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下放衡阳湘江公社五星大队林场的知青为送带队干部刘发海拍摄的一张集体照片,那时,正是xxx逝世治丧期间,所以,大家都带着黑纱。是一张极具历史意义的老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6年1月,由于周总理逝世,所有的娱乐活动停止,所以,湘江公社xxx思想宣传队停止演出,我们当时在公社水东大队修水利。这是在修水利工地上拍得。他们是:前进知青点的刘建湘(女)简湘蓉(女)郑静(女);兴隆知青点的郭远征、陈柳衡、陈湘仁;五星知青点的肖小明、熊卓卫、颜学俊、徐源
这张照片是我们知青知道要返城之前拍摄三个都是知青,我、曹奇塔、潘新国。之后,三人便各散五方,再见时,已是33年之后了。
这张照片摄于1976年底,在黄茶岭合作社取出知青一年辛苦的分红钱后,大队干部和知青来接我,老农肩上挎的黑包里就是我取出交给他的,知青就盼着有一点点钱回家,那年我自己分到101元3毛。
“知青点有鱼塘和菜地,100来亩水稻田,一座果园。知青是凭体力拿工分吃饭,体力好的有9分,我开始只有6分工分,后来才有9分。一个10分满工分在当时只值1分7厘钱,那时,买一包火柴就要2分钱。生活苦焦可想而知。我家里每月给我二元钱,买一些牙膏肥皂一类的日用品,后来学会了抽烟,那时,经常买的烟是经济牌烟,8分钱一包。头发长了无钱剃头,就剃光头,我最长的理发间隔时间是5个月理一次。后来上面派了带队干部后知青的生活状态才逐步得到改善。。。。。。”——摘自我的纪实散文《蓑衣坪轶事》
1976年初湘江公社组建xxx思想宣传队,队员来自各个知青点的知青和部分回乡青年,自己编剧、排练节目,在公社各大队巡回演出。当时的衡阳湘剧团有一个姓李的老师在公社短期锻炼,被派到宣传队作音乐。宣传队的队长是前进知青点岳淑珍。公社宣传队于1976年年底解散。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6年9月,老知青江萍的父亲当时是西藏报社的记者,当年来林场看望女儿,给我们拍下这张照片
返城纪念1977年12月我们五个知青分别被招工、招生。分别之际合影留念。照片中分别是杨国荣、胡忠勇、熊卓卫、钱志秋、徐源。
“中学毕业后,下放到农村,由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上进”
(推荐鉴定上是这么写的),被公社武装部选为武装民兵,发给了我一把真正的步枪,而不是舞台上演戏用的木头枪。可以持枪参加公社组织的站岗、巡逻等各项公开活动,为此,我兴奋了好多天:终于是一个正面形象了。有一年我们几个知青民兵被送到正规野战xx去集训。各地方来的民兵大都是知青,被编成一个民兵排,和xx的战士一样,每天出操,练习射击、刺杀、爆破、单兵战术等,吃饭睡觉和连队战士们一样,十分辛苦。所不同的是,晚饭后集合讲评后,民兵们可以外出,xx的战士们则不能。那时,在连队吃饭,伙食很差,民兵们就利用晚上外出的机会,有时到老乡家里买点鸡蛋补点营养,有的则在驻地周围偷鸡摸狗在野地里煮着吃。搞得当地老乡鸡犬不宁,驻地老乡经常跑到xx来告状。有{yt},晚饭后的讲评,xx首长来了,队长请首长讲话,民兵们欢迎的掌声不整齐,队列也没有站好,那位首长来了脾气,用手指着站在队伍{dy}个的我:“瞧你这站相,东倒西歪地,平时只会偷鸡摸狗,打起战来拉不开枪栓。”然后对着我们民兵大声喊道:“你们不是民兵,是民团!”摘自我的散文《往事如风一》
中学毕业后,下放到农村,由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上进”
(推荐鉴定上是这么写的),被公社武装部选为武装民兵,发给了我一把真正的步枪,而不是舞台上演戏用的木头枪。可以持枪参加公社组织的站岗、巡逻等各项公开活动,为此,我兴奋了好多天:终于是一个正面形象了。有一年我们几个知青民兵被送到正规野战xx去集训。各地方来的民兵大都是知青,被编成一个民兵排,和xx的战士一样,每天出操,练习射击、刺杀、爆破、单兵战术等,吃饭睡觉和连队战士们一样,十分辛苦。所不同的是,晚饭后集合讲评后,民兵们可以外出,xx的战士们则不能。那时,在连队吃饭,伙食很差,民兵们就利用晚上外出的机会,有时到老乡家里买点鸡蛋补点营养,有的则在驻地周围偷鸡摸狗在野地里煮着吃。搞得当地老乡鸡犬不宁,驻地老乡经常跑到xx来告状。有{yt},晚饭后的讲评,xx首长来了,队长请首长讲话,民兵们欢迎的掌声不整齐,队列也没有站好,那位首长来了脾气,用手指着站在队伍{dy}个的我:“瞧你这站相,东倒西歪地,平时只会偷鸡摸狗,打起战来拉不开枪栓。”然后对着我们民兵大声喊道:“你们不是民兵,是民团!”摘自我的散文《往事如风一》
拍摄于1976年,当年知青组建了一个民兵排,经常参加一些执勤站岗任务。中学毕业后,下放到农村,由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上进”
(推荐鉴定上是这么写的),被公社武装部选为武装民兵,发给了我一把真正的步枪,而不是舞台上演戏用的木头枪。可以持枪参加公社组织的站岗、巡逻等各项公开活动,为此,我兴奋了好多天:终于是一个正面形象了。有一年我们几个知青民兵被送到正规野战xx去集训。各地方来的民兵大都是知青,被编成一个民兵排,和xx的战士一样,每天出操,练习射击、刺杀、爆破、单兵战术等,吃饭睡觉和连队战士们一样,十分辛苦。所不同的是,晚饭后集合讲评后,民兵们可以外出,xx的战士们则不能。那时,在连队吃饭,伙食很差,民兵们就利用晚上外出的机会,有时到老乡家里买点鸡蛋补点营养,有的则在驻地周围偷鸡摸狗在野地里煮着吃。搞得当地老乡鸡犬不宁,驻地老乡经常跑到xx来告状。有{yt},晚饭后的讲评,xx首长来了,队长请首长讲话,民兵们欢迎的掌声不整齐,队列也没有站好,那位首长来了脾气,用手指着站在队伍{dy}个的我:“瞧你这站相,东倒西歪地,平时只会偷鸡摸狗,打起战来拉不开枪栓。”然后对着我们民兵大声喊道:“你们不是民兵,是民团!”摘自我的散文《往事如风一》
“1975年1月我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闲着,家里无人能管我,就在外到处逛。我是我奶奶带大的,她老人家年纪大了,怕我在外闯祸,整天提心吊胆地。居委会的人天天到我家来动员我奶奶要我下乡的事,学校的分配只有一个面向,就是面向农村。到2月份,我一个要好的同学下放了,我去送他,他要我也去他那个地方。于是,我当天就到派出所,自己把户口转到了乡下。时间是1975年2月22日。”--摘自我的纪实散文《蓑衣坪轶事》
“这个林场不是什么国营林场,只是一个知青的集体户。知青点最初只有6个知青,我去后已有70名知青了,到鼎盛时期有170多人。的确像xxx他老人家说的那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知青安置点的知青有广东的、上海、天津、长沙等地的,衡阳当地知青居多。知青点有鱼塘和菜地,100来亩水稻田,一座果园。知青是凭体力拿工分吃饭,体力好的有9分,我开始只有6分工分,后来才有9分。一个10分满工分在当时只值1分7厘钱,那时,买一包火柴就要2分钱。生活苦焦可想而知。”--摘自我的纪实散文《蓑衣坪轶事》
“站在田头胸怀全球”那个年代中的照相的典型动作和造型。
当年知青曾住过的农民的房子
当年的鱼塘周围风景依然美丽
小河边的芦苇
当年的水田现在已是水塘了,而田埂依旧在
小河边的那栋小屋
小河边风中的芦苇
干塘捞鱼,这个场景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34年前“三十多年前我在乡下当知青,那几年,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我对吃这一方面十分敏感,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乡下,只要是哪个知青弄了什么能吃得的东西,如泥鳅、黄鳝、蛇、狗肉之类,就是他们不告诉我,我也能凭感觉知道,并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到达准确的地方,参加大家的“会餐”,分得一杯羹。和其他知青不同的是,我能够事后在其他没有到场的知青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享用的过程和那入口之物的形状、颜色、香气、味道,口感,我那地道的衡阳县区口音加上丰富的脸部表情,常常使那些没有口福、不能到场享用的知青们恨恨不已。”——摘自我的散文《吃的记忆》
“那时候,知青们都是16、17岁左右,正在长身体,肚里饥慌得很,每天就是觉得饿,能弄到什么就吃什么。有时我们知青会到田边、塘边湿地里,盘到一些泥鳅、黄鳝,就到老乡家里借锅灶,用辣椒、藠子焖泥鳅、黄鳝,味道极好。这些东西,当地老乡认为是无鳞的鱼,有土腥味而不吃。如果抓到蛇,就不能到老乡家里借锅灶煮了,怕灶台上的烟灰掉入锅中,而使蛇肉有毒,就只能当着天,在野地里用石头架起搪瓷碗煮,蛇肉汤是极鲜美,那味道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摘自我的纪实散文《蓑衣坪轶事》
在这棵大树下是当地的刘家祠堂
当年的回乡知青周规良,在知青点担任植保员,34年后再见面时,还能叫得出我的名字。
衡阳湘江公社五星林场礼堂旧址,当年的知青没有地方住,就住在礼堂的小阁楼上,最多时挤住了30几人。
转载自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