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60分钟”的灯光如一盏强大的照明灯,它投向无数所谓黑暗的角落
介绍丹.休伊特,等于介绍一部美国电视新闻发展史。
作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wp}节目“60分钟”的创办人和总制片,丹.休伊特的“60分钟”在美国声名显赫:
它是美国历史最长的收视率{zg}的10个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前10名排行榜。
它曾经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dy}的电视节目。这5次“{dy}”跨越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历史上很少有节目像它一样为几代人所共爱。
它是美国转播率{zg}的黄金时段节目。1999年它创下了1412家电视台同时在黄金时段转播其节目的纪录。
它曾是美国黄金时段电视节目获电视{zg}奖“艾美奖”(Emmy Awards)最多的节目。
这些只是“60分钟”节目历史上所获的各种奖项和所破的各种纪录的区区一部分。“60分钟”节目的荣誉,已远远不是数行文字所能记载的。它的每一项纪录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节目本身而承载着对电视新闻业的特殊意义。它让人们重新审视电视新闻这一手段。它让人们重新品味“新闻”这一概念。
前不久,“60分钟”节目推出了两个小时的35周年纪念特辑节目。美国媒体的聚光灯再次聚焦在这个经典栏目上。中国《新闻周刊》特约记者程晓鸿专访了“60分钟”节目的创办人、该节目35年里的总制片人,被美国电视界视为xx人物的丹.休伊特。
“好故事的标准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
新闻周刊:你曾说过,“新闻不但是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件,还包括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的事件。”可是历史学家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为“历史”,难道“60分钟”做的是历史吗?
丹.休伊特:你可以把它看作历史。但他们之间是不同的。我不是一个纯新闻学派。我甚至不知道“60分钟”节目是否符合所谓新闻节目的定义。我对新闻的理解是:从未听说过的故事。“60分钟”所擅长的正是讲述这样的故事。
你问我什么是我头脑里的好故事。我告诉你,我的好故事的标准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我最希望听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有人说:“看‘60分钟’了吗?我从未听说过那个故事。”
新闻周刊:“60分钟”节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这是多年来丹.休伊特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他永远不知答案的问题。)
丹.休伊特:找到比你会讲故事的主角,让他或她替你讲你的故事。
这也是电视不同于文字的一面。作为文字记者,你可以把你的并非生动的采访对象描绘得生动。而电视却不能。对电视来说,枯燥就是枯燥。因此,找到会讲故事的主角成为非常关键的一笔。
“60分钟”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比我们会讲故事。我们所做的只是帮他或她讲好故事。
新闻周刊:在许多人的概念中,电视是“视觉艺术”,而不是,或不怎么是“听觉艺术”。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丹.休伊特:在我的意识里,电视新闻不仅是“看”的,更是“听”的。(这是丹.休伊特的又一个非传统学说。)
35年的经验表明,“60分钟”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其他电视杂志节目,也不是同一时段其他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而是所有能让观众从电视机前走开的事与物。如何能抓住观众,使其不离开电视机,是“60分钟”所一直面临的挑战。我的经验是:抓住观众的耳朵比抓住眼睛更重要。
(1958年教皇约翰23世(John XXIII)登基的报导给丹.休伊特上了一课。那时,丹.休伊特负责CBS对教皇登基的报导。那还是在电视摄像机问世之前。所有的新闻报导使用的都是电影摄影机。为了让美国的观众看到登基仪式,需要把在欧洲拍的电影胶片迅速转成美国制式,送上那时还是{zx1}的泛美707喷气机,飞行7个小时到达美国本土。
胶片到达美国后,发现转换后的图像质量很差。然而,声音质量却惊人之好。低劣的图像质量并未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影响播出效果。良好的声音质量让大西洋这边的美国观众为收看到教皇的登基仪式而疯狂。这一事件让丹.休伊特意识到:电视是“看”的艺术,更是“听”的艺术。
基于这一认识,语言的使用,解说词的撰写,在“60分钟”节目制作过程中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创作步骤,不亚于摄影师对每一个镜头画面的讲究。每一个“60分钟”的记者都是一个{yl}的写作者。即便如此,在“60分钟”每周五录制节目时,偶尔会飘过来丹.休伊特的声音:对某个词句使用的建议或者批评;对某处停顿过长或过短的评论。)
“让“60分钟”最为自豪的是对自己节目广告赞助商的揭露报道”
新闻周刊:在“60分钟”长长的35年里,有没有什么让你们自己感到骄傲的事?
丹.休伊特:让我们所有“60分钟”的人最为自豪的,是我们对自己节目广告赞助商的揭露报道。
这是若干年前的故事了。当年,“60分钟”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一种油箱不符合安全标准。“60分钟”就此做了一期节目。福特公司是当时“60分钟”节目的主要赞助商。节目播出后,福特公司立即撤掉了在“60分钟”节目上的广告。然而,一个星期之后,福特的广告又回到了“60分钟”节目。
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同一时期“60分钟”做的关于奥迪汽车加速器的节目。同样,奥迪公司撤掉了自己的广告,而一星期之后,又把广告拿回到了“60分钟”节目上。
这些大公司意识到把他们的品牌跟我们这样坚持新闻立场的节目联在一起的重要性和价值。
(基于这样的节目定位,“60分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追逐所谓新闻热点,除非在所有对热点新闻的报导中,“60分钟”发现了被忽视的重大线索,或是有自己不同的视角。“60分钟”所看重的是创造自己的新闻,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
新闻周刊:从没有过屈服的时候?
丹.休伊特:我们有过屈服。那是在1994年。故事的主角是一家xx草公司:布朗与维廉姆森烟草公司(Brown & Williamson Tobacco Company)和这家公司不久前被解雇的研发部副总经理,生物化学家杰夫里.魏甘德(Jeffrey Wigand)。杰夫里.魏甘德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证明布朗与维廉姆森烟草公司知道自己的产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却对消费者隐瞒了这一事实。“60分钟”的记者得知这一信息后,秘密采访了杰夫里.魏甘德,制作了一期揭露布朗与维廉姆森烟草公司的节目。
然而,在节目播出之前,CBS的法律顾问将我这期节目的制片人和采访记者招到公司总部,通知我们说,布朗与维廉姆森烟草公司已准备起诉CBS。因为杰夫里.魏甘德在被解雇之前,与布朗与维廉姆森烟草公司签下一纸合同,其中包括这样的条款:杰夫里.魏甘德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有关他前任雇主的任何事。如果“60分钟”的节目被播出,不仅杰夫里.魏甘德本人将被起诉,“60分钟”所属的CBS亦将被起诉。CBS的法律顾问警告说,如果官司打输了,CBS将损失15亿美元。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且不说输赢,只要对方起诉了,仅上诉费,CBS就要花掉1.5亿美元。这样巨额的官司是“60分钟”和CBS打不起的。
“60分钟”不情愿让这家烟草公司这样溜走。几经周折和权衡,1995年11月11日,“60分钟”播出了这样一期节目:该节目报道了“60分钟”所掌握的布朗与维廉姆森烟草公司隐瞒事实的情况,但回避了杰夫里.魏甘德的名字。取而代之,“60分钟”在节目里用了“内线人”作杰夫里.魏甘德的代号,同时在节目中向观众透露了CBS法律部门阻止播出这期节目的前后经过。
“新闻业与娱乐业之间有一条很微妙的界线”
新闻周刊:“60分钟”的每一个记者都是美国新闻界“腕儿”级人物。作为总制片人,这是一个让你十分自豪的队伍。你又是如何管理这样一支“大腕儿”团队?
(“60分钟”的记者名单是一份名人录: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毛利.赛弗(Morley Safer),黑人记者爱德.布莱德利(Ed Bradley),女记者莱斯丽.斯塔耳(Lesley Stahl),斯蒂夫.克劳夫特(Steve Kroft),小品文作家安迪.汝尼(Andy Rooney),鲍伯.西蒙(Bob Simon),以及一直客串的名记者丹.拉瑟(Dan Rather)和CNN首席记者克里斯蒂亚娜.阿蔓坡(Christiane Amanpour)。)
丹.休伊特:我的方式是开放式。(丹.休伊特以无会议和文件著称)
35年里,“60分钟”开过的会议屈指可数。我的办公室永远是开着门的。任何人,记者也好,制片人也罢,都可随时随地走进去找我谈。(至今在纽约曼哈顿57街CBS大楼里“60分钟”节目的办公室里,运转核心依然是墙上早已被恐怕所有现代办公室淘汰的黑板:上面记有所有60分钟正在制作的节目的进展。)
新闻周刊:如果有人找你说,他在考虑创办一个电视杂志节目,你会给他什么忠告?
丹.休伊特:找到一个好的幕后制作队伍。好的标准是,这些人尊重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开放的头脑和眼界。
新闻周刊:在各种节目如过眼烟云的当今时代,“60分钟”不仅能得以生存,而且成为一棵摇钱树。35年里,“60分钟”为CBS创下2亿美元的进账,这是任何单个电视新闻节目都望尘莫及的。35年来,CBS几经易主,但没人敢动“60分钟”一指头。
“60分钟”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新闻可以是赚钱的买卖。那么你认为:新闻该如何赚钱?
丹.休伊特:新闻业与娱乐业之间有一条很微妙的界线。诀窍是让你的脚尖碰到这条线,但不要越线。离线太远,你会失去观众;离线太近,你会失去良知。
(“60分钟”为电视新闻业提供了很多借鉴:新闻的严肃性与娱乐性并不冲突;新闻节目可以以其独立公正的形象赢得观众,从而成为赚钱的买卖;“60分钟”也为世界各地的电视媒体树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样板。)
“人们已不需要坐到电视机前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事”
新闻周刊:现在电视媒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项统计表明,从传统的电视网上接受新闻的观众越来越少。在美国收看三大电视网黄金时段新闻的观众从两年前的38%下降为30%。
你认为电视新闻的前景是什么?
(虽然身为“60分钟”总制片人的丹.休伊特至今拒绝进入电脑网络的世界,但他对于来自电脑网络的竞争与挑战却看得很清楚。目击了多半个世纪电视新闻发展与角逐的丹.休伊特,对电视新闻的未来不甚乐观。)
丹.休伊特: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7点钟,美国的各个家庭坐到电视机前等着收看克朗凯特的晚间新闻,以便了解这{yt}里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如今,打开电脑,你可以知道一秒钟前发生的事;开车的路上,你可以从广播里知道你要走的路是否塞车。人们已不需要坐到电视机前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虽然各个电视网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消化这种挑战,如各个电视网都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并实现了网上滚动播出新闻。但是,这远远不够。
我不敢断言像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ABC (美国广播公司)和NBC (全国广播公司)这样的电视网是否还会继续承担传播新闻的职责和功能。
新闻周刊:那么电视媒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优势去迎接挑战?
丹.休伊特:新闻共享,以减少新闻采制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的方案。
如三大电视网黄金时段新闻报导,与其派出各家自己的队伍,采制其实同样的新闻,不如合作,轮流采制和共享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约下来的人力、物力资源可用于加强深度报导,以此拉开与有线新闻网滚动新闻的距离。
(如同35年前设想一个杂志性的新闻节目一样,丹.休伊特的设想被许多人认为“离谱”。然而,有谁能断言,若干年后,这不会成为现实呢?) -
丹.休伊特何许人?
丹.休伊特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1948年,在电视还只是商店橱窗里的摆设的年代,他就加入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与丹.休伊特同时进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几位导演,先后离开,投奔了好莱坞。这些人成为后来好莱坞响当当的奠基人物。丹.休伊特:是惟一留下来的导演。
有一段时间,丹.休伊特一个人承担着整个CBS新闻节目的导演制作。丹.休伊特的名字从此与一系列创记录的新闻节目联在了一起:
美国早期xx的电视节目,由xx播音记者爱德华.莫罗(EDWARD MURROW)主持的“现在,请看”节目的制片人;
1953年CBS对英女王加冕仪式报导的制片人和导演;
多年担任美国xx的新闻节目“克朗凯特晚间新闻节目”的制片人;
执导和制作了美国历史上{dy}个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尼克松与肯尼迪的辩论。
这场电视辩论因此被历史称为“为美国选出了下届总统的电视辩论”,它尤其奠定了美国电视媒体与美国政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60分钟”诞生记
“6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的xx栏目《东方时空》的制作“母版”,它的节目形式和主持人风格一直是中国电视新闻人的{zg}范本。
1968年,已经是CBS{wp}制片人的丹.休伊特向CBS管理层递交了一份关于创办一个黄金时段一小时新闻节目的设想。
他设想的节目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是一个故事,由一个记者在故事中采访,讲述故事。三个部分中间穿插广告,这样,就可以把不同品味的故事放在一起。丹.休伊特将其概括为:既让观众看到玛丽莲.梦露的衣橱,又可以让观众看到奥本海默(原子弹发明人)的实验室。在不牺牲严肃性的前提下,让新闻有娱乐和欣赏价值。”
创办一个电视“生活周刊”是丹.休伊特的梦想。丹.休伊特称其为“个性化的新闻”。CBS采纳了丹.休伊特的设想,并从他提交的报告中摘出了“60分钟”的字眼作为该节目的名称。“60分钟”由此诞生。世界电视业从此引入了一个崭新的概念:电视新闻杂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程晓鸿(发自美国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