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节饮食——十四卷二章

{dy}节 饮食——十四卷二章

2010-04-03 09:45:20 阅读9 评论0 字号:

 

盘古至今,河顺人民素有勤劳节俭的品质,对饮食不太讲究,大都粗米淡饭习以为常,五谷杂粮均可为食,以丰补歉防后,细水长流巧算,形成这种习俗是由先辈用血的教训传承下来的。河顺地处山区,寒暑不一,十年九旱,灾害频繁。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记载的旱灾35个年头,雹灾8个年头,还有其它各种灾害。因灾害曾导致农村多次出现庄稼绝收,人们以树皮、草根为食,甚至出现人自相食,乞讨遍野的悲惨景象。对此前人痛感勤俭度日之重要,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特作“备荒歌”,并刻石流传至今:

“饥饿茬臻,人难食粒;

纵有赈蠲,鲜能自立;

痛哉死者,十之六七;

今之渐转,勤俭乃吉;

耕九余三,耕三余一;

惟有赢余,庶可无失;

孝友睦任恤,夫人遵行之。”

日月复梭,“备荒歌”的戒铭紧紧地刻在河顺人民的心中。代代勤恳从事农、林、牧等业,积极创造财富,并坚持省吃俭用,家存余粮,以防后抗灾。自然地形成了“早上糠,晌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糠菜半年粮”的饮食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饮食也不断更新变化,尤其1980年以来,农民的收入多了,抗灾能力强了,其生活水平也接近了城市居民的水平,不但粗粮细吃,而且开始讲究营养价值了。但河顺人民仍还保持着勤俭赢余的习俗。

一、做饭人

自古以来,河顺家庭由妇女做饭,管理家务;男人则外出劳动、当家做主。一般的三代人家庭,由祖母做饭,祖母身体不适的,是儿媳的事。如人多户大,由儿媳们轮换做饭;两代人家一度,均为作母亲的做饭。如男的丧偶,有成人女儿者由女儿做饭,没有者由男的动手;少见的只男无女户,则由男人自做。素常,早饭是误整工夫做的,午饭、晚饭均是做饭人于劳动后回家做。家庭遇婚丧事宜,则委托邻居饭技高的人帮助。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男女都有了就业机会,做饭人就发生了变化,谁有时间谁就做饭。

二、设备与燃料

灶具。建国以前,河顺民间做饭的灶具有3种:一是通行风箱火.即用土坯垒砌宽60厘米,长80厘米,高50厘米灶台,中间是灶膛供进燃料,俗称“锅坷郎”。灶膛底放炉支,下留有空洞,供掏渣灰用。灶台右上角留有通烟洞口,还可坐锅温水,靠灶台左中下面留一小圆口,接上风箱即成整体。使用时,人坐灶台前,左手拉风箱,右手往灶膛进料,拿火叉翻炮膛燃烧。二是砌灶。用石头或土坯砌成不同形状的灶台,正面留进料口,中间空势大。多见于山区,没有风箱装配。三是用麦秸泥捏成的锅灶,俗称锅底,是上大下小圆状形,中前留一小口供进柴,上顶大圆口供放锅,易于移动。建国以后,煤火台始兴,渐多。样式,有的一个火口直烧,有的在火口边另留大口坐锅,中间通连,砌有烟囱,由烟囱从锅下吸火烧锅做饭,俗称“过火”。1975年以来,逐渐发展采用蜂窝煤球灶。现在,风箱火、砌灶火、锅底、煤火、煤球火俱在,遍布全镇不同村庄。90年代后,煤气灶、电饭锅、微波炉等现代化灶具逐步进入农民家中。   

炊具,种类多,除铁鏊、缸、盆、面板、擀杖、刀、铁锅、筐子等多沿习旧制外,有些炊具已发生变化:

锅:习用铁制品,即铁锅。煮饭用的称锣锅,炒菜用的叫铛锅,大小有别。还有一种供百余人做饭的大锅,由个别户购置,供婚丧等人多时做饭赁用。铁锅多是外地产品,少为地产。山西省铁锅质好无锈,故人们喜欢用山西锅。本地产一种砂锅,系泥土烧制,有大有小,做饭无别味,皆喜用。建国以后,有了国产铝皮钢精锅,少数使用。1970年以来,地产铝料锅出现,有煮饭的,有炒菜的,渐被人们使用。80年代后,高压锅、不锈钢锅、电饭锅相继进入农户。但铁锅仍是一种主要炊具,砂锅趋以消失。

锅盖:一种是平式的,有的用桐木板制作,有的用高梁节纵横两层单制而成,建国后改成铁皮制作,现在普遍用之,前两种锅盖趋于消失。另一种呈帽顶形,由麦杆编制,中高,尖圆顶,俗称“草盖”,供蒸食使用.现在用上铁铝制蒸锅,“草盖”已淘汰不见;

勺子:清朝以前,均用木勺,系柳木制作。民国以来,多数仍使用木勺,少数富户多用铁制、铜制勺子。建国后逐渐普及铁勺子,1970年以来有的开始使用铝勺子。1987年以来,富裕农户开始使用不锈钢勺子。

笊篱:建国前漏水捞东西的笊篱,均是柳条、桃条、荆条等编制。建国后有了铁丝制品,普遍用上铁笊篱。山区一些人家还备有荆条笊篱,不作入锅用具,供淘捞东西。

水舀:建国前用的,或是柳木制品,或葫芦飘。建国后改用铁铝制品。

筷笼;建国前,平地多用木制品,或高梁节制作;山区用荆条、树枝制作。建国后延用。1975年以来多使用塑料制品代之。90年代后,市场上出现不锈钢、铝塑产品等。

条床:做面食条的用具。选用无味木料,做成高15厘米、长660厘米的方木,依一头凿大圆孔,孔底钉上凿满小圆孔的铁片,上有圆木桩套入大圆孔后,用力压木棍,条形面食便出,能直接火锅。人们多用条床做红薯面条、杂面面条。现在随着食物、炊具提高,条床绝迹。

笼筚:新中国成立以前蒸食,习惯锅里先放一个木叉,木叉上放高粱节编制的空格筚子。上铺菜叶或树叶,也有用笼布的。建国后沿用不长,后使上铁筚、铝筚、铺笼布。现在山区仍有个别农户延用高粱节筚子。

桶:建国前用的木桶。建国后始用铁桶,渐普及。80年代后,使用塑料水桶,木桶绝迹。

碗:建国前,大人用瓷碗,小孩用柳木挖制的木碗,俗称“木兰”,不易打破,耐用。建国后用锡碗、塑料碗,小孩木碗于20世纪70年代后淘汰,由塑料碗代之。人们主要沿用瓷碗,瓷碗质量越来越高。

筷子:建国前,多数用高梁节、荆条棒作筷子,富户使用竹筷子。建国后普遍用竹筷子,系外地产品。小孩不会捉筷子吃饭,使用羹匙,俗称“小勺”。按:“小勺”亦名汤匙,并非小孩专用之餐具。

栲栳:用柳条编制,圆柱形,高度30厘米,直径15厘米。供农户在外干活送饭使用。1975年以后,由手提饭盒代之,此物趋于消失。

盘子:河顺人民素常没有用盘子的习惯,遇节日,待客皆用碗盛餐。1970年以来,始用盘子,渐多置之。1985年后,有的农户开始使用铝盘、不锈钢盘。

饭桌:1970年以来,河顺部分农户始置饭桌,渐以增多,主供待客使用。目前,已普及。

酒盅(酒杯)、酒壶:建国前,唯少数富家置用。建国后民间无酒习,置之少有。1970年以来,部分农户开始置之供喝酒使用,逐年增多。1990年后,有的农户使用不锈钢产品。

燃料:建国前,大部山区有薪炭林,做饭靠烧树叶、柴禾;平地多烧稼杆,富家用煤。建国后,随着煤矿的发展,交通日趋方便,在燃烧上追求干净,基本以烧煤为主。山区有部分人家只在冬季烧煤做饭,其它季节仍烧干柴。

三、饮食的材料

河顺人民饮食的材料,自古是就地取材,以粮食为主,配用不同副食品。河顺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半湿润性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地产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高梁;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油菜、棉花;木本油料作物主要有花椒、核桃、杏仁等。这些材料多需加工,方可食用。

粮食食用,主要是加工制成面、米。小麦,破碎成粉面,称白面;玉米,收获时嫩的可煮吃,一般要破碎,或粉面,或粗粉,俗称“玉黍糁”,喜用粗粉熬饭,再是仅退皮的碎粒,俗称“王黍米”;红薯,多是块吃,少是切片晒干,破碎成粉面;绿豆、小豆、黄豆、黑豆等豆类,可炒吃,可煮吃,做豆芽作莱,再是和小麦一起破碎成粉面,俗称“野面”、“杂面”,做汤别味好吃;高梁去壳,或粒吃,或破碎成粉面;谷子去壳称“小米”。还有别的粮食材料。以小麦白面、玉米、小米、红薯为主,间配大米、杂粮。

面、米制作,古今方法不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发明了“碓臼”,用以加工粮食。多见石头制成,少是木头的,由两件组成,底座称“臼”,顶面中间凹下成洞,另制“碓子”塞入“臼”里。使用时,将粮食少量放入“臼”里,拿“碓子”入“臼”,反复捣之,捣些,挖些,经吹、簸即成。舂米容易,制粉费劲,且一次量极少,可见前人生活极难。那时候的木制“臼”均为私产,石制的“臼”因笨重、耐用,多为居民公产,放于门前、街上供使用,“碓子”是各家自制自用。“碓臼”用到封建社会,随着碾、磨的产生,无大的作用,但一些人们还用它舂食物材料,便消失很慢。到建国时,河顺部分村庄还残留有石制“碓臼”。

碾、磨,是河顺人民使用时期较长的主要粮食加工设备。碾:由碾盘、磙、轴、框等组成。碾盘圆形,直径130厘米,厚度20厘米,中间凿一小孔,磙是圆柱形,直径50厘米,长60厘米;均系一块大石锻制而成,二者上面凿有齿槽;轴是铁制,框是木制。碾的整体为:高于地面30厘米放碾盘,碾盘上放磙,轴串碾盘孔,框套磙入轴,框边安一木头碾棍,供牵引磙转,碾碎粮食。磨,由两个磨盘和底盘等组成。底盘圆形,直径100厘米,厚10厘米;磨盘圆形,分上下子母盘,直径约为70厘米,厚20厘米,两个摞放,子母盘对面凿齿槽,上盘有下料口,同碾一样,就地取材,采用硬、涩的红沙石制作而成。磨的整体为:高于地面30厘米平放底盘,底盘上摞放磨盘,上磨盘边缘固定木制磨棍,供牵引磨转。随碾、磨置有簸箩、簸箕、箩、风车等,供盛粮或起筛、吹作用。碾、磨均是私产。富户多是两样皆置,设有碾房、磨房。劳动人民家庭单置的少,多是几家伙置伙用,全为无房的露天形式。在使用上,多是用牲畜拉碾拉磨,有的人家没条件则靠人工,前边一人拉,后边一人推。主要是妇女承担这种加工劳动。劳作时,妇女腰束水裙,头箍头巾,将粮食摊于碾磨,用碾的,随碾转,手握小棍往里攉,用条帚往里扫,经碾一阵,碾过圆圈自然堆起碎物,用箩盛起到簸箩里筛,没粉的粗粒再倒到碾上,依次反复,可取粉面,半天加工2斗;用磨的,将粮食住上盘上续加,随磨转碎物外出,经筛再磨,以取面粉。小麦,不论碾、磨,人们喜将先筛的面另盛,称“头白面”,粉细,色白,供待客、节日食用。碾磨用时长了,粉碎粮食受影响,经常请石匠锻凿齿槽,以提高功效。

1965年以来,随着电力发展,有了磨面机、磨米机,渐渐普及,村村皆置。至此,面米制作xx脱离了碾磨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机械化,一扳电闸,机器隆隆,速度快,效率高,极大地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现在,唯山区还存留少数碾磨,供制作别的食物材料,或作它用。

油料制作:延用传统做法,即将籽(仁)烘沙、磨碎、石头压挤。1965年以来有了电,始用机器榨油。全镇农户以食植物油为主,品种有:花生油、棉子油、菜子油、核桃、花椒油等。

蔬菜,也是主要材料。建国前,河顺因干旱缺水,仅种植南瓜、红白萝卜、扁豆、豆角之类,水源较好的岭西几个村种少量白菜,视为珍贵菜。山区人蔬菜不足,常是挑山果、柴禾到平地、集市上交易。少量要野生植物代食。建国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建成红旗渠引来漳河水,为多种菜、种好菜创造了良好条件,普遍种植和发展了白菜、茄子、西红柿、洋葱、灰头白、青菜等,四季吃鲜菜,春天是青菜、土豆,夏秋季节有南瓜、黄瓜、灰头白、豆角、西红柿、辣椒等,冬天至次年正月吃白菜、红白萝卜。吃菜已是品种好,多样化。食用野菜现象早已取消。1990年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已很普遍。反季节蔬菜大量上市,随时人们都可吃到可口的新鲜蔬菜。

副食品。建国前,广大人民满足于有盐不吃淡饭即好,副食品很差。建国后,渐已改观。首先,农户积极发展家禽,尤其是猪、鸡、兔,家家饲养,一供自食,二供出售,市场供应良好。肉、蛋由以前的节日食用变成了素日可吃。其次,处处有公家和个人办的作坊,以做醋做酱、榨油、漏粉条、做豆腐等,充满乡土风味,就近方便。再是商业、供销部门积极购销外地副食品、调味品,大力满足了生活需要。

四、饮食的品种及规律

(一)餐数、时间。建国以前,人民少吃缺用,随着农活季节的变化安排餐次。一般进入农历十月至来年三月为冬闲日短,日饭二餐;从四月到九月农忙日长,日三餐。建国以后,一年四季均为三餐。冬、春早6点起床,78时吃饭,有些地方习惯于大饭时,于9时吃早饭。夏秋旱5点起床,78时吃饭;午饭一般都在下午1时吃;晚饭随日照,于天黑时吃饭。

(二)顿别饮食。古今,河顺人民采用煮、蒸、炒、烤、烧等方法制作食物,品种有:面条、白馍、油饼、包子、饺子、火烧、面条汤、大米饭、小米干饭、稠饭、干饭汤、炒米汤、白汤、玉米糁饭、南瓜米精饭、红薯,以及建国前用麸皮、谷皮、柿糠面、树皮、树叶代替主食制作的食物。一般根据季节变化,农活忙闲轻重,家人与客人,平时与节日安排饮食。传统习惯是忙时做好饭,闲时吃差饭,重活吃硬(食),轻活吃软(食);午饭较好(以干为主),早饭较差(以稀为主),称之早晚喝,晌午吃;平时饭差,待客、节日饭好。1980年以来,饮食的质量逐步趋于平衡,而且平时和节日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只是在花样上有些变化。农民说:“现在的饭,天天是过年饭”。

早饭:大致上分5种:一是红薯稀饭。农历九月收获红薯止次年夏前,农民以红薯代替粮食做餐。先将水烧开,然后放进红薯,待水沸后,再放玉米或小米煮熬成稀状或稍稠状即可食用。还有一种是稀饭蒸红薯。除熬一锅稀饭外,再蒸一锅红薯,吃饭时往往是一手端稀饭,一手拿红薯;二是糠稀饭。分两种做法,一种是将水烧开,用谷皮面或红薯面,或玉米面或麸皮面各取一种或几种混合制成饼状或圆状投放锅内煮,然后下些玉米糁或小米熬熟,{zh1}再放老缸菜(即红薯叶)或树叶即成。另一种就是熬一锅清玉米汤,再另锅将糠(多用谷糠,即从谷子实上脱下的皮)捏成圆形或钟形蒸熟,俗称糠饼和糠窝。食时一手端汤,一手取糠,用汤冲糠。长柿子的地方,在秋后、冬天吃糠时,喜用熟透的烘柿同糠搅拌,或涂抹于糠上,味甜适口。东山后几个村习惯吃冷糠,即事先蒸做够食几顿的糠,放篮里挂起保存,饭时只熬稀饭,取吃冷糠喝热汤;三是稀汤拌炒面,一种是用柿子、谷糠皮制成甜炒面。另一种是将玉米、黄豆略炒成淡黄色混合加工成面为香炒面,食时在碗里放上适量炒面加饭汤少许搅拌,山区群众常用此类作早饭主食;四是小米饭。亦有3种作法:或煮小米稀饭,山里叫熬由汤,或煮稠饭,常用小米煮熬成稠状的为淡甜味,食时配咸菜。或以小米作原料,加配白菜或红南瓜,或红梅豆角,或红白萝卜片,或粉条,煮焖后加油拌葱花调味即成,配制什么菜,取名就叫什么葱花调饭。五是面条汤。取干面条或龙须面若干放入开水锅内煮熟,加放少量蔬菜即成。

午饭。建国前,午饭一般化。食用白面不多,如喝面条汤也是瓜菜满锅,下少量面条,或面糊拌。不是过节、待客、办事,素日很少主食白面,基本上都是吃红薯汤、小米干饭、干饭汤。吃干饭就食红薯叶老缸菜。建国后,午饭品种逐年增多改观。大部分主食捞面条、白馍、烙饼、饺子、包子、发面火烧等,其次是大米饭,再是小米干饭,干饭汤。以捞面条、白馍、大米、干饭为主食的,则要炒菜供餐,有的是中炒南瓜、茄子、白菜等,有的配加肉、粉条、豆腐等。农民做菜,通常不分样单做,而是混合制做,俗称老锅菜。食白馍、火烧、包子、油饼等,有配汤习惯,如做面条场、面片汤、粉条汤、疙瘩汤等。以面条汤做主食的,面条量大,配菜少许,味道较好。饭随季节变化,夏天主食白馍,有包糖做成甜的,称“糖三角”、“糖馍”,通常熬喝绿豆米汤,即在小米稀粥里放一点绿豆煮熬,味道清爽可口,十分鲜美。有的在小米粥里放些晒干的小红萝卜熬做,甜凉味佳.1985年以来,均以白面、大米为主。

晚饭。晚饭品种和早饭相似,即红薯稀饭、土豆稀饭、炒面稀饭。秋冬季节喜欢喝炒米汤。山区部分村多喝米精饭。在稀饭里,有放少量面条的吃法,称“面条饭”或“杂面稀饭”。建国前的晚饭,除质量差外,突出特点是省吃,认为晚上不干活,故不吃干的,如红薯、土豆、炒面等,仅喝些稀汤。建国后,晚饭有稀有干,日渐变化提高,1985年以来,食面食、小米的较多。1995年后,晚饭品种有又所变化,吃面条、摆酒席者时常有之。

集市饭铺在手艺、品种、味道上胜于民间,以较好的食品招待顾客。但民众有贫有富,总是量财餐食。

(三)、节日饮食。河顺人民在建国前有素日歹吃,节日好吃的习惯,但由于地穷人穷,节日生活一般,远不及现在的素日用餐。现在节日饮食,仍沿传统习惯和节意来安排,常以面食、大米为主,肉类等副食品很丰富。如春节家家磨豆腐,杀猪宰羊,蒸花糕,吃饺子,弄席饮酒。全镇节食基本相同,但在做法上又有不同风味。如饺子,大部分是以白萝卜丝、肉、葱等料制馅。而有的以红萝卜丝配肉、葱等料制馅。嫁娶、生日、祝寿、待客的餐食,均重视,搞得似节餐丰盛

(四)、不同人的饮食。各家有大有小,年龄、体质、爱好等不同,饮食也随之有别。

上年纪的老人,牙齿松动,活动量小,饮食习以烂、软为宜。基本上不食干物,素日食菜需熟烂,多食面条、面条汤、稀饭、喜食小米食品。建国以来,老人饮食注重科学,讲究营养。

患病或身体较差的人,以偏待吃好为常,用水果开口味,熬酸汤,以肉、豆腐、鸡蛋等副食品做餐,以增加营养。

妇女“坐月子”生产期间,以前喝小米稀粥为常,一日数次,只喝米汤,不食别物。建国后,随着科学发展,生活提高,渐已变化。改食白馍、面条、大米、面条汤为主,小米粥为次食。均食鸡蛋、红糖、间配猪肉、鸡汤以补养。

学前期儿童,餐次略多不定,常备馍、糠、红薯、果子供作零食。建国以来,注重营养。

(五)、饮酒。历史以来,河顺人民从无饮酒风气。究其因,一是贫困,二是习以俭朴,不愿将钱财挥霍浪费。只是在春节、办理婚丧事宜时用酒,且量较小。有的甚至不饮酒。愿把钱用来做个好菜好饭。1980年以来,随着收入增加,受外界影向,河顺酒风始兴,渐而闹大。不但节日饮酒,素常逢喜、得财、欢乐、交往时皆饮酒伴食。邀友聚众喝酒者屡见不鲜。并多为猜拳行令、伸指头、数数等方式助饮。酒类、或辣酒、或甜酒、或啤酒,随季节不同,冬季多饮辣洒.夏季多饮啤酒,中、低档的较多,饮酒者多系男性,女性者甚少。

(六)、就餐形式。全镇从古至今没有在家围桌吃饭习惯。吃饭地方,素常日暖天好,皆以出家到街上吃饭为常。家门口的街上,或十字路口,或大树下边,或居住中心点,形成了有大有小的饭市。饭时,大人、小孩均端碗到饭市上,有依墙蹲着的,有坐在石头上的,也有立着的,边吃边说,谈古论今,十分乐趣。少有在家里的,在家者或坐小板凳,或依墙蹲着,或坐门坎、或坐门墩,多为老人、妇女。冬季寒日,多于屋里吃饭,老人、小孩多坐在火边,其余坐炕边或外间,少数成人男女仍习惯到饭市吃饭。

五、乡土风味

河顺饮食主要品种及做法、食法跟外地相同的,不再赘述。这里仅将本镇范围内的主要乡土风味作一简叙。

(-)、炒面。分甜炒面、香炒面两种,是历史上民间粮食不足或灾年的主要食品。

甜炒面,亦称柿糠炒面。原料:熟了的柿子,硬的、软的(烘柿)均行;谷糠皮,系打场扬出的谷糠,碾米筛出的谷皮,谷皮较好。做法:软柿能直接用,硬柿需碾碎,以柿子1份、谷糠皮1份,或柿1份、谷糠皮2份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在日光下晾晒、散晒、手捏疙瘩晒均行。晒时防止雨淋,避免霉烂。于后,旋净,存放透风干躁处,此种混合物称柿糠。到寒冬数九天,柿糠经冻,极为酥脆,此时在锅里炒熟,后破碎成粉,过箩筛后,其面即为甜炒面成品。将甜炒面放缸里保存,供后食用,可以{yj}保存,山区人称之为欠年食。食法:在碗里放2两左右甜炒面,加少量稀饭或开水,经搅拌可吃。再一种吃法是甜炒面拌糠,将煮熟的疙瘩或饼子放在碗里戳成小块,拌上甜炒面,味甜想吃。有的还巧手细作,烙炒面饼,干、脆、甜。手捏馍、捏玉米面糠时,中间夹进甜炒面片或条状,至熟后系好看好吃的食品。还有甜炒面拌红薯、拌土豆的吃法。甜炒面放长了则干硬成块状,用铲子或刀劈开,一块一块的,能让小孩拿着干吃。甜炒面,味甜充饥,乃是河顺人民过去的顾命食品。

香炒面,系甜炒面演变食品。多为平地人食用,山区也有食者,味香,耐饥。原料:玉米、黄豆、小麦。做法:黄豆、玉米各三份,小麦少量,或黄豆、玉米两种1份,少量小麦,经炒熟后混合,粉碎成炒面,即是香炒面。食法:多是运用甜炒面的搅拌食法,有的将香、甜炒面混合食用,既香又甜。

(二)、干饭汤。系干、稀搭配,好吃、耐饥的四季食品。原料:小米、季节蔬菜、白面、豆类杂面。做法:干饭即小米干饭,如捞大米做法一样,在水开后下适量小米,待有八分熟捞出,边捞边沥,装在另备的锅盆里,加盖,放温火上稍焖,或置火上烤焖,吃前用铲子翻搅,沾汤水将浮皮抿光供食。这是捞干饭。再一种是焖制,跟焖大米饭相同,免述。汤是就捞小米后的米汤来做。如焖干饭,则专锅另做。水开后,将数种季节菜如夏季的茄子,秋天的白菜、萝卜、豆角等适量切碎下锅,菜煮滚后下白面条,或杂面条,或用面拌疙瘩下锅,适时加副食调味品,汤状不稠,味道好。食法:用一只碗先盛上干饭,再舀汤蒙上边,先吃干饭后喝汤,或先喝汤后吃干饭,均可。

(三)、炒米汤。系秋冬季节晚饭食品,因料所致,能抗寒增热。尤其是患感冒时益喝此汤。原料:黑豆、小米适量炒熟,另备菜、面条、副食品。做法:水开后放进炒过的黑豆、小米,适时加菜,下面条,或以粉条代面条,放豆腐等副食品,加姜、芫荽,放调味品。稠稀不等,味道香鲜。食法:作主食,或主食馍,配食此汤。

(四)、玉黍米汤。有稀有稠,醇香、利口、耐饥。原料;中等以上玉米先经水泡,后沥干粉碎去皮,备有菜、面条、副食品等。做法:事前用水浸泡玉黍米,待水开后入锅,或凉水锅里投进玉黍米煮熬,待玉黍米半熟,即下菜,下面条,加副食品,调味品。食法:饭时上下翻动,稠稀舀匀,食法同面条汤。

(五)、米精饭。味道咸、香、甜。原料:小米、玉米糠。做法;在开水里下适量的小米和玉米糁,混合煮熬,适时用油葱烘锅,为糊状。有于饭里煮上红薯,或加面条少许。食法:主食此饭,或食红薯、白馍配食此饭。还有一种是南瓜米精饭,在稀饭里加煮老南瓜块,不加任何调味品熬制而成,味甘甜,食时配咸菜。

(六)、红梅豆饭。系山区四季食品。此豆生命力强,岸根、树根、玉米地均可种植,肥大肉嫩无茎,顶菜代粮。原料:生长期的梅豆角,干物供冬、春食用,另备小米、白面、蔬菜等。做法:在生长期用梅豆角做汤、炒菜用。干物品主要做汤煮饭。如做汤时,凉水放进干豆角、豆籽。或事先经水泡,于水开时入锅,熟至六成时放其它菜、面条、加调味品,为稠状。好吃耐饥。如做稀饭煮上豆籽,边喝边捞,豆籽面,味道好。使人思食,饱不放碗。豆籽还是做豆馍的上等原料。山区人民喜用梅豆角、豆籽、梅豆馍走亲戚、送客之礼。

(七)、老缸菜。俗称汇缸菜、酸菜。为补充蔬菜不足,代菜,调味食品。原料:霜降前的红薯叶、收获期的白萝卜叶、红萝卜叶、白菜叶、蔓青叶及红、白萝卜丝。做法:将前指菜叶系绿色、干净、无烂品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装入缸里、盆里、捣实。添凉水淹至菜叶,上盖红沙石头下压,其作用为软制菜叶去毒脱味。经半月左右的浸泡,于冬至前后,将沤浸菜叶捞出,在凉水里淘洗,至水清止,沥干。用刀将沥干的菜叶切碎,擦等量或少量的红、白萝卜丝,混合搅匀,装已备好的干净缸里,装一层捣一层,均匀瓷实,用红沙石块压住,灌上凉水。早有半月能食,一般沤至月余食用,多于次年春、夏季食用。沤制的菜叶、味酸,保其原物味道。如是蔓青叶、萝卜叶为主沤制的,有“好菜”称呼。食法:一是入饭。煮熬稀饭时,放进少量菜,饭色鲜艳,味道带酸,好喝利口。二是加盐成咸菜,供喝稀饭就食。三是用油、盐、蒜等调味品搅拌,供食大米、馍、干饭时作菜。1978年以来,随着蔬菜发展,生活提高,老缸菜沤制已减少。以红薯叶为原料的已停作不见,只作少量的蔓青叶、萝卜叶等老缺菜,供调味食用。     

(八)、柿醋、谷醋。河顺人民自古以来爱好吃醋。故家家就地取材,习以木本果柿子和粮食谷子为料做酷,醋质良好,调酸佳品,是河顺有名的食品特产,现在多数产仍沿习自做自食此两种醋。

柿醋。多为山区柿子产地自做自食,醋液澄清透明,不混浊,味道酸强发甜,是淡黄色。原料:熟透的软柿(昏柿),浆了的也行,麦曲。做法:(l)农历九月收获柿子后,将供做醋的软柿装入干净缸里。( 2)以10个柿子配 1两麦曲的比例,掺入适量麦曲,供发酵.也有不加麦曲的做法,用椿木棍搅拌。(3)布封缸口,加盖硬盖。缸置日光强的地方,用晒、捂方法促进柿子沤制成醋。经1月至2月沤制,柿子水份溢出,即为醋水。(4)冬季,将醋缸放屋里避冻。(5)开始沤的柿子水分醋称头道醋,味道极好。食用时,用干净勺子去缸里撇醋。多是将头道醋撇完另存,供素日,来年食用,有的随吃随撇。(6)醋缸里撇完头道醋,加冷开水淹浸柿子即行。封好口,经五天沤制又成醋。此为二道醋,醋味较头道醋差些,一般食用完加水的二道醋则不再沤制使用。(7)热天勤用椿木棍在醋缸里搅拌,预防白花,滋生醋蛾。一旦浮出白花并不为坏,用椿木棍搅拌就能降治。如搅拌勤,醋不变坏,一般一桶水缸里沤制的醋能供6口人家食1年。食法:多于调菜、做汤时使用,在食面条、油饼、饺子时亦配蒜、葱、芫荽等作调味品。

谷醋。平地做、食较多,山区亦有,醋液澄清透明、不混浊,味道酸强发香,颜色淡白发红,如着色重呈红黑色。原料:多用酒谷,其它谷子亦行;麦曲,备有花椒、大茴香、白芷、陈皮、食盐等。做法:(1)时间,多于秋天做制,春、夏季做制亦有。(2)以水1桶,谷子3升,麦曲1升的比例,分别定量,备用做制。一般用1桶水做一份此比例的醋,可供6口人户食1年。(3)制谷饭。先把水烧开,加入谷子,用中火煮熬,约煮1小时左右,谷子开花,米粒碎化,锅内是半稠糊状谷饭,即停火,出锅降温。(4)手指伸谷饭内感觉不烧时,配加麦曲用椿木棍搅拌。( 5)冷后的谷饭,装入干净缸里,用布封口,并用硬盖盖口,放日光强的地方晒捂,促使麦曲充分发酵,水分逐渐变酸,开口即感酸味扑鼻,醋成可食。(6)冬天将缸放屋里避冻。(7)淋醋。冬天在谷饭出水成醋时,要及时淋醋。有的用勺子撇醋,有的另装底部有小孔的沙锅里让其渗漓,将谷饭淋干。淋出的醋装入另备的罐、瓶里储存,此为干醋,质优宜存,均暂不食,供夏季食用。(8)淋干的谷饭加冷开水,淹浸谷饭,继续沤制,数日后又成醋。为头道醋,较干醋稍差,。但味道仍好。有的随吃随撇,有的将醋全部淋出,保存供食用。(9)食完或淋出头道醋后,可再加冷开水继续沤制,约经5天以上时间,醋水又成,为二道醋,较头道醋味差。一般食完二道醋后即不再沤制。头道醋、二道醋因是加水沤制,不宜长时存放,多在冬、春、秋天食用。(10)春、夏秋季对谷饭要勤用椿木棍翻搅,防止白花,预防生醋蛾。(11)淋出的醋,为防止白花,增加香味,均在醋里加上花椒、大茴香、陈皮、白芷、食盐等煮熬,经熬后味道酸香,令人可口。也有的在谷饭沤制过程中另熬花椒、大茴香等料水加入,效果亦好。谷醋食法跟柿醋食法相同。

六、野生食物

河顺山多、树多、资源丰富,有很多物品能供人类食用。

草类食物:春秋季节,生长于山上、地里、路边,多见有灰头菜、仁仁菜、米谷菜、马五菜、小蒜、山韭菜、母猪叶、金针等主要几种。小蒜的叶、根均可食用,其它叶供食,皆能调制咸菜,或入锅做汤做饭,或做菜供食干物。

木本类食物:春、秋季节,生长于山上、地里、路边、家院等处。食叶的是:香椿叶、青杨叶、白杨叶、榆叶、杏叶、洋槐叶、山榆叶、洋桃叶,或入汤做饭,或中菜食用;食花的有榆花、洋槐花等木料花,于春季采集。花与粮食粉面拌做食品,俗称“圪涝”,或中菜食用;食果的有山杏、山桃、山核桃、酸枣、橡籽等,或中食、或加工食品;食皮的有榆树皮,用里皮做食品;能作油料的有杏仁、山核桃仁、椿树籽等,经加工榨出油脂,供做汤、炒菜食用,油质较好。山区人们现在仍沿习山果榨油。

动物类食物:四季生长于山上、地里,有狼、狐狸、野兔、獾、山鸡、老鹰、鸽子等,用其肉做食品或中食。

七、饮食礼俗与信仰

河顺有“饭要等人”的口语,做饭人负责按时把饭做好,等候共食。饭时,家长暂不在家,劳动者未回来,则不开饭,只等家长、劳动者入家才食,如不宜久等,先予舀出他们的适量饭再开饭,饭前,大声呼:“吃饭昂!”“该吃了!”等礼语。头碗饭,分家长吃,由做饭人盛起放锅边,或让孩子双手送给家长。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以好饭招待,上食次序为先亲戚客人,后家长,其他人再进食。要是遇有饭菜做的不足,或主食不足时,做饭人常于后吃、少吃,推让不吃。逢生活改善,做饭人要让孩子给分居另灶的上辈或平辈适量,在饭市让邻居他人尝食品味。饭时,见外地生人走至门前,则礼貌问候,山区居民态度热情,常给过路人食物充饥。

古时候,人们出于对生活的祝福,思维中形成一种偶像,即灶神,习以祭祀,延传至今,多在厨房或屋里裱贴灶神像。传说,灶神叫张单,分工守家察民情,每年要上天一次向天王爷汇报家人的功过,说好者日后有吉,说坏者日后将凶,故称其上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人们诫灶神回宫乱说,素带衷心拜供,贴灶神像面不向南,以避讳灶火难烧,生活艰难,相应灶火口方向限制皆不朝南置口。每天做好的饮食先让灶神先食,即在炒菜做汤品味时,勺子舀出点先住地上滴一滴,后才已尝,到灶神回宫的腊月二十三日,烧香磕头,用芝麻糖作供品以粘灶神嘴,求其上天多言好事。

此外,还有一些禁忌,平常饭时,全镇家家户户皆不用筷子“当当”地敲碗,敲着意为“穷气”,于家不吉。素常,灶具刀皆不准放进盆里,因为丧葬完毕,家门外放盆,盆里放刀,供孝子入家洗手洗面。平素违之意不吉祥,极为反感。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dy}节饮食——十四卷二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