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08:50:25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zd0}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xx的造型相结合。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他的爱情也如画作一般轰轰烈烈,在生命中画下最为浓重的一笔。 在徐悲鸿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关于她们与徐悲鸿的爱恋情仇,蒋碧薇和廖静文各有文章表述。惟有孙多慈,对于她和徐悲鸿之间的“师生之恋”,一直保持缄默,任旁人任意涂抹。 (少女蒋碧微) 为真爱私奔日本 1912年,17岁的徐悲鸿在父亲的包办下,与同村的一名女子订了婚。受到新思潮影响的徐悲鸿对此十分不满,因而离开宜兴,外出求学。而此时,蒋棠珍却在父亲蒋梅笙开办的宜兴女子小学开始接受西式教育。 1916年,蒋家举家迁往上海,当时的徐悲鸿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语。有一次,徐悲鸿在蒋梅笙的好友朱了洲的陪同下,登门拜访了蒋家。在饭桌上,徐悲鸿{dy}次见到了蒋棠珍。蒋棠珍梳了一条大辫子,前面留了刘海,两人之间没有什么谈话。蒋棠珍的母亲端上一盘清炒菠菜,徐悲鸿赞叹道“红嘴绿鹦哥,吃了喜多多”。然后端上来一盘红烧豆腐,他又说“红烧白玉满,下肚福满堂”。饱餐之后,他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道“天下{dy}菜,宜兴蒋公馆”。徐悲鸿的幽默给蒋棠珍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之后,徐悲鸿经常去蒋家,与蒋梅笙讨论诗词。每一次总是坐在一旁默默倾听的蒋棠珍也吸引了徐悲鸿的注意。两人的爱慕之情悄然萌发。 可惜,蒋棠珍在13岁的时候,由父母做主,与苏州的查家定了亲。祖籍浙江海宁的查家与蒋家同是官宦之家。所以,虽然徐悲鸿和蒋棠珍情有所动,但备妆待嫁的蒋棠珍还是刻意避免与徐悲鸿单独相处的机会。而意志坚定的徐悲鸿此时想到了私奔,蒋棠珍再三思量之下,竟然同意了。在好友朱了洲的帮助下,他们私奔去了日本。临行前,徐悲鸿准备了一对水晶戒指,并在戒指上刻下了“碧微”二字,这是他给未婚妻蒋棠珍取的新名字。这一年,徐悲鸿22岁,蒋棠珍18岁。为了给查家一个交代,蒋棠珍的母亲只有谎称女儿和自己去苏州游玩的时候暴病而亡,还给女儿办了隆重的丧事。 风起于青萍之末 1919年,徐悲鸿获得法国的公派留学名额,于是携蒋碧微去法国留学。那时,夫妇二人的生活一直很拮据。从小家境富裕的蒋碧微经常为开支窘迫而烦恼。此时,她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张道藩。徐悲鸿那时为了筹钱,有时到新加坡为人画像。徐悲鸿不在身边的时候,张道藩的帮助让蒋碧微又感受到曾经的优越生活。 张道藩和徐悲鸿夫妇是在德国认识的。当时,徐悲鸿夫妇到德国游玩,在伦敦学习美术的张道藩慕名前来相见。一见面,他就被蒋碧微吸引住了,其后对朋友说“真乃天人也”。在一次单独相处中,张道藩递上了一封情书,蒋碧微读完后悄悄把信毁掉了。她觉得自己已经嫁给了徐悲鸿就应该做一个好妻子。之后,她将自己家楼下洗衣店老板的女儿介绍给张道藩,后来两人结婚了,但是张道藩一直没有放弃对蒋碧微的感情。 1928年,徐悲鸿受聘到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友人的资助下,徐悲鸿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馆——南京傅厚岗6号。蒋碧微经常在公馆里宴请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可徐悲鸿非常厌恶这种只谈风月,不问政治的聚会,也不喜欢妻子奢靡的作风。 (时尚xx蒋碧微) 道不同 劳燕分飞 蒋介石50岁生日之际,张道藩请蒋碧微出面,说服徐悲鸿为蒋介石画一幅肖像,可徐悲鸿死活不同意。为此,夫妻二人大吵一架。徐悲鸿在政治上的左倾,让蒋碧微颇为反感。由于张道藩的造谣生事,使得蒋碧微对徐悲鸿有些误会,而以蒋碧微的脾气性格,她又和徐悲鸿大吵大闹。吵到{zh1},徐悲鸿觉得家里已毫无温暖可言,两人之间只剩下冷漠。1934年,徐悲鸿与中大艺术系女学生孙多慈产生了恋情。孙多慈年轻秀美,颇具艺术气质,出身于皖东寿县书香名门,纯真而热烈的师生恋情冲击了世俗观念,受到周围人们不少非议。蒋碧薇对丈夫的婚外情早有所闻,气恼中与丈夫龃龉日增,隔阂加深。 1936年,徐悲鸿接受了李宗仁的聘请,出任广西省政府的顾问,于当年离开南京。同年8月,蒋碧微来到桂林,想说服徐悲鸿回到南京。而全身心投入抗日热潮的徐悲鸿并没有答应,蒋碧微怅然而归,徐悲鸿也再没有回到南京的傅厚岗6号。 1945年底,徐悲鸿和蒋碧微宣布解除同居关系,28年的姻缘划下了句号。离婚后,蒋碧微公开地做了时任国民党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的情妇,并在1949年初随张道藩到了台湾,直至1958年分手。张道藩在法国有一位名分上的妻子,直到张道藩去世也没离婚。徐悲鸿病逝于北京时,身边珍藏着与蒋碧微在法国生活时买的一块怀表。蒋碧微1978年于台北去世,卧室里挂着徐悲鸿为她画的肖像《琴课》。 孙多慈自幼聪颖,雅好丹青,当年投考中大艺术科,竟以图画满分被录取,不闻“临水照花”,争道妙笔生花。师从徐悲鸿,大受赏识,{dy}门生,衣钵传人,非孙莫属。毕业第二年(1936年)即由中华书局出版《孙多慈素描集》,震惊画坛。宗白华序曰:“落笔有音,取像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晤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xx,更能以艺术为生命为灵魂者。”“观察敏锐,笔法坚实,清新之气,扑人眉宇。”评价极高。 那年徐悲鸿35岁,正是婚姻危机的时候。妻子蒋碧微在他的疏忽中沉醉于交际应酬,两个人因缺乏共同语言,越来越形同陌路。平日,徐悲鸿除了绘画,就是忙于南京中央大学美术教授的工作。家在他的心里,越来越像旅店,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 (1951年,孙多慈途经纽约,与胡适〈右一〉,汪亚尘〈左一〉,王少陵〈后排左一〉合影) 遇见孙多慈仿佛命中注定。18岁的孙多慈考取中央大学文学院未果,于是作为旁听生来到艺术系,成了徐悲鸿的学生。孙多慈初遇徐悲鸿,心底对他无限崇拜,而她年轻的脸庞,明亮的眼睛,略带伤感的目光,总是让徐悲鸿心生怜悯。 孙多慈的艺术感觉非常好,{dy}次交上来的画作就让徐悲鸿非常吃惊。她用笔坚实而厚重,造型准确传神,xx不似出自一个年轻女孩的画笔。看过孙多慈的画,徐悲鸿对她更加心疼,觉得这个女孩是个可造之材,他想把自己绘画上的才华传授给孙多慈。于是有{yt},徐悲鸿下了课,对孙多慈说:想参观我的画室吗?他们就这样熟识起来。 孙多慈喜欢这样的日子,去老师的画室学画,或者和老师一起去郊外游玩,她在他的身边,脸上的忧伤逐渐消失,她变得活泼爱笑,甚至有些调皮。那段时间,徐悲鸿的心情也阳光灿烂起来,和孙多慈相处日久,难免在授课时有些偏心而疏于其他学生,这自然引起很多学生的不满,一时关于孙多慈与徐悲鸿的花边新闻传遍校园。 徐悲鸿对这些并不在意。那时孙多慈住在中央大学女生宿舍,虽然禁止男士出入,徐悲鸿却不管别人怎么看,依然去找孙多慈,这让孙多慈非常尴尬,于是她决定搬离女生宿舍,在石婆巷租了一间房子。 如果说徐悲鸿与孙多慈起初在一起,只是师生或者朋友的感情,那么在1933年1月徐悲鸿离开学校远赴欧洲举办巡回展后,他们之间似乎有些不同了。长达一年半的分别,让两个人在书信中倾尽相思。徐悲鸿从欧洲回来后,两个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见面。这次见面和以往不再一样,他在她的目光里看见了爱。 这些事传得非常快。蒋碧微闻得此事,心内燃起了大火。她冲到徐悲鸿的画室,一进去就愣住了,画室里,迎面就是一张孙多慈的画像,画像里的女孩子年轻貌美,目光纯净。蒋碧微怒不可遏地要找孙多慈算账,徐悲鸿无法制止,受到莫大伤害的孙多慈匆促地逃离了学校,回到安庆女中任教。 徐悲鸿与孙多慈刚燃放的情感就这样被暂时制止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徐悲鸿匆匆逃到长沙,没想到在这里会再次遇见与父母在长沙避难的孙多慈。这是1938年4月。 徐悲鸿帮孙多慈一家迁到桂林,又帮她在广西省政府谋得一职,他也去了桂林。很短暂的相聚时光,像是到了世外桃源,乱世的炮火,不被相容的情感,都被暂时忘记。两个人常常去漓江写生,希望时光就这样停止。 孙多慈不仅画艺不凡,文学也颇具功力,有诗赠徐悲鸿云:“一片残阳柳万丝,秋风江上挂帆时。伤心家国无穷恨,红树青山总不知。”“伤心家国”,别有隐情:国土沦陷,民不聊生;情网撄人,无力脱身。孙多慈云英未嫁,爱萌心内,情非得已;徐悲鸿儿女成双,恋生婚外,旧缘难割。“红树青山总不知”,怎奈“三角恋”满城风雨。徐悲鸿曾于南京造公馆名“危巢”,孙多慈特购枫苗百株植庭院示贺,蒋碧薇得知嘱佣人尽折为薪。徐悲鸿遂刻“无枫堂”印章,每画必钤,聊以遣怀。 孙多慈的父母并不喜欢徐悲鸿,他们不希望女儿与已婚之人发生感情。孙多慈一家在桂林住了不长日子,便迁往浙江丽水。在浙江,孙多慈认识了许绍棣,她心内犹豫,却还是听了父母的话,答应了许绍棣的求婚。 结婚之前,孙多慈在给徐悲鸿的信中写道: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没想到,余生她却没有机会再见到徐悲鸿。 徐悲鸿后来还是与蒋碧微离婚了,他再婚的消息传来,孙多慈心情抑郁,画了幅红梅图,题诗道: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画作传到徐悲鸿手中,徐悲鸿在画上补了只没有开口的喜鹊,那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以及对她的默默祝福。 (中年孙多慈在台湾) 有情人难成眷属,孙多慈后嫁官僚许绍棣,颇生悔意,家庭不睦,借故常去美国。到美则必访画家王少陵,只因王家壁上所悬“急雨狂风势不禁,放舟弃棹迁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沉味苦心”条幅,乃徐悲鸿专为孙多慈所撰。睹诗思人,黯然伤神。1953年9月,孙多慈赴会到纽约,孙多慈遇见蒋碧微,听她说徐悲鸿在北京已病逝的消息,孙多慈眼前一黑就晕了过去。清醒过来后面色惨白,痛苦不已,孙多慈决定为徐悲鸿戴孝三年。她一生只爱悲鸿。后来果然践行诺言。其实,戴孝三年,魂去心相随,人见其标;抱憾终生,缘断情不断,谁知其本? 1975年2月13日,孙多慈弥留之际,问今天为何日,闺中密友吴健雄告诉她翌日便是情人节了。张建初著《孙多慈与徐悲鸿爱情画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描述道:“孙多慈眨动了一下眼睛,之后她用她的手指,在吴健雄的掌心,费力地画动着。吴健雄并不知道她要表达的是什么,但她立刻猜出,孙多慈{zh1}想说的,或者说{zh1}在她掌心留下的,是‘慈’和‘悲’两个字。”吴健雄猜测当然有理,因为徐悲鸿作画时极爱用一方细朱文闲章,印文即是“大慈大悲”,不仅昭示情感,似也预示结局。 廖静文于192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的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在长沙市读的小学和中学。抗战爆发后,她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撤退到重庆。1942年年底,重庆的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需要一名管理员,登报招聘。年仅19岁的廖静文便报了名。后经院长徐悲鸿面试,一锤定音,她便被聘任了。 当时图书馆的图书并不多,她除了管理好图书,还帮助院长徐悲鸿整理画案,收拾画室,闲暇时也在旁边看院长画画。那时47岁的徐悲鸿,在生活上有点狼狈不堪,衣服经常不洗,衣服纽扣掉了也没有人给补缀上。廖静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时就帮着徐悲鸿缝上纽扣,或洗洗衣服,只不过出于同情而已,她根本没有想到会嫁给比自己年长28岁的徐悲鸿。 人是感情动物,当廖静文听说徐悲鸿的妻子红杏出墙的事之后,出于对长者的同情,对他照顾得更为悉心。她经常陪伴着徐悲鸿到嘉陵江边散步,天长日久,感情的暖流自然会流汇在一起。有一次散步时徐悲鸿对她说:"我最喜欢你的单纯。有人给我搭桥介绍对象,没有一个像你这样单纯。"一句话说得廖静文脸颊飞红,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自此,他们间的关系显得更为亲近了,已经揭开了恋爱的序幕。 当年,徐悲鸿经常患病,廖静文的悉心照料,更让徐悲鸿感动。1944年患上严重的肾病和高血压,住进医院。他身边没有人陪伴,廖静文就陪他住在医院里。那时,徐悲鸿手头没有多少钱,治病需要的钱很多,廖静文就量入为出,每天都是吃徐悲鸿吃剩下的饭菜。为了不让徐悲鸿看到,她都是将饭菜拿到病房外边去吃。 徐悲鸿与廖静文恋爱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蒋碧微的耳朵里。她几经打听,得知廖静文父母的住址,便给廖静文的父母写了封信,说她是徐悲鸿的合法妻子,廖静文破坏了她的家庭。廖静文的父母得知女儿与相差28岁的徐悲鸿恋爱,而且还是与有妇之夫恋爱,十分恼火,要她立即离开美术学院,断绝与徐悲鸿的一切联系。 在父母的压力下,廖静文匆匆地给徐悲鸿写了封绝交信,就离开了。不料,事有凑巧。平时徐悲鸿总是上完四节课才回办公室来,而这天徐悲鸿觉得心神不宁,无心讲课,只上了两节课就回来了。在办公室见到廖静文的信,立时就意识到廖静文回家了,他飞快地追到廖静文回家必经的嘉陵江渡口,看到廖静文正在等轮渡。徐悲鸿一把拉住她,说:"我与蒋碧微早就分居了,很快就办理离婚手续,我不能没有你。"但在父母的压力下,她还是离开了美术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考入迁移到重庆的金陵女子大学化学系读书。 徐悲鸿为她有机会深造,很是高兴。他找到她,向她表示:"我等你四年,要是在四年里你找到{za}的人,我决不干扰你。"廖静文离开徐悲鸿后,觉得心里总是挂念着他,经常回忆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挂念着徐悲鸿的身体。有一次她与知心女友谈起这件事,女友说:"你这是为了什么?"此时廖静文才真正意识到:她什么也不为,就是爱着徐悲鸿这个人。 经过一段内心的煎熬,廖静文不顾家里的反对,终于勇敢地到贵阳找徐悲鸿,答应与他结婚。接着,徐悲鸿于1944年2月9日在贵阳登报宣布与蒋碧微离婚,三天后又登报与廖静文订婚。1946年他们回到重庆后,在中苏文化协会礼堂举行了婚礼。 他们在一起只度过了7年的恩爱生活,徐悲鸿就因突发脑溢血于1953年病逝了。当时廖静文刚刚年满30岁。 本文相关资料为网络搜集,尽量还原三段真实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