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业布局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铜业布局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1年-2008年铜产业空间布局的集中和离散程度,提炼出影响布局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即矿产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和市场需求,并建立模型,分析各个因素的的显著程度,从而阐明我国铜产业在布局上的依赖因素和产业的变化情况。
关键字:产业布局;集中度;铜
一、 引言
铜工业是有色金属工业的重点行业,由于铜的一些优良特性,全球对铜的需求不断加大,特别是电力、轻工、电子信息、建筑等产业发展对铜产品需求的带动下, 我国铜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已成为世界铜生产和消费大国。精铜消费量己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精铜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虽然我国铜产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盲目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区域化生产导致了产品市场恶劣竞争;产业集中度趋向离散化等等。
二、 铜产业集中度的演化
    一般而言,在产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下,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效率优势会促进产业渐进式重组,部分企业变的越来越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这时,若没有产业的政策限制,市场会从离散状态向聚集状态演进,促使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从而促使产业成本的降低,高技术聚集,形成强势的竞争产业。然而铜业的发展确有这相反的发展趋势。为了反映铜产业的集中度,监测有色金属产业在空间上的离散性,本文采用产业空间集中度 这个指标来测量有色金属产业的地区分布集中或离散程度。其测度模型为:         
 
其中 表示区域j的产业i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n表示区域个数, 其实是变量 分布的修正的标准差。这个统计量的值越高,说明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越低;反之则说明产业的空间集中度越高。产业空间集中度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水平。空间范围取决于研究需要界定的地理区划或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行政区划。本文分别以省和区域(根据中国区域划分的标准把我国划分为七大区域: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为单位,测算中国的有色金属产业在省及区域两级空间范围上的离散程度。通过对2001年到2008年这8年来的中国铜产量数据的测算得到我国省精炼铜 从2001年0.0478到2002年的0.0497,又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0.0512,之后开始下降到2004年的0.051,2005年的0.0487,2006的0.0484,之后又开始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0.0488,到2008年达到0.0511。而区精炼铜 从2001年0.18逐步上升到2002年0.1866,2003年0.1895,2004年0.1995,之后开始下降到2005年0.1916,2006年0.1953,有逐步上升到2007年0.1991,到2008年达到0.2128。从省级来看, 趋于波折,整体上是从集中到离散状态,从区单位来看,  整体上是上升趋势,区域离散。另外从省级和区单位比较,区单位的离散程度明显大于以省为单位的离散程度。这也从侧面说明铜分布的不均匀,区域越大区域划分越大集中度越离散,这可能与各地的地质构造不同以及我国铜矿产资源在七大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有很大的关系。
三、 精炼铜产业布局的供求结构情况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产业向聚集的优势状态发展。本文根据七大区域分别计算2007年各地区的精炼铜产量、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通过这种测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不同区域的精炼铜产量与消费(用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指标来显示)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观察精炼铜产业布局。其中华北精炼铜占6.86%,GDP占14.49%,固定资产占15.12%;华东精炼铜占58.74%,GDP占38.02%,固定资产37.33%;华南精炼铜占3.28%,GDP占13.88%,固定资产9.45%;华中精炼铜占8.29%,GDP占12.13%,固定资产12.24%;东北精炼铜占1.59%,GDP占8.48%,固定资产10.32%;西北精炼铜占9.49%,GDP占4.85%,固定资产5.67%;西南精炼铜占11.74%,GDP占8.15,固定资产9.86%;
从数字上可以看出,华东地区是我国铜生产的主要基地,精炼铜产量占全国比重的{zd0},无论是用GDP还是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来衡量铜产品的需求,该地区都是精炼铜的{zd0}消费地。西南、西北、华中地区铜的生产与消费大体平衡,而华南、东北地区铜产量与消费相矛盾,消费量相对较大,生产相对不足,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四、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分布状态,我们需找出影响分布状态的因素。从全球来看,资源产业的空间布局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靠近资源产地,也可称为资源依托型布局;二是接近消费市场,也可称为市场依托型布局;三是邻近运输港口,也可称为港口依托型布局。资源产业的早期布局更多地表现为资源依托型布局的特点,在靠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的地方建设生产基地,然后再将产成品运往消费各地。后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产业布局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向市场依托型和港口依托型布局转变,以便更有效地满足各地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更方便地开展国际贸易,从而有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产业发展。
本文以2007年各省精炼铜产量(TCL)作为被解释变量,矿产资源(KCZY)、地理区位(DLQW)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三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三个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影响铜布局的三个因素:资源、区位和市场需求。其中,地理区位是名义变量,如果该地区区位沿海,则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冶炼加工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料是铜精矿,此种资源对精炼铜的产业布局影响{zd0},本文采用各省铜的探明储量作为该地区的矿产资源禀赋。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其他数据原始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国研网整理所得。计量模型及检验结果如下:
 TCL = + KCZY+ GDP + DLQW+
 TCL = 0.774 KCZ+0.335GDP
t值      (6.145) (2.663)
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得出模型回归系数,并且得到以下结果,其中 是常数项, 是随机误差项。利用计量检验显示,判定系数 =0.771,说明线性拟合优度比较好,回归方程有着比较强的解释力。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常数项及地区区位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地区区位对铜分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变量KCZY和GDP,通过了T检验,其中矿产资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774,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0.335。这说明当前影响我国有色金属铜产业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矿产资源禀赋,其次是市场需求,说明我国铜产业的空间布局依然属于资源依托型,产出区位基本位于资源所在地,但也逐渐向市场消费地靠近,临海港口型的特征则不显著。
这一统计分析结果与当前中国铜产业的生产布局现状比较吻合。从华东和西南两个铜生产主要区域看,华东属于资源依托型,以江西和安徽为典型,江西和安徽均是我国主要的铜生产基地,其中江西2007年铜基础储量占全国的1/4,这两省是华东地区精炼铜主要的供应省份,每年精炼铜产量各占华东地区的24.06%和31.69%,各占全国的14.13%和18.62%;华北地区主要临近中条山铜生产基地,2007年基础储量接近300万吨,精炼铜年产量达10.3万吨。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有着高度发达的交通枢纽的今天,我国铜产业的布局调整还比较缓慢,依然属于资源导向型产业。
五、结论
    综合以上对铜产业的集中度以及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铜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要是资源导向型,产业的集中度区域离散,而其又由于我国铜矿产资源层次底,技术也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从而造成了当前铜产业的产品质量层次底,开发成本高,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对精炼铜的需求,所以我国铜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这就要求我国加强铜的冶炼技术,提高铜的产量和产品层次。促进产业的调整和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ESG CO..ESG Solutions—User’8 Guide[R].Kingston:ESGCo.,Canada,2006.
[2] 潘家柱.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R]. 高层论坛,2007.
[3] 国家经济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风险分析报告[R]. 北京,2009.
[4] 国家经济信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分析报告[R]. 北京,2009.
[5] 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6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铜业布局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