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子孙饭"、不走污染路、不等不靠不要_小熊_新浪博客

 

--西部贫困县林格尔发展县域经济调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8-04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立足资源贫乏、基础薄弱、"讨饭"财政等实际,自力更生地发展县域经济,短短6年从众多西部贫困县中脱颖而出,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增至以前的近8倍、13倍和2倍多,综合排名由自治区101个旗县区的90多位跃升至第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第86位。没有向资源索取、向环境索取、向国家索取,和林县的发展模式为广大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有益探索,在经济界引起广泛xx,被称为"和林格尔现象"。

 

盛乐园区一瞥 令人无奈的基础和令人羡慕的跨越

和林县的县情在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很有典型性。1997年,全县仅有20公里柏油路,人均11厘米;缺电严重,每年断电、拉闸限电400多次;全县无一家骨干企业,31户国有、集体小企业均资不抵债,负债高达2300万元,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截至1997年底,和林县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财政收入19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元,各项指标均处于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倒数{dy}位。

论发展条件,和林县"地上没草、地下没宝"。沙尘暴频繁发生,几乎没有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总人口中88%为农村人口,全县三次产业比例为70:20:10,绝大部分农民从黄土里刨食。

干部群众失去了信心,在1997年前的9年间,和林县共换了10任县委书记,不少书记在赴任前,就和上级党委谈妥"条件":只干一年。当地人现在常说起的一件事,足见当时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低落:县委开常委扩大会议时,台下情绪不满的人把茶杯扔到主席台上,当场就骂起娘、打起架来。

从1998年开始,和林县进入高速发展期。2003年全县GDP完成近30亿元、财政收入2.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2元。与6年前相比,分别是原来的7.6倍、13倍、2倍,一半以上的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奶牛发展到6万多头,是原来的1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亿元,是原来的35倍;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2:62:16。

创立于1999年5月的和林县盛乐经济园区,第二年就被升格为自治区级园区。全国乳品行业的"老三"蒙牛乳业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壮大,创造了"1000天打造一个xxxx商标"的奇迹。园区内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1家,陆续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分校逐步落户这里。站在和林县南山顶上,眺望这块6年之前的荒滩,俨然一座现代化小城,晚上一片灯火辉煌。

过去,和林县城只有一条破烂的小街,老百姓说这里"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6年来,城区面积已由6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由18%上升到30%多。外来投资者建起三星级宾馆一座,另有一座星级宾馆正在施工。曾经是一片坟场的和林县南山,利用民间投资建成全国{dywe}的中华钱币坛、百亭园,配合距今1600多年的北魏文化开发,如今已是呼和浩特市xx旅游的{zj0}去处,先后接待了11个国家的游客,作为后续产业的文化旅游业健康壮大。

蒙牛公司的乳品生产线

受农业结构调整拉动,"没草"的地方正在"长草"。全县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近10万亩,6年累计完成生态治理面积近百万亩。受市场配置资源的影响,"没宝"的地方正在"聚宝"。以食品加工业为核心,集纳了乳制品、包装、饲料、生物工程、畜牧业高科技的产业群体在盛乐园区已具雏形。

姑子板村,以前是和林县贫困的"标志性"村庄--连续30年卖血,今天全村40岁以上的人95%都曾卖血,就在6年前,不少农民家庭还是卖血"双职工"、"专业户"。今天,它依然是和林县的"标志",是和林县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全村187户农民中,不养牛的仅五六户,日均产鲜奶11吨,村里有4座现代化无菌奶站,村民每天售奶收入近2万元……

在吃"资源饭"以外,寻求西部发展的第二条道路

在开发过程中,和林县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开发什么"--不少兄弟县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资源开发,有的挖煤、有的开矿、有的上电,有的依托资源上高载能工业……眼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几乎成了西部贫困县的"必由之路",这当然可以理解,却也让人郁闷。

记者曾在西部采访一个产煤大县,工业化程度很高,县财政收入也xxxx,大多数农民却一贫如洗,根本享受不到工业化的实惠,甚至因污染、失地、环境破坏等成了工业化的牺牲品。全县年产煤三四千万吨,农村小学却烧不起煤,数九寒天冻得学生娃娃手都xx着。

养奶牛已成为和林农民的主要收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化?这个问题,和林县曾吃过亏。1998年,和林县急于招商,引进了一家稀土企业,当时是全县{zd0}的一个引资项目。企业投产两三个月后,就开始不断接到群众反映:污染太严重了!除了污染,它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当时的《和林格尔报》还发起居民大讨论:要不要留下这家企业?和林县咬牙拿出1000多万元,买断稀土企业,不再生产。

"现实逼得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县委书记吕慧生说。和林县没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允许任何过度索取,现实逼得他们在"资源饭"之外寻找第二碗饭。

吕慧生说,传统自我审视的方式是"盯着自己看自己",盘点已有的东西,看自己有多少煤、多少粮、多少畜,因此发展的眼光往往盯在了已有资源的开发、延伸上。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审视应是"跳出自己看自己",看看国内、国际的市场上还缺什么、消费的趋向是什么、有潜力的产业是什么,然后反观自己有条件"做什么"。

和林县选择了乳业、奶牛业为突破口。理由是:首先有市场,属朝阳产业;其次是内蒙古有"草原"这一无形品牌做支撑,乳业可成大器;再次是和林县土地、光热、地理等条件均适合养奶牛。更重要的一条:这个产业的"{dy}车间"就是千家万户的农民。

民间剪纸是和林县的传统文化

做好产业定位后,和林县陆续以租赁、转让等方式引进伊利乳业的第三、第四分厂,随后亲手浇灌、扶植、壮大了蒙牛乳业。依托xxxx,和林县奶牛饲养量由1999年的6000头增加到现在的6.3万头,全县有超过1/4的农民直接从事乳业生产,此项农民人均增收700多元,乳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70%。

如今,和林县的乳品加工业已由单个的产业壮大为产业链,进而生长成枝繁叶茂的"产业树"。因看好奶牛改良市场,大正美联公司投资上亿元在和林县建立现代奶牛工程公司,实施万枚奶牛胚胎移植工程;瞄准乳品企业每年数亿元的产品包装市场,盛都、胜乐、高氏等包装企业纷纷进入和林县……饲料、食品工业机械、育种等相关企业纷至沓来。来自四川成都的盛都包装公司经理杨君英说:"我们希望从和林县的乳业包装中分得一块蛋糕,同时希望当地能有企业为我们提供纸板等原料。"

遵照"站在市场看自己"的思路,和林县又陆续确定肉羊、沙棘、马铃薯等为产业主攻方向,并相继建成食品加工业、农业综合示范、文化旅游、生态等园区。

依托乳品加工业,和林县农民年乳业收入达3亿多元;以淀粉加工企业为龙头,全县年种植订单马铃薯20万亩,提供工业薯10万吨,农民年交售马铃薯收入近亿元;马铃薯加工后产生的薯渣,每年约10万吨,至少可养3万头奶牛;依托宇航人高技术产业公司,县里的40万亩沙棘成了农民稳定的收入源,面积还在一年年扩大;肉羊、肉兔的产业化经营也初具规模。目前,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和林县70%以上的农民收入,农民不再是工业化的旁观者。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不吃"子孙饭"、不走污染路、不等不靠不要_小熊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