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 牛盖洋桶 潘若骏铭陆龟蒙《美茶具十咏·煮茶_砚田一耕夫_新浪博客

宜兴紫砂 牛盖洋桶 潘若骏铭陆龟蒙《美茶具十咏·煮茶》

 

    

     铭文:唐  陆龟蒙《美茶具十咏·煮茶》

          壶高11cm 直径9cm


    
     落款:庚寅年正月潘若骏刻

       

                     《美茶具十咏·煮茶》

                                     唐    陆龟蒙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注:《唐书·陆龟蒙传》说陆龟蒙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平日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

 

                  蒙介绍

 

    陆龟蒙(?~公元881年)人,(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天随子、江湖先生,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文主要收在《》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

 

  陆龟蒙的《》是中国唐代末期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陆龟蒙曾经亲自经营农业,留心农事,对当地农具种类、结构和耕作技术有较多了解。《耒耜经》就是在访问老农和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写成的,收录在《甫里先生文集》第十九卷中。全篇600多字,所记农具有犁、爬(即耙)和碌碡等。 

 

    陆龟蒙举进士不中。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居松江甫里,有田数百亩,地低下,常苦水潦。经营茶园于下,岁取租茶,自为品第。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后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赠右补阙。陆龟蒙与为友,世称“”。著《笠泽丛书》4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与皮日休唱和的《》10卷,有汲古阁本。宋叶茵合二书所载及遗篇为《甫里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本。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于科举考试。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特别是对《春秋》更有研究。在进土考试中,他以落榜告终。此后,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后来回到了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生”。在甫里,他有田数百亩,屋30楹,牛10头,帮工20多人。由于甫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而常面临着饥谨之苦。在这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赋”、“渔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品、杂著之中。 


 

    陆龟蒙生于官僚世家,却终身以农为业,虽以隐土自诩,却怀儒家之志,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每见于笔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和皮日休一样“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更为可贵的是,他虽胸怀天下,饮誉文坛,却能将历来不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视的农具,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甘做小人之事,为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留下宝贵的文字记载。这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的自传《甫里先生传》和《江湖散人传》,对其生平和个性作了总结。他在《江湖散人传》中写道:“散人者,散诞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无羁限,为时之怪,民束于礼乐者外之,曰此散人也。”也许正是因为摆脱了儒家传统礼教的束缚,才使他成为中国农业史上xx的农学家。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宜兴紫砂 牛盖洋桶 潘若骏铭陆龟蒙《美茶具十咏·煮茶_砚田一耕夫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