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方各地傩面具角色造型特征差异- 穷画画的的日志- 网易博客

浅谈南方各地傩面具角色造型特征差异

2009-06-26 18:02:21 阅读99 评论2 字号:

 

                                                             西安美术学院

 

                                                      2009届本科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浅谈南方各地傩面具角色造型特征差异

 

                                               系          别     美术教育系   

                                               工    作  室 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室

                                               学  生 姓 名        胡羲      

                                               指  导 老 师       李朝晖      

                                               学  位 级 别     文学学士学位 

                                               提交论文时间     2009年 6月 

(因为网易论坛插图感觉相当不方便所以就不插图了,文章为本人原创毕业论文。另外本人才疏学浅,若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教!)

 [正文]

一、傩文化的来由、分布、种类以及傩面具在傩祭祀中的作用

   傩文化, 被称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①,其最初起源,可追溯到颛顼时代[1]。傩戏的分布相当广泛,最初主要兴盛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流域,经过历史的演变,中原地区的傩祭活动逐渐消亡,而流传至西南地区的傩戏则逐渐兴盛并且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其中西南地区的贵州是保留傩戏品种较为齐全,所遗留的傩戏道具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商周时,傩祭分为天子傩和村社傩,前者天子傩早已经随历史的车轮滚动而消逝了,后者常用于民间祭祀的村社傩则流传下来,并且经过发展,演变为许多种类型的傩戏,如巫师傩中有贵州的傩堂戏、变人戏,云南的端公戏等等。军傩中有贵州的地戏、云南的关索戏 [2]。安徽、江西、福建则仍流传有比较原始的村社傩或称家族傩戏等等[3]。

傩戏最初的面具据记载为“黄金四目”,由方相氏佩戴[4],而后来傩祭祀已经从娱神转变为娱人,故佩戴着面具进行演出的戏剧便慢慢演化出来,而演出用的面具则是由当初的祭祀专用的“黄金四目”演变而来。

二、傩面具在傩戏中的作用

尽管各地方傩戏多种多样,但是傩戏都有一个特征那便是都要着戴面具进行,面具在傩戏中的地位是极高的,演员或巫师只要带上了面具,也就变成了神,是不能乱说话和乱动的。所以,与宗教的密切结合也是傩戏的一大特征之一。傩戏的区别于其他的戏种的另一特征傩戏是以头戴面具的不同来区别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的,所以离开的面具,傩戏也就不成戏了。

一般傩戏面具以副为单位,一副面具一般有二十余枚,多的有四十余枚,依各地傩戏类型和习惯不同而不同。

三、各地角色的地方性风格特征

傩戏面具造型通常古朴粗犷诡秘,手法夸张,色彩朴素沉厚稳重。当然产生于明朝戍军后裔的地戏面具除外[3]。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傩戏面具的造型特征都会不同程度的带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举贵州傩堂戏面具来说,傩堂戏中的秦童一角(图1),便是其中代表之一。秦童是戏中的丑角,起插科打诨之用。艺人们在塑造秦童造型时,通常将其塑造成歪嘴斜眼,奇丑xx的形象。如贵州德江县的秦童,右眼眯起如一条缝,左眼弯弯如一条虫,两眼间距仅一指宽,且眼角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鼻翼左小右大,嘴巴开口如椭圆洞,左嘴角翘至鼻翼,右嘴角却歪到鼻翼底下,流着鼻涕,眼珠小如鼠目,眉毛上挑,头发扭成一陀,形象十分轻佻猥琐。这里可以看到艺人塑造这个秦童面具时,在保持人脸的基本比例如三庭比例、头部长宽比例较为正 常的情况下,将五官进行极为夸张的扭曲丑化,使得角色在戏中的地位一目了然,让人一眼就看出这个角色是个猥琐无赖的制造幽默的丑角。

另外贵州傩堂戏中塑造的凶神形象也比较有特色(图2),如贵州德江县傩堂戏里的开山莽将一角,眉如云火,倒眼突目,颧如钢凿,赤面獠牙 ,两鬓发髻长如耳翅,头顶双角硬如刚钻,整体风格硬朗威猛,凶相毕露。艺人塑造这类镇邪除妖的凶神时,将常人的形象神化,加上如獠牙,钢角等物,使其似人而又不似人,并且将人脸部分器官如眉毛塑造成云火飘飘状,将人眼曲线刚硬化,使眼部呈现电目如星的效果,最终将镇邪除妖的凶神猛将塑造得凶恶威猛xx。就整体而言,贵州的傩堂戏的面具外观造型古朴粗犷,线条硬朗,在保持基本的人脸比例的同时,普遍的将人物的五官比例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又对面具按角色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使面具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当然,地方性的风格在各地傩面具造型中确是常常出现的。几乎每一个地方的傩戏面具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影响这些风格的因素固然有当地习惯的不同,也有工匠艺人的技艺水平不同造成的原因。以江西南丰的傩面具与贵州傩堂戏的傩面具相比,其造型更圆润饱满,比贵州傩堂戏面更具有写实性,色彩也要稍微鲜艳一些,且夸张变形方式不一样。比如南丰菜溪乡上三塘的法海面具(图3),白脸红帽,眉毛胡子皆做卷云壮,嘴唇轻咧,做呼斥状。从从造型上来看,这个法海的面具脸部曲线更为柔和细致,几乎见不到什么刚硬的线条。施色上,色彩更为鲜丽,虽然也是怒目圆睁,但是明显严格遵守了三庭五眼的人面比例,更趋向于写实。且江西傩面具普遍在头饰和五官等方面刻画细致,这个法海面具上虽然看不到花哨的纹饰,但是可以看出五官等细节上的细致雕工,几乎没有贵州傩面具的粗犷和刀劈斧凿的痕迹。而纵观整个江西傩面具,大多都可以从这枚法海面具上找到类似的风格。而与上面的例子同理,每一个有傩戏的地区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风格。

四、各个地方的傩面具的单一角色所具有的相同与不同

虽然各地傩面具都自己整体上的风格,但各地方的傩戏面具根据傩戏种类的不同和地区不同会有所区分,甚至相同角色之间仍然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三种:一种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傩戏面具的相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另一种是相同地区的同类傩戏面具的相同角色之间的差异。还有一种特殊的是相同地区的不同种类傩戏整体风格的不同。

所谓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傩面具,比如说四川的傩戏与贵州的傩戏不属同类型,两个地方面具的大体风格也不同,这就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傩面具。当因剧本需要而出现了同一个角色,而这两个面具是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图4)。如图中,四川和贵州两地都有关公一角,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图左的四川关公面具的雕刻工艺明显比右边的贵州关公面具要精致。在头冠的造型上,四川关公面具更拟人化,贵州关公面具更加拟神化。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前者制作目的更偏重于戏剧的需要,后者更偏重于祭祀的需要,而又由于两地所传的工艺技法的不同而在制作水平上又有所差别。所以会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关公面具。

而同一地区的同种类型的傩面具,就是处在同一个地区的在大体风格上相同的傩戏面具。因为是处在同一地区,所以在剧目上大多是相同的,所以他们的面具也很多是同一角色的面具。而这些同一角色的面具之间对比起来,我们会发现其差别之大,不下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傩戏面具(图5)。

对比图5中三个同是贵州傩堂戏的秦童面具,可以发现在总体风格上有相同之处,如轮廓线条都比较粗犷,人面都有较强的扭曲夸张,形象都比较猥琐。但是三个面具的差别也是巨大的,如道真县的秦童为动眼活颚,眼睛和下巴是能够活动的,另外两个则是固定的眼和颚。三个面具的发髻则各不相同。而嘴部的夸张则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歪笑,一个露牙吐舌的贼笑,一个是拧着嘴的笑。三个面具的形象夸张程度各不相同。因为在现代文明进入贵州地区以前,当地信息极为不通,交通亦不方便,所以民间艺人得不到交流的机会,他们只能凭着一些书上记载的固定口诀,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想象,再加上地方审美习惯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手艺来进行制作,所以制作工艺上有所差别,而形象的设定也就各不相同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别的省份地区,这也是造成各地傩面具之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只一。

至于{zh1}一种比较特殊的相同地区的不同类傩戏面具,一般这种情况相当少,贵州的这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贵州的地戏是属于军傩类的傩戏,它的面具和傩堂戏的面具有着强烈的差别(图6)。与之相比,傩堂戏的面具造型较粗犷豪放,不拘细节,且角色的形象设定比较自由。而地戏面具造型则非常复杂和程式化,所有角色都需要按照标准 来制作,并且面具的花纹、头饰相当的考究和复杂。当然,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云南的关索戏也属于军傩类型,它的造型特征也迥异于当地其他傩戏面具,在此就不再复述。

五、结语

自人类上古文明时代流传至今的傩文化,经历了发展、兴盛至流传广泛再至衰败而{zh1}保留于偏远地区。正是偏远地区的地域阻隔,才使其能被保留下来。也正是地域的不同,才能使傩文化这种拥有原始生命力的文化在融合其他文化后,分化、繁殖出各种各样的傩文化,使得艺人们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身边可以运用的工艺,创造出如此绚丽多彩的傩面具艺术。

 

 

 

 [注释]

[1]《古今事类全书》上记载“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祭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鬼”这段记载表明傩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之末便有。关于傩祭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其产生于中原水稻文明这事实,则基本为众家所认同。

[2]地戏、关索戏都属于军傩,是古代戍边屯军的后代们发展出来的傩戏,此戏只演出战争情节的剧目,不演爱情生活等文戏。变人戏则是一种处在进化至准戏剧程度的戏剧,名叫“撮泰吉”,意为刚变为人类的时候,演出只有六个人物。山林老人若嘎阿布、阿布摩、阿达姆、嘛洪摩、黑布、阿安。 端公戏,由端公也就是巫师主持,民间也称“打傩”“庆菩萨”等。

[3]江西安徽以及福建所遗留下来的傩戏是属于比较古老原始的傩戏品种,其中以江西的傩戏最为古朴。

[4]《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索室驱疫”。方相氏是专司祭祀的下层军官,黄金四目则为原始的祭祀面具。

[文献征引]

①本土文化丛书《傩戏.傩文化》庹修明。

[参考资料]

[1] 吴仕忠 胡廷夺《傩戏面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 顾朴光《中国民间面具》 湖南美术出版社 98年一月第1版。

[3] 撰文:顾朴光 潘朝霖  庹修明 孔燕君 摄影:曾宪阳 宛志 吕凤梧 《傩戏面具艺术》

贵州民族出版社93年年二月版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浅谈南方各地傩面具角色造型特征差异- 穷画画的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