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能利用技术
风力发电 自从1890年丹麦政府制订风力发电计划以来,整整经历了一个世纪,风力发电技术才逐步成熟起来。这是一条不平坦的技术发展道路。100年来,世界各国研制的风力发电机类型很多,数不胜数,从大类分,主要有水平轴型、竖轴型(又称垂直轴型)和特殊型(如扩压式和旋风式,现在尚处于探索性研究)。 水平轴型风力发电机 这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生产量最多的风力发电机。小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比较简单,如10千瓦以下的风力发电机,特别是几百瓦的充电式微型风力发电机,主要部件有叶片、传动轴、齿轮变速箱(微型机可以不要变速箱)、发电机、尾翼和塔架(微型机只用支撑杆和拉线)。图4—4为水平轴小型风力发电机。图4—5为200千瓦水平轴风力发电机(见插页3)。 <149076T1> 这种小型风力发电机,一般有2~3个叶片,多数用玻璃钢材料粘贴,微型机也有木制的叶片或金属叶片。多数都是升力型叶片,如同飞机的翼型,风能利用率高。发电机多选用低速永磁发电机,这样可以省去增速器和励磁机构。尾翼(或称尾舵)是调整风向用的,可使风机保持对准风向,同时也可用来停机,使风机偏离风向而停止旋转,特别是当风速过高时,尾翼可以起保护风机的作用。塔架或支撑杆是用以承载风力机的重要部件,它要承受风力机的静载和动载,应牢固不产生振动,才能保证整机的安全运行。我国研制生产的水平轴小型风力发电机较多,产量居世界xx,每年生产万台以上。目前我国安装的小型风力发电机有15万多台,主要在内蒙古牧区和其他偏远无电地区。容量多数为100~200瓦,近年来也发展一批500~1000瓦的独立户用的风力发电机。这些都是要用蓄电池充电,从铅酸蓄电池输出的直流电也可经逆变为交流电,以方便用户。1~1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可解决较大用户的需要,如xx边防哨所、小型工厂、作坊或海水淡化等用电。许多发展中国家,电网覆盖率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多数缺电,架设输电线路投资大,由于用电量不大,长距离送电线损耗多,经济上不合理。因此发展小型风力发电机独立供电较好。 大中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有两种:一种为上风向风力发电机,即由叶片组成的风轮在塔架前迎风,靠自动对风装置调整风力机对准风向;另一种为下风向风力发电机,它的风轮在塔架后面,风先经过塔架,再到风轮,这样就有塔影效应,影响风力机的出力,但可省掉对风装置,各有利弊。不过目前大量生产的是上风向风力机。另外,大型风力发电机的风轮与叶片非常讲究,它是风力发电机的重要部件,它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固定桨距,即叶片安装在风轮上之后,角度不能改变,若风力大小需要调整风轮转速时,可用辅助侧翼或铰接的尾翼或其他气动机构,使风轮绕垂直轴回转,以偏离风向,减少迎风面,达到调整的目的;另一种为可变桨距,就是叶片在风轮轮毂上的桨距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当风速变化时,利用气动压力或风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叶片改变角度,即桨距可变,以实现调速。大型风力发电机常备有伺服电机来变桨距调速。国际上丹麦生产的风力发电机多为固定桨距,其他国家多生产可变桨距的风力发电机。一般说,固定桨距比较简单安全,但可变桨距风能利用率高。近年来风力发电机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叶片制造技术也有提高,尤其是发展大型风力发电机,单机容量达500~600千瓦,可变桨距的优越性就比较突出和必要。目前世界上生产的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多数为200~300千瓦,早期有55~150千瓦,新近发展的为500~600千瓦。兆瓦级的特大型风力发电机尚处于研制阶段,美国安装在夏威夷的3200千瓦水平轴的风力发电机{zd0},是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它的叶片就像大飞机的翅膀。最近丹麦将投产1000~1500千瓦的特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我国试制的大型风力机为55~200千瓦,容量尚小,与国际差距较大。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凡风轮转轴与地面呈垂直状态的风力发电机就叫垂直轴风力发电机。虽然这类风力发电机尚未大量生产,但试制品种繁多,如φ型、△型、S型、H型等。它们的外型与水平轴风力发电机xx不同,但有许多特点,主要是不用对风向,任何方向的风对垂直轴风机来说都一样;不需要大型塔架;发电机装在风轮下的底座中,维修方便;叶片一致性好,制造简便。主要问题是起动和停车较难。图4—6为几种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图4—7为6米垂直轴2千瓦风力发电机(见插页3)。 {zj1}代表性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是φ型风力机,也称达里厄风力机,它是1925年法国人达里厄(G.J.M.Darrieus)发明的。它的结构是由2~4片跳绳曲线型的叶片组成,呈对称翼型剖面,只承受纯张力,不承受离心力载荷。叶片的型式仍是升力型,气动性能好,只是由于叶片呈弧状,上下两端受风情况不佳,所以低风速起动困难,有时要加设起动装置。国际上研究Φ型风力发电机的较多,但投入生产并应用的只有美国。我国除自行研制了几台4~5千瓦的Φ型机外,80年代初曾与德国合作试制过20千瓦的Φ型风力发电机组,后因运行情况不佳而停止。 <149079T1> S轮型风力发电机是1924年芬兰人萨沃纽斯(Savonius)发明的,它是一种阻力型风轮,尽管气动性能不如Φ型风力发电机,但制造容易,起动快,低速风也能运行。最简单的是利用旧汽油桶对剖,安装在一根垂直轴上,外形呈S状,发电机装在垂直轴的底部,甚至可以在同一轴上叠层安装几个S轮,以提高效率。尽管结构非常简单,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推广,关键是风能利用效率问题,且一般只适用于小型发电,我国曾试制过几台此种风力发电机用于航标灯电源,后来也被太阳电池电源所取代。 H型风力发电机,也叫直叶片风力机,它也是φ型风力机的一种,只是将两端线速度很低,产生升力不大的部分去掉,因而改为直形叶片,这样叶片的制作更为容易,并可多层安装,还可加装能调节角度的副叶片,使起动性能和刹车效果得到改善。目前这种风力机在日本有应用,我国也试制过2~3千瓦的样机,还在内蒙古制成风力提水机。 风/柴互补系统 在电力不足的地方,为了节省柴油机发电的燃料,可以采用风力发电与柴油机发电互补系统。通常这种能源互补系统以中型风力发电机为好,单机容量55~100千瓦较为适宜。相应的柴油发电机组也是60千瓦左右的,较好操作管理。国际上较成熟的风/柴系统有三种型式:基本型、离合器加蓄电池型、交替运行型。其方框图如图4—8所示。 基本型是最简单的一种风/柴互补系统,它由风力机驱动异步发电机和柴油机驱动同步发电机,在电路上并联后,共同向负荷供电。柴油机发电应根据风力的强弱及负荷的大小来调整自身的输出功率,发电量可大可小,但不能停机,否则无法提供异步发电机所需的无功功率,这样只能在有用户负荷时,充分使用风力机所发的电,节约少部分由柴油机组多发的电。因为柴油机不能停开,燃料消耗节省不多。 <149080T1> 具有离合器加蓄电池型的风/柴互补系统是在柴油机与同步发电机之间装一个电磁离合器,同时在网路上接有由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整流逆变装置及蓄电池组。当风力较强时,来自风力发电机的电能除供给负荷外,多余的电能经整流器可向蓄电池充电。当风力很强时,风力发电机可以充分发电,同时柴油机在离合器的作用下可与同步发电机断开,并停止运转,以节约燃油。这时同步发电机由蓄电池组经逆变器供电,并作为同步补偿机运转,以保证异步发电机所需的无功功率。此外,当负荷超过风力机和柴油机发电的能力时,蓄电池组还能进行适当补充,主要是利用风大时发电所贮存的电能,这样节油效益明显。 交替运行型的风/柴互补系统是风力机和柴油机都驱动同步发电机,只是把用电负荷按轻重缓急分类,{dy}类为优先负荷,首先保证供应,第二类为一般负荷,在系统力所能及时给予供应,第三类为其次负荷,当风力太弱,风力机停止发电,柴油机投入发电,尽可能满足负荷需要,其间切换会有短时断电。在风力较强时,通过频率传感元件给出的信号,依次接通二类和三类负荷,尽可能多用风力机所发的电,柴油机则能停就停,要开就开,处于备用状态。这样供电质量不太好,但能节约燃料。 风/柴发电互补系统在没有电网的独立地区,如海岛或边远村镇有实际意义,它比分散的小型风机供电量大,可以除生活外还兼顾适当的生产用电。目前我国在浙江省的大陈岛和内蒙古有些地方已建立这种风/柴互补系统,为解决电力不足积累了经验。 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场(简称风电场)是将多台大型并网式的风力发电机安装在风能资源好的场地,按照地形和主风向排成阵列,组成机群向电网供电。在国外也叫“风力田”,意思是风力发电机群像种庄稼一样安装在地面。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兴起这种风力田(Windfarm),目前洛杉矶附近的特哈查比风电场是世界上{zd0}的风电场,1994年装机容量5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4亿千瓦·时,约占世界总风力发电量的23%。美国首批建设风电场的风力发电机组为30~60千瓦,后来以100~200千瓦的机组为骨干,现在已发展到300~600千瓦的机组,并准备向兆瓦级机组发展。美国风电场的成功经验,很快影响到欧洲国家,目前已在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兴起风电热潮,我国电力部已规划到2000年发展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印度拟建200万千瓦,欧洲联盟国家将在现有基础上到2000年再增加300万千瓦。今后风力发电的重点是建设大规模的风电场。表4-1为世界风电场装机容量统计。 表4-1 世界风电场装机容量统计(1996年)
风电场的机型选择非常重要,可根据当地的风况选择适当容量的风力发电机型。从经济效益出发,单机容量大,单位装机千瓦值就低,但更要考虑其年发电量的多少,不能盲目求大,若单机容量过大,额定风速太高,而年平均风速不能满足其工作时间的要求,则发电量低,反而白白浪费了投资。同一风电场的风力机组应尽可能品种少,以利运行和维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国产风力机组,xx依赖进口风力机,不仅造价高,且售后服务麻烦,备品备件供货不便,都将影响风电场的运行。 风电场的自动控制是技术高低的标志,除风力机自身单片机(或单板机)的控制外,要考虑整个风电场单元系统、通信系统、自动监控接口、监视记录等一系列问题。自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机组自动起动/停机控制;机组事故紧急停机控制;自动偏航控制与桨距角控制;自动并网、解列控制;电压控制(全场无功控制);前置测控单元接收并执行中央控制室主机发出的控制指令等。 风电场的选址原则,一般要在年平均风速大于6米/秒的地方,而且风向稳定,灾害性天气少,离现有公路、电网较近。建场前必须对潜在风场的地形、地貌、气象情况、交通条件、电网容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电力需求)和自然景观等进行详细调查,并进行不少于1年的风况观测,以便正确选择风力机型,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和土地。一般建设风电场比建设其他发电站基建周期短,投产快,装机容量可随投资逐步加大,也没有移民等社会问题。 我国建设风电场的经验不足,目前尚无大型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现有几个风电场的容量都不大,且绝大多数是国外的风力发电机,有的还是国际合作的试验项目。其中规模{zd0}的是新疆乌鲁木齐附近的达坂城风电场,截止到1996年底,达坂城一、二两场共装风力发电机55台,总装机容量16800千瓦,主要是丹麦和德国的机组,单机容量100~600千瓦,其中300千瓦的机组占一半以上。图4-9为新疆达坂城风电场(见封二)。表4-2为中国风电场概况。 表4-2 中国风电场概况(1996年)
风力提水 人类利用风力提水的历史很长,并且延续不断,现在还在发展。中国旧式的风力提水机有很多种,如立帆式,直接由船的风帆演变而来,像走马灯似的几个竖立的风帆,风吹即转动,所以也叫“走马灯式风力提水机”;斜杆式,形若斜躺着的风轮,并配有木制的龙骨水车,这种风力提水机使用的时间最长,差不多从明代直至20世纪50年代,电影《柳堡的故事》里就有这种风车。在国外,主要是欧洲的荷兰式风车,高大的叶轮,古典的塔楼,安装有大口径的木制螺旋泵,蔚为壮观。 现代的风力提水机具,与上述风力提水机大不相同,它是在美国农场式风力提水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而来,主要是利用低速风较好。现在最常见的多叶片低速风力提水机,转速不快,可配钢制螺杆泵或双程活塞泵,一般分低扬程大流量和高扬程小流量两类。当然,人们更希望有高扬程大流量的风力提水机具,目前尚处于研制阶段。另外,也有利用风力发电,再带动电泵抽水,这已属于电力提水,不是风力直接提水。图4-10为多叶片风力提水机(见插页4)。 风力机的叶片越多,越能捕捉低速风。虽然叶片多,转速慢,但对于提水而言,起动风速低,有风就转,能转动便可提水,做到细水长流,不像发电那样,转速低了就发不出电。当然,现代风力提水机也有适合高风速的,可以利用少叶片(3~4叶片)风力机,甚至也有用垂直轴风力机提水的。其中关键是看风况和选用的提水泵具如何。一般排灌用要求扬程不高,但流量是主要的,并且希望做到有风就提水。通常低速风较多,像我国多数地区夏天风小,冬天风大,而提水需要恰恰是夏天多冬天少,因此充分利用小风力提水更有必要。由于风力提水一般扬程不高,对于某些需要高扬程提水的地方,可以采用多台风力提水机联合作业,像接力赛那样一级接一级地把水提到高处,国外有提水总扬程达20~30米的。 风力提水不仅用于农田排灌和人畜饮水需要,还可用于大面积土壤改良,如我国黄淮海一带多盐碱地,近年来天津市郊采用风力提水排碱,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把大片原来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了果园和菜地,经济效益明显。有的地方还在水产养殖业中利用风力提水机,不仅用于换水,更可作为鱼池的增氧设备,节约用电。现代化的农牧渔业都可利用风力提水设备,海滩晒盐更少不了风力提水,尽可能多用风力提水,减少柴油机泵和电泵,不仅是节能措施,更是环境保护需要。田野、草原和海滨等减少了机器噪音和烟尘,多一些风车点缀,更显得环境幽美。 发展大型风力提水机,可以利用有利地形与农村小水电结合,建立风水互补的蓄能电站。我国许多小水电站都是冬季枯水期停运或发电不足,若利用冬季风大,将发电后的水抽回水库,使水能循环利用,增加水电站的发电量,风力提水就间接地变成了风力发电。 总之,风力提水的潜力很大,目前我们多注意风力发电,比较忽视风力提水。其实从风能资源来说,低速风的数量往往要超过高速风,除少数适合风力发电的地方有足够的高速风外,多数地方常年有风而不大,若适当开发风力提水,则能更合理地利用风能资源。国家在制定新能源政策上,应全面考虑自然资源的特点,充分运用现有可开发的技术,我国是风力提水的古国,这方面的技术潜力较大。 风力致热采暖 人们往往会奇怪,风怎么会致热?风还能采暖?风给人的感觉是冷的。其实风作为一种能源,能源是可以转换的。风可以驱动机械去作功,利用机械当然可以致热,有了热无疑可以采暖,道理非常简单。 这里我们不去讨论风力发电和利用电致热采暖,因为那是电热的范畴。现在只简单地讲讲风力的机械致热及其用途。风力驱动机械运动,最明显的是摩擦致热。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就能知道,当物体摩擦时会发热,摩擦速度越快,发出的热量就越大,甚至会冒出火花来。根据这种基本道理,风通过风轮,提供一种原动力,然后做成各种各样的致热器。例如:固体摩擦发热器,搅拌液体发热器,挤压液体发热器等。 固体摩擦发热在风力机的转轴上安装一组制动元件,像汽车刹车一样。当制动元件摩擦时不断发出热量,然后用油或水将这种热量传出。只要不停地摩擦,热就源源不断获得,人们就可用这种热去安排用处。 搅拌液体发热在风力机的转轴上装一搅拌转子,转子上有一些叶片,让转子不停地在液体(水或油)中搅拌,使液体的分子发生剧烈的碰撞,时间一长,慢慢就发热了,把这种热取出来也可利用。 挤压液体发热当风力机带动一种油泵工作时,使油从很狭小的阻尼孔高速喷出,然后在尾管中使油分子冲击摩擦,于是就产生热,而且这种摩擦没有部件磨损,比较理想。 涡流发热除了上述几种摩擦发热外,还有一种新式的发热方法,就是切割磁力线时的涡流发热。大家知道,电动机或发电机工作时,电机都会发热,越是做得不好的电机,发热越厉害,本来这是一件坏事,在电机制造中是要避免的。然而,风力发热就要利用这种矛盾,让风力机驱动一个转子,不停地在磁化线圈中转动,故意使它发热,但是外面又加一环形水套,不断把热带走,使线圈不会烧坏。当然,这样磁性线圈要消耗一点电,不过耗电量很小,可用蓄电池解决,蓄电池用风力发电充电(风轮带一小发电机即可)。如此产生的热能也较平稳,可以利用。 风力致热在日本、英国、美国、丹麦和荷兰等一些国家有研究,有的可提供80~90℃的热水,例如日本北海道的“天鹅一号”风力取暖炉,采用直径10米的风轮为动力,以挤压液体发热的方式,可产生80℃的热水,供一家饭店作洗浴和采暖用;同样,英国有一座温室2000平方米的采暖也用风力致热,以16.5米直径的风轮,搅拌液体发热。目前我国尚未进行风力致热的研究,其实我国东北、华北冬季天冷风大,采用风力致热应具备条件。图4-11为日本“天鹅一号”热风炉。 <149089T1>
新式风帆助航 古老的风帆航船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走进历史博物馆。但是现代化的新式风帆助航又出现了,它是在当代电子技术高自动化和新型材料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首先在70年代由日本开始制造风力与柴油机联合动力船,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切换,用新型结构的帆具材料,制成起落方便的风帆,操作简便,美观实用,节能效率15%以上。接着美国和北欧也着手研究风帆助航技术。我国80年代研制了几条小型的风帆助航船在长江上试运行。90年代,宁波海运公司试制了一艘2500吨级的“明州22号”风帆助航货轮,船身总长85.8米,型宽15米,型深7.3米,设计航速11.5节(海里/时)。风帆为不锈钢弧型帆,面积120平方米(高12米,宽10米),可以在3~20米/秒风速下使帆,采用计算机控制油压操帆,风帆全折全张时间1~2分钟。装主机一台,功率1080千瓦。该轮于1996年1月投入运营,行驶在日本、宁波、厦门、香港之间,可载运146只集装箱。目前世界{zd0}的风帆助航货轮为日本的“臼杵先锋号”,总吨位2.6万吨,船长152米,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