会淘汰分数{zd1}的5个人。她告诉我,尽管她现在很有成就,但当年,有几个月当她发现自己的成绩接近被淘汰时,真是恐慌难言。
我的大部分学业都是在美国完成的。美国的标准比较简单,小学生的分数只要不在88分~90分以下,就算不错了。但现在,我不得不认真衡量每一个8分、58分和91分。我已经明白,这些分数的{jd1}值并不意味着他考砸了或是考得很好,它们只有被放在“上下文”里时
才有意义——他排第几名?
但是,当我看到孩子带回家的一个又一个五十几分和七十几分后,我不禁想:小学生的打分制度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变成一种只会直线向前、让孩子可以预期自己的进步,从而感觉更自信和能掌控的方法?为什么每一场测验,给这些不过10岁的小孩子带来的都是深深的焦虑和自责呢?
即便我儿子的58分是个足够体面的分数,它还是比100分差了42分。那个得了75分的孩子,回家后又是不是真的感觉像个{gj}呢?或许,他回家后在想:我还要多学习几小时才能在下次考试 里得到90分?
上周,我10岁的儿子告诉我,他在语文测验中得了58分。
58分?按正常反应,我会马上从椅子上蹦起来,从他手里抢过xx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得了这么失败的分数。但跟中国的学校打交道多了,我知道不应该这么冲动。
我平静地望着他,问道:“全班平均分是多少?”他答:“46分。”46分?我心里迅速算了一下,58分比46分高了12分,好像还不差。但是,在我决定是微笑着拍拍他还是严厉地教训他之前,还需要知道另一个关键信息。
我接着问:“班上{zg}分是多少?全年级呢?”他怯怯地说:“是75分。”
我想了想,58:75,我应该接受这个成绩吗?还是冲他发火,或者把卷子先拿过来看个究竟?
我又问:“你在班上排第几名?”这一回,他高兴地回答说:“第五。”第五名,他显然对这一点很满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58分虽然不是75分,甚至这个比例的分数也不相当于100分里的90分,但他仍然在全班排第五。这对他来说非常好了,我也能够接受。
在跟孩子一起经历了4年的中国小学教育之后,我已经知道,分数要在比较后才有意义。这次测验前5天,儿子在另一场数学测验里得了91分。但他的名次呢,只是第18名,42人里排第18。换句话说,有17个孩子得了比91分高的分数。
两周前,我在他的课堂练习本上瞥见了一个奇怪的数字——用红笔写的8。儿子见状想把练习本藏起来,但我眼疾手快地抢了过来。
“这个8是怎么回事?”我询问道。他很不情愿地承认说,自己在这场语文小测验里得了8分。
我怒视着他问:“为什么只得了8分?”他一副很沮丧的样子,双手抱着头,差点要把头发揪下来。“因为每错一处,老师就扣掉5分。”他接着又解释说,8分其实并不算很差,因为按老师的计算方法,如果某个小朋友错太多处的话,甚至可能得到负400分。
当时他看起来像是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样子,所以我也没敢问他全班{zd1}分是多少。也许是负150分,当然也可能就是他的8分。他看起来已经很难过了,所以我没再问。
后来我和一些中国朋友说起这几件小事。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朋友叹了口气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来不鼓励小孩,而是一种‘受虐’
教育。”另一位19岁就从复旦毕业的智商很高的朋友则耸耸肩说:“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即使成绩很好,也不够自信,自我感觉不够好,永远焦虑,害怕自己从那架竞争的梯子上摔下来。”
21年前,我的这位朋友上的是某中学的提高班,班上每学期都会淘汰分数{zd1}的5个人。她告诉我,尽管她现在很有成就,但当年,有几个月当她发现自己的成绩接近被淘汰时,真是恐慌难言。
我的大部分学业都是在美国完成的。美国的标准比较简单,小学生的分数只要不在88分~90分以下,就算不错了。但现在,我不得不认真衡量每一个8分、58分和91分。我已经明白,这些分数的{jd1}值并不意味着他考砸了或是考得很好,它们只有被放在“上下文”里时
才有意义——他排第几名?
但是,当我看到孩子带回家的一个又一个五十几分和七十几分后,我不禁想:小学生的打分制度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变成一种只会直线向前、让孩子可以预期自己的进步,从而感觉更自信和能掌控的方法?为什么每一场测验,给这些不过10岁的小孩子带来的都是深深的焦虑和自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