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张向前的日志- 网易博客

泉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13 21:33:37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

 泉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注:本文发表于<经济问题探索>,引用请注明,谢谢

张向前 黄种杰

(国立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泉州是福建省确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通过分析泉州与台湾区域交流与合作历史、经济现状、积极作用,提出加强泉台经济合作可以通过加强高科技产业、港口经济、贸易经济、石化等领域合作,共促两地经济发展,造福两地人民。

关键词:泉州 台湾 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演化为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已成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着力点,没有中心城市依托的经济,就没有发展后劲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的精华所在,是支撑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栋梁。从区域经济角度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zj1}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加速中心城市发展已成为沿海发达省份的普遍共识,成为其城市化的战略重点。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福建的区位优势,提出了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对于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已经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4年底福建出台《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将泉州列入福建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台胞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台地缘、亲缘、血缘、文缘一脉相承的文化习惯和语言环境,发展泉台经贸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是泉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大泉州中心城市构想,最终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圈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促进两岸交流,实现和平统一,也有积极意义。

2 泉州台湾经济现状分析

2.1泉州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泉州位于闽南,是福建沿海福(州)泉(州)厦(门)三大城市之一,全国xx的侨乡,现有华侨620万人,东面是台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解放后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较慢,1978年泉州经济总量居福建各地区倒数第二。改革开放后,凭着泉州人重商敢拼的创业精神,努力奋斗,1978年至2006年,泉州市生产年均增长18.3%,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00亿元(2006年福建实现地区GDP7501.63亿元,同比增长13.4%,GDP总值和增速均名列全国第11位,人均GDP达21152元,增长12.7%[1]。)连续六年产值超过福州、厦门居全省{dy},约占福建四分之一[2]。泉州已形成纺织服装业,建材建筑业,工艺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业等五个传统产业,同时发展石化产业,修造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其中石狮服装,晋江瓷砖、旅游鞋等,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永春芦柑,德化瓷器,安溪的乌龙茶等特色产业,不少产品已经驰名全国,拥有xxxx商标110多件,涌现了一批如安尔乐、富贵鸟、金鹿、安踏、七匹狼等中国xx产品。近十年来泉州港口运输大发展,已经形成南埔肖厝十万吨油码头、杂货码头、后渚港、石狮石湖码头港口群。2006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100多万吨,比去年增长26.9%,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完成83.9万标准箱,增长32%。

2.2 台湾经济发展发展现状分析

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台湾从一个农、工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进入农业、工业、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跻身于“新兴工业地区”的前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6年中国台湾地区生产总值3539.17亿美元,居全球第20位,人口2304万,人均15361美元[3]。1980年代后台湾经济从1970年代调整期开始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过去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即廉价的能源、迅速扩大的国际市场和充沛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台湾制定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基本方针和路线。1980年后代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台湾第三产业从1980年代初开始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980年代-1990年代初台湾地区先后发生了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石化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大举外移,由此引发了岛内学者对台湾地区产业空洞化的担忧,后来由于台湾地区快速推进向以资讯电子、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产业外移造成的转型压力。台湾经济在2001 年出现50 年来首次负增长后,2002 年、2003 年维持着低增长,2004 年在国际经济景气带动下呈反弹复苏,经济增长率达6.07%,是1998 年以来{zg}水平,但2005 年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4]。

2.3 泉台经济关系分析

泉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和台湾的生活习惯、语言环境、人文风俗都相同或相近,软硬投资环境也正在逐渐改善,泉州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台商投资聚集区。从1983年xx台资企业落户起,泉台紧密的“五缘”无疑是泉州建设台商投资聚集区的优势资源,台资由此成为继港资后泉州的第二大外资来源。2006年以来,泉州政府以把泉州打造成新的台商投资聚集区为目标,努力引进大型台资项目,台商投资泉州不断升温。2007年上半年,40多家台湾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来泉投资考察,泉州新批台资企业36家,若干个项目投资额都超过千万美元,合同台资达到2.08亿美元,同比增长4.86倍,台商投资“聚集效应”显现。截止2007年上半年,泉州累计批准设立台商直接投资企业达1282家,实际利用台资累计达10.68亿美元[5]。泉州已经或正在集中建设的台商投资区有:惠安黄塘台商创业基地,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申报中的台商投资区总体规划58平方公里,投资区的产业按“机电一体化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化后加工产业”进行布局,形成台资密集园区,鲤城区台湾学者创业园、石狮台资企业园区、南安光伏基地等台商投资园区正不断发展。泉州已出台《关于鼓励台商投资的若干意见》,加紧设立台商投资区和保税物流中心申报工作,向国家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和发展空间,在重推进泉州重点企业与台湾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直接对接,积极引进台湾研发机构[5],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形成有利于台资聚集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在这些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台商目前在泉投资的热情空前高涨。

3泉州台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3.1泉州台湾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加强泉州与台湾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双方都有积极作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dy},有利于双方市场扩大。加强两地区域合作组织以后,可以使两地企业市场扩大,通过两地台商企业扩大祖国大陆市场,加强泉台经济合作,可为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合作搭好桥梁。泉州企业通过台湾进一步扩大其他国际市场链接。第二,贸易创造良好效益。通过加强两地贸易合作,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进行相关的税收优惠,成本高的产品被伙伴城市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原来由本地生产的,现在从伙伴地进口,新的贸易得到创造。从生产角度讲,本地成本高的产品被伙伴地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从消费角度讲,使本地在该项产品中的消费开支减少,这两项所得使两地老百姓福利提高。第三,促进未来台湾海峡经济区、中华自由贸易区或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被誉为“欧元教父”的蒙代尔说,中国大陆是目前新起的亚洲经济体,各地都应该要提出更新的对应策略,而台湾地区则应该从通航方面着手。“如果能够和中国大陆取得共识,达成直航,台湾经济会有很大的进步。”

3.2 泉州与台湾悠久的历史关系

闽台两地古人类文明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19世纪以来,台湾各地陆续发现100多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大量遗物,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福建省的原始文化属同一类型。台湾固有树种与大陆南部及海南岛通有者达68属81种之多(与日本、琉球通有者仅16属18种而已)[6]。早在宋代,台湾和澎湖就划归泉州区域,隶属晋江县管辖。明末至清代,泉州人曾掀起三次移民台湾的高潮,形成两地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并使内涵独特的闽南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决定了泉台交流的必然性。泉州人在台湾大兴教化,其成就之大,影响之深远,比土地开发建设更甚。泉州同安人陈永华(字复甫)被认为是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台湾自正式设治以后,也与福建有过200年合治的历史,而且台湾的汉族移民80%以上是闽南人,台湾汉族居民中有约900多万人祖籍泉州,占到44.8%。他们的语言、习尚、民风、民俗、艺术、建筑、民间信仰都与闽南一脉相承。形成泉台间相互的地缘、血缘、法缘、史缘、文缘、俗缘、神缘等相同或相近,两地民间的经济合作已形成互补互利格局。当前,福建与台湾小三通为两地进一步经济交流合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 泉州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4.1 福建省积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闽台自古一家,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区”[7]早日形成,是两岸人民共同意愿。为因应这一发展要求,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和发展闽台交流合作的部署。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福建山海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的现实基础,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福建的位置,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实力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紧紧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提出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理论和方针,突出福建作为区域经济联结点的重要地位,积极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将推进与其他经济区的对接,加强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福建经济实力,发挥福建作为内陆地区出海口的重要功能。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全面实现需要福建省进一步加强台湾省与国内、国外相关地区的经济对接,为福建也为台湾经济界提供更大的空间。

4.2 泉州积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

福建省将泉州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负有一个突出的任务,就是发挥自身在人文、区位、港口、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承接台湾企业向大陆新一波转移,实现产业与市场对接,推动闽台经济合作更趋紧密,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泉州依此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以石化、港口城市为契机,泉州开始建设石油化工城市。进入“十一五”时期,泉州在继续发展轻纺、服装、建材建筑业、工艺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和机械制造业五个老五样产业,同时正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泉州规划“十一五”时期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500美元。2010年石化、纺织服装产值超千亿元,建材、鞋业产值超500亿元,成为中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鞋业基地、建材基地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亿吨大港,重点建设泉州湾中心港区和湄州湾南岸新港区,港口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zj0}旅游城市。泉州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发达,政府服务周到,是广大台商投资兴业的乐土。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一年一度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把泉州市评为“值得推荐城市”。泉州市正努力打造中国大陆第三大台资聚集区。

4.3 台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折期

近几年来,台湾经济成长遇上不少困难,GDP成长不振,投资下降、失业上升、通货紧缩,以及债务水平升高等,政府丑闻不断,朝野抗争瘫痪政策决议,加上美国市场需求可能趋缓的威胁,进一步削弱台湾经济的动力。台湾规模达3400亿美元的经济体,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增长率仅高于日本,而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产值每年增长超过7%。经济总体呈现明显的“外热内冷”特征[8],“外热”主要表现为外销订单大幅增长,年平均增幅超过20%,外销订单增加,带动出口增长。“内冷”主要是内需不足,消费与投资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民间投资也是低增长,预计2007全年只增长1.34%,“政府”与公营企业投资则为负增长。台湾外贸出口地区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继续向大陆倾斜,2006年出口到大陆已台湾对外出口的4成左右。工业生产中速增长,但增幅放慢,台湾传统产业发展处境不佳。台湾高科技产业较快增长。台湾岛内出口货物运输增长放缓,转口货柜减少,影响到台湾的对外航运。台湾机场营运量也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台湾当局从1995年起开始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由于两岸迟迟不能实现全面三通,计划一直不能实现。台湾经济发展前景中{wy}诱人的,就是和中国大陆的关系改善,只有这样才可能带来更多的观光、贸易和投资。台湾知名财经专家财讯文化事业执行长谢金河就《台湾经济的战略思维——二千三百万人如何迈向康庄大道》演讲中指出,台湾的政治人物应有新思维,对外开放才是硬道理,未来两岸三流(人流、物流、金流)对流,股市将上万点[9]。台湾经济的困窘之源是两岸的人流、物流、金流不对流。

5 泉台经济合作的主要措施

5.1 加强泉台高新科技开发合作

泉州与台湾的产业发展轨迹十分相似,都是从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向电子、石化、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泉州正着力于传统产业xx化,培育电子、信息、石化等新兴产业,又正逢台湾相关产业外迁的难得机遇。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发展推动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掀起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泉州可以利用泉台两地产业互补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在电子、通讯等高科技领域居{sjlx}水平,但受制于土地、人力资源等成本的不断提高,外迁趋势更加明显。近些年来,台湾电子电器制造业赴大陆投资占岛内赴大陆投资总额的比重,已由30%以下上升到50%左右。泉州可以通过官方、民间的多种渠道与当地的行业协会联系,构筑两岸信息交流、技术合作的平台[10]。按泉州产业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出口加工区和正在申请的{gjj}台商投资区(洛秀组团),目标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泉州的湄洲湾南岸深水港优势和临港工业的功能,目标承接台湾机械等产业的转移。泉州清蒙科技工业区是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实施的省级科技工业区,按照现代化、高标准、高起点、高轻型工业的城市新区进行规划建设,该区规划接受台湾电子、通讯、机电等产业的转移和辐射,建成以电子、通讯、新型原材料、整机xxxx、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对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泉州软件园,正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可见,泉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前景广阔。

5.2 加强泉台港口经济合作

泉州海岸线长达427公里,已规划港口岸线81.5公里(其中深水港岸线37.6公里)。从战略上看,泉州正处北接上海,南连广州,东和台湾海峡高雄港对面。面向东南亚和大洋州,海上联系非常方便,经国内外专家认定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多泊位xx深水良港,将建成为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国际中转港,是中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泉州实施“以港兴市、港城联动”战略,已把基本建成亿吨大港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已经建成投产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个,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从2000年的1712.18万吨、15.89万标箱增加到2006年的5100万吨、83万标箱。目前,泉州港年吞吐量已突破4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3万标箱,跨入大型港口行列。台湾集装箱化程度高,但货源不足,福州、厦门集装箱货物运输量只及高雄1/10,显然海峡西岸缺乏集装箱化码头,2010年泉州港货物吞吐量可达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万标箱水平,加强泉台集装箱合作是两地合作良好机遇之一。今后泉州可加快港口发展步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临海工业带、产业集群带连片建设,吸引台湾物流企业和航运公司前来投资参与港口、物流园区和航运的开发建设以及扩大对台航运直接往来等方面大有可为。同时可以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加强修造船、机械等临港工业合,促进两地港口经济发展。

5.3 加强泉台贸易经济合作

泉州市2006年全年外贸出口38亿美元(海关口径),比增21%。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新增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22个;外商实际到资(验资口径)9.2亿美元,比增29.8%。当前,泉州商贸性项目重点建设石狮服装城二期、泉州晋江铁路综合货场、石湖港石材物流交易市场、南安官桥粮食城、泉州电子汽车汽配城等项目,这将为泉台贸易交流合作提供新平台。泉州积极落实鼓励台商投资意见,组织企业赴澎湖商品展销,举办“鞋博会”、“海博会”、“海洽会”等经贸活动,实现泉澎货物直航,开通泉州港(石井)—金门航线,积极推进{gjj}台商投资区申报工作。目前泉州市面对金门沿海一线集中有5个台轮停泊点,为进一步发挥这些停泊点在对台贸易中的作用,建设一个包括围头、深沪、梅林、祥芝、石井5个港口在内的围头湾对台贸易区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台湾目前水泥生产缺口较大,为大陆水泥生产提供了相当大的市场。此外,台湾建筑业特别是环岛高速公路、港口等建设所需的沙、石等建筑材料,也需大量进口(目前泉州已被台湾列为进口建筑材料的{sx}地点)。目前泉州已形成全国{zd0}的石材和建筑材料生产基地,泉州市花岗岩、河沙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泉州港肖厝、后渚港区港口口岸条件好,具备沙、石运输条件,与台湾建筑材料贸易合作前景看好,可争取把泉州港辟为大陆对台沙、石等建筑材料运输直航点,促进两地直接贸易发展。

5.4 加强泉台石化产业合作

泉州市泉港区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石化基地,已被列为全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泉州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石油化工产值到2010年超1000亿元,石化将成为泉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dy}大支柱产业。当前,在福建炼化公司(泉州)年加工400万吨炼油基础上,新扩建800万吨炼油和新建80万吨/年乙烯,100万吨/年芳烃生产能力。总投资350亿人民币,福炼出资50%,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和沙特石油公司各出资25%,项目已正式签约。由美国、沙特阿拉伯和中石化公司联合投资360亿美元兴建的年炼油1200万吨、年产80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动工。福建石化集团将于2008年新增45万吨氯乙烯和45万吨聚氯乙烯各一套。新增16万吨/年烧碱石狮年产6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用于提高纺织工业提升质量。近期泉州又推出31个石化中下游产品及相关项目进行招商,已有部分项目进入前期可研阶段。台湾方面石化产业资金充裕,营销网络完整,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下游产品加工实力较强,但由于岛内石油原料供应不足,内需市场较小,劳力工价较高,致使投资环境恶化,急需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总之,泉台石化产业有着较强的互补性,泉州正设立泉台石化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以石化上游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加工,可建成以石化为重点的台商投资区。

5.5 加强泉台农业合作

泉州与台湾土壤、气候相似,作物种类和生长节律相似,泉台农业交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泉州鼓励和引导台商投资经营农业,积极开展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活动。2005年7月中央决定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泉州相应设立了南安石井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中心。至2005年底,泉州市共有台资农业项目85个,总投资近六亿元人民币,先后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三百多个,生产加工设备一千多台(套),为泉台农业合作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泉州的劳动力和销售市场,与台湾的农业技术管理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十分巨大。泉州出台《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新增泉台农业合作企业一百家,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岛内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两岸经贸政策先行试验区,加快泉州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根据泉台农业合作的区域布局,未来泉州市每两年将举办一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交流洽谈会,要将其办成泉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泉台农业招商项目推介、台商投资洽谈的盛会,办成泉台名优特农产品的大型展销会,使其成为台商投资、台湾农副产品进入大陆的推介展销中心。同时,泉州还规划创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中心和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泉台蓝色产业合作带、泉台绿色产业合作带、泉台农产品加工产业合作带等“三大产业合作带”,水产品加工合作区、食品加工合作区、粮食加工合作区、竹木藤草陶艺加工合作区等“四大农产品加工合作区”,以及泉台茶叶产业创业园区、泉台芦柑产业创业园区、泉台龙眼产业创业园区、泉台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创业园区、泉台花卉产业创业园区、泉台珍稀名特品种创业园区“六大农业创业园区”[11]。台湾“精致农业”技术及管理先进,为泉台新型农用工业领域的合作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未来,泉台还可发展观光农业。如沿海地区以惠安崇武、石狮石湖祥芝、晋江深沪围头、南安石井等为立足点,建立以海洋产业为特色的海洋渔业开发和滨海观光农业等等。泉台农业合作模式可不断创新提高,促进闽台农业交流合作。

5.6 加强两地服务业合作

泉州市“十一五”规划城镇化率由49%提高到60%。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重要内容,交通运输、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房地产业、教育培训、文娱旅游、医疗卫生、养老保健、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可望获得较大的发展。台湾服务业较发达,而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先行一步,拥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充裕的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陆由制造业转向新兴服务业的趋势明显,具体包括金融、流通、通讯、医保、人才培训、文化创意、环境设计、资讯、研发、环保、工种顾问等利用知识而产生高附加值的领域。台湾相关业界到泉州投资兴办服务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泉州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手规划城市商务集中区,抓紧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东片区购物中心及东海片区现代商贸区的规划建设,培育壮大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业,鼓励发展工业设计、市场推广、产品检测、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这些措施为泉台服务业合用提供全新的机会。泉州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对台湾同胞有较强的吸引力,每年到泉州观光旅游、进香谒祖的台胞有10万多人次。泉州居民也对宝岛旅游充满兴趣。泉州可以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发展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推进泉台两地旅游业合作。在福建省提出了建设“闽台旅游合作区”构想,积极推动旅游双向对接,省、市两级都致力拓展与金、马、澎直接往来,构建两岸一体化旅游线路。一旦两岸能够实现直接“三通”,必将使泉州的旅游业上一个新台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5.7加强泉台文化及其他方面交流合作

泉州市台办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台胞来泉交流项目20项400人次,泉州市赴台交流20项165人次,文化交流促进泉州利用台资,对台双向交流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深,呈现“全面开花”的喜人景象。 2006年的赴台交流项目中,文化交流项目占60%,全年共举办较有影响力的涉台文化交流活动5场,文化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如下:泉台教育交流是去年交流的亮点,华侨大学等一批院校与台湾各高校交流频繁;泉台民俗宗教交流持续发展,知名佛、道教寺庙成为交流重要基地;泉台特色文化交流广泛深入,送戏入台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如泉州木偶戏在台湾引发了轰动效应;泉台新闻媒体交流热烈,去年泉州市共接待台湾记者采访团5团19人,先后拍摄专题片3个、专访2个;泉台影视和艺术交流取得较大突破,台湾石匠有限公司摄制组到泉州市拍摄专题片《海洋大系》,“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12]。扩大文化产业交流可促进泉台经贸合作,未来可以更加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泉台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交流活动,努力办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论坛,充分发挥泉台深厚的“五缘”关系,增强台湾同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文化合作促进经济合作。 泉台经济合作的领域还很广,如纺织服装业是泉州市{dy}大支柱产业,产值达700多亿元,近万家纺织服装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有893家,拥有七匹狼等xx品牌,产业链也日趋完整,但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总体不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等问题。而台湾的纺织服装业发展较早,在生产能力、技术和产品创新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台湾在纺织服装业的上游领域,如针织、漂染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共同合作将使泉台的产品更具竞争力。

6 总结

泉州与台湾历史与现实交流密切,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两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泉州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统筹规划,各有侧重,整体推进,在产业、贸易、经济建设、技术创新、科技文化交流、配套政策等xxx推进,加强与台湾高科技、港口、贸易、农业等方面合作,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使泉州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造福两地人民。

参考文献

[1] 邵芳卿. 福建GDP居全国第11位[N],{dy}财经日报,2007-1-25

[2] 赵世通.福建泉州经济第二次起飞[EB],

[3] 2006年世界各国(地)GDP排名[EB] ,2007-9-27

[4] 邓利娟.台湾经济现状与前景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91

[5] 孙灿芬.泉台“五缘”优势力促台资引进 台商投资聚集区呼之欲出[N],泉州晚报,2007-7-30

[6] 李欲晞.闽台人文的一致性和祖国统一大业[EB],福建侨联网,2002-8-6

[7] 张向前等.人才战略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8] 王建民.2006~2007年台湾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7(2):10-16

[9] 曾嘉,陈立宇.两岸人流、物流、金流对流 台股将上万点[EB],华夏经纬网,2007-6-7

[10] 邱云峰.泉州“瞄上”台湾产业转移机遇[N],海峡都市报,2005-7-29

[11] 陈国明.经贸政策先行试验泉台农业合作创新模式迎机遇[EB],,2007-9-27

[12]泉州利用台资出现三大新变化[N],泉州晚报,2006-2-23

********************************************************************************************

联系地址:福建泉州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系 张向前 收  邮政编码:362021

联系电话: 13159085897,15980012685。传真:0595-22686969 EMAIL:;

作者简介:张向前,亦名张退之,男,汉族,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系副主任,书记,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经济学硕士,管理信息工学国际经济法法学双学士,福建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亚洲国际公开大学客座教授等。97年以来在《经济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软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和谐社会的企业责任》、《中华高教研究》等专著4部,有1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杂志等全文转载。独立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第五届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授予“联校教育与社会科学应用优秀论文奖”3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科学)1项,主持完成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3项,主持完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1项,主持完成国务院侨办社会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泉州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香港中文大学科研课题2项,现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科学课题10多项,曾获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名奖),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首批入选福建省优秀青年人才人选,泉州市xx杰出青年(提名奖),泉州市新长征突出手等。

********************************************************************************************



张向前(1976-),福建仙游人,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系书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张向前收(362021) 电话及电子邮箱附文尾。

“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泉台经济合作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张向前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