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摄影的若干个命题(下)

命题十:萤石、APO、ASPH和CRC

    萤石是氟化钙的俗称,上世纪中叶被应用于光学中,被发现有超低色散的特性。
    前面我们说了,色散是镜头设计中需要控制的一大因素。色散是什么,小时候玩三棱镜的经历大家都有,三棱镜能折射出七色光来。由于日光的七色光的折射率各不相同,在相邻介质间折射时,会出现色散现象。镜头对色散的修正不佳,会导致镜头成像的色彩不佳、锐度不佳,尤其对于长焦镜头来说,萤石镜片的出现时使镜头素质出现了了巨大的飞跃。
    然而萤石比较难获得,即使是人工结晶,也难得获得大片成体,于是佳能公司率先发明了一种萤石的替代品,叫UD镜片,后来各大厂家也纷纷研制出类似产品,如NIKON的ED等,镜头的色散控制设计也开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APO,学名叫复消色差技术,可以说是一种镜头设计的方式。前面说了,色散是对中长焦镜头影响较大的不利因素,在萤石镜片被采用之后,对色散的控制有了提高,而利用一个萤石镜片组,或普通镜片组,经过严密的计算,将色散进行抵消,这种技术称为APO。APO在日本厂家里叫得比较多,主要是SIGMA,他家的中长焦,用料好一点的,差不多都APO了。不过这种说法,关上门来说也许可以,至于是否APO,笑笑也罢。德系的厂家则比较保守一些,ZEISS通常只在高素质的中画幅镜头中用APO的称谓,而LEICA的M90 APO、R180 APO,您试试就知道{jd1}不是SIGMA那种水平了。

    ASPH,学名是非球面镜片。以前我没重视这个技术,到自己的数学基础比较多的时候,才发现ASPH是xx提升现代光学水平的重大技术。在ASPH以前,镜片都是球面镜,通几何的朋友都知道,球面镜的参数只有球面半径和曲率。{dy}个命题里说了,镜头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而这个规划,其实对于同一焦距的镜头修正,还需要使镜头中心和边缘的修正都达到折中水平。而对于镜头中心到边缘的变化如果是球面的,则这种修正就被控制在球面半径和曲率两个自由度之间,而使镜头的设计有了限制。非球面镜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个自由度的限制,可以在这个规划问题中求得更优的解。
    现在,ASPH被广泛应用于镜头的设计,日系厂商比较喜欢将其应用于广角变焦镜头,以控制畸变,德系厂商则将其应用于定焦镜头上,做到更好的焦平面素质修正。从这个思路上来说,日系的更像快餐面,而德系镜头必然素质惊人。

    CRC,学名是浮动对焦组。在CRC以前,镜头对焦时,对焦组的变化是连续均匀的。但随着镜头近摄能力的发展,镜头在近摄时如果连续均匀对焦,则近摄素质不甚理想。CRC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提高镜头的近摄能力。NIKONxx镜头28 1.4的昂贵,并不在于那枚手工切削非球面镜,而是在于这两组CRC,它也是目前应用CRC技术最复杂的镜头之一,它的近摄能力也是惊人的。

 

命题十一:你需要多少摄影经验

    摄影知识和摄影经验是色友们在摄影路上不断丰富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有人首先会告诉你,如果要得到一张清晰地照片,曝光时间必须短于焦距的倒数。
    然后,在曝光计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阳光16法则和它的诸多变型法则能帮你在大多数场合下获得正常的曝光。
    当你学习摄影构图时,1/3法则是你的好助手。
    随着摄影的深入,你也会掌握对景深的控制手段。

    在你的摄影经验和摄影知识不断积累的时候,你的摄影技术也在随之提高。因此,对于摄影新人来说,学习摄影知识和积累摄影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随着知识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的构图似乎千篇一律——看见MM,你就把焦点放在照片的四个三分之一交叉点上,再对准MM的眼睛,你也会发现,自己只能“正常的曝光”,而不会“创造性的曝光”。这时再审视自己的作品,往往会发现自己还是菜鸟时,总偶有佳作,而成为老鸟后却手段单一。在论坛上,你常有言论,说要菜鸟们不要去背记摄影知识,而要主动去创造。

    其实,对于菜鸟而言,不了解知识,又怎么去创造?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他指的{jd1}不是不读书。
    学习摄影知识,摒弃知识对自己的束缚,拍摄前先思考,避免盲目按快门。
    也许有只胶片机,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习惯了。一只胶片机,一只测光表,一只变焦取景器:当你尽收美景之时,先用取景器看看什么角度的什么构图比较美丽,再用测光表来测一下,什么“置”于第几区,而什么“落”在第几区,{zh1}成为一张怎样的照片,随后架好腻的相机,再仔细想想,有没有办法让这张照片更好一些,按下快门,洗出来的时候,你看看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那张照片。久而久之,你就又回到了摄影创作之路了。

 

命题十二:升级自己的器材前的准备(一)——找到瓶颈

    瓶颈效应,大家都知道是什么,用瓶颈效应的观点来看器材,往往能有助于自己找到器材提升的地方。

    以瓶颈效应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器材,看看影响自己摄影作品素质的{zd0}因素在哪儿?
    是机身码?如果瓶颈是机身,比如拿个CANON 350D机身,那么不论你是用CANON 85 1.2L还是CONTAX 85 1.2的镜头,你都看不到照片素质的提高。
    是镜头吗?如果瓶颈在镜头,比如用个NIKON 28-80狗头,无论你配上D80的机身还是D3X的机身,也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有的时候,你的瓶颈不在相机或镜头,你也许缺少一只渐变灰的镜片,不到百元的投资,能使你的风光作品大幅提升;你也许缺少一只三脚架,没有三脚架,无论镜头的光圈有多大,也是拍不好夜景的;你甚至可能缺少的是一只摄影包,没有合适的摄影包则使你的器材没有更多亮相的机会。

    不过最重要的,你应该想想,是不是瓶颈在于自己的技术,如果瓶颈在此,那就先别升级器材吧。

 

命题十二:升级器材前的准备(二)——切勿轻视附件

    轻视摄影附件,是色友们常常犯的毛病。好多朋友都把升级的预算放在机身和镜头上,对于附件,则能免就免,能便宜就便宜。
    摄影中必备和常用的附件有如下一些:
    1、摄影包,必备指数5星,被轻视指数3星。
    很多朋友都轻视摄影包,认为机身和镜头的升级能直接提升照片的质量,而摄影包仅仅只是一个携带的工具。出于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心态,在摄影包上,很多色友的投资少得可怜。
    强调一下,一个好的摄影包,一方面给你的器材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这是保证你的器材在长时间使用后仍有良好素质的关键。我的一个朋友就曾遇到过UV镜放在劣质包里,{zh1}粉身碎骨的悲痛。那可是B+W 77的超薄滤镜,可比一个普通摄影包贵多了。另一方面,一个便于携带、便于取放器材的摄影包,能使你尽可能少的错过良辰美景,提升你的出片率。

    2、三脚架,必备指数5星,被轻视指数4星。
    三脚架的用途不仅仅只是拍摄夜景,对于快门速度慢于1/500秒(这只是个大概数字)的照片,一个三脚架能明显提升照片的素质。所谓快门速度快于焦距倒数的经验公式,那只是对入门者来说的,照片放到10寸的话,有无三脚架的高下就显现出来了。

    3、各种滤镜,必备指数4星,被轻视指数5星。
    滤镜差不多人人都用过,但是估计十个有九个都用的是UV镜。滤镜的学问,{jd1}不低于镜头和胶片的选择。关于这个,我在前面的命题中专门提到了,可以再转到前面去看看。

    4、测光表、测距仪,必备指数4星,被轻视指数5星。
    对于严谨的摄影,测光表是必不可少的,测光表的重要性我在前面的命题中也有谈到。至于测距仪,很多朋友应该没有接触过,事实上,对于中大画幅的摄影师来说,随身配有小型测距仪的应该不在少数。我认为,即使对于135AF相机来说,测距仪也有它存在的一定作用(当然不是必须要)。单反AF的对焦准确度其实不算太高,即使贵为1DS3、D3X这样的{dj0}牛机,AF在一些环境下仍然是不准确的,尤其对于大光圈、浅景深摄影来说,这时测距仪的优势就明显可见了。对于黄斑对焦的旁轴,你肯定听说过基线和有效基线的长度,基线即使长如LEICA M3,也一样在中长焦大光圈镜头中遇到对焦不准的问题,不信你用M75 1.4试试。配合测距仪、使用镜头的景深表,是严谨摄影作品成型的基础。

 

命题十二:升级器材前的准备(三)——找到你想要的器材

    对于新手,升级器材实在是一个xx之难的选择。往往,你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卡口中到底有哪些镜头的素质比手中的好,你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用哪个焦段的镜头。
    于是,你在无忌、蜂鸟发了帖子,说:我有XXXX元预算,请问各位大侠,配那支镜头比较好?
张三告诉你,是CANON的XX变焦。
    李四说,变焦素质不如定焦,还是XX定焦好。
    王五告诉你,CANON的优势在于对其他品牌的兼容,你可以考虑转接一只NIKON的镜头,感受一下其他的味道。
    杨六笑了,转接NIKON算什么啊,不如转接CONTAX的吧。
    这时杀出来个程咬金,说,既然都CONTAX了,不如玩胶片吧,RTSIII的二手机身也不贵,CONTAX牛头还得配牛机啊。。。
    所以摄影论坛里流传着如下名言:
    没有任何器材计划能在咨询老鸟们后继续执行。
    所有5万以下的{zj2}器材购置预算都会在6个月内烧完,并要继续追加。

    对于老鸟,升级器材似乎也不那么容易。虽然你手头也许有了更多的预算,也许你甚至可以不顾品牌不顾卡口地去选择相机和镜头,并且做到双修或多修。
    广角大光圈,你知道CANON有24 1.4,NIKON有28 1.4,正犹豫不决的时候,LEICA出了M21 1.4。你只好继续翻书查贴。
    于是你的悟性有了提高,广角镜头是拍风光的,总之也是要有三脚架,不一定还非要它是大光圈吧。对,重在成像质量。
    商店老板告诉你,ZEISS出了ZM 15,我店里进了一个。某个JS说,他那ZM 15算什么啊,我这边有LEICA TRI-ELMAR 16-18-21,{dj0}了呢。论坛上说,既然都已经135旁轴了,你无论如何也得玩过HOLOGON吧。老师告诉你,135拍风光始终只是二奶身份,有这么多钱了,上中大幅吧。

    犹豫中再仔细审视一下,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器材?
    答案请看下一部分。

 

命题十二:升级器材前的准备(四)——其实{yl}摄影器材和{dj0}摄影器材间的差距相差无几

    也许这是个泼冷水的话题,但也不得不说,其实{yl}摄影器材和{dj0}摄影器材间的差距相差无几。
    前面把升级器材的准备工作说来说去,没想到{zh1}一句话却是这样一句泼冷水的话,但它却是一句大实话。
    我亲身体验过,NIKON D700+85 1.4和LEICA M8+M75 1.4拍出来的画质差别不大,都是很出色的器材;NIKON D700+ZF 21 2.8和LEICA M8+HOLOGON拍出来的画质差别其实也不太大。另外,我还试过胶片的,M6 TTL+HOLOGON和HASSELBAND SWC/M拍出来的照片在18寸的时候效果差别也不大。
    极端一点地说,前段时间看了个帖子,那个用SIGMA镜头加上一点后期的作品还真和CONTAX镜头接上数码机身的效果差不多。
    升级器材前,你一定要知道这句大实话,可以在{zd0}程度上控制好你的钱包。
有很多朋友是在看了其他朋友的照片后中毒的,还有很多朋友是在毒发生亡前的挣扎中刷了自己的xxx。其实,当你毒发身亡的时候,你是在拿人家拍得{zh0}的照片和自己的平均水平照片进行比较,网上毒贴很多,不过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xx的照片更多。

    在了解器材间的差异很小之后,升级器材的时候就更要理智了。一分钱一分货,两角钱两分货,三元钱三分货,为了一点点光学素质上的提升,你也许很轻易地就掏出了5位数的人民币。
    最{dj0}的器材有时和最{dj0}的武功一样,有它神奇的一面,也有它巨大的缺陷。就像九阴真经一样,有些人练了,是高手,有些人练了,自伤经脉。所以,你需要了解想要的{dj0}器材的特点,然后用其之长。
    举个特例,HOLOGON,号称魔鬼之眼,拍出来的照片几乎看不到形变,但是只有一档F8的光圈,还有暗角,又不能联动测距,用它拍风景很不错,拍人文,就郁闷了。
    NIKON的200 MICRO{jd1}是数一数二的微距镜头,但是对焦很慢,拍静物很不错,追拍昆虫,就要点技术了。
    再练点打油诗吧
    ALPA是很强的,框架是坚固的,压片是平整的,是不能对焦的。
    LINHOF是{zh0}的,机器是最贵的,移轴是最绝的,拍片是很慢的。
    哈苏是方便的,素质也不错的,镜头是蔡司的,V系是手动的。
    禄来是纯种的,德国人{za}的,看起来很棒的,附件不好买的。
    蔡司是最棒的,啥都是会造的,CONTAX是xx的,可是是停产的。
    徕卡是xx的,参数是惊人的,黄斑是xx的,微距是麻烦的。
    佳能是日本的,USM是潇洒的,还有眼控对焦的,跑焦是时常的。
    尼康也不错的,对焦点很多的,机身挺先进的,M/A环是脆弱的。
    宾得有德味的,中大幅是能造的,好镜头是公主的,数码是不全幅的。

 

命题十三:懂得驾驭手中的器材

    前一部分给升级器材泼了冷水,所以接下来就有了命题十三。
    玩摄影的朋友难免沉迷、沉醉、颓废,为了升级弄得神魂颠倒。
    俗话说得好:一入泥坑,无人永生,一进佳能,欲罢不能。
    其实本人就是如此,生来爱镜头如命,玩NIKON的时候,整了一大箱镜头,加上前前后后买买卖卖的,F卡口的玩过几十支了;后来玩旁轴,也挖空心思的搜集各种经典镜头;有了闲心的时候还摸了把大幅和中幅。
    看蜂鸟的买卖交易帖,就知道色友的器材使用率了,那么多器材“无花、无酶、少尘、常放防潮箱”。呵呵,是不是{dj0}光学器材都成了供起的圣物了。
    我羡慕撰写《{dj0}摄影器材》的赵嘉,玩过那么多兵器啊。

    不过话说回来,武器多了,能用好的就不多了。肉搏战的时候,拿大刀挥砍的勇夫不亚于一个浑身挂满各类武器的特种兵。用一两件器材,用熟一两件器材是真正难得的。
    我再次祥林嫂般地提起马克吕布和布列松,好的摄影师也许一辈子只常用那一只镜头,甚至是那一只镜头一两档光圈。
    随着摄影器材商业化的发展,不能更换镜头的ROLLEI双反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回头审视一下,当年用双反拍摄,并获得国际大奖的摄影师不占少数。

    没有哪个经典摄影大赛规定了你使用的器材的价格下限,甚至普利策奖也不拒绝业余DC的作品。于是,我们还是应该先想想,是升级手中的器材,还是用好手中的器材。

 

命题十四:镜头的结构和风格

    玩镜头的,玩到深处就开始讨论一些镜头结构上的问题了。
    现在人津津乐道的结构,无非是CARL ZEISS的几大结构:BIOGON、HOLOGON、PLANNAR、SONNAR、TESSAR。
    玩结构的玩ZEISS,是好多老鸟的谈资。其实,论结构,也并不是ZEISS一家独大了,许多欧洲厂家都有自己看家的结构,LEICA的M35 1.4A,KINOPTIK的100 2,SCHNEIDER的47XL,VOIGTLANDER的大幅HALIAR,有的人会说,这四个结构依次是DISTANGON、PLANNAR、BIOGON和TESSAR的变种。呵呵,变种就是变种,你甚至可以说PLANNAR和BIOGON都是对称结构的变种啊。
    其实,说ZEISS就是玩结构的,主要原因是ZEISS厚道地将镜头结构给标识在镜头上了。但凡ZEISS的镜头,名称上都是这样标识的,CARL ZEISS DISTANGON T*21 2.8 ZF。不过似乎有时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如那支ZM85,许多朋友说更像是PLANNAR,而不是SONNAR。

    镜头的结构,决定了镜头的成像风格不同,同时CARL ZEISS的产品,你可以轻易地看到ZM 21 2.8和ZF 21 2.8的成像差别。究其原因,BIOGON和DISTANGON结构使然。
    同是标头,TESSAR结构反差大,但边缘下降快,SONNAR结构焦外好看,但随着光圈收缩而焦点偏移,PLANNAR结构像场平坦,但立体感不强。如果愿意,BIOGON结构也能做标头呢。

    当你渐渐入门时,你对镜头的尝试就慢慢从尝试不同风格演变为尝试不同结构了,不过在这个阶段,往往是你荷包最难受的时候。

 

命题十五:走火入魔玩景深

    如果你刚刚接触摄影,老鸟会告诉你,摄影是什么?摄影玩的就是景深。
    于是你在摄影书籍上就有据可查:
    1、光圈越大景深越浅
    2、物距越近景深越浅
    3、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如果书籍专业一点,还会告诉你,画幅越大,景深越浅。
    这就是景深四定理(不专业的书籍说的是景深三定理)。其实也并非是定理,经验公式而已,景深公式我这里就不列举了,这个公式里面就这几个参数:{zd0}容许弥散圆直径(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百度一下先)、光圈、焦距、物距,其中{dy}个参数和画幅有关。四个参数的公式,自然就有上面四种解答。
    不过,不过,不过,千万记得我强调的这句,根据极限法则,焦距相对于物距是无穷小,弥散圆直径相对物距和焦距是无穷小,在景深公式里,你会发现,物距和焦距的相关像都可以近似成物距/焦距的比值,这个是什么,就是构图的放大比(补习一下高中光学知识)。
    于是上述定理中的2和3可以综合成一条:构图相同时(放大比相同),景深只和光圈、画幅有关。

    这样说,又有朋友不服气了,既然景深只和画幅有关,那么35 1.4的景深效果也应该很好,为什么景深王会是XZP、218、85 1.4这类镜头呢?
    不错,以上提到的四个镜头,景深最浅的是35 1.4和85 1.4并列,但是焦外效果{zh0}的却是218。为什么,这里就讲到另一个问题,景深不等于焦外。
    焦外是什么,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喜欢玩焦外的小日本发明了词汇BOKEH。
    举个例子,你前方有一个美女,美女后面10米处有一排10棵树。
    于是,你的朋友拿起100MM镜头,站在离美女4米处拍照,xx大半身人像作品,美女笑得很甜,背景里有3、4棵树。
    你想了一下,虽然自己没有100MM镜头,但是也有只25MM的,根据景深定理,你站在离美女1米处,应该能拍出相同构图和景深的照片来。
    于是你不服气地去拍了,结果。。。
    大半身人像作品,景深还凑合,焦外,焦外10棵树都拍出来,还拍出来一些不相干的破房子。

    这就是焦外和景深的不同,焦外除了和景深相关,还和镜头的视角相关,不懂的朋友请补习一下这方面知识。

    焦外这个词还表示什么,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了,小日本崇尚欧洲老镜头的焦外效果,其中最耳熟能详的是LEICA八枚玉,其实八枚玉的设计很落后了,焦内也不锐,但是小日本认可它的焦外,再走火入魔一点,那就不好找了,通常要玩电影镜头,KINOPTIK是王道,{zh0}还能弄到它100MM那支,COOKE、HORBSON、ANGENIEUX、STEINHEIL这些也很稀有,而且还要改口。
    有人还喜欢老式德国75 1.5的结构,漩涡散景。(所谓老式说的不是6、70年代,是二战前后)
    其实这些所谓的焦外来自于镜头的设计,你可以发现这些镜头的焦内都不锐,色彩都不算很好,它们焦外好的原因是由于对球面相差的修正没有到位。球面相差虽然对焦平面画质有一些不好的影响,但是却对焦外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扯远了,收回来。
    玩景深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当你拿到{dy}只单反的时候,你{zd0}的发现是可以把浅景深表现出来。这不稀奇,因为你以前用的是卡片机,画幅小,景深自然大。开始发现浅景深之后,你就开始喜欢浅景深。君不见,摄影论坛里大部分“作品”都是糖水片吗?在这个阶段,你还会懂得欣赏糖水片,觉得不糖水的都不是好片,偶尔看一下别家的风光作品,你索然无味,觉得和卡片机水平相当,没有体现出单反的优势来。
    接下来的阶段,你开始收罗浅景深镜头,也就是中焦大光圈镜头。没钱的就先50 1.4,有钱的就85 1.4甚至85 1.2。按图索骥的会尝试一下NIKON 105 2DC、CANON 135L、SONY 135 1.8这种牛头的味道。再疯狂的就直奔220、218去了。
    论坛上扫一遍,这样的朋友还真不占少数。

    泼泼冷水,景深原理只教你用浅景深吗?现在的朋友往往说景深不够,不够浅,而好多摄影大师却认为景深不够,不够深。
    除了棚拍美女偶尔的需求以外,浅景深用的地方还真不是很多。扫街用得着浅景深吗?布列松、马克吕布的作品没发现有糖水片。风光就更不需要了,亚当斯他们提倡的是深景深,创立的是F64小组,用最小的光圈。甚至安妮莱布尼茨这种广告大师也不怎么用浅景深。
    搜罗浅景深镜头的朋友,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命题十六:优秀的画质与xx的作品

    前面说了好多种{dj0}的摄影器材和附件,以及好多种提升照片画质的途径:机身、镜头、滤镜、脚架、测光表、后期,看了这些,大家对摄影器材的理解应该很深入了。
    所以,很多朋友都在审视自己的照片,看看提高的途径:升级器材、购买附件。
    机身越好,你会发现使用的限制越多,好多中大幅的相机都没有测距。
    镜头越好,你会发现HOLOGON光圈不可调,中大幅很多镜头要上中灰才能用。
    脚架越好,那意味着它的分量肯定不会轻。
    ……
    你只有在正确地使用{dj0}摄影器材的同时才能带来画质的提升。

    随着器材的升级,好多朋友发现,自己的照片素质提升了,但作品依然不被赞同和欣赏。所以,我不得不再三强调:用LEICA拍脚丫子放在论坛上名为试镜片的照片什么也不是,照片里除了妈你,什么也看不到。

    xx的作品的核心焦点在于照片的内容,事实上,你的照片出色与否,主要取决于你拍摄的主题和对主题表达的程度,次要取决于你的照片的分辨率、色彩和焦外。
    比如,亚当斯的那张xx的岩石山照片,如果你不是拍的岩石山,而是你的牙刷,即使你曝光显影比他出色,器材比他高级,你的照片一样一文不值。
    而如布列松那种以记录为主的题材,照片的画质并不是他照片价值的核心。
    你不信,那么我告诉你,卡帕拍的诺曼底登陆那几张照片就没一张清晰的。

    摄影的核心不在于相机前的那个头,而在于相机后的那个头。你是靠自己去想、去看、再去想,才能拍出好的作品的。往往随着你器材的升级,你就忘了怎么去观察和思考,而执迷在器材的海洋里。
    其实你瞧不起的那些快餐面式的机身没什么不好,更多的自动化给了你更多思考的机会。你瞧不起的变焦镜头也没有什么不好,起码方便了你对构图的直观观测。当你把相机架上三脚架的时候,你是否还像你手持拍摄那一样去对构图思考过呢?
    如果你思考了,那么你就给你的照片赋予了灵气。一个用{dj0}器材拍摄照片的大师,他成名的关键不是手中的{dj0}摄影器材,而是他在{dj0}摄影器材的诸多限制之下,仍然保持了他对美的观察、思考和决断。
    喜欢扫街的朋友:抓拍不是出好片的途径,出好片的途径是抓拍哪些东西。

    我的这个命题也许会让很多朋友不以为然,包括我前面写的那些。我对身边的朋友说过一些,并不是我清高,但是你真的读不懂这个帖子,因为有些路是你必须经历的。没有喜欢过摄影、升级过器材、研究过器材、学习过技术、思考过摄影的朋友,是很难从一开始就潜心去提升自己的技术,而不关注摄影器材的,你也不能指望一个摄影初学者就从他的{dy}个相机开始熟练拍摄优秀作品。
    所以这个帖子定义为经验交流,而不是选购指南,因为很多初学者根本就不会相信我说的很多言论。呵呵,谢谢大家的关注。(全文完)

郑重声明:资讯 【[转帖]摄影的若干个命题(下)】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