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 创造----3 教学重点难点(转载)_心语百合_新浪博客
   

(一)音乐教学中为什么要鼓励创造活动

1.案例呈现与点评

音乐课“春晓”教学片段

在“春晓”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以“春”为题的音乐即兴创造。这个过程中,多数小组都用自选的诗、画、歌声、乐器等来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但有一个小组的创作却是别出心裁。代表这个小组发言的主要策划者是全校出名的调皮鬼,为了尊重其他小组成员,教师勉强让他解说了创作意图:

1.撕裂纸片的声音———模拟冰凌融化的声音。

2.一只盛水的杯子往另一只空杯子里缓缓地倒水,循环不止,模拟流水的声音。  

3.敲击铁制的铅笔盒、摇响女生的手链模拟春天沉闷的雷声和雨声。

4.用人声模拟牛叫声、羊叫声、鸡鸭入栏声、农妇喊小儿归家的声音。 

5.用on音哼鸣不同的旋律,模拟蜜蜂快乐地歌唱,象征春g天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6.用童声歌曲《春天在哪里》结束,象征着充满希望的春天。

听完这个学生的创意,教师很吃惊,因为这根本不像他平时上课的情景。本来对这个学生没有好感的教师,此时毫不犹豫地表扬了他,结果在以后的音乐课中,这个学生的表现与以前判若两人。

事后,音乐教师在想,如果我们教师每堂课都能够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关注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细微亮点,坚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规范和指导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学生将会绽放出更加艳丽的笑靥。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同样,音乐学习应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音乐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音乐,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善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不存在标准答案,不能用统一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支乐曲应该有多种理解;同一首歌曲会有多种唱法等。《春晓》教学课例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要求。它并不是一堂专门的创 作课,而是在音乐鉴赏中融入了创造内容和因素。本课教学在注意 聆听音乐、注意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能力的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比如通过演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运用直观的击拍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击拍动作快慢中发现和体会节奏差异对乐曲情绪的影响,在实践与探索部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作品情绪的影响尝试改编三个乐段的主题等。这种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与创造能力的方法值得提倡。教师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要善于用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知、体验和表现音乐。

2.理论与策略点拨

音乐教育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教育形式,原因有三个。{dy},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在感情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较“文学语言”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二,音乐中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音乐创作是一度创造,音乐表演是二度创造,音乐欣赏是三度创造。第三,音乐教学通过感人至深的音乐艺术促进学生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比逻辑推理更能深入人们的心灵。因此,音乐教学应重视贯彻创造发展的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学生要主动发展。因此,在普通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音乐兴趣不仅是音乐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来说,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要想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就更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学生主动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还体现为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音乐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要向学生传授,但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因此,音乐教育应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学习机制和教学氛围。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客观环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改变那种只考虑教材要求和从教案出发,立足讲解音乐、传授知识,而且越系统、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指导思想,改变那种不考虑学生需要,不顾及学生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学唱,而且越安静、越整齐、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陈 旧观念,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体会蕴藏在学生心中的渴望同外部世界交流的主动性发展潜质,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学生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

(二)为什么创造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

1.案例呈现与点评

音乐课“小星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聆听、演唱、表演几首有关小星星的歌曲、乐曲,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风格,感受夜晚的美好,引发对大自然的遐想。

二、初步了解在同一首乐曲中进行变奏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在音乐活动中相互合作,并创编简单的声响、动作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和节奏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浩瀚的夜空,繁星点点,优美宁静, 伴随着音乐《闪烁的小星》,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让我们走进这优美宁静的夜晚,一起来聆听、演唱小星星的歌。

二、聆听表现

(一)闪烁的小星

1.演唱《闪烁的小星》

师:听,一颗颗小星星正在眨着眼睛向我们问好呢!就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轻轻地唱一唱、演一演这些闪烁的小星星吧。(教师带领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起自编动作演唱《闪烁的小星》,启发学生动作和声音要轻柔、优美,体验并表现出夜晚宁静恬美的氛围)

2.聆听《小星星变奏曲》

播放《小星星变奏曲》,引导学生感受、听辨音乐主题的变化,并能用动作表现出音乐的变化,体验不同的音乐情绪。

(二)我和星星打电话

师:多么可爱的小星星啊!听,有个小朋友忍不住拿起话筒,对着星星打电话呢!

1.聆听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

(1)带领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引发联想。教师出示两颗不同颜色的小星星,一颗为红色,另一颗为蓝色,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颗表达自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2)带领学生读儿歌(师)星星星星满天撒,我和星星打电话:小星星,你好啊,天空中,把眼眨,你离我们有多远,你那上面有点啥?(生)星星打开讯号灯,一闪一闪把话答:小朋友,雄心大,学科学,学文化,快快长大驾飞船,欢迎你们来考察!

(3)随着音乐跟唱歌曲师:这是爸爸妈妈小时侯念过的儿歌,表达了那个年代小朋友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首好听的歌曲,随着音乐轻轻地跟着唱一唱。  

(三)《摘星星》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和星星打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现在,还有一名小朋友想到夜空中去摘星星,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听,这首歌曲表达了小朋友怎样美好的愿望?这首歌曲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1.播放童声独唱《摘星星》

听后提问:你们听出来了吗?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摘下星星,送给盲人当眼睛)(教师再次出示两颗不同颜色的小星星,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颗表达自己对这首歌曲音乐情绪的感受,并请学生说出选择色彩的理由)

2.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歌词,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歌词:天上星,亮晶晶,我在寻找那一颗,送给盲人当眼睛。

3.随着音乐唱一唱这首歌曲,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播放音乐《摘星星》,学生对星星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四)星光恰恰恰

师:同学们,你们美好的心愿感动了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星星,让我们在这美好的星光下和可爱的小星星随着音乐尽情地跳起来,舞起来。

1.播放《星光恰恰恰》,带领学生随音乐创编动作,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

要求:学生能将恰恰舞的基本节奏随音乐拍击出来。

新教材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系列课程——小学音乐 - kiss guitar - 新青年吉他爱好者

2.几人一组合作创编动作及不同声响表现恰恰舞的节奏特点 (此活动关键在于教师有效、紧凑的组织调动,如在音乐声中,可先两人一组合作交流,随着学生对音乐创编的熟练可即兴转换成三人一组、四人一组到几人一组,直至激发学生更高的参与热情和创编欲望,将教学推向高潮)

三、情境结课

以乐曲《闪烁的小星》为背景音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在情境中结课: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在美丽的星光下和许多可爱的小星星聆听、演唱了许多小星星的歌曲,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学习时光。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公公已经升起来了,让我们跟可爱的小星星说再见,背起小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吧!

学生在《太阳太阳你真勤劳》的音乐声中欢快地走出教室。

音乐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表达的情感或情境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理论与策略点拨

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的相互影响,那么在音乐教育中,造成当前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单向方式”。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满足于传授和灌输,排斥交流与互动,不能在音乐学习上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和理解。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则是在心中不断地画着问号,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 脑海中充满了对问题的新鲜感。面对教师的成见和结论,学生们的眼睛里往往是不解的目光。许多人(包括音乐教师)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想象力,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代替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不能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主体,不能赋予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平等地位则是根本原因。实际上,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他们拥有了超过成年人的对信息的掌握速度和对新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没有旧看法,没有学科的清规戒律,而是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更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与活力。有一名中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音乐学习感受:“音乐自古就是同哲学站在一起的。我{jd1}拒绝用一种纯乐理式的方式去评价音乐作品,那才是对艺术的亵渎,对音乐的肢解。如同现今的语文教学一样,《荷塘月色》在今天同学看来是纯美的,可是老师非要让你去说那里蕴藏着朱自清的哀愁,这反而让我们疑惑。所以黑格尔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种理念就是他所强调的{jd1}精神,因而艺术更具有自由的本质,也就是说艺术、艺术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动”这位学生还认为:“在音乐里,你只需要你自己的感受,它往往不可名状,指引你去和某种生活印象去撞击,要做到这一点,你 就需要‘自由’,不受外界干扰的自由。如果每个人对音乐的理 解都是遵照千百年所流传的说法,那么音乐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魅力了”应该说这位学生对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的“反叛”并非心血来潮式的胡思乱想,而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充满了批判精神的积极思考,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三)探究性音乐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

1.案例呈现与点评

音乐音乐课“大河之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带来的快感。

二、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编音乐节奏。

【教学重点】

一、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

二、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

【教学准备】

一、收集有关踢踏舞的录像、图片,并将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二、教师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能够与学生灵活交流。

三、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利于小组成员之间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模仿节奏的游戏(模仿节奏的游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对部分新授节奏作了一个有效渗透)

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三、听辨导入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猜声音的方式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四、简介踢踏舞的发展,出示课题

1.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  

2.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19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

3 播放美式踢踏舞表演视频,学生谈感受。

播放杨丽萍的《雀之灵》,学生观察并谈两种舞蹈的区别。 

3.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其中最为xx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儿出来的,这能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能使他们放松情绪,为后面的即兴创编作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并与《雀之灵》相比较,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大河之舞》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介绍里菲河有利于学生对爱尔兰踢踏舞的理解)

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段

1.感 受

(1)整体感受

播放《大河之舞》

学生思考并谈论这段爱尔兰踢踏舞带来的感受,以及其与美式踢踏的区别。

(2)感受旋律

a.教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b.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 

(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la模唱下 来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二是小提琴便于携带,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6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学

(1)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音乐采用了不同的步伐,因此也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图谱:

(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了前四次旋律出现时舞步的变化,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

(2)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

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两次。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

3.即兴创编节奏

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  (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并及时给予鼓励,给学生一种成就感)

4.表演展示

跟随《大河之舞》表演视频,全班共同表演。(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 

(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这一连串越来越激烈的表达方式,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踢踏节奏的变化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他艺术元素,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等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表演视频观看。

六、拓 展

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

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

(一段藏族踢踏舞不单单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更可以让他们知道有关踢踏舞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他们去探究)

七、小 结

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踢踏舞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快乐。为学生提供“踏破铁鞋”网站网址:http://www.tap-dance.com.cn/(网址的提供可使学生课后继续浏览有关踢踏舞的更多知识和{zx1}发展动态,有效地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

学生踏着踢踏舞的节奏走出教室。 

《大河之舞》是爱尔兰xx的大型舞剧,也是风靡全球的踢踏 舞经典之作。在整首舞曲中,同样的旋律不断重复,但每一次旋律出现时,舞蹈演员都会采用不同的踏击方式,舞步越来越快,节奏变化越来越丰富,这也让欣赏者的情绪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激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这堂课把踢踏舞的节奏作为主脉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设计了“感受节学奏———表现节奏———创造节奏———表演展示”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曲的旋律在学生的耳边不断回响,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记住舞曲主旋律的目的。

即兴创造节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然后跟随《大河之舞》表演视频全班共同表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喜欢踢踏舞这一艺术形式。

2.理论与策略点拨

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和不确定性为探究性音乐学习与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施空间。在音乐教学中,探究的实质是一种音乐创造行为,而音乐恰恰是所有艺术形式中{zj1}创造力的艺术,从作曲者的“一度创造”,到表演者的“二度创造”,再到听赏者的“三度创造”,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艺术中的许多东西都是探究的课题。除关注音乐本体外,还要  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关心主题的音乐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话题中选择,具体范围可根据教师水平、学生水平、教学条件和环境来确定。

但是,探究式的学习与教学也要有一个前提,并不是什么内容 都适合在课堂中探究的。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探究选题的必要性:一位教师讲“天花板”这一内容时,先问学生头上有什么,学生说有头发;再问头发上有什么,学生说有帽子;又问帽子上边有什么,学生说帽子上边有个洞……什么都说到了,就是说不到天花板。像这样的一个简单问题翻来覆去地去做所谓“探究”又有什么意义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是探究教学的本意,真正的探究学习与教学所面对的必须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未知世界。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探究式音乐学习与教学中,教师从原来的教学主宰者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探究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与合作者。角色的变化还将引起教学行为的变化,甚至使教学举止、教学语言发生变化。例如:教师的位置从讲台前移到学生中间,从钢琴旁边移列小组活动位置旁;教师的语言从喋喋不休的讲授变为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示与引导,从向学生提出要求变为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总之,探究式的学习与教学使音乐教师往日课堂“总指挥”的身份不在,而更像交响乐队中的那位“平等中的首席”。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主题三 创造----3 教学重点难点(转载)_心语百合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